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设计并合成了O型口蹄疫泛亚型代表毒株O/CHINA/99基因组9条引物,利用RT-PCR扩增各基因片段,酶切后连到pOK-12载体上,经酶切、PCR和序列测定表明,O/CHINA/99全基因组由8 200个核苷酸组成,构建的感染性cDNA与原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99.1%;利用T7 RNA聚合酶系统进行体外转录,转录产物RNA用脂质体转入BHK-21细胞传代培养,可观察到典型的FMDV致细胞病变效应;拯救病毒接种2日龄乳鼠后,可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于16~48h内死亡。以上结果表明,O/CHINA/99株全长cDNA分子克隆构建成功,并从构建的全长cDNA拯救出了口蹄疫病毒。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构建含有RGD受体结合位点口蹄疫病毒(FMDV)Asia1/JS/China/2005株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方法】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Asia1型FMDV含有预期突变的全长cDNA克隆pFMDV-RGD。pFMDV-RGD重组质粒经NotI线化后,与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真核质粒pcDNAT7P共转染BHK-21细胞,进行FMDV-RGD病毒拯救。【结果】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FMDV含有RGD受体位点的Asia1/JS/China/2005全长cDNA克隆。共转染实验获得拯救病毒,对拯救的病毒分别进行序列测定、间接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乳鼠致病性分析,表明成功拯救了含有RGD受体结合位点的Asia1/JS/China/2005株FMDV。【结论】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含有RGD和RDD受体结合位点2个拯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 针对登革病毒2型基因组全长cDNA的体外转录方法及感染性转录体进行研究。采用长链RT-PCR技术, 扩增DEN2 NGC株全长基因组cDNA, 以之为模板, 用SP6 RNA聚合酶系统制备体外转录RNA转录体, 分别经乳鼠脑内接种及电穿孔转染BHK-21细胞, 观察其感染效应。并从受染鼠脑和病变细胞中提取总RNA, 进行RT-PCR扩增、克隆测序以及电镜观察。结果发现, 从感染鼠脑和细胞中经RT-PCR均可扩增出病毒特异的基因片段, 大小与预期一致; 并从乳鼠脑组织和BHK-21细胞中观察到恢复病毒颗粒。上述结果表明本文成功构建的DEN2 NGC株病毒全长cDNA的体外转录体具有感染性, 乳鼠脑内接种途径与电穿孔转染细胞一样可成为体外转录体感染宿主细胞、获得恢复病毒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构建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受体结合位点口蹄疫病毒(FmDV)Asial/JS/Chind2005株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方法]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Asial型FMDV含有预期突变的全长cDNA克隆pFMDV-RGD.pFMDV-RGD重组质粒经NotI线化后,与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真核质粒peDNATIP共转染BHK-21细胞,进行FMDV-RGD病毒拯救.[结果]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FMDV含有RGD受体位点的Asial/JS/China/2005全长cDNA克隆.共转染试验获得拯救病毒,对拯救的病毒分别进行序列测定、间接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乳鼠致病性分析,表明成功拯救了含有RGD受体结合位点的Asial/JS/China/2005株FMDV.[结论]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含有RGD和RDD受体结合位点2个拯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中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XJ-160株的感染性全基因组cDNA克隆的构建与鉴定。利用RT—PCR方法获得覆盖病毒全长基因组的cDNA片段,以低拷贝质粒pBR322作为骨架,将基因组cDNA置于SP6RNA聚合酶启动子之后,基因组3’末端带有35个连续的A,通过DNA重组技术组装成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该克隆可在大肠杆菌DH5a中稳定扩增。经体外转录,RNA转录体转染BHK-21细胞,细胞发生病变,恢复病毒滴度达到10^7~10^8PFU/ml。全基因组cDNA克隆构建过程中引入的沉默突变(8453位核苷酸由C变为T)产生XbaⅠ酶切位点作为遗传标记,在子代恢复病毒的基因组中稳定存在。从细胞病变的特征、BHK-21细胞的空斑形态、病毒的抗原性、病毒在细胞中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以及对乳鼠的致病性等方面比较,恢复病毒和亲本病毒XJ-160没有显著区别,提示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XJ-160病毒全长cDNA克隆。该病毒感染性全基因组cDNA克隆可以作为反向遗传学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病毒复制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相应的载体表达系统提供分子生物学工具。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完成FMDVO/QYYS/s/06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基础上,分3段对全基因组进行克隆,其后将各片段克隆到载体P43中,从而获得携带O/QYYS/s/06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重组质粒P43C。将重组质粒P43C与表达RNA聚合酶的质粒T7共转染BHK-21细胞,48h后收获培养液接种2~3d乳鼠,取经乳鼠传代后的第4代病毒液,经反向间接血凝、中和试验和测序等方法证明拯救的病毒为O型FMDV。以上结果表明,O/QYYS/s/06株全长cDNA分子克隆的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是近两年来流行于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猪高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在繁殖过程中具有遗传多变性和高频率的抗原突变.如何设计有效的疫苗来防治持续多变的流行变异株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Ⅱ型PRRSV弱毒株的感染性cDNA克隆,并对编码结构蛋白的ORF1和编码结构蛋白的ORF2之间插入几个酶切位点.通过RT-PCR和DNA测序以及分子克隆方法,获得了细胞致弱株(APRRS)的全长cDNA克隆.APRRSV基因组RNA为15521个核苷酸(不包括poly(A)尾).与PRRSV Nsp株和疫苗株的相似性均为99.7%.根据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组上的酶切位点将全长PRRSV cDNA克隆到pBlueScript载体中,在病毒5'末端引入T7启动子序列.为了区分重组病毒和亲本病毒,在ORF5编码区引入Mlu I酶切位点.将最初构建的全长cDNA和带有Mlu I酶切位点的cDNA分别体外转录成RNA后转染MA-104,均能够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拯救的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有着相同的病毒学特性.通过突变PCR的方法将编码非结构蛋白基因ORF1和编码结构蛋白基因ORF2-7之间的编码区分离,从而构建了克隆pCSA.pCSA体外转录产物具有感染性,而且拯救的病毒与亲本病毒具有相同的病毒学特性.本研究为构建嵌合病毒作为疫苗候选株以此对遗传多变的PRRSV毒株提供有效的交叉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同时也为建立PRRSV为基因表达载体来构建针对其他重要的猪源疾病重组疫苗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猪高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是否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为探寻高致病性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机制,以及进一步研制针对后者的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PRRSV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分5段扩增了高致病性PRRSV JX143株的全长cDNA,将各cDNA片段克隆到pBlueScriptⅡSK(+)载体中,进而利用重叠区中的单酶切位点将其连接成JX143株的全长cDNA克隆pJX143和含有遗传标记MluⅠ限制性内切酶的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pJX143-M。结果全长cDNA克隆经体外合成RNA后转染MA-104细胞,均获得稳定的拯救病毒。通过比较亲本病毒与拯救病毒的病毒滴度、多步生长曲线和利用拯救病毒vJX143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发现病毒学及生物学特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PRRSV的JX143株病毒确实是引起"猪高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建立了首个高致病性PRRSV的感染性cDNA克隆,证明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生物学特性相同。  相似文献   

10.
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全长cDNA克隆的感染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SrfⅠ限制性内切酶将构建的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C-株)全长cDNA线性化,体外转录获得其基因组RNA,利用脂质体将基因组RNA转染至SK-6细胞系,连续传代,收集5代以后培养细胞,采用RT-PCR、荧光抗体直接法、夹心ELIS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全长cDNA具有感染性.猪瘟病毒C-株全长感染性cDNA的成功构建,为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中国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年来,O型口蹄疫的不断暴发严重危害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其病原——O型口蹄疫病毒已演化出3种谱系:中国型猪毒系、泛亚系和缅甸98系。其中中国型猪毒系病毒高度嗜猪,对养猪业危害最大。目前应用的疫苗已不能有效保护中国型猪毒系变异株的流行,这给我国猪口蹄疫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进一步发展免疫原性好、抗原谱广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候选株,本研究以O/HN/93现用疫苗毒株的感染性克隆为骨架,用流行的新猪毒系病毒的部分VP3和VP1基因(主要是替换VP1蛋白上的B-C环和G-H环)替换疫苗毒株的相应部分,构建了嵌合的FMDV全长cDNA克隆。【方法】线化的嵌合全长质粒和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真核质粒pcDNAT7P共转染BHK-21细胞,体内转录拯救嵌合病毒。【结果】嵌合全长质粒转染BHK-21细胞36h后,出现明显的FMDV致细胞病变效应。对收获的病毒分别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成功拯救到嵌合的FMDV。拯救的病毒乳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拯救病毒对乳鼠的致病力减弱。该嵌合病毒的成功拯救为研制口蹄疫新型疫苗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构建FMDV WFL株ORF(open reading frame)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A3I3,并进行了表达研究和共转染研究。结果发现,该质粒可以在BHK-21细胞中表达。将其与体外转录获得的FMDV RNA共转染BHK-21细胞后,用夹心ELISA、RT-PCR法以及电镜观察证明共转染后的细胞培养液中有病毒粒子,且病毒量高于单独转染RNA所得病毒量。证明用FMDV基因组真核表达质粒与其基因组体外转录RNA共转染敏感细胞可提高拯救病毒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根据JEV病毒减毒株SA14—14—2基因组序列,设计覆盖全长的4对重叠引物,以提取的活疫苗病毒RNA为模板,RT—PCR扩增出4个片段,并克隆到质粒载体中,进一步构建两个半端分子克隆,然后将全长cDNA序列克隆到一个新改造的低拷贝质粒载体pBR—kpn中,构建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经过体外转录后得到的转录子转染BHK-21细胞,重新获得JEV的恢复病毒,通过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水平、蛋白水平等几个方面对恢复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了稳定的全长cDNA克隆,转录子转染BHK-21细胞后,第4天开始出现细胞病变(CPE),第6~7天时CPE为 ,经过Vero细胞进一步放大培养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RT—PCR实验均为阳性。证实了构建的JEV的全长cDNA克隆有感染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属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新近发现的疑似引起人类肝炎的病原体[1,2],但对其致病性目前尚存在争议.GBV-C/HGV体外培养困难,不感染常规实验动物,但可感染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猴等[3-5].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一些正链RNA病毒如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登革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的全长cDNA克隆构建成功[6-12],这些全长cDNA克隆及其转录体被证明在细胞及动物模型中具有感染性,为我们研究GBV-C/HGV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的途径.为此我们在构建GBV-C/HG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基础上[13],体外转录制备了RNA并直接注射到恒河猴肝脏内,进行了感染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SARS-CoV引起的一种重要新发传染病,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对于防治该病十分必要。为了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研究SARS-CoV的致病机制,将覆盖SARS-CoVBJ01株基因组全长的7个cDNA片段纯化后进行体外连接,构建基因组全长cDNA分子,以其为模板,使用T7RNA聚合酶系统在体外进行转录,获得病毒RNA。用电穿孔转染法将转录体RNA导入VeroE6细胞,可观察到典型的SARS-CoV致细胞病变作用。对收获的恢复病毒采用RT-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恢复病毒与SARS-CoVBJ01株原病毒序列一致。以针对SARS-CoV的抗体对感染细胞作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证明获得了具有特异感染性的恢复病毒。同时用细胞病变法和空斑试验测定了恢复病毒及其亲本毒株的病毒滴度,结果表明二者在致病性上没有明显差异,恢复病毒具有与原型株相似的生物学特性。SARS-CoVBJ01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成功构建及对恢复病毒生物学性质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SARS-CoV致病的分子机制及研制新型疫苗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SARS_CoV引起的一种重要新发传染病,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对于防治该病十分必要。为了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研究SARS_CoV的致病机制,将覆盖SARS_CoV BJ01株基因组全长的7个cDNA片段纯化后进行体外连接,构建基因组全长cDNA分子,以其为模板,使用 T7 RNA 聚合酶系统在体外进行转录, 获得病毒RNA。用电穿孔转染法将转录体RNA导入Vero E6细胞,可观察到典型的SARS_CoV致细胞病变作用。对收获的恢复病毒采用 RT_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恢复病毒与SARS_CoV BJ01株原病毒序列一致。以针对SARS_CoV的抗体对感染细胞作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证明获得了具有特异感染性的恢复病毒。同时用细胞病变法和空斑试验测定了恢复病毒及其亲本毒株的病毒滴度, 结果表明二者在致病性上没有明显差异,恢复病毒具有与原型株相似的生物学特性。SARS_CoV BJ01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成功构建及对恢复病毒生物学性质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SARS_CoV致病的分子机制及研制新型疫苗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PRRSV BJ-4株基因组全长cDNA获得感染性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已构建的覆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BJ-4全长cDNA的6个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并对部分点突变进行定点回复突变,将突变片段顺次连接,获得了全长cDNA克隆pWSK-DCBA。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病毒基因组RNA,将RNA与脂质体混合后直接转染MARC-145细胞,获得拯救病毒(rV68)。rV68能在MARC-145细胞上稳定传代,并可引起PRRSV特征性的细胞病变(CPE)。增殖动态分析表明,rV68在MARC-145细胞上的生长有所迟滞,达到最高滴度的培养时间比亲本病毒延迟12h,但滴毒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构建的BJ-4全长cDNApWSK-DCBA具有感染性,为研究中国PRRSV的分子致病与免疫机制、新型疫苗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首先利用反向遗传学的方法,构建了EV71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经体外转录、转染RD细胞后成功获得了拯救病毒。随后,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插入到EV71基因组中构建荧光病毒。结果表明,此荧光病毒不仅可以侵染、复制,在传代的过程中EGFP基因也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表明其可以作为一种报告病毒应用于高通量的EV71抗病毒药物筛选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狂犬病病毒标准攻击毒CVS-11株全基因组序列,构建CVS-11株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方法]RT-PCR扩增CVS-11株全基因组得到有重叠的12个片段,分别克隆至平端载体pEASY-Blunt,测定CVS-11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用软件DNAMAN分析CVS-11全序列单一性酶切位点,设计引物,分4段扩增CVS-11全基因组,扩增产物经多步酶切、连接逐步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获得全长质粒pcDNA3.1-CVS-11.pcDNA3.1-CVS-11与其辅助质粒pcDNA3.1-N、P、L、G共转染NA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拯救得到重组病毒rCVS-11.[结果]CVS-11全基因组序列由11 92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个结构蛋白,结构基因排列同已知的其他狂犬病病毒一致.成功构建了CVS-11全长cDNA重组质粒pcDNA3.1-CVS-11和其辅助质粒pcDNA3.1-N、P、L和G.经共转染,成功拯救了重组病毒rCVS-11.[结论]CVS-11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为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狂犬病病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pDVWS501为含有登革2型病毒全长cDNA的质粒, 可利用感染性转录体技术恢复为有活力的病毒MON501. 将MON501注射乳鼠脑内可引发脑炎症状, 其E蛋白的62, 203位分别为Glu, Asn. 采用OL-PCR方法把pDVWS501 E62位氨基酸突变为Lys, 得到质粒TB62; E203位氨基酸突变为Asp, 得到质粒TB203. 将pDVWS501, TB62和TB203酶切后体外转录得到全长登革2型病毒转录体, 应用电穿孔技术转染BHK-21细胞, 7天后收毒. RT-PCR证实有登革2型病毒存在, 接种C6/36细胞, 3~5 d可使其产生典型病变. 测定突变区域的序列, 结果表明得到了恢复病毒MON501和E62, E203位点突变的重组病毒HFT62, HFT203. 3株病毒均在其基因组5′端加“G”, 3′端则与登革2型病毒野生株相同. 分别将3株病毒稀释至105~ 102 TCID50, 经脑内途径注射1日龄乳鼠, 发现与MON501相比, HFT62, HFT203在同一稀释度发病乳鼠的个数减少, 发病时间延长且差异显著, 表明E62, E203可能是登革2型病毒乳鼠神经毒力相关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