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花背蟾蜍眼形态发生过程中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从神经管期至肌肉感应期预定角膜上皮表面无明显变化;2.在心跳期和鳃血循环期预定角膜上皮表面出现较多的细胞缢束和其下细胞表面的下陷;3.在以后各期,角膜上皮中纤毛细胞的纤毛逐渐退化消失,在右鳃盖封闭期纤毛细胞全部消失。上述变化与视网膜及其中光感受器的发育分化密切相关,纤毛的退化和消失更精确地反映了这种依赖关系,似可作为角??膜上皮分化的一个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2.
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子仁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89,35(4):370-375
作者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的发育。在后肢发育晚期,内、外角膜在中央部位首先愈台,在完全变态期角膜完全愈合,此时角膜上皮细胞增殖,上皮基质变为Bowman’s膜,内、外角膜之间的成纤维细胞和由它分泌的胶原纤维形成角膜基质,内角膜细胞形成单层的角膜内皮,它与角膜基质间的Descemet’s膜最晚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放射自显影追踪注射入胚胎的~(35)S-硫酸盐的方法,研究了花背蟾蜍早期形态发生时眼的各部分组织和细胞外基质中的硫酸糖胺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简称:硫酸GAG)的合成,并分析了其在眼形态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眼早期形态发生时,合成的硫酸GAG主要是硫酸软骨素。2.眼各部分组织中在即将分化时硫酸GAG合成率增高,分化开始后逐渐下降到原基形成时的水平。3.在晶状体被诱导时,在视杯和晶状体相互贴近的组织及两者间的细胞外基质中硫酸GAG的合成率明显增加,提示这是晶状体诱导的重要因素。4.角膜上皮形成时即向角膜上皮下层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硫酸GAG;角膜上皮透明时,合成更多的硫酸角质素。  相似文献   
4.
花背蟾蜍蝌蚪发生类坏死的皮肤在恢复过程中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的蝌蚪为材料,用0.001 mol/L氨水(氨水组)和0.01mol/L醋酸(醋酸组)处理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以细胞核、细胞表面、细胞质及细胞间隙等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各组皮肤发生类坏死后恢复过程中的可逆变化。结果观察到:两组均能引起核染色质浓缩,粘液分泌,液泡增多,线粒体及内质网膨大变形,细胞间隙变窄;醋酸还引起张力原纤维的凝集及紊乱等。恢复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分布趋于均匀,粘液的分泌渐正常,液泡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的形态逐步恢复,但细胞间隙一直很??窄;醋酸组中张力原纤维恢复成束且排列较整齐。作者认为氨水及醋酸引起蝌蚪皮肤发生类坏死后,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恢复的,而且此可逆变化也反映在超微结构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5.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透射电镜对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18期至25期即肌肉感应期至鳃盖完全封闭期)过程中超微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9期至21期(心跳期至胚胎开口期)角膜处于尚无特异分化的预定角膜阶段,其结构与邻近表皮无明显区别;22期至24期末(尾血循环期至右侧鳃盖封闭期)是角膜上皮分化阶段,主要变化是角膜上皮变薄、上皮细胞中的色素颗粒被酶解和经粘液泡排出、上皮下层的形成以及内角膜基质原基细胞层数的增加;25期后进入透明的蝌蚪期角膜,此期上皮下层仍不被间质细胞侵入,内皮和基质是以内角膜基质原基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花背蟾蜍蝌蚪皮肤在类坏死条件下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发生类坏死的无尾两栖类蝌蚪皮肤,可加速被眼诱导为角膜的进程。采用弱酸(0.01N醋酸)和弱碱(0.001N氨水)处理花背蟾蜍蝌蚪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对比观察了正常和发生类坏死皮肤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皮肤在类坏死条件下发生下列变化:(1)表皮细胞内的张力原纤维显得疏松,有变粗及聚集的现象,弱酸处理者更明显;(2)表皮细胞中细胞器减少,细胞质内出现大量液泡;相邻细胞的细胞间隙变狭窄;(3)表皮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分布不均匀,浓缩为较大的团块,使核内出现不规则的空隙;(4)基膜中胶原纤维明暗相间的条纹结构较模糊。文中对类坏死条件下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加速角膜诱导进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钌红显示氨基多糖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较细致地研究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Strauch)胚胎发育过程中(16—25期,即神经管至鳃盖完全封闭期)氨基多糖(GAG)在角膜早期发育中的变化。结果表明:GAG的合成由非硫酸化向硫酸化转变,且随着角膜的发育其含量逐渐增加。角膜各部位的HA在16—21期(胚胎开口期),其含量逐渐增加,且20(鳃血循环期)-21期达最高水平,此后含量下降,同时DS、CS、HS和Hep的含量上升。据分析,HA、HS和胶原与间充质细胞迁移有关,HA还可促使基质的膨胀和水化。硫酸化GAG在角膜的脱水、致密、细胞密度及角膜透明中起作用。胶原纤维间的硫酸化GAG能调节胶原纤维的规则化,故也有助于角膜的透明。  相似文献   
8.
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电镜及间接荧光抗体对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央首先分化,同一切片中位于中央的细胞分化程度最高,离它越远、分化越低。以中央细胞为准,胚胎发育到21期,感光细胞开始分化,22期外节出现,外节盘膜是直接以外凸折叠形成的。同时在视网膜杆锥层出现视蛋白特异性荧光,说明光敏蛋白的合成,感光细胞轴突与双极细胞建立突触联系。至此(22期末),感光细胞行使功能的结构基本形成。到25期,外节盘数达300多层,突触结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9.
花背蟾蜍蝌蚪表皮移植片在角膜诱导中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电镜研究表明,花背蟾蜍蝌蚪在角膜诱导过程中表皮移植片外表面的主要变化是:当移植片细胞中色素消失时,细胞的分泌活动变旺盛,表现在细胞外分泌物增多,这可能与排色素有关。同时移植片细胞表面的微突起和边界嵴日趋细小,移植片透明时它更类似正常角膜。在此期间移植片内表面的主要变化是:细胞外基质不断增加,尤其是胶原纤维的增多和逐渐排列整齐,以及可能由于GAG的合成形成的颗粒状结构的出现和消失,这些都与移植片向角膜上皮分化相关联。由于眼球诱导作用引起的上述变化,都可促进表皮移植片转变为透明的角膜。  相似文献   
10.
花背蟾蜍眼早期形态发生中其主要部分空间联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仁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90,36(3):231-235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眼早期形态发生中视泡和预定晶状体、晶状体和预定角膜上皮间的紧密接触,此后在接触处出现间隙,其中存在呈网状的原纤维(fibril),这些原纤维的数量随两侧相连组织的分化,表现出增多、减少和逐渐消失的规律性变化,据此推测其成分属细胞外基质,对促进相连组织的分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