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3-hydroxylase,F3H)是黄酮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不同植物来源的F3H催化特性可能存在差异,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产生重要影响.[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植物源F3H的酶学性质、异源催化能力差异,为今后在黄酮类化合物代谢工程中F3H的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金线莲为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草药,具有多种活性成分,素有"金草"之美誉。近年5来,"金线莲热"持续不下,价格也居高不下。那么,我们就金线莲活性成分来分析其为何如此"热"。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黄酮类化合物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只有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于植物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抗菌防病的功效。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  相似文献   

3.
从棘豆属植物O.pseudoglandulosa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2个芳香性酰胺类化合物和3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N-苯乙基苯甲酰胺(N-phenylethyl-Benzamide,1),N-(2-羟基,2-苯乙基)肉桂酰胺(N-(2-hydroxy-2-phenylethyl)cinnamamide,2),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hydroxy-7-methoxyflavanone,3),5-羟基,7-甲氧基黄酮(5-hydroxy-7-methoxyttavone,4),7-羟基二氢黄酮(7-hydroxyflavanone,5).其中3个黄酮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对益智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并结合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益智茎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良姜素(izalpinin)(1)、杨芽黄素(tectochrysin)(2)、白杨素(chrysin)(3)、芹菜素(apigenin)(4)、刺槐素(acacetin)(5)、5-羟基-4',7-二甲氧黄酮(5-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6)、山奈酚-4'-O-甲醚(kaempferol-4'-O-methylether)(7)、5,7,4'-三甲氧基黄酮(5,7,4'-trimethoxyflavone)(8)和3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乔松素(pinocembrin)(9)、球松素(pinostrobin)(10)和二氢山萘酚(dihydrokaempferol)(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茎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8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介绍从金腰属(Chrysospleruium)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及其生理活性研究概况和构效关系,为进一步开展该属植物成分和药效研究提供参考。金腰属植物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还有五环三萜。都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一个标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PDA-ESI/MS)分析方法和酚类成分定量方法确定了灯盏花中的33个肉桂酸衍生物和16个黄酮类化合物,灯盏花素中18个黄酮类化合物。使用干燥后的绿原酸(326 nm)作为标准品,根据326 nm处紫外吸收峰相对强度和克分子(mole)相对响应因子(MRRF)确定了每个肉桂酸衍生物的含量。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干燥后的芹菜素(336 nm)和芦丁(354 nm)确定了8个芹菜素,3个木犀草素,3个黄酮醇3-糖苷和7-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这是首次报道十余微量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灯盏花素,以及灯盏花全植物中每个酚类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植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种保健功能。蜂胶(propolis)是蜜蜂收集不同树植物的树脂、分泌物与蜜蜂唾液混合而成的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综述了对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损伤保护、降血糖、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蜂胶黄酮类化合物相关药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其它药剂     
<正> 852899植物Brickellia arguta中抗白内障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英]/Rosler,K.H.A.…//J.Nat.Prod.-1984,47(2).-316~319[译自DBA,1984,3(16),84-07594]许多黄酮类化合物是强有效的水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剂,它对糖尿病和白内障引  相似文献   

9.
芙蓉菊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菊科芙蓉菊属植物芙蓉菊的全草中分离得到六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鉴定为: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1),粗毛豚草素(2),3',4'-二甲氧基-5',5,7,-三羟基黄酮(3),万寿菊黄索-3,6,7-三甲醚(4),石杉黄素(5),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6).这些黄酮类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蝗对四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草原的优势危害蝗虫种类之一。本研究利用GC-MS和嗅觉仪分析了意大利蝗对其寄主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cata)、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4种植物所含的主要挥发油为萜类和醇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冷蒿(51.76%)、黄花苜蓿(20.52%)、黄花草木樨(19.46%)、沙漠绢蒿(9.00%);醇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花草木樨(33.48%)、沙漠绢蒿(20.26%)、黄花苜蓿(16.80%)、冷蒿(1.74%);不同寄主植物对意大利蝗的引诱效果不同,引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冷蒿(56.00%)、沙漠绢蒿(36.12%)、黄花苜蓿(30.47%)和黄花草木樨(10.00%);意大利蝗对4种寄主植物的采食量与植物体内总黄酮含量的关系表明,食量与植物体内总黄酮的含量呈负相关(r=-0.601),意大利蝗喜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低的冷蒿,而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黄花草木樨表现出驱避。研究表明,寄主植物中所含的萜类化合物对意大利蝗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而醇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则对意大利蝗有明显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藏药逆阿落(Polygonum periginatoris Pauls)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四个黄酮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化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5,4’-二甲氧基.6,7-二氧亚甲基黄酮-3-0-β-芹糖(1→6)-β-葡萄糖甙(Periginatorine I)为新化合物,其余三个已知黄酮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药用植物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叶片的化学成分,采用UPLC-QTOF-MS从叶片中得到19个化合物,主要为双黄酮类、黄酮类和间苯三酚类化合物。采用色谱分离法从叶片的8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二氢山奈酚(1)、dulcisbiflavonoid A (2)、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3)、mono-[2-(4-carboxyphenoxycarbonyl)-vinyl]ester (4)、山奈酚(5)。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大叶藤黄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藤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46.8和39.0μg/m L,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亳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为了进一步揭示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安徽亳州亳菊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毫菊经醇提、萃取、硅胶柱层析与纯化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解析鉴定了其中3个化舍物的结构,分别为:芹菜素-7-甲醚(Apigenin-7-methyl ether)(Ⅰ)、芹菜素(Apigenin)(Ⅱ)和未犀草素(Luteolin)(Ⅲ),另外1个化合物的结构尚在鉴定中.上述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的已知合物.  相似文献   

14.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化合物,一直是国内外生物类和医药类研究的热门课题。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用价值及其构效关系也不断被发掘,越来越多的黄酮类化合物药物制剂也相继投入临床应用。综述了近年来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对其种类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及分离提纯与鉴定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针对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展望了其在医药卫生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白木香树干中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白木香[Aquilaria smensis(Lour.)Gilg]树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洋芹素-7,4'-二甲醚(1)、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7,4'-二甲醚p)、芫花素(4)和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树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八种黄酮类植物化学物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橙皮素、橙皮苷、柚皮素、柚皮苷和淫羊藿苷对羟自由基(HO.)的清除作用及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八种黄酮类化合物中,只有槲皮素、芦丁和异槲皮素对HO·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在浓度为260μM时其对HO·清除率分别为30.69%±0.06、13.70%±0.04和10.23%±0.03。构效比较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C环C3位羟基和B环3’-4’邻位二羟基是其清除HO.的重要功能基团。本研究为选择有效的能清除HO·的膳食黄酮类化合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一定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苦参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参(Sphora flavescens Ait)为豆科槐属植物,根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杀虫之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对苦参的研究较为重视。我们对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苦参总黄酮中分离出8种黄酮类化合物:高丽槐素(maackiain,1)、4-甲氧基高丽槐素(4-methoxy-maackiain,2)、三叶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3)、降脱水淫羊藿素(nor-anhydroicaritin,4)、异苦参酮(isokurarinone,5)、槐属二氢黄酮 B(sopho-raflavanone B,6)、降苦参酮(nor-kurarinone,7)和芒柄花素(formoronetin,8)。化合物1、2和6是首次从苦参中得到的。本文报道苦参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运用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从蕨菜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3,4,6,2’,4’-五羟基高黄烷醇(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芦丁(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也是从蕨类植物中分离出的第一个高黄烷酮,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获得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昆仑雪菊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孔树脂、ODS RP-18和Sephadex LH-20柱从昆仑雪菊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异奥卡宁7-O-β-吡喃葡萄糖苷(1)、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2)、马里苷(3)、奥卡宁(4)、木犀草素(5)、槲皮素(6)、8-羟基黄颜木素(7)。其中化合物2、5、6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从蔷薇科植物山樱桃的树胶中分离得到4个具有不同结构类型的黄酮类成分,经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genistein(Ⅰ),sakuranetin(Ⅱ),neosakuranin(Ⅲ)和prunetinoside(Ⅳ),所有成分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