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干细胞的来源与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卵圆细胞(oval cells)是肝脏内体积小、细胞质清澈、核卵圆形、不易定性的细胞。它们可能来源于骨髓或与骨髓有关的细胞群,是活化形式的肝干细胞。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卵圆细胞相似,生化标记为c-kit/CD^45/TER19。本文总结了人们对肝干细胞的认识和肝干细胞在肝脏发育、肝再生、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其它细胞来源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吴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0,38(2):82-84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肝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参与肝脏生长、发育与再生。肝干细胞分化的过程和机理较为复杂,利用肝干细胞进行细胞移植与生物人工肝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肝干细胞领域近年来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胎肝中肝干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不同时期人胚胎肝脏的干细胞,分析肝干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特点及发育过程中干细胞在肝脏中的迁徙,探讨肝脏的发生发育及肝内干细胞的来源。方法不同发育时期胎儿肝脏,取材、固定、制成石蜡切片,ABC法检测肝干细胞特异性的表面标记物CD34、CK19、C-11和OV6。结果胎肝内汇管区周边界板处有卵圆样细胞表达CD34、C-11、CK19和OV6,阳性细胞紧密排列成管,呈鞘样包绕着早期汇管区,部分包绕着初级汇管区,随着次级汇管区的成熟,卵圆样干细胞逐渐局限于赫令氏管周围;此外,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均可见CD34、OV6阳性的单核样细胞分散在肝索、肝血窦之内,多见于汇管区的问充质组织之内,肝血管内鲜见。结论胚胎发育早期汇管区周边界板处含有丰富的干细胞,可能是肝脏发育的起点,这些干细胞逐渐分化为胆管上皮样细胞,然后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造血干细胞是肝内的另一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在肝内受到诱导作用分化为小部分的肝实质细胞。 相似文献
4.
如果肝脏严重受损致使肝细胞大部分坏死,或由于某些原因 ( 肝毒性物质、致癌物质的作用 ) 抑制残存肝细胞增殖时,肝内前体/干细胞———肝卵圆细胞便被激活并分化生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等以参与肝修复 . 基于此理论,人们建立了啮齿类动物肝卵圆细胞诱导实验模型 . 但显然上述模型不适用于人类,所以有必要开发一种适用于人类的、高效的肝卵圆细胞的新诱导模型 . 选用小鼠胚胎干细胞,转成拟胚体分化 3 天后分组,诱导组添加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表皮生长因子 (EGF) 作定向诱导分化 . 其间用免疫细胞化学 (ICC) 检测肝卵圆细胞标志物 A6 等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筛选肝卵圆细胞并行 RT-PCR 、透射电镜检测 . 所筛选的肝卵圆细胞进一步体外培养并进行 ICC 和 RT-PCR ,检测其分化生成成熟的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能力 . 研究证实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生成肝实质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着有双向分化能力的肝卵圆细胞这个中间分化阶段 . 诱导组肝卵圆细胞分化率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最高时可达 6.11% 左右 . HGF 和 EGF 能显著性诱导胚胎干细胞源性卵圆细胞的生成 . 流式细胞仪筛选 Sca-1+/CD34+ 细胞占总细胞数的 4.59% ,其中 A6 阳性肝卵圆细胞占 90.81% 左右 . 使用流式细胞仪可获得高富集的 A6+/Sca-1+/CD34+ 肝卵圆细胞 . 提供了一种可适用于人类的肝卵圆细胞的新诱导模型 . 相似文献
5.
6.
7.
研究者在50年前提出“成体肝组织内存在肝干细胞”这一假说.肝干/祖细胞研究对干细胞基础研究及其临床治疗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也已从损伤的人类和啮齿动物的肝组织中分离到激活的肝干/祖细胞,并建立了相应的培养体系.目前的研究表明,肝内存在多个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且它们位于肝内不同的区域.另外,潜在的肝干/祖细胞的分子表达谱也已得到一定的阐述.本文结合肝干/祖细胞的研究,对成体肝干/祖细胞的潜在类型、来源与定位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8.
9.
对肝干细胞的可塑性、多向分化潜能、分化机理及其与肝癌发病机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肝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在不同的条件下,肝干细胞可分化为肝细胞、胆上皮细胞、胰腺细胞和肠上皮细胞. 肝干细胞的分化涉及微环境、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等多种调控因素. 肝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肝细胞受多种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其分化异常有可能诱发形成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对肝干细胞的认识,自卵圆细胞发现以来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期间许多的研究提示和证明肝干细胞具有很好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近年来,肝干细胞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肝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医学应用的探索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在该领域中,主要以肝干细胞存在的位置、与其所处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肝干细胞的分子标记以及其分化特性等方面备受关注。肝干细胞的研究为肝脏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然而,肝干细胞研究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未解的问题,因此将肝干细胞研究引入临床应用则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Corcelle V Stieger B Gjinovci A Wollheim CB Gauthier BR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2006,312(15):2826-2836
Despite extensive studies, the hematopoietic versus hepatic origin of liver progenitor oval cells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such cells after liver injury and to establish an oval cell line. Rat liver injury was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insertion of 2-AAF pellets for 7 days with subsequent injection of CCl(4). Livers were removed 9 to 13 days post-CCl(4) treatment.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performed using anti-c-kit, OV6, Thy1, CK19, AFP, vWF and Rab3b. Isolated non-parenchymal cells were grown on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 and their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was characterized by RT-PCR. We identified a subpopulation of OV6/CK19/Rab3b-expressing cells that was activated in the periportal region of traumatized livers. We also characterized a second subpopulation that expressed the HSCs marker c-kit but not Thy1. Although we successfully isolated both cell types, OV6/CK19/Rab3b(+) cells fail to propagate while c-kit(+)-HSCs appeared to proliferate for up to 7 weeks. Cells formed clusters which expressed c-kit, Thy1 and albumi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bona fide oval progenitor cell population resides within the liver and is distinct from c-kit(+)-HSCs. Oval cells require the hepatic niche to proliferate, while cells mobilized from the circulation proliferate and transdifferentiate into hepatocytes without evidence of cell fusion. 相似文献
12.
胎肝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体外扩增培养大鼠胎肝干细胞,研究其形态、生物学特性及表面标志物,探讨胎肝干细胞的性质。方法分离培养胎龄12-16d的胎肝细胞,SABC法检测原代、传代后及细胞克隆中的肝干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OV-6、CK-19及nestin的表达。结果原代、传代培养的胎肝细胞部分表达OV-6、CK-19及nestin;培养3d开始出现小细胞团,1个月即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落,5-7d传代一次;细胞克隆几乎全部为干细胞标志阳性细胞。结论胎肝干细胞可通过克隆筛选法进行体外扩增,胎肝内存在nestin阳性干细胞,可能是一种更为原始的干细胞,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3H]TdR掺入离体培养大鼠肝细胞DNA的方法,测定由本室提取的pHSS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pHSS可显著促进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DNA合成,其促进率约为对照组的10倍左右。培养液中血清浓度对pHSS的生物活性表达有显著影响,不同浓度血清可以使pHSS表现出不同的量效关系,这些结果在Buffello大鼠肝细胞系的实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在低剂量pHSS的刺激下,不同年龄大鼠肝细胞的[~3H]TdR掺入率无显著差异。但高剂量时,pHSS对幼鼠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大鼠纹状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分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离培养胎鼠脑室下带区(SVZ)神经干细胞,经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感染,获得具有GFP标记的神经干细胞。标记后的细胞移植到成年SD大鼠纹状体内。分别在移植后45天、90天、120天时,取移植大鼠全脑进行矢状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在各时间段,移植位点始终能检测到标记细胞,但有相当数量的细胞远离移植位点向周围迁移。移植后45天,细胞迁移出现明显的方向性、迁移细胞成链式排列。移植后120天,明显观察到两条迁移路线:一条沿弧形路线向背后侧迁移到达胼胝体下缘;另一条向腹后侧迁移到达黑质,并有细胞绕过或穿过黑质到达大脑底端。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迁移细胞呈现β-tubulinⅢ阳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The liver has enormous regenerative capacity. Following acute liver injury, hepatocyte division regenerates the parenchyma
but, if this capacity is overwhelmed during massive or chronic liver injury, the intrinsic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HPCs)
termed oval cells are activated. These HPCs are bipotential and can regenerate both biliary epithelia and hepatocytes. Multiple
signalling pathways contribute to the complex mechanism controlling the behaviour of the HPCs. These signals are delivered
primarily by the surrounding microenvironment. During liver disease, stem cells extrinsic to the liver are activated and bone-marrow-derived
cells play a role in the generation of fibrosis during liver injury and its resolution. Here, we review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stem cells during liver disease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vation.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a Wellcome Trust Clinical Training Fellowship to T.G.B.; S.L. is supported by an EASL Sheila Sherlock
Fellowship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相似文献
19.
五种紫萼藓科植物茎及叶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对紫萼藓科紫萼藓属中的5种植物,运用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其茎的结构及叶表皮角质层皱褶、孔及纹饰等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长枝紫萼藓(Grimmia elongata Kaulf.)茎呈多棱形,片状附属物沿叶腹面表皮连成带状,而叶背面角质层纹饰呈辐射状的裂片;圆蒴紫萼藓(Grimmia a pocarpa Hedw.)茎、叶细胞中内含物非常浓厚,细胞不透明,中助的角质层纹饰呈纵向的线状;高山紫萼藓(Grimmia alpicola Sw.ex Hedw.)中肋宽厚,孔呈梯形排列,叶背面角质层皱褶呈“菊花状”纹饰,叶腹面孔口处有“眼皮状”鳞片覆盖;卵叶紫萼藓(Grimmia o-valis(Hedw.)Lindb.)茎无明显的中轴部;中肋“导水细胞”发达,叶表面密布粗疣和网状排列的大孔,且孔深陷;毛尖紫萼藓(Grimmia pilifera P.Beauv.)茎的外皮部和内皮部之间有一层“鞘状”物质,叶背面孔的形状呈挤压状。 相似文献
20.
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控制是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常规的拟胚体诱导途径是在形成拟胚体后才开始进行诱导分化,受多种胚层的共同作用使得我们无法简便探索诱导分化的机制。而且用这种方法进行的诱导分化试验的结果检测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