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华鳖造血和免疫器官的个体发育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琼林  贾伟章 《动物学报》2003,49(2):238-247
采用常规孵化的中华鳖胚胎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造血和免疫器官进行了组织学研究,描述了卵黄囊、胸腺、肝、脾、肾以及骨髓的形态结构变化。发现胚胎期首先出现的造血器官是卵黄囊。此后,卵黄囊的造血干细胞出现在胚体的血循环中,造血功能相继在胚胎胸腺、肝、脾、骨髓(可能还包括肾)中产生。胸腺是中华鳖免疫系统发育的第一个淋巴器官,来自卵黄囊的干细胞在此先分化成小淋巴细胞,然后再迁移至脾脏。脾脏发育中首先出现各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嗜酸性的细胞和少量粒细胞,淋巴细胞出现较晚,未发现淋巴小结。在胚胎期肝脏发育过程中可见不同发育时期的红细胞和嗜酸性的细胞。在肾的发育过程中,尚可观察到嗜酸性的细胞和类似头肾组织的细胞团。直至出壳前,骨髓内方可见各发育阶段的各系细胞[动物学报49(2):238—247,2003]。  相似文献   
2.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报道了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感染的各器官(脑、眼、鳃、心脏、头肾、肝、胰腺组织、脾、肾、肠和卵巢)的组织病理变化,探讨了炎症发展的基本规律。感染乌鳢病理解剖学特征和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是体内各器官普遍出现的白色结节。这些结节的显微结构为肉芽肿炎症即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在严重病变的肾脏,由于组织坏死区域较大和周围明显的细胞增生形成了境界较为清楚的巨大“肉瘤”状肿物。内脏器官的血管(特别是造血器官的血管)出现明显纤维素性血栓、混合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和组织细胞大范围的变性或坏死、溶解。大多数器官的组织细胞主要是上皮性细胞、吞噬性细胞,胞质内富含嗜酸性包涵体(eosinophilic intracytoplasmic inclusion),这种细胞多位于鳃上皮处、鳃部和体内器官血管内皮及血管周边结缔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周边细胞内大量包涵体的出现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和破坏。  相似文献   
3.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养殖乌鳢RLO感染主要内脏器官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发病机制。观察发现:RLO寄生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电子密度低,细胞器肿大、溶解,RLO可随肿胀、破裂的细胞进人组织间隙;在一些寄生细胞内尚发现变性的RLO。内脏组织细胞普遍肿大,细胞器分散、稀少,线粒体除明显肿胀、嵴断裂消失外,尚发现坏死性变化即出现致密核心或无定形的电子密度物质;粗面内质网扩张、破裂和脱颗粒;部分细胞内溶酶体增多,胞质内发现明显的髓鞘样结构;核肿大或核固缩、溶解,并可见核内出现髓鞘样结构和核包含物。  相似文献   
4.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8 9年,Fryer等从导致智利海水养殖Cohosalmon (On corhynchuskisutch) 90 %死亡率的病鲑组织感染的鲑细胞系中首次分离得到一种类立克次体(Kickettsia likeorganism ,RLO) ,并命名为Piscirickettsiasalmonisgen .nov .,sp .nov .[1,2 ] 。近十年来,这种被日益重视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RLO(细胞内的细菌) ,已被证实为导致鱼类严重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子[2 ] 。2 0 0 1—2 0 0 2年,作者首次发现湖北省某养殖场淡水养殖乌鳢(OphiocephalusargusC .)突发性大规模发病死亡系RLO感染引起[3 ] 。由于乌鳢细胞系的建立尚在进行之中,因此从病…  相似文献   
5.
造成免疫系统抑制的常用手段包括电离辐射和环磷酰胺、可的松等药物处理。这类处理常常伴有较为广泛而严重的副作用,且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均有抑制效应。为专门研究T淋巴细胞及细胞免疫反应,可采用早期人工手术摘除胸腺,但这种处理特征是造成胸腺及细胞免疫活性彻底丧失且不可逆[1]。此外,由于中华鳖(Trionyxsinensis)胸腺位于颈下部两侧,紧邻胸腔,与胸腔仅隔一薄膜[2],且身体被以较厚的背甲,人工摘除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环节并极易造成气胸、血胸。因此,通过制备抗中华鳖胸腺细胞血清,试图建立一种在体内专一性并可逆性抑制T淋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