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钰  付亮  鲁超  锁涛  宋陆军 《生物磁学》2014,(6):1005-1008
目的:建立一种能稳定获得高活力和高纯度原代小鼠肝脏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应用改良的Seglen 二步法原位灌注和机械离心分离肝脏细胞,并用改良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接种时肝脏细胞的存活率,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肝脏细胞进行Albumin 染色。结果:每只小鼠可获取肝脏细胞的总产量平均为1.35× 10^6 / g体重,肝脏细胞存活率> 90%。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前肝细胞直径为35.14 滋m± 4.35 滋m,肝脏细胞在接种后3 h基本完成贴壁;肝脏细胞接种后24h,所有肝脏细胞均强阳性表达成熟肝脏细胞标志物Albumin,肝细胞纯度> 95%。结论:改良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能稳定获得高产量、高活率及高纯度的小鼠肝脏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简便、经济的同步分离培养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肝脏原位灌洗结合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获得总细胞悬液,差速离心分离肝细胞及肝非实质细胞,经多次低速离心可分离肝细胞,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以及选择性贴壁法得到纯化的kupffer细胞.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活力.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PAS染色及白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培养肝细胞的形态及功能进行检测.使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CD6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的kupffer细胞.结果:体外成功的同步分离培养了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肝细胞产率为1.37± 0.53× 108/大鼠,kupffer得率为3.45± 0.41×106/g肝脏.细胞存活率及纯度都可达90%.肝细胞培养24h后呈典型肝细胞形态,7天后仍具有糖原合成和白蛋白合成能力.贴壁后的kupffer细胞呈典型的星型或三角形,且其标志分子CD68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应用改良的原位灌注方法可以很好的同时分离具有活性及功能的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经济、高产的同步分离培养肝细胞以及肝星状细胞的方法。方法:在参照国内外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首先采用肝脏原位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获得总细胞悬液,经多次低速离心分离肝细胞;再用Nycodenz作为分离介质,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非实质细胞中得到肝星状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活力,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立体显微镜、CK-18、白蛋白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对培养的肝细胞形态以及功能进行检测。使用Desmin、α-SMA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对肝星状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成功的在体外同步分离、培养肝细胞及肝星状细胞,肝细胞产率为5-6×107/只小鼠,两只小鼠肝星状细胞产率达1×106个。细胞存活率及纯度均可达90%。肝细胞在培养24h后呈不规则铺路石样形态,此为典型的肝细胞形态,其标志分子CK-18以及白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贴壁后的肝星状细胞呈典型的星形细胞形态,且其标志分子Desmin、α-SMA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改良的原位灌注以及分离方法可以同时分离并且培养具有高活性和功能的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比较鼠尾胶与多聚赖氨酸对大鼠肝实质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鼠尾胶与多聚赖氨酸包被同一块培养板,然后将从大鼠肝脏中分离出来的肝实质细胞,接种到包被好的培养板中。于接种前(0 h),接种后体外培养24 h、72 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与形态变化情况。结果:接种前(0 h)可见新鲜分离的肝实质细胞呈圆形,明亮,有立体感,轮廓完整,层次清楚;体外培养24 h后两种粘附剂包被的同一块培养板中,均可观察到肝实质细胞正常生长,且细胞形态由圆形转变为多角形,并且融合聚集,胞体变平整,贴壁情况区别不大;培养72 h后细胞间开始出现连接,大部分肝细胞呈现出双核或多核,并且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板中可见大量肝细胞呈岛屿状,已完全贴壁于培养板上。结论:多聚赖氨酸作为包被材料更有利于肝实质细胞贴壁生长以及保持细胞固有形态。  相似文献   

5.
为了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取新生24 h内ICR乳鼠,超净台内断头取脑,体视显微镜下剥除脑膜、血管及海马,获得完整的大脑皮层组织,经手术刀切碎组织,旋涡震荡,过两次尼龙筛网以制备单细胞悬液,接种于35 mm塑料培养皿,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状况,培养至3~4周,进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纯度。本研究表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于接种后2~3 d大部分贴壁,生长至7 d左右即铺满皿底,3~4周细胞生长成熟,胞体较大,形状不规则,呈"铺路石"(cobblestone-like structure)状,免疫荧光鉴定可见GFAP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比例达95%以上。通过以上方法可获得高纯度星形胶质细胞,为下一步实验提供大量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良好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方法。方法 将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自殷骨中分离,应用贴壁选择法结合细胞克隆挑选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细胞生长因子(EGF和PDGF-BB)刺激法进行MSCs的体外培养和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细胞并照像记录。结果,培养获得了纯化的呈梭形成纤雏样细胞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生长因子EGF和PDGF-BB的共同作用下,传代MSCs生长旺盛,形态均一。结论 该方法是简便高效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心肌干细胞培养和纯化的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干细胞(CSC)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方法,以建立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CSC培养的方法.方法:用不同的消化方法来分C57BL小鼠心脏组织中的细胞,将获得的细胞置于自行拟定的心肌干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以c-kit、Sca-l和Sca-l/c-kit作为干细胞标记,用免疫磁珠法纯化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分选后所得细胞表面标记表达,并对比观察分选前后细胞生长情况,进一步了解CSC的生物学特性.结果:①从小鼠心肌组织中分离培养所得的细胞中,含有一种类似于文献报道中所提及CSC形态的细胞.②用免疫磁珠法可以分选出高纯度的CSC,实验中分选出CSC分别具有c-kit+-CD34-lin-、Sea-I+-CD34low-Lin-、Sea-1+c--kit+-CD34low-Lin-的表型.③分选后的干细胞经过1~2d的滞留期后,贴壁生长的细胞形态相对均一;而传代后细胞贴壁迅速,细胞形态多样.结论:从C57BL小鼠心脏中可以分离、培养获得CSC,并可用免疫磁珠法得以纯化.  相似文献   

8.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的简便方法,为低强度激光照射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提供实验细胞.方法:以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灌洗小鼠腹腔,分离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计算存活率,瑞氏染色计算纯度.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结论:本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快速的SD新生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分离培养改良方法。 方法:取SD新生乳鼠心室,0.12%Ⅱ型胶原酶消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5-溴脱氧尿嘧啶(5-BrdU)化学抑制法纯化心肌细胞,体外培养于含5%马血清的改良DMEM/F12中,次日更换为普通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继续培养,并比较此改良方法与传统差速贴壁法的差异。 结果:改良法获得的心肌细胞生长良好,接种24 h 后几乎全部贴壁生长,细胞呈三角形、梭形或不规则形,个别细胞出现自主搏动,频率为10~30 beats/min不等。48 h后心肌细胞变长伸出伪足,部分细胞呈现同步搏动, 频率接近50~80 beats/min。72 h后心肌细胞成菊花样交织成网,自发搏动趋于同步,频率加快至80~100 beats/min;96 h后细胞聚集成簇,呈岛屿样,同步搏动频率在100~120 beats/min左右,一周内细胞状态良好。改良法纯化原代心肌细胞的得率((1.17±0.15)×106 vs (1.21±0.22)×106,P>0.05)和存活率与传统差速贴壁法相当(93.3%±1.4% vs 92.2%±0.7%, P>0.05 ),但是改良方法获得的原代心肌细胞纯度更高 (94.7%±2.1% vs 89.5%±1.3%, P<0.05),且用时较短((3.1±0.4)h vs (4.3±0.3)h, P<0.01)。 结论:改良法获得心肌细胞耗时短、纯度高、结构功能保存完整,且实验重复和稳定性好,是一种理想且简单易行的的原代心肌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可行性,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SPF级5周龄健康SD大鼠2只,脱颈处死,分离双下肢股骨、胫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BMSCs;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传代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生长、贴壁率曲线,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诱导成成骨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可在体外分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BMSCs。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原代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形态均一呈纤维样;P3代BMSCs经流式细胞鉴定:CD44、CD90高表达,CD31、CD45低表达;定向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见明显矿化结节。结论:证实应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可成功分离BMSCs,所分离培养、纯化的细胞生物学稳定,纯度高、活性好,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为骨组织工程、骨质疏松症和骨折不愈合疾病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获得高纯度的小鼠支持细胞,用以研究睾丸支持细胞在诱导胚胎干细胞向雄性生殖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借助睾丸支持细胞减少进行体内诱导试验时可能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方法: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组合消化结合选择性贴壁法从1周龄昆明白小鼠睾丸分离获得睾丸支持细胞,纯化后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培养3~4h即贴壁,贴壁后伸出3~4个突起,为成纤维型细胞,在体外培养2~3d即长满全瓶。油红Ο染色显示,其胞质含有大量脂滴。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支持细胞核仁周围有卫星核小体。RT-PCR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表达缪勒管抑制物,不表达促黄体素受体和小鼠VASA同源物。结论:获得了较高纯度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可以用于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雄性生殖细胞分化的体内和体外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原代培养树嗣肝细胞的分离方法.方法 以成年树鼩和新生树鼦做为肝供体,分别采用体外两步灌流法和Percoll梯度液离心方法获取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以台盼蓝染色法测细胞存活率,在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培养细胞活性,并采用PAS染色法鉴定.结果 分离收获成年树鼩肝细胞较新生树鼩肝细胞存活率高;培养过程中,新生树胸肝细胞较成年树鼩肝细胞生长快,增殖能力强,具有统计学意义;PAS染色观察,新生树鼩和成年树鼩的肝细胞中充满大量糖原颗粒,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原代树鼩肝细胞的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13.
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分离培养的改良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进新生小鼠心肌分离及其原代培养方法,提高心肌细胞的活性和纯度,构建了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实验平台.采用低浓度的胰酶和Ⅱ型胶原酶反复消化心脏组织5~6次,然后差速贴壁30 min分离纯化心肌细胞,得到的心肌细胞存活率和纯度高,细胞搏动率高,持续时间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成年大鼠阴茎海绵体内cajal间质细胞(IC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阴茎海绵体中的作用提供条件.方法:取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差速贴壁法相对纯化ICCs,将纯化后的细胞悬液接种于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和形态,并用c-Kit特异性抗体标记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ICCs.结果:培养24小时后ICCs贴壁良好,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ICCs呈纺锤状,有两个或多的突起,免疫荧光检验可见ICCs呈c-Kit抗体染色阳性.结果: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和培养大鼠阴茎海绵体ICCs,大鼠海绵体组织内ICCs的生理学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体系。方法以雄性长爪沙鼠为供体,采用组织消化法和Seglen两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以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得率和活率,过碘酸-希夫氏反应(PAS)鉴定肝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并使用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培养基维持培养。结果组织消化法和Seglen两步灌流法平均每只长爪沙鼠可分别获得肝细胞(1.33±0.34)×107个、(3.97±1.15)×107个,细胞活率分别为(29.4±6.05)%、(80.3±4.56)%,这两种方法在细胞得率及活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肝细胞内因有大量的糖原颗粒,经PAS染色后被染成红色。结果表明肝细胞在贴壁后72 h内,肝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采用胶原酶经肝门静脉灌流分离肝细胞是一种高效获得肝细胞的方法。各种细胞因子有利于维持肝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分化,长爪沙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将为肝脏相关疾病研究和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MSCs,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取大鼠长骨中的骨髓组织,以贴壁法培养分离大鼠MSCs,经多次传代得到较纯的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细胞的表面抗原标志进行检测.取3代MSCs,B-ME诱导6小时候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后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接种后24h,细胞开始贴壁.培养3代以后,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折光性好,核为圆形、居中.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显示:CD34-、CD45-、CD29+、CD44+、CD90+.诱导后细胞发出突起,逐渐生长延伸并彼此相连,形态学上具有神经细胞的明显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诱导后细胞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结论:所采用的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简便可行,所获得的细胞其表型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且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与分离简单易行的方法,为下一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打好基础。方法:取3个月龄家兔1只,经双侧髂前上棘抽取骨髓共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分离、纯化获得BMSCs,倒置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性,流式细胞仪鉴定CD34、CD133表达。结果:接种细胞于24小时有少量细胞贴壁,72小时多数细胞可贴壁,贴壁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型或多边形,原代细胞呈集落生长,12-16天可达90%融合,1%胰酶消化后传代培养,培养至第三代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90%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筛选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此方法简单易行,成功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MSC),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足月胎儿脐带分离、纯化和培养h UC-MSC,健康成人骨髓肝素抗凝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和培养h BM-MSC;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的形态及细胞生长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Von?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检测分化潜能。结果镜下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取相同数量的细胞传代接种后,h UC-MSC的增殖速率快于h BM-MSC,两种细胞具有均一的细胞表型,均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45、CD34、HLA-DR、HLA-G、CD80、CD86,两种细胞都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但h UC-MSC的分化潜能更强。结论 h UC-MSC与h BM-MS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且前者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h UC-MSC有望成为h BMMSC理想的替代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体外培养BALB/c小鼠原代肺上皮细胞(AEC)的方法,探究不同发育阶段小鼠AEC中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CAR)表达量的变化,及其对小鼠原代AEC贴壁的作用。方法:手术获取小鼠肺组织,机械法剪碎肺组织,PBS缓冲液清洗肺组织块数次去血,联合使用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Ⅰ消化、分离肺组织块获得单细胞悬液,差速离心逐步清除其他种类的细胞,达到纯化AEC的作用。细胞在Ⅰ型鼠尾胶原蛋白包被过的细胞板中培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AEC贴壁、生长状态;免疫荧光法鉴定AEC,检测AEC中CAR的表达量。结果:体外获得不同发育阶段BALB/c小鼠的原代AEC;胎鼠、幼鼠AEC贴壁并开始增殖所需时间较成体鼠短;胎鼠及幼鼠AEC中CAR的表达量明显较成体鼠高。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重复的分离、纯化、体外培养小鼠原代AEC的方法,证明了AEC中的CAR可以促进原代AEC贴壁,为完善原代细胞培养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犊牛肝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初生犊牛作肝细胞供者,采用稍加改良的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和一步灌流结合组织块消化法分离获取肝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以台盼蓝染色法测细胞活力,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采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较好培养体系不同时间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尿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相比较于一步灌流结合组织块消化法,胶原酶消化法所获取的肝细胞形态完整、贴壁良好、活性高、功能强;LDH漏出量、白蛋白分泌及尿素合成等指标在1周内呈现规律性变化,第3和第4天时LDH漏出量最低,白蛋白分泌及尿素合成功能正常,表明所分离的肝细胞在培养第3 ̄4天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