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比较3个不同厂家的Sabin-IPV抗原性及免疫原性特点。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利用血清型和抗原位点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检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D抗原含量,分析疫苗相对D抗原含量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对反应性,评估疫苗抗原性;利用大鼠体内效力试验分析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估疫苗效力。结果与英国国家c IPV标准品Pu91相比,3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相对D抗原含量存在差异,其中C厂家的相对D抗原含量最高;3个厂家的血清Ⅰ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抗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Ⅱ型中,除B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抗原位点1的抗原性较弱以外,A、C其2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抗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Ⅲ型中,3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与抗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大鼠血清对Sabin株及Salk株病毒具有良好中和效力。结论除血清Ⅲ型外,血清Ⅰ型和Ⅱ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抗原性与疫苗免疫原性一致。ELISA检测疫苗抗原性的方法有望替代疫苗动物体内效力评价试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为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野毒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对2002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脊灰分离株,用PCR-RFLP法及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用PCR-RFLP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异常酶切图谱的毒株共24株,其中Ⅰ型毒株1株,Ⅱ型毒株21株,Ⅲ型毒株2株;用ELISA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不同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毒株共22株,其中Ⅰ型毒株7株,Ⅱ型毒株4株,Ⅲ型毒株11株,在7株Ⅰ型毒株中有3株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其余为双反应毒株(DRV).随后对这46株毒株进行了全VP1区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脊灰分离株都是疫苗株或疫苗衍生株,没有发现野毒株,中国继续保持着"无脊灰野毒状态";口服减毒活疫苗(OPV)株与其它野毒株在稳定性性质方面是类似的,即通常是不稳定的,在人体肠道内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人体肠道内,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变异导致毒力升高,是引起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PP)的重要原因,但宿主本身的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局部地区有疫苗株的循环或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的存在;最终消除疫苗株引起的AFP病例可能还需要脊灰灭活疫苗(IPV)的介入.  相似文献   

3.
分析中国首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immunodeficient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iVDPVs)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实验室编号为9230)12份便标本中病毒血清型分布和分离物中Ⅲ型VP1区的基因特征。31个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在2005年采用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和微量中和试验从5231例AFP病例中的293例的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其中从1例编号为9230的AFP病例发病2~150天的12份便标本中分离到17株脊灰病毒株,包括Ⅱ型12株,Ⅲ型5株。用PCR-RFLP和ELISA两种方法对送检的293例AFP病例中分离的病毒进行型内鉴定,VP1区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从9230号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2株Ⅱ型为混合不同变异数目的Ⅱ型iVDPVs,5株Ⅲ型病毒为单一Ⅲ型iVDPVs;除9230号病例外未发现其它iVDPVs或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VDPVs)。5株Ⅲ型iVDPVs的VP1区基因和SabinⅢ相比有22~24个碱基突变,同源性为97.33%~97.56%,是中国至今发现变异最大的Ⅲ型VDPVs。9230号病例临床诊断为X-连锁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iVDPVs病例,该病例的病毒分离物中同时存在Ⅱ型和Ⅲ型iVDPVs,Ⅲ型iVDPVs在患者体内至少复制2.5年以上,iVDPVs病例的持续排毒已经给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研究Ⅱ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变异株的基因特征,为我国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使用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最终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型内鉴定的检测结果,从2000~2001年AFP病例分离到的Ⅱ型脊灰疫苗变异株中选取有聚集性的5株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贵州省3株、山东省2株),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贵州省3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但与SabinⅢ型病毒发生重组,重组区域在3A区(nt5343~5353);与疫苗株相比,Ⅱ型区域变异10个碱基,其中VP1区变异4个,与SabinⅡ型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56%,氨基酸同源性99·34%;Ⅲ型区域变异9个碱基。山东省2株病毒全基因序列共享16个突变位点,没有发生重组,与SabinⅡ型株相比,VP1区分别变异7个和4个碱基,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22%和99·56%,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67%。上述5株病毒在重要的减毒位点nt481、nt2909均发生突变。此研究中5株病毒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传播链,但是共享nt481、nt2909、nt2992三个突变位点,这3个突变位点不在重组区域内,他们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影响病毒传播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脊灰疫苗病毒型间重组会增加病毒的毒力及传播力。  相似文献   

5.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与全球另外154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实施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停用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改用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为探讨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结果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收集2012-2018年福建省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数据,对脊灰疫苗转换前后AFP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集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并使用RD细胞和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对PV衣壳蛋白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8年福建省累计报告AFP病例1 776例,根据AFP病例分类流程确诊的AFP病例1 283例,排除的非AFP病例493例,疫苗转换前后报告发病率平均为2.83/10万和2.71/10万.实验室共检测3123份粪便标本(包括AFP病例、非AFP病例及接触者),其中合格标本采集率为92.42%,7日及时送检率为97.85%,14日内病毒分离完成率接近100%,疫苗转换前后PV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91%(38/1986)、1.58%(18/1137),非脊灰肠道病毒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0.22%(203/1 986)、5.45%(62/1 137).2016年5月1日之前分离出Ⅰ型PV6株,Ⅱ型PV 13株,Ⅲ型PV 19株;2016年5月1日之后分离出Ⅰ型PV 6株,Ⅲ型PV 12株.本研究结果提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福建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正常,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和及时性.2012-2018年福建省分离出的PV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血清型别以Ⅲ型为主,VP1编码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及脊灰野病毒,疫苗转换后再未检出Ⅱ型PV,提示Ⅱ型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Ⅱ型纯化疫苗(即亚单位疫苗)系用Ⅱ型Hautaan病毒R_(22)SM株感染乳鼠脑精制而成。为了保证疫苗生产和质量控制,我们对病毒株的繁殖量,感染度,毒力及纯毒株的中和指数作了实验性检测,依据检测的结果:用Ⅱ型EHF毒株R_(22)SM株乳鼠脑内接种感染后的第4或5天病毒在脑内开始出现,而大量繁殖则在接种感染后第7~8。其单一鼠脑内病毒繁殖量(病毒滴度)和制成单一收获原液中病毒含量基本相一致;脑内病毒滴度log LD_(50)为9.7;原悬液中病毒滴度log ID_(50)为11.2,纯毒试验的特异性中和指数为1378。如上所述,各种实验检测结果完全符合EHF疫苗生产规程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7.
选用在Vero细胞上初步适应的LR1(Ⅰ型)、R22(Ⅱ型)株病毒,经乳鼠脑或腹腔接种,收剖感染鼠脑并在Vero细胞传代适应,此收获病毒与直接以Vero细胞传代的病毒比较表明:抗原效价、毒力滴度有明显提高。用LR1、LR22株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培养物制备单价粗制疫苗和双价精制纯化疫苗免疫家兔,经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结果表明经乳鼠和Vero细胞交替传代适应后的LR1、R22株病毒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抗丙型肝炎病毒NS3Ⅰ、Ⅱ型单克隆抗体,用于转HCV全长基因细胞免疫组化定位。方法:克隆表达HCV-NS3Ⅰ、Ⅱ型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分泌HCV-NS3Ⅰ、Ⅱ的细胞株,制备腹水,纯化IgG。结果:制备出3株抗HCV-NS3Ⅰ、Ⅱ单克隆抗体,有2株为IgG-1型,1株为IgG-2b型,对转HCV全长基因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胞浆为阳性。结论:制备的抗HCV-NS3Ⅰ、Ⅱ单抗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弛缓性麻痹聚集病例病原毒力和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脊灰病毒型内重组、位点突变等分子特征与神经毒力的关系,对2002年6月四川省攀枝花地区发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聚集病例的分离病毒株进行了转基因小鼠(PVR-Tg21 mice)神经毒力实验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所测4株分离病毒(均为Ⅱ型脊灰病毒)神经毒力没有明显升高。4株病毒基因全长都是7 439bp,编码区翻译的氨基酸全长2 207aa。4株病毒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6208和6235c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Ⅲ型脊灰病毒在3A区重组而来,6209和6236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Ⅰ型脊灰病毒在2C区重组而来。4株病毒在5'非编码区nt481和VP1区的nt2 909两个强减毒位点都发生回复突变,6209和6236两株病毒重组的SabinⅠ的重要减毒位点nt6 203亦发生回复突变。结合神经毒力实验和序列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脊灰病毒的型别间的重组与神经毒力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可以推论SabinⅢ的nt5 832,SabinⅡ的nt1 450和nt2 386这3个位点可能是毒力相关位点。  相似文献   

10.
不同狂犬病毒株抗原反应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LISA法对285份免疫前及健康人血清和742份以不同毒株制备的狂犬病疫苗(aG株、CaG株、CTN株,PM株)全程免疫后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抗狂犬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CTN株病毒抗原对不同毒株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的抗体阳性检出率均能达到90%以上,且与SNT效价的相关性较好;而aG株抗原对除aG株以外其它毒株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的阳性检出率仅为50%左右。因此不同毒株狂犬病毒抗原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选用纯度高、活性好的CTN株病毒或两株病毒以不同比例混合作为ELISA检测用抗原,测定疫苗免疫后人群的抗体水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猪O型口蹄疫病毒细菌样颗粒疫苗的制备与免疫原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验证基于革兰氏阳性增强基质(Gram-positive enhancer matrix,GEM)展示口蹄疫病毒细菌样颗粒(Bacteria-like particles,BLP)疫苗的可行性。按照大肠杆菌偏好性密码子优化合成基于猪口蹄疫病毒Mya98株序列的3种抗原基因设计,并将其插入到含有锚钩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 QZ-PA,鉴定阳性后转入Escherichia coli BL21,进行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对目的基因表达及产物的可溶性进行分析。利用GEM颗粒纯化目的蛋白,制备细菌样颗粒疫苗抗原;利用BCA试剂盒测定重组蛋白的浓度,将重组蛋白与白油佐剂乳化,制备疫苗,免疫5周龄小鼠,同时设商品化多肽苗对照与空白对照,免疫后不同时间采集试验小鼠血清,利用口蹄疫病毒多肽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酶联免疫(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的抗体水平;利用噻唑蓝比色法(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评价细胞免疫水平。SDS-PAGE结果表明,设计在大肠杆菌中的3种口蹄疫病毒抗原基因均以可溶形式获得高效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能够与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利用GEM颗粒能够实现重组蛋白的一步离心纯化,制备BLP疫苗抗原;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重组抗原B(T1BT2)4B不但能够刺激免疫小鼠产生更高水平的多肽特异性ELISA抗体与口蹄疫特异性液相阻断抗体,而且产生了更高水平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及Th1型的细胞因子分泌。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BLP疫苗GEM-B(T1BT2)4B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研究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2月龄婴儿中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中和抗体水平,并探讨母传抗体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疫苗(IPV)免疫效果的影响。对416名2月龄婴儿分别接种OPV和IPV,采集免疫前后血清,用微量中和法检测血清中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评价抗体GMT水平及4倍增长情况。检测结果显示,2月龄婴儿母传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45%、38.2%和17.5%,抗体GMT水平为9.0、8.1和5.2。经接种两组疫苗后,母传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免后抗体GMT水平相比,OPV组无明显差异,IPV组阳性者略低于阴性者。在免前抗体滴度<1∶32人群中,OPV组免后抗体滴度4倍增长率及几何滴度增长倍数分别为:Ⅰ型93.6%、71.2;Ⅱ型98.2%、43.7;Ⅲ型91.7%、47.9;IPV组免后抗体滴度4倍增长率及几何滴度增长倍数分别为:Ⅰ型82%、9.4;Ⅱ型62.8%、5.1;Ⅲ型95.6%、11.7;在免前抗体滴度1∶32~1∶128人群中,OPV组Ⅰ型92.3%、23;Ⅱ型86.4%、13.9;Ⅲ型55.6%、4.1;IPV组Ⅰ型48%、2.5;Ⅱ型15%、0.9;Ⅲ型55.6%、2.7。目前中国2月龄婴儿免前脊灰抗体阳性率较高,尤其是Ⅰ、Ⅱ型。脊灰母传抗体对两种疫苗免疫效果有一定干扰,对IPV疫苗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备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HTNV)PS-6株小鼠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建立HTNV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验证方法的检测性能并初步应用于疫苗抗原含量检测。方法 以HTNV PS-6株灭活全病毒原液作为免疫原,采用小鼠杂交瘤融合技术,筛选mAb杂交瘤细胞株,制备mAb;用间接ELISA测定mAb效价;用Western blot鉴定mAb特异性;用间接ELISA测定mAb相对亲和力;经抗体配对筛选,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病毒抗原检测方法。以I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标准品作为定量标准,验证该方法的检测限、线性范围、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对6批次I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进行检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结果 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HTNV PS-6特异性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4B2、3H8、5D7及2A7;间接ELISA检测腹水抗体效价均在1×106~1×106~1×107;Western blot鉴定4株mAb均能特异性识别HTNV PS-6;相对亲和力为4B2>5D7>3H8>2A7;抗体ELISA配对筛选后,选用5D7作为包被抗体,4B2作为标记抗体,包被抗体工作浓度为10μg/mL,HRP标记抗体工作浓度为1∶5 000。该方法对HTNV PS-6抗原检测限为0.039 1μg/mL;检测线性范围为0.078 1~2.500 0μg/mL,R7;Western blot鉴定4株mAb均能特异性识别HTNV PS-6;相对亲和力为4B2>5D7>3H8>2A7;抗体ELISA配对筛选后,选用5D7作为包被抗体,4B2作为标记抗体,包被抗体工作浓度为10μg/mL,HRP标记抗体工作浓度为1∶5 000。该方法对HTNV PS-6抗原检测限为0.039 1μg/mL;检测线性范围为0.078 1~2.500 0μg/mL,R2> 0.97;检测与I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生产主要原辅料成分、II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森林脑炎疫苗及甲肝疫苗均无交叉反应;准确度验证,病毒抗原回收率在95.8%~110.5%之间;试验内和试验间精密度,CV分别在6.72%~8.03%、8.24%~9.70%之间。用该方法检测6批次I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结果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成功制备HTNV PS-6株mAb,建立病毒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准确、可靠,可初步应用于I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科研、生产过程病毒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山东省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的外环境监测,从济南、临沂两地采集污水标本,浓缩处理后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PV采用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定型,并对其VP1及3D区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基因突变和重组情况。2010年,共采集污水标本32份,PV阳性10份,阳性率31.3%;分离到18株PV(PV1型3株,PV2型9株,PV3型6株),均为疫苗相关株,VP1完整编码区核苷酸变异数在0~4个之间,在3株PV2型病毒和4株PV3型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现重组;对VP1区影响神经毒力的减毒位点分析发现,PV1型病毒中有1株在nt 2 749发生突变(A→G),PV2型病毒中有1株在nt2 908发生A→G突变,3株在nt2 909发生U→C突变,6株PV3型病毒全部在nt2 493发生C→U突变。环境污水中可以分离到PV,其基因重组率和主要减毒位点的回复突变率较高,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  相似文献   

15.
制备抗细小病毒B19-VP2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人血清中的B19抗原,辅助诊断相关疾病;也可用于制备人类细小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用纯化的基因工程表达的B19-VP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有限稀释法克隆细胞。ELISA及IF证明抗体特异性。克隆筛选出4株细胞,并初步建立了检测B19-VP2抗原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双抗体夹心法检测B19抗原为临床相关疾病诊断提供了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腮腺炎病毒抗血清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制备适用于疫苗生产检定中病毒鉴别试验和外源因子检查的高效价腮腺炎病毒抗血清为目的。用腮腺炎病毒接种SPF鸡胚尿囊腔,培养收取病毒尿液免疫SPF鸡,采集抗血清。腮腺炎病毒接种Vero细胞,培养病毒抗原经PEG沉淀,超速离心法纯化后免疫家兔采集抗血清。比较两种免疫方法所得病毒抗血清效价。结果显示SPF鸡抗腮腺炎病毒血清中和抗体GMT为1:1716,兔抗腮腺炎病毒血清中和抗体GMT为1:732。两种动物抗血清均适用于疫苗生产相关检定。免疫SPF鸡制备的病毒抗血清无特定病原及抗体污染,是毒种外源因子检测和疫苗鉴别试验的理想试剂。免疫SPF鸡制备病毒抗血清的程序简单,结果易于验证,有利于生物试剂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
观察含我国登革 2型病毒株 (D2 4 3)的PrM E基因的复制型SFV(semlikiforestvirus)重组质粒DNA的免疫原性 ,为登革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依据 .将PrM E基因自T载体上切下 ,插入复制型SFV病毒载体质粒DNA中 .将此重组质粒DNA以电穿孔法导入BHK2 1细胞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感染细胞内可检测到登革 2型病毒特异蛋白的表达 .采用去除内毒素的质粒提取试剂盒制备重组质粒DNA ,然后以不同剂量通过肌肉多点注射途径免疫Balb c鼠 ,获得的鼠血清可与登革D2 4 3感染的C6 36抗原片起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 .结果表明 ,含登革 2型病毒PrM E基因的复制型SFV病毒载体质粒DNA在Balb c鼠中可诱导登革 2型病毒特异抗体的产生 ,但抗体水平较低 .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虫媒病毒.表面囊膜蛋白(E蛋白)是该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E蛋白在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融合,决定病毒的血凝活性、细胞嗜性以及决定病毒毒力和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E蛋白结构域Ⅲ(EⅢ)是诱导中和抗体的重要区域.为确定乙型脑炎EⅢ的抗原表位,实验首先克隆了JEV疫苗株SA14-14-2的EⅢ区域,并用pGEX-6P-1载体进行融合表达,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能被抗JEV血清识别.为了进一步对该结构域进行抗原表位作图,设计了14个覆盖该区域且部分重叠的短肽.将各短肽与GST进行融合表达与纯化.短肽融合蛋白经JEV阳性血清免疫印迹和EUSA免疫反应性扫描分析,结果鉴定出,E39(306TEKFSFAKNPVDTGHG320)、EA5-l(355VTNPFVATSSA366)、FA8-1(377FGDSYIV384)和E49(385VGRGDKQINHHWHKAG400)4个线性抗原表位.分别将4个抗原表位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各抗原表位单因子血清,结果经体外病毒中和试验表明,E39为具有病毒中和活性的抗原表位.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JEVE蛋白结构与功能以及诊断试剂和表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4株(京6和昆1、4、14)Polio 3型野毒株的RNA T1-寡核苷酸图谱,并与中Ⅱ2疫苗株的图谱做了比较。与中Ⅲ 2株图谱相比,京6和昆4株分别有5个和14个点不同,而昆1和昆14株则完全不同。这表明;Polio 3型病毒RNAT1-寡核苷酸图谱为区分Polio 3型野毒株和疫苗相关株,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制包含Ⅰ型和Ⅱ型病毒抗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以适合全国各出血热疫区使用,通过空斑克隆和终末稀释传代的方法选育了2株出血热Ⅰ型病毒PS-6和JR-C-1。用金黄地鼠肾细胞培养的L99株(Ⅱ型)病毒疫苗,PS-6株病毒疫苗和JR-C-1株病毒疫苗以2:1:1的配伍方式试制三批双价疫苗,结果试制的三批双价疫苗自检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复检,各项指标全部合格,疫苗于室温放置3周,37℃放置2周和4℃放置1年、1.5年和2年,效力试验均合格,研制的三批出血热双价疫苗,符合《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双价)试行规程》的要求,疫苗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