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外泌体是一种微型纳米级细胞外囊泡,由于能够直接参与细胞间信息的传递和物质的运输,被认为是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疾病诊断和预后循环生物学标志物的重要载体,其携带的核酸和蛋白质等内含物能够影响受体细胞的生理状态.作为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微小RNA,microRNA (miRNA)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大量证据表明该类分子对肺部疾病的发病进程起着控制调节作用.本文聚焦于近年来细胞外泌体来源miRNA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领域,综述了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热点分子外泌体miRNA在肺部疾病尤其是肺纤维化中调控功能和机制的研究,因此不仅能为肺纤维化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标志物分子,并且还能够为肺纤维化的外泌体干预治疗建议新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助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得到158 条长度为672 bp的序列,A、T、C、G 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 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57 个,单突变位点51 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 0 ± 0.029 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8 ± 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 7 ~ 0.011 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 7 ~ 0.010 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 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对C57BL/6J小鼠胸腺的影响。方法:50只C57BL/6J小鼠按体重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每组25只。EMP每天照射400次,连续照射7天,照后1d(天)、3d、7d、14d、28d共5个时间点杀取胸腺。2只辐照组和2只对照组杀取的胸腺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3只辐照与3只对照组的小鼠,杀后称取小鼠的体重和胸腺的重量,计算胸腺指数;然后提取T淋巴细胞进行计数;同时取小鼠外周血检测其中的IL-4的水平。结果:照后1d胸腺的切片没有明显改变。7天后,胸腺开始有出血,结构不清;胸腺指数呈现递减的趋势,但辐照组与对照组没有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也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第1d、14d、28d辐照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3d和7d辐照组的细胞数小于对照组的细胞数(P<0.05);辐照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IL-4水平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磁脉冲对雄性Balb/c小鼠胸腺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但胸腺指数改变不显著,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表明EMP对胸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胸腺不是EMP作用的敏感器官。  相似文献   
4.
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助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得到158条长度为672bp的序列,A、T、C、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57个,单突变位点51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 0±0.029 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8±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 7~0.011 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 7~0.010 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5.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长度超过200nt的非编码RNA分子的总称。作为一类重要的基因调控因子,lncRNAs在表观遗传学、转录及转录后等多个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lncRNAs可被病毒或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表达,并作为调控因子在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调节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重点阐述了lncRNAs在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对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转录的调控作用,并归纳了lncRNAs、IFN和ISGs形成的调控网络,以期为从事lncRNAs调控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比较鼠尾胶与多聚赖氨酸对大鼠肝实质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鼠尾胶与多聚赖氨酸包被同一块培养板,然后将从大鼠肝脏中分离出来的肝实质细胞,接种到包被好的培养板中。于接种前(0 h),接种后体外培养24 h、72 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与形态变化情况。结果:接种前(0 h)可见新鲜分离的肝实质细胞呈圆形,明亮,有立体感,轮廓完整,层次清楚;体外培养24 h后两种粘附剂包被的同一块培养板中,均可观察到肝实质细胞正常生长,且细胞形态由圆形转变为多角形,并且融合聚集,胞体变平整,贴壁情况区别不大;培养72 h后细胞间开始出现连接,大部分肝细胞呈现出双核或多核,并且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板中可见大量肝细胞呈岛屿状,已完全贴壁于培养板上。结论:多聚赖氨酸作为包被材料更有利于肝实质细胞贴壁生长以及保持细胞固有形态。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基于PS1 D385A基因敲进模型小鼠,观察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与栀子苷(Geniposide, GP)配伍对脑血管内淀粉样斑块清除和脑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影响对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治疗的意义。方法:以PS1 D385A KI/+小鼠为模型, 对PS1 D385A KI/+小鼠进行Rg1和GP灌胃给药,并以同窝健康小鼠作为对照,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区血管内淀粉斑块清除和血管生成水平。结果:Rg1+GP组皮质区和海马区CD3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Rg1+GP组皮质顶叶颞叶区和海马齿状回区CD31标记的血管网信号密度明显降低;与KI/+组小鼠相比,Rg1+GP组小鼠海马区血管内Aβ40沉积水平显著降低。结论:Rg1与GP配伍可以减少PS1 D385A KI/+成年小鼠皮质顶叶颞叶区和海马齿状回区的血管生成异常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年龄和性别是AD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前和临床症状相继出现,而焦虑是AD发展过程中典型的早期症状之一。此外,AD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然而,尽管在AD患者发病中观察到了这些差异,但仍然缺少对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 本文选择APP London突变(Val717Ile) AD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该突变是APP中最早描述的突变之一,与AD的早期发病有关。为了探究APP V717I小鼠在AD进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本文利用旷场试验、跳台试验、Morris水迷宫等动物行为试验对非认知症状和认知症状进行了评价。结果 本研究发现,雌性转基因小鼠在6月龄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而雄性转基因小鼠仅在10月龄时表现出焦虑。在6月龄时,雄性和雌性转基因小鼠都没有表现出认知缺陷;但是,在10月龄时,两种性别都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障碍。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APP V717I Tg小鼠在记忆障碍发生前表现出焦虑样活动;在AD发展过程中,APP V717I转基因小鼠在年龄和性别上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为AD发病过程中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提供了有利...  相似文献   
9.
自然感受态是指菌体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吸附、摄取和内化外源DNA的生理状态。大部分细菌具有相似的DNA摄取机制,该机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源DNA在多种感受蛋白的共同作用下被核酸酶降解为单链DNA进入细胞,然后单链DNA在Dpr A、Ssb B和Rec A等蛋白的保护下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上。目前对变形链球菌自然感受的调控系统研究较为广泛,拟以变形链球菌为例,结合其他细菌介绍自然感受的研究进展。Com X是变形链球菌的感受核心调控因子,可以激活多种后期感受基因的转录,这些后期感受基因对外源DNA的摄取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变形链球菌的com X为核心,梳理总结了Com DE、ComRS、HdrRM、BsrRM和RcrRPQ等系统对com X的调控机理,分析了Com X稳定性及其对后期感受基因的调控,阐述了自然感受与生物膜形成、耐酸性和细菌素合成等毒力因子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自然感受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