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前我们报道过,从蝾螈的早期原肠胚分离培养的非典型表皮,对电刺激不产生可传播的兴奋,但是嫁接到受体胚胎则成为可能产生可传播的兴奋,并能将冲动传到后者,说明兴奋性的产生不单纯是细胞分化的后果,而是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曾经推断这种因素可能是一种物质。根据非典型表皮与受体胚胎在嫁接中接触的情况,尤其是来自中胚层的物质可能和表皮细胞产生传导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前一篇报道里我们断定了R.-B.细胞在神经胚中的定位,叙述了它们被割除干净后,早期胚胎显示不出应有的、对刺激的反应。虽然已经有人从它们的纤维的分布,从膜的兴奋性判断它们的神经元的性质,我们用实验胚胎学的方法证明了它们确实是初级感觉神经元(Primary sensory neuron),在早期胚胎的传导通路中,负责把兴奋传递到脊  相似文献   
3.
从1980年在兰州举行的第一次大会到这次大会,细胞生物学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很多高等院校的生物系都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科研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随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从事细胞生物学的专业人员也大大增多,我们的会员,从学会成立到现在发展到八百多人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4.
目次Ⅰ.绪论Ⅱ.材料和方法Ⅲ.实验一.外胚层反应能力的改变1.背唇形成以前,外胚层的反应能力2.背唇形成以后,外胚层的反应能力3.小结二.神经组织的分化和外胚层的年龄以及处理的时间的关系1.早期原肠胚的外胚层2.中期原肠胚的外胚层3.晚期原肠胚的外胚层4.胚孔关闭以后的外胚层  相似文献   
5.
用常规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技术了解了影响蝾螈胚胎非典型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一些因素。1.小牛血清、蝾螈胚胎内胚层和肌节中胚层、非洲爪蟾胚胎外胚层及嫁接于受体胚胎都提高非典型表皮显示动作电位样品的百分比。血清琼脂包饺子的作用较培养在含血清溶液明显。内、外胚层的作用更为明显。嫁接于受体胚胎的非典型表皮百分之百地显示兴奋性。2.血清、内、中、外胚层及嫁接于受体胚胎都降低表皮细胞的刺激阈值。各处理组的平均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其巾嫁接于受体胚胎的非典型表皮细胞最低,接近于正常胚胎的表皮细胞。3.血清琼脂块和内胚层包饺子的实验表明,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必须始终与表皮细胞保持接触,才‘能产生作用。一旦脱离接触,其作用就逐渐消失。4.胚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不依赖于外来因素,是一种自主的功能分化。但是外来因素能使培养的表皮细胞的兴奋性增强,对低强度的刺激产生兴奋。这种外来因素可能是一些非专一性的与代谢有关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庄和戴在蝾螈胚胎的联体—正常胚胎和割除神经板的胚胎前后地接到一起—观察到刺激表皮可以引起躯体运动反应;用黑斑蛙的胚胎得到一致的结果,因此肯定地证实了Wintrebert发现的、而后有争议的两栖类胚胎表皮传导刺激的能力。范和戴用微电极记录了伴同传导的电活动。Roberts Roberts和Stirling用  相似文献   
7.
两栖纲中有尾目和无尾目胚胎表皮在一定发育阶段都具有兴奋性并能传导兴奋的问题,经过一番争论之后终于被肯定了下来。有尾目中蝾螈的胚胎在发育分期26阶段出现前肾隆起时,表皮出现兴奋性和传导能力;但这时胚胎的肌肉还处于不具有收缩能力的时期。胚胎表皮的兴奋性和传导能力一直维持到分期37。至于  相似文献   
8.
蝾螈胚胎表皮的兴奋性及传导能力在分期26出现,到分期37末结束,某些部位甚至更晚些消失。为了查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是否受到来自其它组织的影响,还是仅依赖于表皮细胞自身的分化状态,我们曾用非典型表皮进行过研究。当时曾报道,离体培养的表皮细胞,即使达到了产生兴奋性的分化状态,用电生理技术在刺激强度为1—2伏时,测试不到动作电位。然而,如果这样的非典型表皮被  相似文献   
9.
两栖类早期原肠胚外胚层细胞具有广泛的潜能,经不同的诱导刺激能向不同的方向分化,例如经缺钙处理可分化成神经组织,而豚鼠骨髓抽提液则可诱导出中胚层组织。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况,诱导作用的强弱程度,都取决于外胚层细胞在接受诱导时的反应能力。Holtfreter首先发现,外胚层对诱导作用的反应能力随年龄不同而有改变。用轻度细胞解体的方法,庄孝僡证明,  相似文献   
10.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3GT)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末端的酶,负责将糖基供体转移至花青素的3-OH位置,在增加花色素苷的稳定性与水溶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马缨杜鹃3GT在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中的功能,为马缨杜鹃花色形成及调控研究奠定基础。运用 RT-PCR 技术克隆获得马缨杜鹃3GT基因(Rd3GT1)全长CDS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利用DNA重组技术完成植物表达载体pBI121-Rd3GT1的构建,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矮牵牛进行遗传转化,同时对再生植株进行转基因及表型鉴定,并完成基因表达量及花色素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Rd3GT1全长CDS序列为1 395 bp,编码464个氨基酸。蛋白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d3GT1属于3GT家族成员。与野生型相比,转Rd3GT1的矮牵牛植株花色由白色变为粉色,花色素苷与黄酮醇的积累显著增加,同时多个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显著升高。综上,Rd3GT1在花色素苷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可用于其它植物花色改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