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毒栋通过鸡胚悬浮组织块连续传代50一100代后对小白鼠的神经外毒力逐渐下降,但其表现程度不完全一致,原来神经外毒力较低的SA4毒株则下降比较多,直至完全丧失。脑腔毒力的变化在不同毒株之同的差异更为明显;P3及Lm株经培养200代左右其毒力始格保持恒定,而SA4株毒力(LD50)则自181代以后开始下降1一2log。 2.对小白鼠脑腔毒力下降的SA4株对恒河猴脑腔致病力亦有一定的减弱,主耍表现在猴子于感染病毒后的发病溉伏期及病程比原毒株延长约一倍。 3.通过鸡胚组织块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小白鼠的致病力和免疫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SA4株当其脑腔毒力开始下降,腹腔毒力完全丧失后,则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小白鼠的 免疫性,而P3及Lm株的神经外毒力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致病力,因而仍然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实验证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的脑细胞吸附能力明显低于强毒株。据此,我们发展建立了一种从强毒SA14株中快速、简便地筛选减毒株的新方法。将3周鼠脑细胞37℃吸附SA14株1小时,从未吸附的病毒颗粒中挑出3个减毒株(C4、C5和B1)。将C5株再次吸附筛选,得到C563株。C563株已完全丧失对3周鼠的脑内毒力和皮下毒力,免疫小鼠一针即能诱导良好的抗体反应和保护力,经BHK21细胞盲传5代或乳鼠脑传一代,毒力没有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3.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2-8株)和野毒株(SA14株)在生物学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嗜神经毒力方面,2-8株已丧失了对小白鼠、马,猴等敏感动物的脑内致病力。为了探讨这些生物学性质变化的物质基础,我们开展了乙脑强、弱毒株聚丙烯酰胺凝胶  相似文献   

4.
1.乙型脑炎病毒SA14毒株通过地鼠腎单层细刚胞连续传递20代后,对小白鼠的脑内毒力发生显著变异,由原来的10-5—10-6下降至10-1—10-2.5/0.03ml之间,与地鼠腎细胞的釉胞致病变毒力(TCID50)此鞍,二者相差4.00—5.07log,而皮下,肤腔毒力则巳丧失。 2.变异株对恒河猴的脑腔致病力亦有明显的减弱,以大量病毒脑腔感染猴子后,虽有脑炎症状出现,但发病溉伏期和病程均有延长,而感染的4只猴子中仅有一只死亡。 3.变异株对小白鼠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作用,在豚鼠、猴手及小白鼠体内均能产生一定的特异性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5.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的动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分离自云南的森林脑炎病毒进行了动物敏感性研究,实验证明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三日龄乳鼠无论经脑内、腹腔、皮下接种均能致病、死亡,但毒力较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低;三周龄小白鼠经鼻腔接种亦能发病致死。对乳大白鼠、幼年豚鼠和金黄色地鼠能引起发病或死亡,病毒抗原定位主要在脑组织。病理检查表明感染的各种动物脑组织均有明显病变。此外,对鸡胚敏感,能引起BHK_(21)、Vero、Vero-E_6等传代细胞及人胚肾、乳猪肾原代细胞的CPE_0结果表明了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细胞、动物的致病性与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相似,仅毒力稍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登革热Ⅳ型病毒Ban18株通过原代地鼠肾细胞连续传代后的适应和减毒过程。 Ban18原株对原代地鼠肾细胞无病变或仅有极轻微病变,对乳小白鼠及断乳鼠的脑内毒力高达LD_(50)为Log6—7。通过连续传20—70代后,病变逐渐加重,出现时间缩短,二天即可达到细胞完全破坏。培养液内的病毒含量也随之提高达10~6—10~7/ml TCID_(50)。但随着传代代数增加,病毒对乳小白鼠的嗜神经毒力逐渐降低,脑内接种后仅个别发病或完全不致死。脑组织病理变化也较原株明显减轻,接种树鼩不产生病毒血症。以上结果符合弱毒株的减毒指标,是一株有希望的活疫苗毒株。  相似文献   

7.
继以前的工作,我们选择SA14-A弱毒变异株中的12-1-7号蚀斑病毒继续进行减毒和蚀斑纯化,获得了二株高度减毒而且毒力不易回升的弱毒株,其中一株5—3株的免疫原性较好,经人体免疫观察证明是安全有效的。5—3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如下: 1.在地鼠肾细胞内繁殖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作用,病毒滴度一般可达10-6—10-7(TCID50/0.2毫升)。在琼脂覆盖下的鸡胚单层细胞内形成小于0.1厘米大小的点状蚀斑,蚀斑内细胞未完全破坏死亡。 2.对3周龄小白鼠和2—3公斤恒河猴脑内接种不引起发病和死亡,脑内病理改变较原强毒株显著减轻而且局限。 3.对1-3日龄乳小白鼠,无论脑内或皮下注射均有致病力,但致病力显著减弱,引起乳鼠死亡的毒力(LD50),脑内在3.0对数以下,皮下在2.0对数以下。 4.对3周龄小白鼠皮下注射,病毒只能在周围脏器内轻度繁殖随即消亡,而不能侵入脑内繁殖,脑组织内分离不到病毒,亦不引起病理改变。 5.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连续传10代,或在小白鼠脑内传3—5代,其残余毒力无明显回升。 6.对小白鼠皮下一次免疫后表现有较强的保护力。对豚鼠皮下免疫一次后表现有明显的中和抗体产生,阳转率为70—80%。1967年以来对5—3株进行了人群逐步扩大接种观察,结果未发现活疫苗引起的发热 反应和其他异常反应,人体抗体的阳转率为85—91%,人群流行病学效果保护率一般为80—90%,证明活疫苗是安全和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是5—3株尚存在着病毒滴度下降快,疫苗不稳定,需冷藏保存等缺点,因而往往影响疫苗大面积人体使用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分离乙型脑炎病毒株毒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分离自不同年代的17株乙脑毒株在小鼠脑内传代,然后将病毒在BHK21细胞单层上观察不同毒株的空斑形成大小形态,小鼠脑内和皮下途径接种观察病毒的毒力,结果显示不同毒株在BHK21细胞上形成的噬斑大小不尽相同,减毒株形成的噬斑最小。所有毒株对小鼠的脑内毒力都很强,病毒滴度高达lg8.0/mL以上,毒株间无明显差异。毒株对9~11g小日龄小鼠的皮下毒力有一定差异但不明显,但对14~16g较大日龄小鼠则差别明显。PFU/LD50的对数值差异除一株(M47株)为8.44外,其余各株差别在3.94~0.45间。本研究结果证明自然界乙脑毒株存在明显的神经外毒力差异,毒力差异与分离年代和病毒基因型无关,但从人体分离到的毒株毒力表现较强。  相似文献   

9.
一株强神经毒力乙脑病毒株的生物学及其分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株神经毒力很强的乙型脑炎病毒株SA4株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并找到其毒力强的分子基础。将SA4脑内接种昆明小鼠后每日观察发病和死亡鼠数并每日收取鼠脑,用空斑法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脑内病毒增殖滴度,同时以另一株乙脑病毒SA14按照相同方法进行平行实验作为对照。SA4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序列结果与乙脑SA14株及世界各地共21株乙脑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内接种SA4株的小鼠发病和死亡时间均比SA14株早1d,在相同时间点上SA4株的病毒滴度高0.5~1.0lgPFU/mL。SA4株与世界各地毒株基因同源性比对,核苷酸同源性为84.6%~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5.2%~99.7%。与SA14相比,氨基酸序列存在17个位点的差异,分布于不同的区段,其中E区最多,为5个。证明SA4是一株在脑内具有较快繁殖力的神经毒力很强的毒株,其序列上17个氨基酸位点的替换很可能是其强神经毒力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75年在云南省河口县自然界捕获29批白纹伊蚊,经脑腔接种1—3日龄小白鼠,获得一株可使1—3日龄小白鼠发病死亡的病原体,定名为蚊-20(M-20)。该病原体可通过蔡氏沪器,对脂溶剂(去氧胆酸钠)高度敏感。用蔗糖丙酮处理感染鼠脑,可成功地制备血凝素,在pH6.4~7.0间能凝集鹅红细胞,效价最高可达1:320。电镜观察为  相似文献   

11.
登革病毒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位点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登革病毒,鉴定流行株的血清型及其毒力。对其中两分离株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可能的毒力位点变异。方法:采集临床诊断为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91份,接种于C6/36细胞分离病毒,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及分型。并通过乳鼠脑内接种和空斑试验,测定分离株的毒力。扩增2株分离株E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变异位点。结果:在91份血清中经2~3次传代分离出8株病毒,鉴定为登革1型病毒。在E蛋白影响毒力的3个区段中,两分离株有3处存在变异。结论:推测此次广州地区流行登革热可能由DEN 1型病毒感染引起,流行株的毒力较弱。毒力减弱可能和其基因位点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恙虫病立克次体毒力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沟鼠分离的“49”株恙虫病立克次体,经30℃培养,于兔睾丸单层细胞中传代及加入氰化钾等综合处理,获得弱毒变异株。经多次测定对小白鼠的ILD50≤10-1.00。但转种于鸡胚或小白鼠后毒力回升。用谷酰胺、癌敌处理,或以同一方法处理其他恙虫病立克次体株,均未获得对小白鼠不致病的弱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了三株(“49”株、“l(J5”株、浙三联)从自然界分离或经人工减毒处理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弱毒株的毒力和免疫原性。从实验结果证明,三株恙虫病立克次体对小白鼠的毒力都较一般从病人分离的菌株弱。三株中以“49”株的毒力最低,它对小白鼠的LD50<10-1.00LD50与ID50相差2.5--5.5个对数。用“49”株免疫后的小白鼠能耐受从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分离的强毒株的攻击,保护指数大于三个对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以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疫苗株SA14-14-2为基因骨架的乙脑/登革4型嵌合病毒,并分析该嵌合病毒对小鼠的神经毒力。方法通过重叠PCR方法扩增含有登革病毒4型(DENV-4)H241株pr ME基因序列和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SA14-14-2的NS1蛋白前177个核苷酸的融合片段,用Nar I和Bgl II双酶切后替换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SA14-14-2全长克隆中的相应区域,构建成乙脑/登革4型嵌合全长克隆,通过体外转录和转染BHK21细胞获得嵌合病毒(JEV/DENV-4 chimeric virus,JD4)。通过测定嵌合病毒JD4和2个母本株JEV SA14-14-2株及DENV-4 H241株蚀斑大小、小鼠脑内神经毒力和皮下感染入脑能力、乳鼠脑内神经毒力,比较JD4和母本株之间的差异。通过将JD4在原代地鼠肾(primary hamster kidney,PHK)细胞传代30次,分析传代后嵌合病毒的神经毒力是否减弱及减弱的程度。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构建的嵌合病毒JD4基因组序列和预期一致,没有产生新的位点突变。JD4蚀斑较SA14-14-2明显偏小,但和DENV-4 H241株没有明显区别。JD4对3周龄小鼠具有较强的脑内神经毒力,和母本株DENV-4 H241没有差异,对小鼠没有神经侵袭力。乳鼠实验结果表明,嵌合病毒JD4脑内神经毒力虽然略低于母本株DENV-4 H241,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都明显强于乙脑疫苗株SA14-14-2。在PHK细胞传代30次后,小鼠神经毒力虽然有所减低,但并不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嵌合病毒JD4,通过测定并比较JD4与母本株的蚀斑特征、小鼠及乳鼠神经毒力等试验,为分析登革疫苗候选株安全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的综合措施中,应用疫苗对人羣进行自动免疫,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乙型脑炎死毒疫苗存在着反应重或免疫效果较差的缺点,近年来我们着手研究乙型脑炎活疫苗的工作。本文为继以往的工作,将SA14-A減弱株,继续通过地鼠肾细胞100代的病毒培养液中,挑选出3株对小白鼠脑內感染几乎不致死而对恆河猴完全不致死的毒株,较原有的SA14-A減弱株的毒力又有进一步的减弱,而且这些毒株经小白鼠及豚鼠免疫后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性。因此,我们认为将这些毒株再做适当的减毒并保持其一定的毒力稳定性后,可以供乙型脑炎活疫苗做为毒株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标准株与减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中存在的差异,筛选毒力基因并建立不同基因型的单克隆菌株,为后续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Cm标准株G0和减毒株G28以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并筛选潜在的毒力相关基因;经空斑形成实验(Plaque assay)在混合菌G0和G28中大量挑取空斑,以毒力靶基因的PCR测序鉴定从G0和G28中筛选含有不同毒力基因型的单克隆菌株。【结果】全基因测序结果显示Cm G0与G28的TC0412、TC0237和TC0668基因明显不同。通过挑取空斑初步筛选了111个空斑样品,通过3个毒力基因的PCR测序鉴定最终获得了G0和G28来源的56个单克隆菌株,并根据TC0412蛋白型分成B3、D1和E1三组,每组中含有TC0237和TC0668基因差异性菌株。【结论】Cm的致病能力可能与TC0412、TC0237和TC0668基因有关,筛选获得的单克隆菌株通过分组匹配后可用于后续的毒力基因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静适应和不同类型的噪声对615鼠和小白鼠脑内5-HT代谢的影响.静适应可引起大多数615鼠脑内5-HT代谢显著性下降15.1%和19.6%.连续脉冲噪声可使其脑内5-HT代谢显著性增高10.2%和22.5%.静适应和连续脉冲噪声对大多数小白鼠脑内5-HT的代谢无显著性影响.但是优势频率为125-250Hz的低频杂乱噪声和粉红噪声都可引起静适应小白鼠脑内5-HT代谢显著性增高,分别增高29.0-39.7%和28.0-32.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RsbV基因缺失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毒力的影响.[方法]运用基因重叠延伸PCR( SOE-PCR)技术扩增出LM-XS5野毒株的RsbV基因缺失片段,然后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RsbV基因缺失株;通过肝脾细菌计数、LD50的测定和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qRT-PCR),研究LM野毒株和缺失株在毒力上的差异.[结果]RsbV基因缺失株LD50是野毒株的104倍(P<0.01);缺失株在小白鼠肝和脾内的载菌量均明显减少(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缺失株4个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野毒株(P<0.05);缺失株免疫小白鼠后对野毒株的攻毒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RsbV对LM的4个毒力基因inlA、LLO、PlcA和PrfA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RsbV基因缺失株毒力明显减弱,但仍保留了较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E基因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对SA14-14-2(PHK8代)疫苗株及其原野毒株SA14和另2个疫苗传代株[SA14-14-2(PHK17代)和SA14-14-2(鼠脑1代)]的E区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SA14-14-2在PHK细胞上连传至17代时,发现2个氨基酸突变(E-331、E-398),但不是回复突变.虽然在毒力最容易返祖的乳鼠脑内传1代后发生E-107个氨基酸回复,但与野毒株毒力相比仍然相差很大,无毒力返祖现象.在疫苗的实际质控工作中,对上述与毒力相关的基因进行监测,可能有助于发现减毒活疫苗的毒力水平,为疫苗安全性提供更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研究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的增殖能力、病毒的感染力及致病力等表型特征,为将该毒株应用于疫苗生产提供基础信息。将CTNCEC25株及其母株CTN-1株分别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Primary chicken embryo cell,CEC)和小鼠神经瘤母细胞(Mouse neuroblastoma N2acells,N2a),观察其细胞病变特性及其复制规律;以脑内注射的方式接种动物,观察其对乳鼠、小鼠、豚鼠及家兔等动物的致病力;同时还将CTNCEC25株在CEC上连续传20代,在乳鼠脑内传3代,观察其增殖能力、病毒感染力及致病力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母株CTN-1株相比,CTNCEC25株在Vero细胞和N2a细胞上的增殖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CEC上,CTNCEC25株具有明显优势,其72h滴度可达107.5~7.6 FFU/mL,而CTN-1株滴度只有105.8 FFU/mL;此外CTNCEC25株在N2a细胞、Vero细胞及CEC上均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脑内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CTNCEC25株虽然对1~3日龄的乳鼠仍然具有较强的脑内致病性,但对成年小鼠的脑内致病力大大减弱,对豚鼠和家兔不致病。经细胞和乳鼠脑内连续传代,CTNCEC25株在CEC上增殖稳定,其减弱的毒力并未回升,无弱毒返祖现象。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CTNCEC25株是一株高度减毒、不易返祖的弱毒株,其在CEC上可稳定、快速增殖,病毒滴度高(107.0 FFU/mL),是一株安全性较高的狂犬病疫苗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