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x(m/n)为功能性反应函数的食饵-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功能性反应函数ψ(x)为x(m/n)(0<m/n<1)的食饵-捕食系统dx/dt=ax-bψ(x)y-cx2,dy/dt=-dy+eψ(x)y-fy2.证明了此系统当1/2≤m/n<1时至多存在唯一正平衡点;当0<m/n<1/2时必有出现三个正平衡点的可能.并讨论了此系统的拓扑结构,给出了数值例子.  相似文献   

2.
短梗霉多糖发酵过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短梗霉多糖发酵过程,经研究建立了基于逻辑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的动力学模型: dx/dt=肛x(1一x/xm) dP/dt=m1x十m2(dx/dt) ds/dt=-b1x-b2(dx/dt)-b3(dP/dt) 其流变特性由初始时的牛顿流体转变为典型的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并遵从指数方程,即:τ=Kγn随发酵过程进行,发酵液的表观粘度增大,体积氧传质系数减小。搅拌转速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体积氧传质系数。流变指数n、稠度系数K、气液传质系数Kla。与菌体浓度x、多糖浓度P、搅拌转速N及表观粘度ηa间分别有如下经验方程; k=1.2×10-2X2.43 n=0.461(P/Pm)0.07(x/xm)0.216 KLaDi2=1.48×104(D:N2)0.71(ηW)0.15 Dg ηa  相似文献   

3.
一类被开发的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讨论了一类食饵种群被开发的两种群捕食系统: dx/dt=x(a0+a1x-a2x2-a3y3)-h0, dy/dt=y(x-1)其中a0>0,a2>0,a3>0,h0>0,a1不定号.文中主要讨论了系统平衡点的行为以及系统的稳定性.用Pioncare切性曲线法及Dulac函数法讨论闭轨不存在的充分条件;用Hopf分支方法及张芷芬唯一性定理证明了极限环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同时对相应结论的生态学意义给予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中立型微分方程d/dt[x(t)-R(t)x(t-r)]+P(t)x(t-r)-Q(t)x(t-δ)=0震荡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化反应中一类可逆两分子饱和反应的数学模型dx/dt=δ-xy cy^2,dy/dt=xy-cy^2-ay/b b,应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完整地解决了该系统极限环的存在性,不存在性和唯一性。  相似文献   

6.
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一类Kolmogorov系统(dx)/(dt)=x(a_0-a_11x a_2x~(n-1)-a3x~n a_4xy~m),(dy)/(dt)=y(b_1x~n-b_2),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系统平衡点的性态,给出了系统无闭轨的充分条件以及存在唯一稳定极限环的条件.包含并推广了文献[3]的相关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类具稀疏效应生态系统的极限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如下一类具稀疏效应的生态系统模型dx/dt=bx^2(κ-x)-bxy/1 hx,dy/dt=cy dxy/1 hx。应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对该系统的平衡点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极限环存在唯一性及不存在的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8.
功能反应函数为kxθ的食饵-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生物数学学报》2007,22(3):441-446
研究了具功能反应的一类食饵-捕食系统:x=x(a—bx^m-h(x))(z))-kx^θY,y=Y(-e+dkx^θ)(0〈θ≤1)并得到了系统在正平衡点外围的极限环的不存在性与存在唯一性的相关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类Holling功能性反应模型极限环的唯一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虑功能性反应的捕食-食饵模型这里y表示捕食者种群的密度,当a-(22)≠0时它具有线性密度制约,x表示食饵种群密度,当φ(x)≡ax/(1+ωx)时称(1)为第二类功能性反应模型.文〔1〕研究了捕食者没有密度制约(对应于a_(22)=0)、食饵具有线性密度制约(对应于g(x)=b_1-a_(11)x)的Ⅱ类功能性反应模型(1),得到了极限环存在性及唯一性的完整结论.最近文〔2〕在a_(22)≠O的条件下讨论了系统(1),得到了极限环的存在性与不存在性等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371069号).本文第一作者现为浙江大学访问学…  相似文献   

10.
一类稀疏效应下食饵—捕食系统极限环的存在唯一性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研究如下一类具有稀疏效应的食饵-捕食模型dx/dt=bx^2(k-x)-bxy,dy/dt=-cy (βx-γy)y。应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对该系统的平衡点进行分析,得到了该系统极限环存在唯一的充分条件,并给出了生态解释。  相似文献   

11.
因为人口模型经常遭遇环境噪音的影响,本文将如下Lotka-Volterra模型(t)=diag(x(t))[b+Ax(t)+Bx(t-δ(t))]随机扰动为It型随机微分方程dx(t)=diag(x(t))[(b+Ax(t)+Bx(t-δ(t)))dt+(Qx(t)+Rx(t-δ(t))dw(t)].在这个随机模型中对系数b,A,B不需任何限制,我们证明了环境噪音不仅会压制人口的爆炸还会使得方程的解随机一致有界.  相似文献   

12.
海南隔距兰属植物6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法对海南产隔距兰属植物6个种,即:大序隔距兰Cleisostoma paniculatum(ker—Gawl.)Garay、短序隔距兰C.striatum(Rchb.f.)Garay、短茎隔距兰C.parishii(Hook.f.)Garay、金塔隔距兰C.filiforme,(Lindl.)Garay、尖喙隔距兰C.rostratum(Lodd.)Seidenf.、红花隔距兰C.williamsonii(Rchb.f)Garay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大序隔距兰2n=2x=38:36m+2sm;短序隔距兰2n=2x=38=2M+36m;短茎隔距兰2n=2x=38=2M+34m+2sin;金塔隔距兰2n=2x=38=38m;尖喙隔距兰2n=2x=38=36m+2sin;红花隔距兰2n=2x=38=34m+4sm(2SAT)。主要由正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组成。除尖喙隔距兰核型分类为1A型外,其他的都为1B型。  相似文献   

13.
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兰科Orchidaceae火焰兰属Renanthera内3个及与万代兰属Vanda间1个共4个杂交新组合F1代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杂交新组合F1代中,麒麟火焰兰R. coccinea ‘Qi Lin’、麒麟火焰兰×中华火焰兰R. sinica、(云南火焰兰R. imschootiana×中华火焰兰)×麒麟火焰兰、云南火焰兰×小花万代兰Vanda coerulescens的染色体数目依次为37、57、54、38;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1=37=22m (2sat)+15sm (4sat)、2n=3x=57=39m (3sat)+12sm (3sat)+3st+3T、2n=3x=54=9M+27m+12sm+3st+3T、2n=2x=38=6M+14m+16sm +2T。核型不对称系数依次为:48.76、60.50、51.60、65.87。按Stebbins分类,均为“2B”型。4个新组合中,染色体存在非整倍体(三体)及多倍体(3×)现象,核形态显示了杂交新组合F1代较丰富的变异特点。  相似文献   

14.
贾晓锋  梁军  吕红英  姚如永  周非  韩越 《生物磁学》2011,(9):1718-1722,1740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PAA23G及XPGC46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9例,化疗前提取其外周血DNA,用DNA测序技术检测XPA、XPG基因型,所有患者均接受2-4个周期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结果:1)89例患者中,携带XPA23A/A及A/G+G/G基因型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7.5%和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7,P=0.023);携带XPG46C/C及C/T+T/T基因型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7.6%、23.4%,二者间也有统计学差异(x2=5.729,P=0.017),联合分析显示A/A及C/C型化疗有效率最高,达63.0%,而A/A及C/T+T/T型最低,仅15.4%,四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14.080,P=0.003)。2)89例患者中位TTP为7个月,XPA23A/A基因型中位TTP为11个月,A/G+G/G基因型为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4.640,P〈0.01);XPG46C/C基因型中位TTP为10个月,C/T+T/T基因型为6个月,两者也有统计学差异(x2=32.236,P〈0.01)。联合分析显示,XPAA/A+XPGC/C型中位TTP最长,达到11个月,而A/G+G/G及C/T+T/T基因型最短,仅有4个月,四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9.295,P〈0.01)。结论:XPAA23G及XPGC46T单核苷酸多态性可单独及联合用于预测晚期NSCLC病人对铂类药物的化疗疗效及TTP,初步提示可以根据患者基因型来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云南毛茛属(Ranunculus)5种植物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茛组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和禺毛茛(R.cantoniensis DC.)核型公式为2n=2x=16=6m+4sm+6st和2n=4x=32:14m+6sm+12st;该组茴茴蒜、禺毛茛和扬子毛茛(R.sieboldii Miq.)的不同居群核型存在自西向东不对称系数渐增大现象。在美丽毛茛组中,深齿毛茛(R.pulchellusvar.stracheyanus Hand.-Mazz.)的中甸居群核型(2n=4x=32=12m+12sin+8st)与青海居群核型(2n:4x:32:24m+8sm)明显不同;毛果高原毛茛(R.tangusticusvar.dasycarpus(Maxim.)L.Liou)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2n=5x=40=30m+10sm)和纳帕海毛茛(R.napahaiensis W.T.Wang&L.Liao)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2n=5x=40=20m+16sin+4st)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甘蔗实生苗的数量性状相关及选种标准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25个甘蔗杂交组合的2500丛实生苗的数量性状茎径、茎数、株高和锤度,进行净相关分析、各性状分级频率统计、多项式回归分析及多项式方程求解分析,结果表明:(1)各对数量性状的总体单相关,除茎数与锤度单相关接近显著外,其余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对数量性状的二级净相关,茎数与锤度达显著水平,其余的均达极显著水平;这四个数量性状的复相关系数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为甘蔗数量性状间是互相影响、互为矛盾,构成品质、产量性状间的矛盾与统一.(2)经标准化的茎数(x′2)、株高(x′3)和锤度(x′4)分别依茎径(x1)真值回归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为,x′2=10.543-14.534x′1+6.55x2^2-0.968x1^3; x′3=-0.573-1.654x1+1.249x1^2-0.185x1^3;x′4=-2.926+3.502x1-1.221x1^2+0.116x1^3.根据这些方程的升降性,分别组成联立方程组,寻找出这四个数量性状的数学摸型入选标准的最适值分别约为:茎径2.4cm、茎数4条/丛、株高180cm、锤度20.0%.最后根据茎径的标准差,求得甘蔗实生苗数量性状的入选标准数学模型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思茅松中幼人工林样地调查,基于实测数据计算了相关碳计量参数并研究了碳计量参数与相关林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思茅松中幼人工林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的平均值为0.5483 Mg·m~(-3)(n=30,95%置信区间:0.5357~0.5609),低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缺省值.BCEF和平均树高(H)、林分形高(FH)、蓄积量(V)和林龄(A)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BCEF和平均胸径(D)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P>0.05).BCEF和N(林分密度)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P>0.05).BCEF值与林分因子的关系函数拟合效果不佳.2)思茅松中幼人工林生物量扩展因子(BEF)的均值为1.78378(n=30,95%置信区间:1.71714~1.85043),高于IPCC缺省值.BEF和D、H、FH、V和A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N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BEF与A和V的关系以二次曲线函数形式拟合效果较好,与N的关系则以双曲线形式较好,与FH、H和D的关系以幂函数较好.3)思茅松中幼人工林的根茎比(R)均值为0.2400(n=30,95%置信区间:0.2194~0.2606),与IPCC缺省值基本一致.R与D、H、FH、V和A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N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与D、H、FH、V和A的关系以二次曲线的形式拟合效果较好,与N的关系则以双曲线形式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对脱氧核糖核酸酶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建立脱氧核糖核酸(DNA)酶解液中4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MP)、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GMP)、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M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能将酶解液中4种脱氧核苷酸完全分离并准确定量。在此基础上,对DNA酶解的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其反应机理为不存在底物和产物抑制的双底物顺序反应,动力学方程为x=1/bin(1+abt)(其中a=0.3723p0—0.974;b=-0.0493p0^2+1.1150p0-1.1103),该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DNA酶解过程,误差仅为3.31%.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研究了棉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种群的调查方法。全株调查法中,目测法调查到的绿盲蝽种群密度最高,显著高于扫网法和盆拍法。局部调查法发现,蕾上的绿盲蝽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花上;蕾上种群数量与整株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y=1.18 x+3.69)。间接调查法表明:在苗期和蕾期,叶片受害等级和绿盲蝽种群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苗期:y=25.28 x+8.20;蕾期:y=43.99 x+27.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