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在15只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开胸狗身上观察高渗溶液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静脉内注射50%葡萄糖溶液(3m1/kg,15s 内注毕),规律地引起心动徐缓、动脉血压降低、左心室(-dp/dt)减小、左心室 dp/dt 和心输出量增加,以及肾和股薄肌的血流阻力降低。25%甘露醇溶液具有类似作用。2.切断两侧颈迷走神经后,注射高渗溶液不再能诱发动脉低血压以及肾和股薄肌血流阻力的反射性降低,提示此类效应的传入通路主要为迷走神经。3.在切断迷走神经后注射高渗溶液,还使左心室 dp/dt 进一步增加,表明高渗溶液增强心肌收缩性。根据以上结果似可认为,静脉注射高渗溶液所致动脉血压降低,实质上反映着心输出量的增加不足以抵销外周阻力的减小。  相似文献   

2.
胍基丁胺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细胞机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Li XT  He RR 《生理学报》1999,(2):229-233
在麻醉大鼠研究静注胍基丁胺(AGM)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结果如下:(1)静注AGM(10mg/kg)后,HR,MAP,LVP,±LVdp/dtmax,CI和TPRI均明显下降;(2)预先静注NOS抑制剂LNNA(15mg/kg)或腹腔内注射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基蓝(50mg/kg),均不能阻断AGM的降压作用;(3)预先静注咪唑啉受体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idazoxan(2mg/kg)则可明显阻抑AGM的降压效应。以上结果表明,AGM对麻醉大鼠的降压机制,在于显著抑制心肌收缩性而使心输出量降低,以及舒张外周血管致使总外周阻力下降;此效应似主要由IR和/或α2AR所介导。  相似文献   

3.
6条清醒雄狗,于左心室和肺动脉干装置慢性导管,记录压力、dp/dt、d~2p/dt~2以及dp/dt/p 等。于手术后第4至第12天,给予轻度(p_(IO_2)=84mmHg)和中度(p_(IO_2)=64mmHg)低氧气体吸入,观察心泵反应。在24次实验中,都见到常用的泵功能指标增强,反应状况与麻醉开胸狗上的结果大体相似。但心率加速反应比麻醉犬明显。中度低氧时,dp/dt_max、左室与肺动脉压力常有强弱交替的周期性波动,此现象可被麻醉或β-及 α-受体同时阻断所消除。有时,当 dp/dt_max 值处于增大状态,dp/dt/p DP40值却减小。收缩相与舒张相d~2p/dt~2max 的比值(C/R),在中度低氧时增大(P<0.02),反映了收缩作用与舒张作用的反应不匹配,这可能是泵功能欠佳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4.
急性低氧下中枢加压素对循环活动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枢加压素是否参与了低氧下循环活动的维持,本实验在同步监测麻醉大鼠血压(BP)、心率(HR)、左、右心室压(LVP,RVP)及其dP/dt的条件下,观察侧脑室注射(icv.)加压素V_1-、V_2-受体拮抗剂(各4μg)及同体积人工脑脊液(ACSF)(8μl)三组不同处理大鼠在低氧下循环指标的变化。于侧脑室注射药物10min后,让大鼠吸入含氧9%的氮氧混合气体15min,然后复氧。实验中观察到三组大鼠在低氧期间,循环活动各指标均下降。但icv.V_1-受体拮抗剂一组大鼠MBP,HR,左心室压峰值(LVSP)、左心室压力变化率最大值(LV+dp/dt_(max))等循环指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复氧后两组间循环指标差异逐渐消失。常氧下icv,4μg V_1-受体拮抗剂及8μl ACSF对循环活动无影响。常氧下icv.V_2-受体拮抗剂导致大鼠HR,MBP,LVSP,LV+dp/dt_(max)出现一过性升高,但在低氧、复氧期间,该组与对照组循环活动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上述实验结果提示低氧应激期间,中枢内源性AVP对大鼠循环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该效应是通过其V_1-受体介导的,与其V_2-受体无关。在正常情况下,中枢AVP对心血管活动无紧张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家兔Bezold—Jarisch反射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只麻醉兔,观察经冠脉内注射尼古丁诱发Bezold-Jarisch反射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反射效应表现为心率减慢、动脉血压和左心室收缩压降低以及左心室内压微分值减小。切断两侧窦神经和减压神经后,上述效应增强;两侧迷走神经切断后,多数动物反射效应消失。 冠脉内注射尼古丁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均下降。人工起搏心脏以防止心率减慢时,对上述效应无明显影响。动物阿托品化并切除两侧星状神经节后,心率减慢基本消失,但动脉血压降低的程度并无明显变化。结果提示,Bezold-Jarisch反射时所表现的动脉血压降低,可归因于心输出量减少和总外周阻力降低,而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6.
心房钠尿肽的中枢性心血管和肾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工  骆鸿 《生理学报》1991,43(6):537-547
在麻醉大鼠观察了颈动脉、脊髓蛛网膜下腔和侧脑室内注射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后,血压,心率或/和尿量、尿钠和尿钾的变化,并观察了 ANP 对血管紧张素Ⅱ(AGⅡ)中枢效应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大鼠头部交叉循环条件下,经受血鼠颈总动脉内注射α-人心房钠尿多肽(α-human atrial natriurctic polypeptide,α-hANP)(15μg/kg)后,受血鼠平均动脉压(MAP)无改变,而供血鼠的 MAP 降低,⊿MAP为-2.4±0.84kPa(-18±6.3mmHg,P<0.05),(2)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心房肽,Ⅱ(AtriopeptinⅡ,APⅡ)(5μg/kg)对血压、心率和尿量无明显影响;(3)侧脑室注射 APⅡ(20μg/kg)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改变,尿量仅在注射后第30至50min 时显著增加,而尿钠无改变;(4)侧脑室注射 AGⅡ(1μg/kg),血压升高,⊿MAP 为1.3±0.17kPa(10±1.3mmHg,n=10,P<0.001)。注射1h 后,尿量增加106%(P<0.01),尿钠增加642%(P<0.01);(5)事先侧脑室注射 APⅡ(20μg/kg),2min 后再注入 AGⅡ(1μg/kg),AGⅡ的中枢升压效应不受影响,⊿MAP为1.5±0.25kPa(11±1.9mmHg,n=7,P<0.01),而尿量和尿钠的增值明显减小。以上结果表明,ANP 难于透过血脑脑脊血屏障,可能与其分子量较大有关。在静脉注射 ANP 所致降压效应中,似无中枢机制的参与。ANP 对 AGⅡ  相似文献   

7.
刺激家兔肾内感受器和肾传入神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戈  何瑞荣 《生理学报》1990,42(3):262-268
在39只麻醉家兔观察刺激肾脏机械和化学感受器以及电刺激肾传入神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增加输尿管压8—22mmHg 及经输尿管向肾盂内逆向灌注 NaCl(1.0 mol/L)及 KCl(0.15mol/L)溶液时,引起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下降;切断双侧缓冲神经后,MAP 降低更为显著。电刺激肾传入神经时,HR 减慢,MAP、肠系膜动脉和后肢动脉灌流压降低,左心室收缩压及其微分值下降,心输出量(CO)和总外周阻力(TPR)减小;切断双侧窦神经和减压神经后,除 HK、CO 和 TPR 外,其余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减弱更为显著。由此提示,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对肾传入神经激活的心血管效应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不同方式靶控输注丙泊酚对高龄患者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Ⅰ组(进行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Ⅱ组(进行效应室靶控输注丙泊酚)、Ⅲ组(进行梯度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Ⅳ组(进行梯度效应室靶控输注丙泊酚)。通过比较4组患者AAI值、心排血量、心排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我们发现4组患者经丙泊酚诱导麻醉后,AAI值、心排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检测均低于麻醉前,心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而在T1时刻,Ⅱ组患者AAI值明显低于Ⅰ组、Ⅲ组、Ⅳ组患者(p0.05);在T2、T3、T4时刻各组心率、外周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1时刻Ⅲ组、Ⅳ组患者心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而Ⅳ组患者心排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明显低于Ⅰ组、Ⅱ组、Ⅲ组患者(p0.05)。研究表明,对高龄患者进行麻醉时,采用梯度效应室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诱导麻醉,不仅不影响麻醉效果,同时可减轻对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过程平稳,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在麻醉大鼠观察了新型NO合成抑制剂N-亚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肾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旨在阐明NO在全身动脉血压调节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静注L-NNA(15 mg/kg)后,平均动脉压(MAP)由9.87±0.80升至14.67±0.53kPa(P<0.001),心率(HR)由317±13减至303±14 bpm(P<0.05),心指数(CI)由9.79±0.83降至7.04±0.41ml/min·100g~(-1)(P<0.05),总外周阻力指数(TPRI)由1.04±0.10升至2.15±0.18 u/100 g(P<0.001),持续30min以上;此效应可被预先注射左旋精氨酸(200 mg/kg)所逆转。(2)在缓冲神经切断的大鼠,i.v.L-NNA时,MAP,CI和TPRI的变化依然存在,而HR则加快,表明神经完整大鼠的HR减慢系压力感受器反射所致。(3)在缓冲神经完整大鼠i.v.L-NNA后,MAP升高,HR减慢,而肾交感神经活动(RSNA)无明显改变。(4)切断缓冲神经后,再i.v.L-NNA时,MAP,HR和RSNA分别增加55.6%、5.1%和34.3%,提示L-NNA可能兴奋交感中枢,而压力感受器反射可掩盖其对RSNA的影响;预先注射左旋精氨酸则可抑制L-NNA的上述效应。根据以上结果似可认为,NO合成抑制剂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由两种机制所介导:一是L-NNA抑制外周部位NO的基础性释放,致使血管紧张度增加,进而血压升高;另一是L-NNA兴奋交感中枢,从而引  相似文献   

10.
将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_(sp))和正常血压对照大鼠(WKY)随机分为可乐宁、α_1受体拮抗剂育亨宾加可乐宁及对照组,进行孤束核(NTS)内微量注射。实验观察到,在SHR_(sp)中,可乐宁的降压效应及外周 ANF 释放减少的效应比 WKY 大鼠更明显。阻断α_2受体后,在 WKY 大鼠中,可乐宁的降压效应被完全阻断,而在 SHR_(sp)仅部分被阻断;两种大鼠的外周 ANF 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可乐宁组两种大鼠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明显降低,育亨宾可阻断该反应。以上结果提示,ANF 未参与 NTS 内微量注射可乐宁引起的降压效应,在 SHR_(sp),ANF 释放的减少可能为血压依赖的代偿反应;可乐宁通过α_2受体介导抑制外周儿茶酚胺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文献报道迷走传入直接或间接投射至多个脑区。本工作分别检验这些脑区在迷走传入引起的降压、降心率反应中的作用。在乌拉坦麻醉、双侧切断颈迷走神经的大鼠,将普鲁卡因微量注入孤束核或β-内啡肽抗血清注入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均可明显减小电刺激预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降压(DpV)和降心率反应,但分别将心得安、β-内啡肽抗血清注入室旁核或普鲁卡因注入最后区对DpV和心率减慢反应均无明显影响。保留右侧颈迷走神经的大鼠,在甲基阿托品(i.v.)阻断心迷走神经作用后DpV亦无明显变化,但心率减慢反应被衰减。鉴于我们以往的实验显示孤束核可通过其β-内啡肽能投射纤维作用于RVL而起降压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迷走传入通过孤束核的β-内啡肽能神经元对RVL-交感兴奋神经元起抑制作用是引起降压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吐酒石中毒死亡病人大多死于心臟因素,动物实驗也表現有抑制心脏作用,本文从心臟血流动力作用的变化来說明吐酒石中毒时的循环障碍。狗26只,三氯醛糖麻醉,根据Fick氏原理测定心輸出量。在X光透視下插心脏导管取肺动脉及主动脉血,用Roughton-Scholander氏法测定血氧含量。基底代谢测驗器測定氧消耗量,电測压计測定右心房及肺动脉平均压。給藥前各項正常数值(平均±标准差)为:心輸出量1.9±0.6升分,心臟指数3.O±0.9升/分/米~2,心搏量11±3毫升,主动脉平均压168±21毫米汞柱,肺动脉平均压20±6毫米汞柱,总外周阻力8000±2800达因·秒·厘米~(-5),左心室作功量7.1±2.4千克·米/分/米~2,右心室作功量0.65±0.31千克·米/分/米~2。对照組狗在5小时内心輸出量及心搏量基本稳定,主动脉、肺动脉平均压及血管阻力均无大变化,心电圖正常,心室作功量无抑制現象。吐酒石的一次給藥量(2毫克/千克)未引起心臟血流动力作用的显著变化。吐酒石的中毒剂量在15毫克/千克时引起血压显著下降,心輸出量在2小时后似有减少傾向,心电圖T波变平或倒置,总外周阻力变化則不大。剂量在20毫克/千克以上,心臟抑制更为明显,左心室作功量逐漸减弱,右心室作功量初加强以代偿增高之肺血管阻力,当中毒程度加深后亦趋衰竭。中毒时总外周阻力增大,小动脉大多收縮,指示吐酒石之降压作用主要由于抑制心臟,狗在給藥后4—5小时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肌样细胞(CLC)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的疗效。方法制备大鼠心肌梗死动物模型,4周后超声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15 ng/ml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诱导BMSC分化为CLC 3,7,14和21 d,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心肌标志性蛋白α-SMA,Ttroponin-T和Troponin-I的表达。CL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大鼠,实验共分4组:心肌梗死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MSC组及CLC组。移植治疗4周,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后取材大鼠心肌,冰冻切片,HE染色后检测大鼠心肌梗死的面积。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心肌梗死模型制备4周,模型组大鼠的LVSP数值为(118.74±11.56)mm Hg,低于假手术组(130.42±12.58)mm Hg,模型组大鼠的LVEDP数值为(14.29±7.63)mm Hg,高于假手术组(2.44±1.11)mm Hg,+dp/dt数值为(2645.17±468.16)mm Hg/s低于假手术组(4087.29±525.17)mm Hg/s,-dp/dt数值为(2487.80±348.21)mm Hg/s低于假手术组(3865.81±614.37)mm Hg/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1诱导BMSC 3,7,14和21d后均检测到α-SMA、Troponin-T和Troponin-I的表达,与第3天比较P0.01。移植治疗4周后发现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没有任何改变,BMSC组及CLC组大鼠的LVEDP数值分别为(9.15±4.54)mm Hg和(4.67±3.46)mm Hg,低于心肌梗死组(14.29±7.63)mm Hg,+dp/dt数值分别为(3245.45±368.76)mm Hg/s和(3612.78±468.54)mm Hg/s,高于心肌梗死组(2645.17±468.16)mm Hg/s,-dp/dt数值分别为(3014.11±412.12)mm Hg/s和(3347.21±398.56)mm Hg/s,高于假手术组(2487.80±348.21)mm Hg/s,同时CLC组大鼠的LVEDP(4.67±3.46)mm Hg低于BMSC组(9.15±4.54)mm Hg,±dp/dt数值分别是(3612.78±468.54)mm Hg/s和(3347.21±398.56)mm Hg/s高于BMSC组(3245.45±368.76)mm Hg/s和(3014.11±412.12)mm Hg/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组和CLC组的心梗面积与心肌梗死组比较明显减小,CLC组的梗死面积与BMSC组比较也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1诱导BMSC分化为CLC后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大鼠比单独移植BMSC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4.
清醒大鼠侧脑室注射(icv)甲八肽酰胺(MET)可引起明显的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用小剂量纳洛酮(0.4mg/kg,ip)预处理可明显拮抗MET的减慢心率作用,但仅部分拮抗其降压作用。大剂量纳洛酮(10mg/kg,ip)才能翻转MET的降压作用。纳洛肼(30μg,icv)不能拮抗MET的减慢心率作用。icv强啡肽1—8可引起降压效应,但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此外,家兔icv MET引起降压作用的同时,血浆NA水平明显降低。阿托品可明显拮抗MET的减慢心率作用,但对其降压作用无明显影响。 以上结果提示,MET的减慢心率作用可能由mu 2亚型参与,mu 1亚型则否;而降压作用则由kappa和mu亚型共同参与调节。外周交感活动与MET的降压作用有关,外周迷走神经活动参与MET的减慢心率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鼠左室心肌收缩性能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1例正常大鼠在乌拉坦麻醉下经颈动脉进行左室插管,测得 dp/dl_(max)为6772±122 mmHg/s(SE,下同),-dp/dt_(max)为5257±128mmHg/s,V_(max)为6.27±0.09肌长度/秒。雌雄间无显著性差别。V_(max)/dt_(max)高度相关(r=0.83,p<0.0005),而与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等均无显著相关。其中6例静脉注射心得安0.5mg/kg 后主要收缩性能指标均降低。另30例大鼠用箭毒2mg/kg 腹腔注射后,除动脉舒张压无明显变化外,各项指标也都显著降低。本文提示 V_(max)与 dp/dt_(max)为反映大鼠心肌收缩性能较好的指标。所得大鼠左室收缩性能指标的正常值可供实验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Lu JX  Zhou PH  Wang J  Li X  Cao YX  Zhou X  Zhu DN 《生理学报》2004,56(4):503-508
实验在以乌拉坦和氯醛糖混合麻醉的雄性SD大鼠上进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建立急性心肌缺血(AMI)动物模型。病理学检查显示该模型具有典型的心肌缺血改变。功能学改变包括心率(HR)减慢、平均动脉压(MAP)降低,以及心功能减弱,如左室舒张末压(LVEDP)增大,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左室收缩成分缩短速度(VCE)、心力环总面积(L0)等均明显减小。电针AMI大鼠的内关穴位20 min,可使其HR、MAP、LVEDP、LVSP、±dp/dt、VCE和L0等均明显改善。若电针前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微量注射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NA(0.1 mmol/L,0.1 μl),除HR和MAP外,电针改善AMI心功能的其余各项指标均减弱或被取消,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取代L-NNA被注入RVLM时,则不能影响EA对AMI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改善作用。以上结果提示电针内关改善AMI的作用由RVLM的一氧化氮(NO)所介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共载体AAV-PR39-ADM分泌表达血管生成肽(PR39)与血管扩张肽(ADM)对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平均为280 g±2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治疗组(TR)与对照组(I/R),每组各12只。治疗组大鼠心肌注射共载体AAV-PR39-ADM感染心肌7天后行B超检查,测量记录左室壁厚度及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 max)评价作为心脏功能指标。对照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且两组行相同检测。速取处死大鼠心肌行masson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射血分数、左室内收缩末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梗死面积分别为:EF%(50.4±6.3),(29.8±10.5),P0.05;LVSP:(116±4.2),(101±3.7),P0.05;+dp/dt max:(2859±365),(2137±191),P0.05;-dp/dtmax:(2186±107),(1886±124),P0.05;IS%:(29.3±4.6),(24.6±2.2),P0.05。结论:共载体AAV-PR39-ADM能够显著恢复心肌缺血损伤引起的左室内压下降,提高心肌收缩能力,提高射血分数并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富硒板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n=8)。实验组术前按5.0 g/(kg·d)灌服富硒板党水溶液,阳性对照组按300 mg/(kg·d)灌服通心络胶囊,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按5 ml/(kg·d)灌服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参考Jonassen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再灌注30 min内发生的的心律失常,并对室性心律失常(VA)进行量化评分,监测再灌注30 min时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LV+dp/dtmax)及左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LV-dp/dtmax),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与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大鼠LVSP、+dp/dtmax、-dp/dtmax显著降低,VA和LVEDP明显升高,血清LDH、CK活性显著增强,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LVSP、+dp/dtmax、-dp/dtmax显著升高,VA和LVEDP明显降低,血清LDH、CK活性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增强,MDA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实验组大鼠VA、LVSP、+dp/dtmax、LVEDP-dp/dtmax和血清LDH、CK、SOD活性与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富硒板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损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种大鼠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宏  彭成  展海霞  余成浩 《四川动物》2008,27(2):296-298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大鼠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方法 选用体重280~350 g的雄性SD大鼠,麻醉后于舌下静脉快速推注盐酸普鲁帕酮注射液10.5 ,mg/kg,观察记录造模后1小时内动物心率、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结果 大鼠造模后数秒内心率即显著减少, dp/dtmax显著下降,-dp/dtmax显著上升,持续数十分钟.与空白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参附注射液和白附片水煎液显著恢复模型动物心率、 dp/dtmax、-dp/dtmax,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普鲁帕酮注射液复制大鼠急性心阳虚衰动物模型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实验在麻醉狗中进行。静脉内匀速注射硝普钠时,平均动脉压和左心室收缩压明显降低,左心室dp/dt_(max)、-dp/dt_(max)和心力环面积均明显减小。此时电刺激一侧腓深神经可使动脉血压和左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dp/dt_(max)和心力环面积也显著增加。停止刺激后,动脉血压和左心室收缩压逐渐回向刺激前的水平。停止注射硝普钠5~15分钟后,上述各项观察指标基本恢复到注药前的水平。在用大肠杆菌内毒素造成休克的狗中,电刺激一侧腓深神经,也能使平均动脉压和左心室收缩压升高,同时dp/dt_(max)、-dp/dt_(max)和肠系膜血管阻力明显增高,但肾血管阻力增加不明显。本实验结果与以往的实验资料一起表明,在用扩血管药造成低血压时,躯体神经刺激引起的升压效应似乎以心肌收缩力增加为主;而在内毒素休克时,躯体神经刺激可通过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增加内脏血管阻力而引起升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