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磁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实验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径2 m的补偿式亚磁空间中,内置非铁磁性智能化多功能实验箱系统,箱内温控范围20~40℃,精度0.1℃,过温报警,湿度可控范围40%~80%,通风和光照任意。箱内中央空间(长×宽×高=66.0 cm ×40.0 cm ×28.3 cm)中,80%、15%和5%的位点剩余磁场分别平均为地磁场的0.5%~0.6%、1.3%~1.5%和2.7%~4.2%。箱内中央空间的高度为43.0 cm时,55%、35%和10%的位点剩余磁场分别平均为地磁场的1.9%、2.3%和3.3%。可用于多种生物学效应的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鸣叫雄蝉的听觉反应及其与发声的内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蚱蝉 (C .atrata Fabr.)的静息雄蝉对 70dB(SPL)左右的刺激声脉冲反应的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简称“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平均为 ( 3 .92±0 .2 8)ms和 ( 0 .32± 0. 2 2 )mV ,鸣叫雄蝉虽对外部刺激声脉冲基本无反应 ,但对耦合在刺激声脉冲中的叫声脉冲有敏感反应 ,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为 ( 4 .1 6±0 .43)ms和 ( 0 .46± 0 .2 5 )mV .鸣叫雄蝉听神经电位前的负电位表征了发声与听觉神经回路之间存在内源联系 .  相似文献   
3.
蝉的变音调复合声和发声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锦昌  徐慕玲 《昆虫学报》1991,34(2):159-165
蛙鸣蝉(Meimuna opalifera (Walk).ab.punctata Kato)的自然鸣声为“ji…guái”的重复单变调复合声.“ji”为主音频约4800Hz的准单音;“guái”的波形和主音频呈明显的演变,优势主频约2100Hz和2800Hz的变音调声.鸟鸣蝉(Meimuna opalifera (Walk)var.formosana Kato)的自然鸣声由重复的“jiū…ruǎ”和“jiū…gū…”合成的双变调复合声.“jiū”为基频和主频分别约625Hz和2100—2300Hz的准单音;“ruǎ”的波形和主音频呈明显的演变,基音和优势主频分别约575—625Hz和1550—1750Hz的变音调声.“gū”为优势主频约625Hz的准单音.变音调复合声不仅与腹部运动有关,而主要取决于发声肌的收缩特性和发声膜肋结构的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静适应和不同类型的噪声对615鼠和小白鼠脑内5-HT代谢的影响.静适应可引起大多数615鼠脑内5-HT代谢显著性下降15.1%和19.6%.连续脉冲噪声可使其脑内5-HT代谢显著性增高10.2%和22.5%.静适应和连续脉冲噪声对大多数小白鼠脑内5-HT的代谢无显著性影响.但是优势频率为125-250Hz的低频杂乱噪声和粉红噪声都可引起静适应小白鼠脑内5-HT代谢显著性增高,分别增高29.0-39.7%和28.0-32.7%.  相似文献   
5.
虎皮鹦鹉(Melopsitacusundulatus)腿部的赫氏小体(Herbst)的分布长度约65~80mm,平均含125个感受单元。感受单元的宽度较均一,平均为36μm。但感受单元的长度呈不规则分布,前、中和后段内感受单元的长度分别平均为173±13μm、232±6μm和253±27μm。在前兆地声优势频段内振幅3~10μm的100、130、170和200~250Hz正弦振动刺激下,腿部赫氏小体传入神经切断动物的反应率比正常动物下降约75%,基本上失去对该频段内振动刺激的敏感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虎皮鹦鹉对正弦振动的敏感性,旨在探索其腿部存在赫氏小体,和阐明其震前声行为反应与地面振动的关系提供依据。虎皮鹦鹉对50-80Hz的正弦振动不敏感,振动位移约200-50μm才可能激起声行为反应.但对100-250Hz的正弦振动具有显著的敏感性,反应阈值约10-2μm。对130-170Hz和200-250Hz阈值反应,约70%的潜伏期(LP)分别为LP<305和LP<15s。  相似文献   
7.
虎皮鹦鹉声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蒋锦昌  徐慕玲 《动物学报》1992,38(3):286-297
本文对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elafus)不同声行为叫声的声学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地震前鸟类声行为的定量观测和鸟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认识。 虎皮鹦鹉求偶、离群、受伤及其同伴叫声中变音调声段的声学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抗议叫声具有鸟类警戒叫声的一般特征,即都有时间图样基本相同的音节组成,每个音节含有若干个调幅脉冲列,其频带和声强都明显加宽和增大。 雏鸟不同的声行为叫声都是简单结构。与成鸟叫声相比较,尤其是抗议叫声呈现明显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由1741个叫声的分析,给出了蟋蟀的鸣声特征和黑蝉叫声的影响.雄蟋招引声的每个单次叫声(SC)平均含有7.6个节拍,每个含有2个脉冲列组,每组含有4个主要的调幅脉冲列.每个SC的声长、间隔和平均重复周期(?)及节拍速(?)分别为1.285-1.325s,0.755—0.746s和2.078s及每秒7.6个节拍.鸣声谱的主峰频率(MPF)和MPF下降20db的带宽分别为5223±79Hz和(4498±82)—(5656±68)Hz.正在歌唱的蟋蟀鸣声基本上不受黑蝉自鸣声的影响,但黑蝉的前置自鸣声对蟋蟀鸣声波形有一定的影响.黑蝉的惊叫声不仅对蟋蟀鸣声波形有明显影响,而且时间特性有一定影响,即(?)约缩短一半,(?)的变差明显扩大.但对频率特性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褐家鼠声行为的种特性和种族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了不同种类和不同种族的鼠的惊叫声(SC),给出了鼠类SC的种特异性和种族变异性。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金黄地鼠(Mesocicetus auratus)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SC呈不同的谱系性状,具有不同的种特性。褐镓鼠(BHR)的变种-大白鼠(WR)(♀)和BHR(♂)的混种鼠(MSR),其单主音SC(MDTSC)类似于BHR的谱系性状,但主峰频率(MPF)分别平均下降2.2和4.9个半音。其多谱SC(MHSC)的谱系性状虽然类似于BHR,但呈明显的音色变异,不仅基本音的MPF平均下降2.8个半音,而且WR MHSC是以BHR的MPF为2550Hz和5475Hz的隐性分音(RP)为主音,而HR的MPF为3375Hz和6300HZ的主音退化为RP,MSR的MHSC主要继承母本性状,而父本的MPF为4050Hz的RP显性化为次主音,其特有的由MHSC和MDTSC组合的混合SC呈更明显的双亲性状,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动物声行为的种特性和种族变异性的遗传机制和分类上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日龄雏鸡的一次性被动回避学习任务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记忆机制研究, 具
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便利性. apamin 是SK 通道(钙离子激活的小电导钾离子通道)的一
种选择性阻断剂, 以往研究显示其可能增进记忆. 但人们对其作用机制的了解不是很
充分. 使用颅内微量注射方法, 在雏鸡中枢记忆相关核团IMM 施加apamin, 研究其
对记忆形成和保持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 雏鸡在弱刺激条件下的被动回避任务中本
不能形成稳定的长时记忆, 但在训练前短时间内或训练后立即注射适量apamin, 可
以易化长时记忆的形成. 然而, apamin 对记忆随时间衰退的过程几乎没有影响, 即对
记忆保持没有增进作用. 此外, 在左、右脑IMM 单侧注射apamin 都可促进记忆形成,
但所需剂量高于双侧注射时, 且在左侧产生效应的时间早于右侧, 这体现了两侧
IMM 在记忆加工中作用的不对称性. 这些结果提示, apamin 可能通过阻断中枢记忆
相关核团内的SK 通道, 影响由训练诱发的、与记忆形成有关的某些分子或细胞事件,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