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1975,2(2):153-156
L615白血病细胞经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L615白血病细胞是一种分化程度较差、增殖较旺盛的网织细胞。因此,木白血病株属于网织细胞型白血病。在电子显微镜下,L615白血病细胞内可见病毒样颗粒出现,此种病毒样颗粒符合致瘤性RNA病毒分类巾“池内A颗粒,,(Intracisternal A Particles)的特点。实验证明此种病毒样颗位并无生物学活性。它们在L615白血病细胞内大量出现的原因以及与“津63 S" C病毒颗粒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2.
利用血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建立细胞株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某些白血病,特别是病毒诱发的白血病,利用组织培养方法有可能建成悬浮式生长的细胞株。然而,这种细胞往往是不成熟的细胞。615小鼠白血病模型(L615)是我国建立的一株网织细胞型白血病实验模型(用津638病毒诱发产生的)。我们用这个材料体外培养14个月,细胞传代120代,建成了一个静置悬浮培养的白血病网织型细胞株。它除了包含有白血病615小鼠原Bj标记染色体之外翻,在第1对染色体中的一条丢失了一段,第6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形成一个亚中着丝点染色体。我们将这株培养细胞定名为L615细胞株。  相似文献   

3.
带有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的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L6565小鼠的胸腺、脾脏、肝脏和肾脏组织,以及外周血的无细胞提取液,分别感染NIH3T3细胞,经逆转录酶活性测定,挑选出两株感染了L6565白血病病毒的细胞,并证实L6565白血病病毒感染小鼠后主要分布于血液和淋巴系统。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内含有A型和C型病毒颗粒,细胞的倍增时间分别为18和16小时。细胞的XC合胞试验为阳性,在光镜下未观察到细胞的形态发生转化。收集细胞内和释放到细胞培养液中的病毒并注入新生小鼠皮下,两个月左右做血象和组织病理检查,存活小鼠全部发生了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相似文献   

4.
孟紫强 《遗传》1988,10(1):17-19
可移植性L615小鼠白血病模型是通过将津638病毒注人纯系615小鼠皮下后引起脾细胞恶变,再经同系移植而建立的,为了探索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了解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本文应用RNA-DNA杂交反应和竞争杂交技术,对615小鼠正常脾细胞和L615白血病细胞在体外迅速转录的核RNA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L615小鼠白血病实验模型,是用我们分离的津638病毒诱发的615小鼠白血病脾细胞悬液,在同系成年小鼠进行细胞移植而建立。目前已保种8年,传代462代。通过一般生物学观察证明:本白血病株具有接种简便、多种途经接种均可致病并不受接种鼠龄的影响、成功率100%、无自发缓介、发病时间一致、存活时间短而规则(6.5±0.04天)等特点,为我国白血病及肿瘤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本实验中,成年615小鼠一次口服大量L615白血病脾细胞悬液也可引起白血病,并在短期内(10—12天)致死。致病原因可能是活的白血细胞直接侵入。在部分口服白血病脾细胞悬液后未发病的动物中,个别动物获得了对L615白血病细胞再接种的免疫力,因而提供了口服白血病活细胞获得免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应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由HA、NA、M1和M2蛋白组成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样颗粒,为研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构建能共表达A/chicken/Jilin/2003(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A/PR/8/34(H1N1)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1)和离子通道蛋白(M2)的2个二元重组杆状病毒,共同感染HighFive细胞,同时表达HA、NA、M1和M2蛋白,使这4种蛋白在感染的细胞内自主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收获病毒样颗粒,通过Western印迹鉴定病毒样颗粒的组成,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样颗粒形态,血凝试验测定病毒样颗粒的活性。结果:HA、NA、M1、M2蛋白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并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电镜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的形态与流感病毒一致,直径约80 nm;血凝试验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具有凝集鸡红细胞的活性。结论:应用该方法可以制备流感病毒样颗粒,为H5N1流感疫苗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样颗粒的高效表达方法,本研究根据布尼亚病毒装配成熟的机制,建立SFTS病毒包膜糖蛋白和核蛋白融合表达质粒,并在表达载体中引入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传代培养两代后,根据荧光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有限稀释法,在荧光显微镜下,人工挑选细胞集落,建立病毒样颗粒稳定表达细胞系,并通过荧光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细胞系的稳定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和电子显微镜对病毒样颗粒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融合表达的包膜糖蛋白和核蛋白可在细胞内装配形成病毒样颗粒并分泌到胞外,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筛选的细胞系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传代40次后报告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本研究显示了通过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修饰,可以改进病毒样颗粒制备方法,为相关生物制品的生产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SARS-CoV)的复制特点,并探讨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利用负染电子显微镜(EM)、超薄切片EM和免疫EM技术研究了SARS-CoV在Vero细胞上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成熟病毒颗粒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80~120nm,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纤毛样突起,长约20nm,基底窄。此外可见哑铃形、肾形及“钉子样”等多形性成熟病毒颗粒,这些颗粒能与病人恢复期血清和抗S蛋白抗体反应。细胞内病毒颗粒多位于包涵体内,呈显著的多形性,直径为20~400nm,其形状可分为:①圆形、肾形或椭圆形;②管样结构;③不规则形,如三角形、哑铃形等,另外可见一种特殊的分枝样颗粒。颗粒电子密度不一,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其中空心颗粒周边的电子密度高。还观察到螺旋形的病毒核衣壳结构。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分化因子是从兔子网织红细胞中提出的一个蛋白因子,它可以使多种癌细胞株的生长受到抑制[1].以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为材料,研究其被EDDF诱导过程中细胞内PTK,PTPP及它们底物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实验发现:部分纯化的EDDF对HL-60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NBT还原和Giemsa染色,可见HL-60细胞被诱导出现排核.同时,细胞的PTK,PTPP酶活性有明显的变化,PTPP和PTK的底物蛋白在胞浆中酪氨酸蛋白磷酸化水平亦出现改变(但颗粒部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正> L7811白血病细胞质膜经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其蛋白组分,发现有Mr约100kD、pI约4.0组分的缺失和Mr约63kD、PI约4.5的组分出现。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纯系615小鼠移植性腹水型自血病细胞(即L7811白血病细胞,属T淋巴细胞白血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引进。对照组为同系615小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引进)的胸腺T细胞。  相似文献   

12.
周玉柏  周玲  吴小兵  曾毅 《病毒学报》2006,22(2):101-106
为研究重组腺病毒载体作为HPV16预防性疫苗的可行性,构建了含密码子优化型HPV 16 L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对优化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进行研究。首先按照哺乳动物密码子偏好对野生型HPV16 L1基因进行改造并合成优化基因,命名为mod.HPV16L1。将mod.HPV16L1基因克隆到穿梭质粒PDC316上,与骨架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在细胞内包装重组腺病毒rAd-mod.HPV16L1。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感染的293T细胞中HPV16L1蛋白的表达。通过Optiprep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纯化HPV16 L1病毒样颗粒(VLPs)。用磷钨酸负染,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HPV16 L1蛋白自我装配形成的VLPs。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载体可介导mod.HPV16 L1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高效表达,L1蛋白可自我装配形成VLPs。  相似文献   

13.
应用染色体分带方法,发现L615小鼠白血病细胞存在着标记染色体——Bj染色体。Bj染色体的特征为:在第19对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独特的异染色质区域。Bj染色体的出现频率:接种白血病细胞后第五天约为44%,而第三天仅为8%。它表明L615小鼠在白血病癌变过程中确实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个发现对于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和筛选抗癌药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养殖乌鳢RLO感染主要内脏器官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发病机制。观察发现:RLO寄生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电子密度低,细胞器肿大、溶解,RLO可随肿胀、破裂的细胞进人组织间隙;在一些寄生细胞内尚发现变性的RLO。内脏组织细胞普遍肿大,细胞器分散、稀少,线粒体除明显肿胀、嵴断裂消失外,尚发现坏死性变化即出现致密核心或无定形的电子密度物质;粗面内质网扩张、破裂和脱颗粒;部分细胞内溶酶体增多,胞质内发现明显的髓鞘样结构;核肿大或核固缩、溶解,并可见核内出现髓鞘样结构和核包含物。  相似文献   

15.
肌动蛋白促进病毒从细胞内排出最近,科学家们报导,当病毒将去感染新的细胞时,也需利用细胞的肌动蛋白纤维帮助病毒从一个细胞排出。德国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牛痘病毒对体外培养的细胞的感染情况。在电子显微镜下,牛痘病毒似乎是在细胞骨架的肌动蛋白尾部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16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L1基因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研制预防性HPV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昆虫细胞密码子偏性对野生型HPV16L1基因进行改造,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Sf9和High Five。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电镜下观察病毒样颗粒形成。利用ELISA法评价HPV16L1基因的优化效果,探讨L1蛋白表达的最佳条件。结果:在相对分子质量56kDa处出现HPV16L1的特异性条带;电镜下可见病毒样颗粒在昆虫细胞的核内形成;优化型HPV16L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High Five细胞表达的最佳条件为MOI=10,表达时相72h,其L1蛋白表达量至少比Sf9细胞高3倍。结论:密码子优化技术确实能够促进HPV16L1蛋白的高效表达,而High Five细胞表现出的显著优势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我们观察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中的“多核巨细胞”并非是上皮细胞脱落后的偶然堆积,而是细胞之间发生了融合。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所有融合细胞内均有特异性EHF病毒抗原颗粒。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直接作用与尿液中融合细胞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由一例急性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人周围血培养出一细胞系(J_(6-1)),培养一年多,曾传64代。经染色体检查和异种移植试验,可确定为人白血病细胞系。 经细胞形态、组织化学、电镜观察、集落形成试验、E-玫瑰花结试验、吞噬试验,可以确定J_(6-1)细胞系不是淋巴细胞系,主要成份是异常的粒细胞和单核-网状细胞。 从细胞形态、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和染色体分析结果看,J_(6-1)细胞的性状在50代前基本上是稳定的。50代以后单核-网状细胞比例逐渐增多,并有一种原来少见的巨大多核多倍体细胞日益增多。至61代则单核-网状细胞占优势,多倍体细胞剧增。 培养前的细胞标本中即发现有C型病毒样颗粒,培养后增多,61代则发现有成堆者。 对细胞成份变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狂犬病毒“北京株”在地鼠肾传代细胞中增殖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术,对狂犬病固定毒“北京株”在地鼠肾传代细胞(BHK21)中增殖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在受感染的细胞中有大量子弹状和长杆状的病毒颗粒。大多数病毒在扩张的内质网膜上以出芽的方式发生,凸向内质网腔内并逐渐发育成子弹状和杆关的成熟病毒。含病的内质,多周围常伴有颗粒或丝状均质区域,少数病毒在细胞膜上芽生。细胞间隙中亦可见病毒。还见病毒在细胞核膜内、外层上芽生,核周围间隙中许多病毒,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CM_2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所携带的C型病毒颗粒形态和形态发生。细胞大小约7-15μm,细胞及其核的多形性具有恶性淋巴细胞特征。在细胞外和细胞内扩张的内质网地中可见大量C型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大小约68.1-94.3nm,平均81.2nm。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多数具有大小、形态各异的致密核芯,而在内质网池中病毒颗粒的核芯多数呈低密度。病毒颗粒从细胞膜通过芽生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