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平衡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在放射免疫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以6Gyγ射线照射C57BL/6小鼠,于照射后1~28d不同时间,检测外周血、胸腺和脾脏Treg细胞亚群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10及TGF-γ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其在放射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小鼠经6Gyγ射线照射后各组织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或P〈0.01),胸腺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于照后1d即明显增高(P〈0.01),而在照后7d明显低于未照射组(P〈0.01);血清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7d),TGF-γ(3d)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IL-2浓度持续降低.本文揭示了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辐射所致免疫功能受抑和免疫调节功能失衡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的辐射损伤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急、慢性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血液病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移植患者的存活率,阻碍移植的临床推广。很多研究发现,高表达Foxp3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不仅能控制急慢性GVHD的发生,而且不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raft-versusleukemia,GVL),在急慢性GVHD发生发展及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Treg细胞在体内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临床应用需求。目前应用外源的IL-2联合TCR、CD28信号通路共同刺激以及运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刺激均能达到体外有效扩增Treg细胞的目的。这些扩增的Treg细胞在控制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急慢性GVHD的发生及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在疾病控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感染率国家,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宿主免疫调节紊乱是导致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其中CD4+T淋巴细胞发挥主要作用。最近,新发现的CD4+T细胞的几种亚群为乙型肝炎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新的T细胞亚群中,有一种被称为Th17细胞,表达转录因子ROR-γt,并分泌各种IL-17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另一种为Treg细胞,表达转录因子Fox P3,主要分泌TGF-β因子,当TGF-β单独存在时,初始的效应T细胞分化为Treg细胞。辅助性Th17细胞(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分化发育、增殖及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参与乙型肝炎的致病过程,对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有一定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Th17/Treg的失调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慢性炎症的形成和HBV的持续感染。本文就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及其失衡在乙型肝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予以综述,为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Th17细胞分化、调节及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17细胞作为一个不同于Th1、Th2的细胞亚群,已经被证实在自身免疫病、感染等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认识Th17细胞的效应机制,近来对于Th17细胞的分化及调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实TGF-β与IL-6或者IL-21的协同作用是诱导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因素,而IL-23在促进IL-17分泌,增强Th17细胞效应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Th1、Th2、Treg细胞特异性的转录调节因子T-bet、GATA3、Foxp3相对应,现证实ROR-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receptors-γr)是促进Th17细胞分化、调节其功能的特异性转录调节因子.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其中IL-21作为Th17细胞的一个自分泌调节凶子,在诱导Th17分化、抑制Th1、Treg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另一方面,近来发现,重要的T细胞生长因子IL-2在维持、促进Th1、Th2、Treg及CD8 T细胞功能活性的同时,却发挥着抑制Th17细胞分化的作用.Th1、Treg、Th17细胞的分化之间存在微妙的调节关系,TGF-β的水平、作用的时间决定着上述三群T细胞的分化结局.Th17细胞与Th1细胞均是自身免疫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效应细胞,二者的作用是否有时间、空间、功能方面的特异性?TGF-β如何调节两群效应细胞的分化方向及功能?以及Th17细胞在体内免疫平衡中的作用,是否可以通过Th17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等,是人们急于回答的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辅助性T细胞(Th)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在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探讨Th和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侵袭性肺曲霉病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及19例健康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h1、Th2、Th17、Treg细胞群的表达情况,Real-timePCR方法检测相关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以及Foxp3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7以及TGF-β的表达。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Th1细胞以及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较之对照组明显降低;Th1、Th17、Treg细胞相关转录因子T-bet、RORγt、Foxp3以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7A、TGF-β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降低。结论IPA患者的Th1、Th17以及Treg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受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探讨Exo-1基因缺失对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的影响。方法以CD45.1小鼠的骨髓细胞或骨髓造血干细胞为供体,以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或Exo-1基因和端粒酶基因双敲除小鼠为受体,在给予不同剂量X线照射或不照射的情况下,重复进行静脉注射全骨髓细胞或分选的骨髓造血干细胞(c-kit+、Sca-1+、lineage-,KSL),于移植后1个月取外周血,流式分析嵌合率。结果未经X线照射及1 Gy、2 Gy照射情况下,端粒酶基因缺陷受体小鼠的外周血中供体来源的细胞嵌合率较低;6 Gy照射后,供体来源的外周血细胞嵌合率仍低于50%,而且端粒酶基因缺陷受体小鼠在移植后1个月内死亡较多;3 Gy照射可形成较高嵌合率,Exo-1基因缺失对端粒酶缺陷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以端粒酶缺陷小鼠作为衰老模型研究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时,3 Gy X线照射能够有效地形成较高的外周血供体细胞的嵌合率,但是Exo-1基因没有进一步提高造血干细胞在端粒酶敲除小鼠的植入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同种基因型小鼠构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将预处理的全骨髓单个核细胞或c-Kit+造血干细胞移植至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体内,动态监测移植2~16周后受体小鼠体内供体来源细胞造血重建以及嵌合情况,以期揭示不同群体的供体细胞以及预处理等因素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移植后早期(2周)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髓系比例要高于c-Kit+细胞移植组,但全骨髓移植组受体小鼠呈现出较大的移植后不良反应,出现脱毛、食欲不振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c-Kit+细胞移植组在淋系重建上要早于全骨髓移植组,供体细胞的嵌合植入也早于全骨髓移植组,但两组实验组最终均能完成造血重建过程。实验结果表明c-Kit+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后能够较快地实现供体细胞植入,进而开始造血重建,且c-Kit+ 细胞移植组的不良反应要低于全骨髓移植组。结果说明在整体造血重建效果上c-Kit+细胞移植组要优于全骨髓移植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源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骨髓移植小鼠脾脏辅助性T细胞Th1/Th2亚群的影响。方法:以BALB/c和CB6F1小鼠为受体,在γ射线照射后通过尾静脉输入C57BL/6J小鼠的骨髓细胞和脾脏单个核细胞,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然后输入供体的NK细胞,检测受体小鼠脾脏中Th1/Th2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结果:与单纯输入骨髓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组小鼠相比,输入异源反应性NK细胞后,BALB/c和CB6F1小鼠脾脏中Th1细胞比例均下降,Th2细胞比例均上升,CB6F1小鼠脾脏中Th2虽有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IL-10水平显著升高,IFN-γ的水平显著下降。结论:异源反应性NK细胞可能通过降低脾脏中Th1细胞亚群比例和升高Th2细胞亚群比例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  相似文献   

9.
水泡性口炎病毒对IPEC-J2细胞因子转录时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后引起细胞炎性反应特别是炎性细胞因子的反应,探讨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方法】我们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VSV感染IPEC-J2细胞引起的病毒RNA量的变化和细胞因子IL-2、6、8、10、12、IFN-α、 IFN -γ、TNF-α、TGF-β和TLR3分泌水平。【结果】我们发现,VSV感染后引起IPEC-J2细胞分泌IL-6、8、12、TNF-α和TLR3显著增加,TGF-β无显著差异;IPEC-J2细胞不分泌IL-2、IL-10、IFN-α和IFN –γ。【结论】水泡性口炎病毒感染可引起IPEC-J2细胞炎性分子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RunX3基因对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通过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检测RunX3转基因小鼠骨髓干细胞的功能。结果移植后来源于RunX3-/-小鼠骨髓干细胞供体的外周血细胞占总外周血细胞的比例与野生对照鼠相比无明显差异,移植后来源于RunX3-/-小鼠骨髓干细胞供体的外周血中髓系细胞占总外周血髓系细胞的比例较野生型对照鼠高。结论RunX3基因缺失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没有影响,但其可能参与了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治疗中TGF-β与IL-6介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双向调节作用与机制。方法:分离纯化BMSCs,并与EAE大鼠动物模型淋巴细胞共培养,应用抗TGF-β和IL-6单克隆抗体封闭TGF-β或IL-6通路,ELISA检测不同比例MSC与淋巴细胞共培养中对细胞因子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对Th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过继免疫临床评分检测BMSC治疗中的关键通路。结果:1:10比例BMSCs共培养组与对照组相比,IL-17分泌量下降(P0.05),Treg细胞显著增高(P0.05)而Th17细胞显著降低(P0.05),共培养后的淋巴细胞进行过继免疫回输后,1:10干细胞共培养组临床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1:100比例共培养组与上述结果相反,中和TGF-β和IL-6抗体可以调节此免疫作用。结论:BMSCs通过TGF-β和IL-6通路调节免疫系统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的细胞平衡,此过程与BMSCs剂量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干细胞更好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以评价MM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MM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T细胞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M患者外周血的CD4、CD19细胞的表达显著下调,CD8细胞的表达显著上调,CD4/CD8比值则显著降低(P〈0.05或〈0.01);MM患者外周血的CD4+CD25+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且与血清中的β2-MG浓度成正相关(γ=0.56,P〈0.05)。结论 MM患者体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表达、CD4+CD25+Treg细胞的异常扩增,可能是MM患者体内广泛存在免疫缺陷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抗巨细胞病毒感染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和初步评价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日趋引起预防医学的关注,它的先天性感染可导致广泛的脑损伤和高比率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目前已证实HCMV是多种病症及各种癌症(如前列腺癌和宫颈癌)公认的病原因子或相关因子。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发现的辅助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是不同于辅助T细胞1型(Thelpercell1,Th-1),辅助T细胞2型(Thelpercell2,Th-2)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T细胞亚群,有其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且互相影响。它由初始T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B(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TGF—B)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1L23)联合作用及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素受体γt(retinoic acid 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m,ROR-γt)的协同诱导精细的调节下分化而来。其主要分泌的生物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一种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在免疫和造血系统等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就是炎性反应。因此深入研究Th-17细胞分化及其相关生物效应,有助认识其在器官移植排斥中的病理机制,也为治疗移植排斥反应提供新的靶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五种荧光转基因小鼠造血干细胞中的荧光标记细胞进行分析,筛选造血干细胞全标记红色和绿色荧光转基因小鼠,为造血干细胞分化机制体内示踪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活体荧光影像系统对两种红色荧光转基因小鼠品系C57BL/6J-TgN(CAG-DsRed-1和CAG-DsRed-2)ZLFILAS和三种绿色荧光转基因小鼠品系C57BL/6J-TgN(CAG-EGFP-1、CAG-EGFP-2和CAG-EGFP-3)ZLFILAS的荧光标记进行比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转基因小鼠的骨髓lin(-)c-kit(+)Sca-1+(LSK)造血干细胞荧光标记细胞比率,根据标记比率筛选造血干细胞全标记红色和绿色荧光转基因小鼠。结果活体荧光影像分析表明转基因小鼠均系统性表达红色或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LSK造血干细胞中高度表达红色和绿色荧光,其中,C57BL/6J-TgN(CAG-DsRed-1)ZLFILAS和C57BL/6J-TgN(CAG-EGFP-1)ZLFILAS的造血干细胞全部为荧光标记细胞。结论筛选获得在造血干细胞中全标记的红色和绿色荧光转基因小鼠,可为造血干细胞体内研究提供有效示踪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ameloblastin基因的慢性病毒表达载体,生产有感染及表达能力的病毒,为进一步研究ameloblastin基因在牙釉质形成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从出生后1d钟状期小鼠牙胚组织totalRNA中扩增ameloblastin编码区cDNA,并克隆到pCRII-TOPO载体中,再亚克隆到pNL-IRES2-EGFP中。将病毒三质粒系统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并鉴定病毒感染及表达能力。结果:通过酶切和PCR的方法鉴定ameloblastin基因已成功的构建入慢性病毒表达载体pNL-IRES2-EGFP中,经293T细胞生产的病毒感染人牙髓干细胞(DPSCs),DPSCs有较强荧光发出,并可稳定表达ameloblastin基因。结论:成功的构建了慢性病毒表达载体,并获得有感染及表达能力的病毒。  相似文献   

17.
以柯萨奇B_3病毒(CVB_3)感染Balb/c小鼠建立心肌炎模型,检测了小鼠脾脏中T细胞亚群和血清中的抗心肌抗体,并进行了心脏病毒分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5天,脾脏中Thy1,2 ̄+(T_总)增高,7一15天降低,第21天恢复正常。L3T4 ̄+(Tc/Ts)于病毒感染后5一21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3T4+(Th/i)于病毒感染后7天开始增高,直到21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毒感染后15天,抗心脏肌球蛋白抗休开始增高,第21天继续增高。病毒感染后3一5天,心脏病毒分离均为阳性;第7天部分小鼠心脏中仍可分离出病毒;第15天心脏病毒分离为阴性。病毒感染后7一21天,心肌坏死、间质炎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进行性加重。上述结果提示,病毒感染本身和免疫因素都可能参与心肌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调节性T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是具有调节功能的成熟T细胞亚群(Akira等.2002),最初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治疗的免疫学研究中被发现(Shevach等.2000),因其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一直被称作抑制性T细胞(Ts)。但随着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Treg分子作用机制逐渐被阐明,其调节功能在机体免疫稳态维持、移植耐受、肿瘤免疫、过敏反应及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均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沙眼衣原体在BALB/c小鼠肺部感染过程中CD4+ 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与Th17反应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取6-8周龄的BALB/c小鼠,鼻腔吸入25 μL含5×103 IFU的沙眼衣原体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uridarum,Cm),建立沙眼衣原体小鼠肺感染模型.监测感染后不同时期小鼠体重变化;检测肺组织衣原体包涵体形成单位( IFU)及肺组织病理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感染后小鼠体内Treg细胞百分率;ELISA检测肺组织上清液IL-6、TGF-β、IL-17、IL-2细胞因子的的表达;qRT-PCR检测KC( keratinocyte derived chemokine) mRNA和MIP-2(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用5xl03 IFU Cm经鼻腔吸人感染后小鼠发生沙眼衣原体肺炎,表现为体重下降、肺组织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可检测到衣原体繁殖.Cm感染后第3天,小鼠体内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随后开始恢复,第7天恢复原来水平,一直持续到衣原体清除.TGF-β、IL-2的表达与Treg细胞动态变化一致.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和Th17相关趋化因子KC、MIP-2的表达于第3天开始升高,至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减少.[结论]在衣原体感染BALB/c小鼠过程中,Treg可能通过提供TGF-β并在IL-6帮助下促进Th17应答产生.  相似文献   

20.
动态观察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鼠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其亚群的变化,为正确评价T淋巴细胞在Mp感染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Mp滴鼻感染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ELISA测定脾细胞上清中TGF-β1、IL-10含量。结果表明,Mp感染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或呈下降趋势。CD4+/CD8+比值下降。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第3天、第7天,TGF-β1、IL-10表达水平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对CD4+T淋巴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外周血TGF-β1、IL-10的表达与脾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成反比。提示TGF-β1可能参与了对Th1细胞的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