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礼璧  原稔 《病毒学报》1994,10(3):235-239
对中国脊髓灰质炎II型减毒活疫苗株-中II17和III型减毒活疫苗株-中III2和VP1段部份核酸片进行序列分析,并分别与相应的Sabin2和Sabin3株有关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在416个核苷酸序列中,中II17与Sabin2有99.3%同源性,中II2与Sabin3株完全一致。从我国服用国产活疫苗地区急性弛缓性订痹病例中分离到的部份2型疫苗株,分别与中II17和Sabin2相比较,发现与  相似文献   

2.
中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基因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杰  张礼璧 《病毒学报》1996,12(4):291-298
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分离的32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在VP1编码区,经PCR-RFLP方法鉴定,并经核酸测序进一步证实力疫苗株,其中5株为I型疫苗,16株Ⅱ型疫苗株,11株Ⅲ型疫苗株,以同样的分析方法检测这些毒株基因组的3D聚合酶编码区,发现2株I型疫苗株在3D区的431个核苷酸序列为野毒序列,即这2株Sabin1基因型(VP1)与野毒基因型(3D)重组株;其余3株I型疫苗株未发现基  相似文献   

3.
利用逆转录套式PCR扩增Ⅲ型中国株HCVE2/NS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cDNA3载体上.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已知分离株的相应区域进行同源性比较.首次克隆出Ⅲ型中国株HCVE2/NS1基因(HC-W14),其核苷酸序列与Ⅲ型日本株HCV(HC-J6)该区域同源性为88.37%,其推定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9.29%.而与已知的非Ⅲ型株HCV该区域相比,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均相对较低.Ⅲ型中国株HCV与Ⅱ型中国株HCV在E2/NS1区域有较大的变异,揭示研制我国的HCV疫苗应该考虑这种基因型之间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4.
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株减毒的遗传学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Sabin株生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由1、2、3型组成,疫苗株是由强毒株经连续传代突变而来,对每种疫苗株而言只有少数位点与减毒有关,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的第5个茎 环结构。现已证实Sabin株病毒在人体中复制时由于病毒的回复突变或第2位点的抑制突变导致毒力回升,可能在疫苗接种者和接触者中引发脊髓灰质炎病例。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作突变分析(MAPREC)对疫苗中的痕量回复突变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可能,正逐步用于从分子水平监测OPV生产的连续性,成为评价3型OPV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河南株丁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河南-抗丁型肝炎病毒抗原(anti-HDAg)及丁型肝炎病毒(HDv)RNA双阳性的HBsAg携带者血清中提取RNA,采用人工合成的引物进行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了贯穿HDV全基因组的6个相互重叠的cDNA片段。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得到了长度为1674bp的我国人河南株HDVcDNA全序列。计算机分析表明,该株与我国台湾株(HDVIA型)、美国-1株(HDVIB型)、日本-1株(HDVⅡ型)和秘鲁-1株(HDVⅢ型)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的94.3%、86.8%、75.4%和66.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85.1%、71.9%和64.6%,并在核苷酸和推导的HDAg氨基酸序列中分别发现了5个和2个集中保守的区域。这些区域均与HDV的某些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Ⅱ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变异株的基因特征,为我国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使用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最终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型内鉴定的检测结果,从2000~2001年AFP病例分离到的Ⅱ型脊灰疫苗变异株中选取有聚集性的5株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贵州省3株、山东省2株),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贵州省3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但与SabinⅢ型病毒发生重组,重组区域在3A区(nt5343~5353);与疫苗株相比,Ⅱ型区域变异10个碱基,其中VP1区变异4个,与SabinⅡ型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56%,氨基酸同源性99·34%;Ⅲ型区域变异9个碱基。山东省2株病毒全基因序列共享16个突变位点,没有发生重组,与SabinⅡ型株相比,VP1区分别变异7个和4个碱基,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22%和99·56%,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67%。上述5株病毒在重要的减毒位点nt481、nt2909均发生突变。此研究中5株病毒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传播链,但是共享nt481、nt2909、nt2992三个突变位点,这3个突变位点不在重组区域内,他们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影响病毒传播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脊灰疫苗病毒型间重组会增加病毒的毒力及传播力。  相似文献   

7.
应用RT-PCR和DNA克隆重且技术从中国云南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克隆到3个丙型肝炎病毒(HVC)5?端非编码区(5’NCR)核苷酸序列。这3个序列分别来自3个不同的再型肝炎患者。与国内外已发表的HCV原型株同源序列比较研究发现,这3个HCV5’NCR序列中分别存在部分核苷酸序列的缺失或出现插入重复。在YS225-1 5’NCR序列-155 ̄-174位之间,有18个核苷酸序列缺失;在YS203-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温州地区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抗原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抗原性监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分离的毒株,其抗原性存在型内差异。对抗Sabin l活疫苗血清中和脊灰病毒能力的实验研究发现:(2)要有效地中和流行野毒株,必需高价抗Sabin免疫血清;(2)对同一地区同一年份流行的野毒株,中和能力不尽相同;(3)对同一地区流行的野毒株,中和能力随毒株年份的迁延而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有助于部份解释近年来在脊灰流行中,全程活疫苗免疫者病例有所增中  相似文献   

9.
以来自哈尔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强毒株(Harbin 毒株,H) 的基因组RNA为模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 的方法得到了其A 节段的全长cDNA 片段,分5'端(1 659bp) 和3'端(1 444bp) 上下两段分别克隆到pGEMB○R - T 载体上,测定了其核苷酸顺序,在长为3 101 bp 中含有两个阅读框ORFA1 和ORFA2 ,分别编码1 012 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VP2 - 4 -3) 和145 个氨基酸的VP5,ORFA1 和ORFA2 有部分的重叠。将核苷酸序列及推测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IBDV 血清Ⅰ型和Ⅱ型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 毒株与其它血清Ⅰ型毒株之间,在核苷酸水平上存在25bp - 267bp 的差异;在氨基酸水平上存在17 ~40 个氨基酸的差异。在VP2 - 4 - 3 内比较显示,H 毒株与P2 、Cu- 1 之间氨基酸的差异最小为1 .7% ,H 毒株与UK661 之间氨基酸的差异最大为3 .9 % 。变异主要发生在VP2 的可变区(206 - 350 位氨基酸) ,在H 毒株所特有的12 个氨基酸当中,该区就占5 个,代表1 .76 % 的变异。VP4、VP3 和VP5区各有  相似文献   

10.
将两株1型犬腺病毒(Canine adenovirus type 1,CAdl)DNA片段(29 ̄40m.u.)和两株2型犬腺病毒(CAd2)DNA片段(28 ̄44m.u.),分别克隆到质粒pBluescript SK中。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计算机分析表明,在上述克隆片段内,两株CAdl(CLL和Glaxo)的序列相同,两株CAd2(Toronto和China)的序列也相同;CAd1与CAd2具有9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乙型脑炎活疫苗减毒过程中间株SA14 12 1 7株进行全序列测定和分析 ,进一步了解乙脑活疫苗减毒及其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根据已发表的SA14 14 2株及SA14 株的序列 ,设计 6对重叠引物 ,涵括整个乙脑病毒的基因组 ,通过RT PCR扩增出SA14 12 1 7株的各cDNA片段 ,分别克隆到pGEM T载体 ,转化至TG1受体菌中 ,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SA14 12 1 7株基因组全序列长 10 976个核苷酸 ,从 96到 10 394为一个长开放读码框 ,编码 3432个氨基酸。与野毒株SA14 和疫苗株SA14 14 2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比 ,同源性均在 99%以上 ,突变位点分散于各个区域 ,E区有 5个位点与疫苗株一致而与野毒株不同 ,3个位点与野毒株一致而与疫苗株不同 ,推测与其容易产生回复突变、恢复毒力有关。此外 ,NS3、NS5和 3′NTR的几个位点可能与病毒毒力稳定性相关。综上所述 ,乙脑病毒减毒中间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基本类似于已发表的序列 ,若干突变位点影响病毒的弱毒性及毒力的稳定性。全序列的测定对于研究疫苗株的减毒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稳定表达丙型肝炎病毒E2糖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Ⅲ型中国株HCVE2/NS1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然后转染哺乳动物细胞NIH3T3以表达E2糖蛋白.检测显示来自3月以上培养的细胞克隆中表达产物分子量为70kD,经Westernblot证实该表达产物能与抗HCV阳性血清进行特异性反应.以上表明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表达Ⅲ型中国株HCV的E2糖蛋白,并建立相应的稳定表达细胞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猪瘟病毒C株的序列,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化学合成1对引物(PF5648/PR6604),应用RTPCR技术从感染猪血中成功地扩增了我国猪瘟病毒强毒石门株NS23基因片段,大小为957bp,位于NS3基因的中部NTPase和Helicase活性区。克隆后测序,结果表明该段基因产物具有解旋酶超家族全部七个特征性保守序列,包括共同的NTP结合基序A位点(GXGKT/S)和B位点(3hy,2x)D。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石门株与日本的ALD和GPE-株同源性最高,与其它3株猪瘟病毒(C株、Brescia株和Alfort株)的同源性也很高,并与2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NADL株和SD1株)也有较高的同源性,尤其是由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大于90%,是瘟病毒属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段,这与该基因产物在病毒复制及聚蛋白前体加工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中间株SA14-12-1-7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乙型脑炎活疫苗减毒过程中间株SA14-12-1-7-12 -1-7株进行全序列测定和分析,进一步了解乙脑活疫苗减毒及其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根据 已发表的SA14-12-1-7株及SA14-12-1-7株的序列,设计6对重叠引物,涵括整个乙脑病 毒的基因组,通过RT-PCR扩增出SA14-12-1-7-12-1-7株的各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GEM -T载体,转化至TG1受体菌中,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SA14-12-1-7-12- 1-7株基因组全序列长10976个核苷酸,从96到10394为一个长开放读码框,编码3432个氨基 酸.与野毒株SA14-12-1-7和疫苗株SA14-12-1-7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比,同 源性均在99%以上,突变位点分散于各个区域,E区有5个位点与疫苗株一致而与野毒株不同 ,3个位点与野毒株一致而与疫苗株不同,推测与其容易产生回复突变、恢复毒力有关.此 外,NS3、NS5和3′NTR的几个位点可能与病毒毒力稳定性相关.综上所述,乙脑病毒减毒中 间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基本类似于已发表的序列,若干突变位点影响病毒的弱毒性及毒力的稳定性.全序列的测定对于研究疫苗株的减毒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株SA14-14-2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并观察该生产株在疫苗制备过程中的基因遗传稳定性。方法根据DNA序列数据库(Gen Bank)公布的SA14-14-2株的序列,设计合成7对引物,提取疫苗生产株SA14-14-2及其工作种子批生产的3批原液、3批成品疫苗的病毒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SA14-14-2株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GEM-T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中,挑取阳性菌落克隆、鉴定后测定全序列并对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毒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病毒滴度的稳定性。结果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株SA14-14-2株基因组全长10 976 bp,编码3 433个氨基酸。3批原液和3批成品疫苗的基因组全长为10 977 bp,比较分析发现,在3'端非编码区10 701处多一个G核苷酸的插入。与DNA序列数据库(Genbank)登录号为D90195的全长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9.9%、99.9%、99.9%、99.9%、99.8%、99.9%、99.8%,其中E蛋白的同源性均为100%。SA14-14-2生产株的病毒滴度为7.22 lg PFU/mL,原液和成品疫苗的滴度分别为7.32、7.23、7.32、6.86、6.92、6.70 lg PFU/mL。结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株SA14-14-2基因稳定,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质量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丙型肝炎病毒囊膜蛋白E2高变区1的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3例国内献血员、血透析及肝炎病人血清用反转录巢式PCR技术扩增了HCVRNA囊膜蛋白2基因的cDNA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23例病人HCVE2/NS1N末端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呈现多样性,高变区1(HVR1)位于核苷酸第1459~1559位,氨基酸第384~410位;我国HCV株HVR127个氨基酸中有15个位置氨基酸相对稳定,氨基酸组成与分布均与Sekiya报道的166个HCV株的不同。结果提示,研究我国HCV株HVR1的序列特征有助于HCV的流行病学研究,对研制适用于我国的抗体诊断试剂盒及进行疫苗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核糖体基因ITS作为苎麻疫霉,恶疫霉分类辅助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源超  张正光 《菌物系统》2000,19(4):485-491
以2个雄器大多围生、少数侧生的苎麻疫霉菌株与1个雄器侧生、偶有围生的恶疫霉菌株为材料,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PCR扩增3个供试菌株核糖体基因的ITS1和ITS2,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是苎麻疫霉的ITS1和ITS2分别由206和453个碱基组成,而恶疫霉则分别由218和415个碱基组成。2个供试苎麻疫霉菌株的ITS1和ITS2的碱基序列同源性均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18.
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鸡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76)基因组E1区结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奇  李茂祥 《病毒学报》1998,14(3):253-256
EDSV-76病毒中国株AA-2经常规方法提取其病毒DNA后,建立了限制性内切酶PstI水解片段的全基因文库。对其中PstI-G片段和PstI-A片段的正反链进行序列测定,获得EDSV E1区(0-8.8m.u)的核苷酸序列。经分析,EDSV E1区具有与其他腺病毒E1区类似的结构。以大于60个氨基酸残基为标准,EDSV E1区共有7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其中R1、R2、ElbsT和E1b1T  相似文献   

20.
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