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用国内分离的侵袭性大肠杆菌0124:H-菌株成功地复制了豚鼠角膜炎。观察到大肠杆菌能侵入豚鼠角膜上皮细胞,细胞浆是它主要繁殖场所。其病程类似痢疾角膜炎。痊愈后具有病后免疫。重复感染发病率由80%下降到1.1%,排菌期缩短。免疫力可保持3个月以上,在此期间血清内抗体降低到不能被一般方法所检出时,痊愈眼毋能抗大剂量细菌的攻击。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局部组织免疫,并具有种、属的特异性。它并不能抵御史密斯志贺氏菌的感染因而发病,但症状稍轻,因此在建立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强了局部非特异免疫作用。在局部组织免疫中,除白细咆因素外,发现了一种合体融合细胞,我们将其称为“菊花细胞”,并认为这是局部组织免疫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细咆学因素。  相似文献   
2.
继以前的工作,我们选择SA14-A弱毒变异株中的12-1-7号蚀斑病毒继续进行减毒和蚀斑纯化,获得了二株高度减毒而且毒力不易回升的弱毒株,其中一株5—3株的免疫原性较好,经人体免疫观察证明是安全有效的。5—3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如下: 1.在地鼠肾细胞内繁殖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作用,病毒滴度一般可达10-6—10-7(TCID50/0.2毫升)。在琼脂覆盖下的鸡胚单层细胞内形成小于0.1厘米大小的点状蚀斑,蚀斑内细胞未完全破坏死亡。 2.对3周龄小白鼠和2—3公斤恒河猴脑内接种不引起发病和死亡,脑内病理改变较原强毒株显著减轻而且局限。 3.对1-3日龄乳小白鼠,无论脑内或皮下注射均有致病力,但致病力显著减弱,引起乳鼠死亡的毒力(LD50),脑内在3.0对数以下,皮下在2.0对数以下。 4.对3周龄小白鼠皮下注射,病毒只能在周围脏器内轻度繁殖随即消亡,而不能侵入脑内繁殖,脑组织内分离不到病毒,亦不引起病理改变。 5.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连续传10代,或在小白鼠脑内传3—5代,其残余毒力无明显回升。 6.对小白鼠皮下一次免疫后表现有较强的保护力。对豚鼠皮下免疫一次后表现有明显的中和抗体产生,阳转率为70—80%。1967年以来对5—3株进行了人群逐步扩大接种观察,结果未发现活疫苗引起的发热 反应和其他异常反应,人体抗体的阳转率为85—91%,人群流行病学效果保护率一般为80—90%,证明活疫苗是安全和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是5—3株尚存在着病毒滴度下降快,疫苗不稳定,需冷藏保存等缺点,因而往往影响疫苗大面积人体使用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3.
丫啶橙荧光染色法在微核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念君  陈世明  应贤平 《遗传》1986,8(4):27-29
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后所遗留下来的断 片可通过细胞分裂在一定时期内保留于子细胞 中;纺锤体细胞器功能失调也可形成断片;这些 断片称为微核。小鼠体内的微核试验就是利用 微核来观察染色体畸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由 于Giemsa染色法简单,快速、经济、因而被广 泛采用。但Giemsa染色法特异性较差,非特 异着色颗粒有时很难与微核相区别,影响结果 的判断,为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更加特异的观察 方法。近年来荧光显微技术在细胞学、免疫学、 微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参 照有关文献〔1-4,将py咤橙(Acridine Orange)荧 光染色法应用于微核试验,并获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小组于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期间对珠江口一次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后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包括变种、变型)6门,57属,118种.其中,硅藻门26属67种,占总种数的56.77%;绿藻19属33种,占总种数的27.96%;甲藻4属6种;蓝藻4属5种:裸藻2属5种;金藻2属2种.调查期间,球形棕囊藻可视群体的直径范围为0.5~2.5 cm,密度均值为1 208 colonies·m-3,镜检的密度均值为675 000 colonies·m-3.11月中旬至月底的骤然升温是本次球形棕囊藻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赤潮期间主要伴随优势种有骨条藻(Skeletonema sp.)、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以及三星裸藻(Euglena tritella).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从一急性腹泻患儿的脓血便中分离的具有侵袭性的大肠杆菌。该菌株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β-半乳糖苷酶试验阳性,在醋酸钠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脱羧酶阴性,无动力,能引起豚鼠角膜结膜炎,侵入上皮细胞,具有140Md的质粒带,经血清学试验证实其血清型为O121:H-,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新的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染色体畸变试验中CHL细胞系/剂量法则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检测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所采用的方法应是简单、快速、经济、敏感和重复性强。传代的哺乳动物组织培养细胞,特别是中国仓鼠肺细胞(简称CHL细胞)正具备着这些特点。Ishidate自1977年起成功地用CHL  相似文献   
7.
8.
自1975年Ames等首创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检测化学物质的潜在致癌性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被首选为观察基因点突变的好方法,应用于筛选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近年,Ames法又得到很大的改进,主要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