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中国脊髓灰质炎Ⅱ型减毒活疫苗株──中Ⅱ17和Ⅲ型减毒活疫苗株──中Ⅲ2的VP1段部份核酸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分别与相应的Sabin2和Sabin3株有关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在416个核苷酸序列中,中Ⅱ17与Sabin2有99.3%同源性,中Ⅲ2与Sabin3株完全一致。从我国服用国产活疫苗地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分离到的部份2型疫苗株,分别与中Ⅱ17和Sabin2相比较,发现与中Ⅱ17株更为近缘,海南、山东、湖南株分别只有0、1或2个核苷酸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株减毒的遗传学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Sabin株生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由1、2、3型组成,疫苗株是由强毒株经连续传代突变而来,对每种疫苗株而言只有少数位点与减毒有关,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的第5个茎 环结构。现已证实Sabin株病毒在人体中复制时由于病毒的回复突变或第2位点的抑制突变导致毒力回升,可能在疫苗接种者和接触者中引发脊髓灰质炎病例。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作突变分析(MAPREC)对疫苗中的痕量回复突变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可能,正逐步用于从分子水平监测OPV生产的连续性,成为评价3型OPV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基因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杰  张礼璧 《病毒学报》1996,12(4):291-298
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分离的32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在VP1编码区,经PCR-RFLP方法鉴定,并经核酸测序进一步证实力疫苗株,其中5株为I型疫苗,16株Ⅱ型疫苗株,11株Ⅲ型疫苗株,以同样的分析方法检测这些毒株基因组的3D聚合酶编码区,发现2株I型疫苗株在3D区的431个核苷酸序列为野毒序列,即这2株Sabin1基因型(VP1)与野毒基因型(3D)重组株;其余3株I型疫苗株未发现基  相似文献   

4.
应用RT-PCR和DNA克隆重且技术从中国云南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克隆到3个丙型肝炎病毒(HVC)5?端非编码区(5’NCR)核苷酸序列。这3个序列分别来自3个不同的再型肝炎患者。与国内外已发表的HCV原型株同源序列比较研究发现,这3个HCV5’NCR序列中分别存在部分核苷酸序列的缺失或出现插入重复。在YS225-1 5’NCR序列-155 ̄-174位之间,有18个核苷酸序列缺失;在YS203-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温州地区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抗原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抗原性监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分离的毒株,其抗原性存在型内差异。对抗Sabin l活疫苗血清中和脊灰病毒能力的实验研究发现:(2)要有效地中和流行野毒株,必需高价抗Sabin免疫血清;(2)对同一地区同一年份流行的野毒株,中和能力不尽相同;(3)对同一地区流行的野毒株,中和能力随毒株年份的迁延而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有助于部份解释近年来在脊灰流行中,全程活疫苗免疫者病例有所增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逆转录套式PCR扩增Ⅲ型中国株HCVE2/NS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cDNA3载体上.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已知分离株的相应区域进行同源性比较.首次克隆出Ⅲ型中国株HCVE2/NS1基因(HC-W14),其核苷酸序列与Ⅲ型日本株HCV(HC-J6)该区域同源性为88.37%,其推定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9.29%.而与已知的非Ⅲ型株HCV该区域相比,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均相对较低.Ⅲ型中国株HCV与Ⅱ型中国株HCV在E2/NS1区域有较大的变异,揭示研制我国的HCV疫苗应该考虑这种基因型之间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特征是否与基因变异有关,对北京、广州、长春和河北四个地区不同流行特征中分离的RSV毒株的G蛋白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G蛋白基因同国外A型亚原型株(A2株)间存在显著差异,A2株同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2.7-93.6%,氨基酸同源性只有88.3-89.9%。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同湃性为96.0-98.9%,氨基酸同源性92.6-97.7%。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株的研究简史,并着重阐述了现用减毒活疫苗株SA_(14)-14-2的生物学特点、分子生物学、免疫效果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9.
蜱传脑炎病毒东北株E蛋白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我国东北林区死者脑组织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HLJ-1株,测定了它的E蛋白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以及E蛋白抗原位点反应图谱。将该株与远东亚型Sofyn株和中欧亚型Neuderfl株做了同源性比较,HLJ-1株与Sofyn株E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4.3%和98.8%;与Neudoerfl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3.7%和96%。在E蛋白的核苷酸序列中,HLJ-1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乙型脑炎活疫苗减毒过程中间株SA14 12 1 7株进行全序列测定和分析 ,进一步了解乙脑活疫苗减毒及其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根据已发表的SA14 14 2株及SA14 株的序列 ,设计 6对重叠引物 ,涵括整个乙脑病毒的基因组 ,通过RT PCR扩增出SA14 12 1 7株的各cDNA片段 ,分别克隆到pGEM T载体 ,转化至TG1受体菌中 ,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SA14 12 1 7株基因组全序列长 10 976个核苷酸 ,从 96到 10 394为一个长开放读码框 ,编码 3432个氨基酸。与野毒株SA14 和疫苗株SA14 14 2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比 ,同源性均在 99%以上 ,突变位点分散于各个区域 ,E区有 5个位点与疫苗株一致而与野毒株不同 ,3个位点与野毒株一致而与疫苗株不同 ,推测与其容易产生回复突变、恢复毒力有关。此外 ,NS3、NS5和 3′NTR的几个位点可能与病毒毒力稳定性相关。综上所述 ,乙脑病毒减毒中间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基本类似于已发表的序列 ,若干突变位点影响病毒的弱毒性及毒力的稳定性。全序列的测定对于研究疫苗株的减毒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力  白植生 《病毒学报》1998,14(1):33-37
对来源于兰州和上海两市的两株腮腺炎病毒野毒的小疏水蛋白(SH)基因及其旁侧区cDNA的PCR扩增产物,分别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用直接测序法测定2株腮腺炎野毒378个核苷酸序列,在此范围内存在16个核苷酸(4.2%)差异,其中11个(2.9%)位于编码区序列中,所推导的SH蛋白序列有6个氨基酸(10.5%)差异。克隆测序法测定的这两株腮腺炎野毒的核苷酸序列相当于直接法的78-378位核苷酸。两处  相似文献   

12.
猪伪狂犬病毒蛋白激酶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伪狂犬病毒湖北株(PRV HB株)蛋白激酶(PK)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比较了该序列与PRVNIA-3株、Ka株以及HSV-1、VZV PK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显示,在测定全长1312bp的DNA序列中,包括着一个1002核苷酸的开放读框,可编码33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PRV-HB株PK与PRV-NIA3、PRV-Ka、HSV-1、VZV PK基因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河南株丁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河南-抗丁型肝炎病毒抗原(anti-HDAg)及丁型肝炎病毒(HDv)RNA双阳性的HBsAg携带者血清中提取RNA,采用人工合成的引物进行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了贯穿HDV全基因组的6个相互重叠的cDNA片段。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得到了长度为1674bp的我国人河南株HDVcDNA全序列。计算机分析表明,该株与我国台湾株(HDVIA型)、美国-1株(HDVIB型)、日本-1株(HDVⅡ型)和秘鲁-1株(HDVⅢ型)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的94.3%、86.8%、75.4%和66.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85.1%、71.9%和64.6%,并在核苷酸和推导的HDAg氨基酸序列中分别发现了5个和2个集中保守的区域。这些区域均与HDV的某些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俞春江  贾旭 《遗传学报》1994,21(6):447-452
2个小麦-黑麦-中间偃麦草三属杂种F1的减数分裂行为复杂,中期I染色体平均每细胞构型为19.53I+13.47II+0.70III+0.061Ⅴ和19.99I+13.42II+0.65III和0.041Ⅴ+0.01Ⅴ,后期I染色体分配不平衡,单价体并不一定排列在赤道板上,产生各种类型的异常四分体。18株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类型多样,在2个花粉植株中分别观察到端体和等臂染色体。单倍体花粉植株中期I染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猪瘟兔化弱毒兔脾毒NS2-3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已发表的猪瘟病毒序列,设计并合成了覆盖有NS2-3全基因的4上物,应用RT-PCR技术从接种了猪瘟兔化弱毒(hog cholera virus lapinized Chinese strain,HCLV)的兔脾组织中,成功地扩增了NS2-3基因,将其克隆到T载体后,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结果显示,所克隆的NS2-3基因长2964个核苷酸,编码988年氨基酸。用DNASIS和PROSIS软件分析表  相似文献   

16.
以来自哈尔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强毒株(Harbin 毒株,H) 的基因组RNA为模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 的方法得到了其A 节段的全长cDNA 片段,分5'端(1 659bp) 和3'端(1 444bp) 上下两段分别克隆到pGEMB○R - T 载体上,测定了其核苷酸顺序,在长为3 101 bp 中含有两个阅读框ORFA1 和ORFA2 ,分别编码1 012 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VP2 - 4 -3) 和145 个氨基酸的VP5,ORFA1 和ORFA2 有部分的重叠。将核苷酸序列及推测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IBDV 血清Ⅰ型和Ⅱ型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 毒株与其它血清Ⅰ型毒株之间,在核苷酸水平上存在25bp - 267bp 的差异;在氨基酸水平上存在17 ~40 个氨基酸的差异。在VP2 - 4 - 3 内比较显示,H 毒株与P2 、Cu- 1 之间氨基酸的差异最小为1 .7% ,H 毒株与UK661 之间氨基酸的差异最大为3 .9 % 。变异主要发生在VP2 的可变区(206 - 350 位氨基酸) ,在H 毒株所特有的12 个氨基酸当中,该区就占5 个,代表1 .76 % 的变异。VP4、VP3 和VP5区各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株SA14-14-2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并观察该生产株在疫苗制备过程中的基因遗传稳定性。方法根据DNA序列数据库(Gen Bank)公布的SA14-14-2株的序列,设计合成7对引物,提取疫苗生产株SA14-14-2及其工作种子批生产的3批原液、3批成品疫苗的病毒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SA14-14-2株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GEM-T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中,挑取阳性菌落克隆、鉴定后测定全序列并对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毒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病毒滴度的稳定性。结果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株SA14-14-2株基因组全长10 976 bp,编码3 433个氨基酸。3批原液和3批成品疫苗的基因组全长为10 977 bp,比较分析发现,在3'端非编码区10 701处多一个G核苷酸的插入。与DNA序列数据库(Genbank)登录号为D90195的全长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9.9%、99.9%、99.9%、99.9%、99.8%、99.9%、99.8%,其中E蛋白的同源性均为100%。SA14-14-2生产株的病毒滴度为7.22 lg PFU/mL,原液和成品疫苗的滴度分别为7.32、7.23、7.32、6.86、6.92、6.70 lg PFU/mL。结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株SA14-14-2基因稳定,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质量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对中国新疆东部一起戊型肝炎流行高峰期间,由HE患者烘便中分离到的型肝炎病毒中国XT-179株进行全基因cDNA克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所阐明的HEV-XT-179株基因组全序列由7194个核苷酸和3'端的多聚腺嘌呤核苷酸尾组成。四种核苷酸的含量腺嘌呤(A)为17.0%,胞嘧啶(C)为31.9%,鸟嘌呤(G)为26.0,尿嘧啶(U)为25.1%。G+C含量为57.9%。全基因  相似文献   

19.
分别利用5’RACE和3’RACE确定了CMVSDRNA2的5’和3’末端序列,在此基础上,利用RTPCR得到了RNA2的5’端一半的cDNA克隆pC25和3’端一半的cDNA克隆pC23,并通过拼接构建了RNA2全长cDNA克隆pC2F。通过对pC25和pC23进行序列测定,得到了RNA2的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MVSDRNA2由3048nt组成,其中存在2个部分重叠的阅读框ORF1(79~2652nt)和ORF2(2414~2746nt),分别编码858aa的2a蛋白和111aa的2b蛋白,并在2a蛋白的序列中发现了动植物病毒复制酶所特有的两个保守序列。该株系RNA2核苷酸序列与分属CMVI亚组的Fny株系和II亚组的Q株系RNA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7%和756%;2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8%和677%,2b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30%和513%。同源性比较的结果表明SD株系属于CMVI亚组。  相似文献   

20.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中间株SA14-12-1-7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乙型脑炎活疫苗减毒过程中间株SA14-12-1-7-12 -1-7株进行全序列测定和分析,进一步了解乙脑活疫苗减毒及其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根据 已发表的SA14-12-1-7株及SA14-12-1-7株的序列,设计6对重叠引物,涵括整个乙脑病 毒的基因组,通过RT-PCR扩增出SA14-12-1-7-12-1-7株的各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GEM -T载体,转化至TG1受体菌中,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SA14-12-1-7-12- 1-7株基因组全序列长10976个核苷酸,从96到10394为一个长开放读码框,编码3432个氨基 酸.与野毒株SA14-12-1-7和疫苗株SA14-12-1-7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比,同 源性均在99%以上,突变位点分散于各个区域,E区有5个位点与疫苗株一致而与野毒株不同 ,3个位点与野毒株一致而与疫苗株不同,推测与其容易产生回复突变、恢复毒力有关.此 外,NS3、NS5和3′NTR的几个位点可能与病毒毒力稳定性相关.综上所述,乙脑病毒减毒中 间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基本类似于已发表的序列,若干突变位点影响病毒的弱毒性及毒力的稳定性.全序列的测定对于研究疫苗株的减毒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