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合成磷酰蛋白的模型化合物体N-(O,O-二烷基)磷酰化氨基酸(1)的基础上,首次合成了有机磷生命化学的模型化合物──核蛋白基本单元N-(O-烷基,O-核苷)磷酰化氨基酸(2),并对上述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比较了两种模型的合成方法。这对在小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磷酰基的参与作用和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互相作用机理提供了较好的模型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以5-氮-2'-脱氧胞苷(5-aza-CdR)为诱导物,在0.5μmol/L的最佳浓度下,可诱导HL-60细胞分化达15%左右。同时,用[ ̄3H]-methyl-s-adenosylmethionine( ̄3H-SAM)为底物,通过同位素参入法,测定了不同浓度诱导物对HL-60细胞DNA甲基化酶活力的影响,发现在最佳诱导物浓度下,可使HL-60细胞DNA甲基化酶活力明显下降,此外,也比较了不同分化水平的HL-60细胞中具有不同甲基化水平的DNA在体外接受甲基的能力,从而证明5-aza-CdR诱导HL-60细胞分化与其DNA甲基化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本以苯丙萘胺(Phe-2NA)为原料,通过Boc-N-羟基丁二酰亚胺活化酯法合成了金属内肽酶底物Glutaryl-Ala-Ala-Phe-2NA  相似文献   

4.
 磷酸-Tyr-Sepharose吸附法测定HL-60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黄才,梁念慈(广东医学院医用生化研究所,湛江52402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催化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肌醇-4-磷酸(PI-4-P)的磷酸化分别生成磷...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IL-1)及阿片肽作为神经调质参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作用.以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IL-1、阿片肽和c-fos、c-jun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IL-1β能诱导大脑皮层神经细胞c-fos、c-jun mRNA瞬时短暂表达,15min增高,30min达高峰,c-fos mKNA 2h回至基线水平,c-jun mRNA 8h回至基线水平;联合应用c-fos、c-jun反义寡核苷酸能部分抑制IL-1诱导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脑啡肽及β-内啡肽分泌增加,呈一定量效关系,相应意义寡核苷酸无抑制作用.提示IL-1促进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脑啡肽及β-内啡肽分泌作用部分受Fos和Jun蛋白调控.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番茄绿果实和红果实中焦磷酸-D-果糖-6-磷酸1-磷酸转移酶的两种酶型(Q1和Q2)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绿果实中大分子酶型Q2(绿Q2)在酶蛋白量和酶活力方面均占绝对优势,而在红果实中小分子酶型Q1(红Q1)起主导作用。SDS-PAGE凝胶扫描结果显示绿Q2和红Q2(红果实中大分子酶型)的亚基组成不同。组成该酶的α-基(66kD)和β-亚基(60kD)的化学裂解肽谱表明两亚基差异很大,同时证明构成Q1和Q2的β亚基具有相同的肽谱。分析Q1和Q2的圆二色性(CD)光谱表明绿Q2和红Q2均主要由α-螺旋和β-折叠构成二级结构,几乎没有无规卷曲。动力学分析表明激活剂果糖-2.6-二磷酸不同程度地影响Q1和Q2对正反应底物的亲和力,而对逆反应活性无明显影响。绿Q2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最大活力比值低于绿Q1,红果实中则反之。  相似文献   

7.
大豆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碘化钾体系杀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豆壳过氧化物酶(SBP)-H2O2-KI三元体系杀菌作用及其可能的杀菌机制。【方法】以细菌生长的浊度(OD600)为指标检测SBP-H2O2-KI体系的抑菌作用;以活细胞计数(CFU)为指标检测SBP-H2O2-KI体系的杀菌作用;以最低抑菌浓度(MIC)为指标检测亚致死剂量的SBP-H2O2-KI体系作用下连续传代细菌的敏感性变化;以物理和化学方法检测SBP-H2O2-KI体系中活性氧基团等功能基团的生成与否,以期解释SBP-H2O2-KI体系的杀菌机制。【结果】SBP-H2O2-KI体系对多种细菌有高效、快速杀菌作用,作用时间仅为几分钟。在亚致死剂量浓度下连续培养的细菌悬液对体系的耐受能力(MIC)没有显著性变化,从中也不能分离到抗性/耐性突变株。物理和化学方法检测结果表明SBP-H2O2-KI反应过程中无羟基自由基产生;化学方法检测结果表明SBP-H2O2-KI反应过程中无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而有单线态氧和单质碘的产生。【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SBP-H2O2-KI体系的杀菌力可能主要来源于单线态氧和碘的活性中间态,而不是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此外,SBP-H2O2-KI体系所具备的高效、快速的杀菌作用,以及细菌对其不易产生抗性的特点,预示此体系在医疗以及植保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重复基因的进化--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红正  葛颂 《植物学报》2010,45(1):13-22
基因重复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 是基因组和遗传系统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因重复有何利弊, 基因发生重复后, 2个重复子拷贝的保留在基因功能方面是否存在偏好性, 子拷贝在表达和进化速率上如何分化, 以及重复基因为什么会被保留下来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对以上重复基因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 并对重复基因的进化机制和理论模型及其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作在昆虫生物学方面近五十年研究工作的体会.提出了组建昆虫系统生物学的目的性和可行性探索.拟以昆虫分类序列目、科、属、种为单元,将一些已知种类的有关生物学环节.一一列叙.编成《中国农林昆虫系统生物学手册》.再以目、科、属、种为主体,探求彼此间在生物学各环节间的共性和个性,分别加以比较、归纳和分析.作为这—分支学科的蘸本。  相似文献   

12.
13.
肝干细胞的来源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圆细胞(oval cells)是肝脏内体积小、细胞质清澈、核卵圆形、不易定性的细胞。它们可能来源于骨髓或与骨髓有关的细胞群,是活化形式的肝干细胞。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卵圆细胞相似,生化标记为c-kit/CD~(45)/TER19。本文总结了人们对肝干细胞的认识和肝干细胞在肝脏发育、肝再生、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其它细胞来源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钙调素抑制剂——三氟拉嗪处理人胃癌MGC-803细胞,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放射免疫法和速流荧光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钙调素对细胞增殖,环核苷酸代谢及微管组装,有丝分裂等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TFP明显地抑制了人胃癌细胞的增殖,这种抑制增殖的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细胞群体中G_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下降,DNA合成明显地受到抑制。TFP处理的胃癌细胞仅在短时间内(5'-30')cAMP含量升高,cGMP浓度降低,cAMP/ ??cGMP比值比对照组高4.4倍,但此后环核苷酸含量又很快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本实验还观察到TFP处理后的MGC-803细胞胞质铺展,细胞形态的改变与胞质微管的分布有密切联系,实验结果表明TFP加强了人胃癌细胞MTOC对微管的组装能力,使微管分布得到恢复,微管纤维呈放射状延伸到细胞边缘,充满胞浆,使细胞呈现出展平的多边形,趋向于正常上皮细胞形态的变化,本实验结果表明TFP抑制癌细胞增殖及使微管组装加强可能是通过对CaM活性的抑制作用。此结果有助于说明转化细胞内钙调素的变化,可能是与转化细胞增殖失控和胞质微管消退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精子由头部、中段和鞭毛(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的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中浓缩了的染色质呈颗粒状。染色质中有核泡存在。核泡中有致密颗粒状物。植入窝里井状,从核后端往前深陷入核的中央。中段的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中,结构独特。近端中心粒和基体首尾相对,排在同一直线上。某些精子的近端中心粒的中央腔中能见到一、二个粗大的颗粒状物。基体的中央腔中有一对中央微管。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之间有中心粒间体将两者隔开。中段的袖套连接于细胞核之后,其中分布着线粒体和一些囊泡。近袖套内膜处的细胞质中有一层膜与袖套内膜平行。鞭毛细长,其起始端位于袖套腔中。鞭毛上长有两排侧鳍。侧鳍呈波纹状,分居轴丝两侧,大致与轴丝的两条中央微管同在一个平面上。侧鳍的基部有囊泡。  相似文献   

16.
EGF和孕酮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重新启动具有促进作用,EGF的作用是通过促进颗粒细胞分泌孕酮实现的。使用孕酮合成关键酶3β-HSD的抑制剂Epostane可抑制EGF促进单层培养卵巢颗粒细胞的孕酮合成,从而降低EGF对卵母细胞的促进作用。Ca~(2 )参与了EGF和孕酮的促减数分裂重新启动作用。肝素可降低两者的作用。EGF和孕酮均可使单个卵丘颗粒细胞内的Ca~(2 )水平出现波动,并且EGF使卵丘细胞维持较高的Ca~(2 )水平。  相似文献   

17.
转化的C_3H_(10)T_(1/2)细胞表现增殖速度加快、表面微绒毛增加,细胞变圆,叠层生长,ConA受体呈帽状分布,微管、微丝、纤粘蛋白分布明显减少。与增殖有关的癌基因c-fos表达增强,同时发现与细胞增殖、转化和细胞骨架调节有关的钙调素(CaM)基因表达加强。用1mmo/Ldb-cAMP处理转化细胞,观察到CaM基因和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分别在处理后1小时和2小时急剧下降。处理后4—5天,转化细胞表型趋正常化,大部分细胞恢复单层生长。细胞表面微绒毛和泡状物减少,ConA受体帽状分布消失,恢复分散分布在细胞膜上的特点。细胞生长明显被抑制,用优先在G_1期表达的4F_1 cDNA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证实了经db-cAMP处理后的细胞被阻抑在G_1期。经db-cAMP处理6天的转化细胞中微管、微丝、纤粘蛋白基本恢复正常分布。实验表明CaM的表达增强与转化细胞表型变化和细胞骨架组装减弱密切相关,db-cAMP作用后CaM表达下降是抑制转化细胞增殖并使细胞表型和细胞骨架分布趋于正常的关键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起源于前脑泡,结构简单层次分明,因此常被视为脑的简化模型。但近期工作证明,视网膜包含的神经活性物质(神经递质、调质和神经肽)种类之多、分布之复杂并不亚于脑。尤其是无长突细胞不仅包含多种递质和肽类,而且还有递质与肽类或肽类与肽类在一个细胞中的共存。对视网膜神经递质、调质和神经肽的研究将是探索脑奥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蝾螈胚胎表皮的兴奋性及传导能力在分期26出现,到分期37末结束,某些部位甚至更晚些消失。为了查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是否受到来自其它组织的影响,还是仅依赖于表皮细胞自身的分化状态,我们曾用非典型表皮进行过研究。当时曾报道,离体培养的表皮细胞,即使达到了产生兴奋性的分化状态,用电生理技术在刺激强度为1—2伏时,测试不到动作电位。然而,如果这样的非典型表皮被  相似文献   

20.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花背蟾蜍眼形态发生过程中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从神经管期至肌肉感应期预定角膜上皮表面无明显变化;2.在心跳期和鳃血循环期预定角膜上皮表面出现较多的细胞缢束和其下细胞表面的下陷;3.在以后各期,角膜上皮中纤毛细胞的纤毛逐渐退化消失,在右鳃盖封闭期纤毛细胞全部消失。上述变化与视网膜及其中光感受器的发育分化密切相关,纤毛的退化和消失更精确地反映了这种依赖关系,似可作为角??膜上皮分化的一个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