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体外共培养胰岛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否改善胰岛的功能.方法 SD 大鼠分离纯化出胰岛细胞,分为两组:A 组胰岛单纯培养组,B 组胰岛和内皮细胞共培养组.从大鼠的胸主动脉分离纯化出血管内皮细胞,胰岛分离纯化后通过AO/PI 染色和胰岛素释放实验来判断两组胰岛的活性.结果 共培养组胰岛在7 d 内维持正常的形态,90﹪的胰岛通过AO/PI 染色显示良好的活性;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第7 天(2.21 ± 0.21)和第14 天(2.53 ± 0.21)共培养组和单纯培养组(1.94 ± 0.15,1.71 ± 0.19)刺激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胰岛共培养能够改善胰岛的存活及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
大鼠胰岛分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大鼠胰岛分离纯化的条件,为胰岛移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胆总管灌注胶原酶P来消化大鼠胰腺,分离胰岛,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Ficoll离心法纯化胰岛,观察胶原酶浓度、消化时间以及大鼠体重对胰岛分离结果的影响。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丫啶橙/碘丙啶染色鉴定胰岛细胞活率,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价胰岛功能。结果:胶原酶浓度、消化时间以及大鼠体重对胰岛分离结果有重要影响。1mg/ml胶原酶P在37℃静止消化45分钟条件下,胰岛分离效果最佳,效果较其他酶浓度和消化时间条件下好(P<0.05)。体重350g的大鼠的胰岛收获量778.33±80.21IEQ/胰腺,而体重250g的大鼠的胰岛收获量655.00±56.56 IEQ/胰腺(P<0.05)。优化条件下分离的胰岛其纯度>90%,胰岛细胞活率>90%,低糖(2.8mmol/L)、高糖(16.7mmol/L)刺激胰岛素释放分别为(5.40±1.75)mIU/L/30IEQ,(12.27±2.55)mIU/L/30IEQ(P<0.05),刺激指数为2.33±0.29。结论:胶原酶浓度、消化时间以及大鼠体重影响胰岛分离结果,优化分离条件可改善大鼠胰岛分离结果。  相似文献   

3.
Dextran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大鼠胰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Dextran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大鼠胰岛的效果。方法采用V型胶原酶分离出大鼠胰岛,并应用Dextran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胰岛。在体视镜下计数双硫腙染色的胰岛并测量染色胰岛的直径。放免法测定胰岛素含量。AO-PI双染色确定胰岛的活力。结果平均每只成年Wistar大鼠的胰腺可分离950±24个胰岛,经Dextran纯化后平均每只成年Wistar大鼠的胰腺可获得784±10个胰岛,纯度可达到90%以上。结论采用Dextran不连续密度梯度纯化得到的Wistar大鼠胰岛结构完整、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一种高效、快捷、经济的小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胶原酶P胆总管内逆行灌注膨胀胰腺的分离方法,比较Ficoll-400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和人工挑取法两种纯化胰岛的方法,用双硫腙(DTZ)对胰岛细胞团进行特异性染色计算胰岛产量及纯度,用台盼蓝染色判定胰岛细胞活性,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体外培养7 d后胰岛的功能.采用人工挑取法平均每只小鼠可获取的胰岛细胞团(245±35.6个)明显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120±26.3个)(n=5,P<0.05),两种方法分离纯化的胰岛活力均大于98%;但人工挑取法获得胰岛细胞团的纯度(100%)要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90%);纯化胰岛所用时间,采用人工挑取法(22±4 min)也少于密度梯度离心法(31±3 min).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体外培养7 d后的胰岛细胞团,两种方法分离纯化的胰岛细胞团均具有良好的功能.胶原酶P胆总管内灌注消化分离法联合人工挑取纯化胰岛细胞团的方法,是一种高效、快捷、经济的小鼠胰岛细胞团分离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及培养的方法,并评价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选用8~10周龄健康SD大鼠,采用胆总管逆行注射预冷胶原酶P溶液,37℃水浴静止消化,30目不锈钢筛网过滤,Ficoll400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分离后的胰岛用DTZ染色计算胰岛产量,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价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胰岛细胞分布于Ficoll400浓度为23%~20%和20%~11%的界面之间。DTZ染色呈红色细胞团,胰岛产量为(606±56)IEQ/胰腺。纯度高达80~90%,活率≥90%,胰岛素释放功能良好。结论:胶原酶P溶液原位消化,Ficoll400纯化是一种高效简便的胰岛分离方法,分离的胰岛细胞数量多、纯度高及活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新型成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观察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14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进行PFC与UW液双层冷藏胰腺,Liberase酶消化,COBE 2991型专用胰岛细胞分离机分离及连续密度梯度纯化,获取高纯度与高活性的胰岛细胞.采用外科方法,将短期培养的胰岛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到肝脏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耐药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细胞作用于前列腺癌细胞的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Transwell小室构建共培养体系,通过CCK-8和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耐药的能力并通过蛋白印迹法(WB)检测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2.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WB检测共培养后前列腺癌细胞中成红细胞病毒E26致癌物(ERG)的表达情况;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筛选出共培养组与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之间有差异的细胞因子,并通过WB检测各个细胞因子与ERG的关系,确定影响ERG表达最明显的细胞因子。结果:1.前列腺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前列腺癌细胞对多西他赛的耐药性增加,细胞凋亡减少;2.共培养后前列腺癌细胞ERG的表达增高;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在共培养后有明显增加,FGF2可以促进前列腺癌ERG的表达,并且这种病效应会被FGF2的抑制剂所逆转。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FGF2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ERG的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对多西他赛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以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及扫描电镜(SEM),对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大鼠胰岛的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胰岛毛细血管的三维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现:正常组胰岛呈弥漫的蓝黑色NOS阳性反应产物,但在糖尿病组胰岛的NOS反应则明显减弱。SEM显示正常组胰岛毛细血管蟠曲呈球状,且血管管径基本一致,而在糖尿病组胰岛中则可见部分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因此我们认为,糖尿病大鼠的胰岛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SD大鼠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方法与条件,为研究miR-126在Ⅱ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活性与功能良好的胰岛细胞及miR-126表达的检测方法。方法: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SD大鼠,采用8 mL胶原酶Ⅴ(含DNaseⅠ100 U)逆行注射、原位消化后Hitopaque-1077梯度离心分离纯化SD大鼠胰岛细胞,从培养后的胰岛细胞中提取总RNA,分别用加尾法和茎环法进行miR-126的反转录,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miR-126的表达量。结果:用该方法可从每只SD大鼠中分离、纯化得到胰岛细胞372±45个,胰岛细胞纯度90%,胰岛细胞存活率95%;用加尾法和茎环法qPCR检测miR-126的Cp值分别为34.56±2.56和32.47±2.01。结论:胶原酶Ⅴ(含DNaseⅠ100 U)逆行注射、原位消化可有效避免因消化时胶状物质的产生而导致的胰岛细胞分离失败,Hitopque-1077梯度离心分离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捷、成功率高等特点,可得到活性与功能较好的胰岛细胞;与加尾法相比,茎环法能够更灵敏地检测胰岛细胞miR-126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0.
实验动物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移植作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前景较好。但是,由于在胰岛移植手术中,有功能的胰岛细胞数量较少,而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提高胰岛分离纯化效果,获取尽可能多的高质量的胰岛,成为胰岛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本文仅就在采用实验动物分离和纯化胰岛方面的实验经验作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脂多糖(LPS)预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于胰岛移植物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给予MSCs不同浓度的LPS预处理,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的凋亡情况,筛选出最佳刺激浓度。通过ELISA检测低氧条件下LPS预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MSCs促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利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的MSCs在低氧条件下bax,bcl-2的表达。体外低氧条件下共培养不同处理的MSCs和胰岛细胞,检测胰岛细胞内部CD31阳性细胞的表达。以F344大鼠为供者,以Balb/c裸鼠为受者,制作胰岛联合MSCs移植模型,连续观察21天检测胰岛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当以500ng/mL的LPS刺激MSCs能够减少MSCs在低氧条件下的凋亡水平(P0.05),此时为最适浓度。LPS预处理的MSCs相较于未处理组能够在低氧条件下分泌更多的HGF,IGF-1,VEGF。LPS预处理的MSCs能够上调bcl-2下调bax的表达(P0.05)。LPS预处理的MSCs能够明显保护低氧条件下胰岛细胞内部的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的数量。胰岛细胞联合LPS预处理的MSCs能够明显提高胰岛功能的改善。结论:胰岛细胞联合LPS预处理的MSCs能够明显提高移植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周皮细胞的分化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周皮细胞及其分泌组建的基底膜的支撑,毛细血管就没有正常的功能.作者以前的工作证明周皮细胞可能来源于外周血循环纤维细胞(PBFC),但血管内皮细胞如何趋化PBFC还不清楚.本实验重点观察CXCL8及其受体CXCR2在血管内皮细胞趋化PBFC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纯化人PBFC后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共培养,观察共培养条件下PBFC的形态学改变,并检测PBFC细胞内CXCR2 mRNA表达和HDMEC内CXCL8mRNA的表达.结果:与HDMEC共培养后,PBFC由梭形向菱形改变;HDMEC内的CXCL8 mRNA水平与PBFC共培养24小时后增高约10倍,培养后48小时仍维持在高水平;PBFC内的CXCR2 mRNA水平在共培养后24小时增高约3倍,且在培养后24小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CXCL8/CXCR2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细胞趋化PBFC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分离纯化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的方法,并对其体内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的胶原酶消化结合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NOD小鼠胰岛。应用体外糖刺激实验检测分离纯化的胰岛功能,以及通过监测移植小鼠的血糖、体重变化及糖耐量实验对移植胰岛的体内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被膜下移植胰岛的存活情况。结果 胰岛产率为(116±12)个胰岛/胰腺,纯度90%。体外糖刺激实验结果显示,NOD小鼠胰岛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水平明显低于KM小鼠胰岛。胰岛移植实验显示,移植胰岛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体重和糖耐量,但改善作用一般仅能维持2周左右。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肾被膜下可见胰岛素阳性的胰岛细胞团,并且在残存的移植胰岛细胞团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通过改良的小鼠胰岛分离方法可由NOD小鼠分离得到大量较高纯度的胰岛,可用于今后探索如何阻断自身免疫损伤保护移植胰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D大鼠胰岛β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40(GPR40)的表达与内脏脂肪含量及胰岛素1相分泌之间的关系.方法:大鼠按体质量分为3组(100 g、200g及300 g组),行静脉糖耐量实验,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胰岛,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胰岛β细胞表达的GPR40进行定位,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随着大鼠体质量的增加,内脏脂肪含量明显增加,300g组大鼠胰岛β细胞GPR40表达较100g及200g组明显增加,3组大鼠胰岛素1相分泌无显著差异.结论:GPR40表达的变化可能与内脏脂肪含量及年龄因素有关,其表达水平对正常大鼠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充质细胞(MSC)外泌体对低氧条件下胰岛内皮细胞(MS-1)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MSC无血清低氧条件培养48?h,超滤离心法富集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采用电镜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血管形成试验比较分析不同条件下:常氧培养组(NOR组,21﹪O2、5﹪CO2)、低浓度氧培养组(HYP组,2﹪O2、5﹪CO2)、外泌体+低浓度氧共培养组(HYP+EXO组,2﹪O2、5﹪CO2),MS-1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image J软件分析血管形成长度;PCR、Q-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HIF1α蛋白水平表达以及mTOR信号通路激活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统计学分析。 结果超滤离心法富集的MSC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大小为30 ~ 100 nm,表达CD9,CD63,CD81等外泌体表面标志物;血管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低氧促进MS-1血管生成,HYP+EXO组形成明显的血管网状结构;HYP+EXO组血管形成相对长度(2386.0±137.7)像素与NOR组(393.3±174.2)像素和HYP组(1467.0±230.0)像素相比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30,P?= 0.0065;t = 15.74,P = 0.0040);PCR结果显示,HYP+EXO组VEGF相对表达量(20.26±9.972)较常氧对照组(1.000)和低氧组(6.521±3.501)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462,P = 0.0009;t = 4.238,P = 0.0038);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EGF蛋白水平表达升高,HIF1-α表达上调,mTOR发生磷酸化。 结论MSC外泌体可促进低氧条件下的小鼠胰岛内皮细胞血管生成。MSC外泌体可能通过上调HIF1-α,调节VEGF表达,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胰岛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新生SD大鼠岛源性胰岛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岛源性胰岛祖细胞,观察GLP-1(7-36)NH2诱导其向成熟细胞分化作用。方法:分离与纯化胰岛,在含20μg/LEGF和20μg/LbFGF的RPMI1640培养基中分离和扩增胰岛祖细胞.用20nmol/LGLP-1(7-36)NH2诱导分化。用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二硫腙(DTZ)染色和放射免疫分析等方法对的胰岛祖细胞分化前后细胞特征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胰岛祖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PDX-1、InsulinmRNA、Insulin、Somatostatin。以GLP-1(7-36)NH2诱导分化后,部分细胞表达PDX-1、胰岛素mRNA、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岛样细胞团(Ic&)形成,其周边细胞DTZ着色。分化3周后培养基中胰岛素释放明显增加。结论:在新生SD大鼠胰岛存在有一类胰岛祖细胞,可以被分离并在体外不断扩增。GLP-1(7-36)NH2可以诱导胰岛祖细胞形成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胰岛样细胞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机铬(2-吡啶甲酸铬)对大鼠胰岛β细胞形态结构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尾静脉注射新鲜配制的1.5%四氧嘧啶溶液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灌胃的方式提高糖尿病大鼠体内有机铬含量;治疗12周后,通过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清葡萄糖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学方法分别观察大鼠胰岛β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及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的变化。结果两治疗组大鼠血清葡萄糖水平明显下降,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400μg治疗组大鼠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200μg治疗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虽有所增加但与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大鼠胰岛β细胞数量增多,胞质内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明显增多。结论有机铬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糖功能,并能促进受损胰岛及β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的恢复,对糖尿病大鼠病理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细胞的损伤情况及依法克生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分离、纯化的SD大鼠胰岛细胞置于体外培养,观察炎症因子IL-1β不同浓度(0.1~10 ng/ml)和不同作用时间(0~48 h)下对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影响。胰岛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和依法克生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在低糖和高糖环境下的胰岛素分泌,观察依法克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胰岛功能IL-1β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三组间胰岛细胞凋亡率。结果高糖浓度下,随IL-1β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下降(P0.001),随作用时间延长,胰岛素分泌亦减少(P0.001),IL-1β浓度超过5.0 ng/ml、时间超过24 h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依法克生组胰岛素分泌较IL-1β组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无差异。胰岛细胞凋亡在IL-1β组(49.7±15.5)﹪高于对照组(9.7±2.5)﹪(P0.01),在依法克生组(15.7±5.5)﹪低于IL-1β组(P0.01),提示干预后胰岛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IL-1β抑制高糖环境下胰岛素的分泌,并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依法克生加入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中,可有效防止IL-1β诱导胰岛细胞损伤,逆转被抑制的胰岛分泌功能,并减少胰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经济高效的小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为进行NOD小鼠的胰岛移植提供实验条件.方法:将5-7周龄、体重20~25 g的雄,陛昆明小鼠的胆总管结扎,并逆行Hank's液和胶原酶P灌注和分离消化,依次加入84%、67%、50%浓度的Histopaque介质后进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胰岛细胞.双硫腙(dithizon,DTZ)和台盼兰染色分别鉴定胰岛细胞.用含5.6mmol/L葡萄糖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胰岛细胞,培养后的第3、5、7、9、11天取细胞上清检测胰岛素水平,并用16.7mmol/L的高浓度葡萄糖进行刺激,检测胰岛素水平确定胰岛细胞功能.结果:每个胰腺的胰岛细胞收获量在1200±124个,且纯度和活性均大于90%;体外培养9天内胰岛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无显著差异,至第11天时则明显减少(P<0.05);应用16.7mmol/L葡萄糖刺激后,第5、7、9、11天的胰岛素分泌水平较第3天的明显减少(P<0.05),然而在第7天、9天、11天时的胰岛素水平较第5天时显著降低.结论:胆总管逆行注射Hank's液和胶原酶P消化消化和不连续密度梯度Histopaque纯化的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状态良好的胰岛,且胰岛细胞数量多,分泌状态良好.本分离方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胰岛细胞分离方法,同时离体后于5.6mmol/L葡萄糖DMEM培养第3天胰岛细胞胰岛素储备功能最佳,为移植研究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20.
胰岛β细胞分泌蛋白质组是指胰岛β细胞分泌出胞的所有蛋白质。其主要涉及β细胞分泌颗粒中相关蛋白质的鉴定和分析,藉此阐明胰岛素分泌机制并更好地防治糖尿病。本文主要介绍胰岛素分泌的两条途径,概括从胰岛β细胞分泌颗粒中新发现的重要蛋白质,从而提出胰岛分泌蛋白质组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