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8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108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讨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诱导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机制,本研究构建了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的真核表达载体p2B‐GFP ,通过转染BHK‐21细胞检测相关标志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非结构蛋白2B定位表达于BHK‐21细胞内质网,诱导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CHOP的表达增加,并使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转录活性增加,还诱导BHK‐21细胞发生核浓缩而凋亡,使凋亡标志蛋白PARP发生降解而减少。结果提示,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可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并经该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旨在了解上海口岸输入性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型特征及其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从而正确评估输入性结核病给上海地区带来的公共卫生危害,同时为地区传染性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针对2009年1月~2013年5月上海口岸入境体检人员中胸部影像学诊断疑似活动性肺结核病的人群,采集其连续3 d的晨痰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用MGIT960培养法分析其对抗结核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的耐药情况,用目标缺失多重聚合酶链反应(DTM-PCR )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型分子分型,同时采集其人口学资料。期间共监测到入境外籍疑似活动性肺结核病者193例,其中50例痰液中分离培养到结核分枝杆菌,菌培阳率为25.9%,与我国结核病普查工作中活动性肺结核病菌培阳率(25.9%)相同。分离培养并成功传代、分型的40株结核分枝杆菌中,北京型占57.5%(23/40),显著低于同期上海口岸出境人群中的90.2%(37/41)。输入性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型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71.4%,5/7)和西太平洋地区(57.1%,16/28)。一线5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输入性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型的总耐药率为30.4%(7/23),接近上海口岸出境人群的34.1%。输入性耐多药菌株占2.4%(1/42),分子分型结果显示为非北京型。输入性传染性肺结核病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率为16.7%,显著高于上海口岸出境人群的2.4%。结果提示,上海口岸输入性肺结核病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型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同期出境人群,未发现与性别和年龄相关,未发现输入性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型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显著变化。输入性耐药性结核病带来的公共卫生危害不容忽视,在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S)方案中需考虑其高吡嗪酰胺耐药特征。在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评估中,需重视输入性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型与本地流行株的差异。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与正常HUVEC中表达谱的差异。方法:采用lnc RNA芯片检测ox-LDL诱导的损伤HUVEC与正常HUVEC中lncRNA及mRNA的表达差异,筛选出HUVEC损伤相关的lncRNA。结果:相对于正常HUVEC,在ox-LDL诱导的损伤HUVEC中表达上调和下调超过2倍的lncRNAs和m RNAs分别有139种和113种,上调和下调超过4倍的lncRNAs和mRNAs分别有35种和28种。结论:与正常HUVEC比较,ox-LDL诱导的损伤HUVEC中lncRNA的表达谱显著变化,lncRNA可能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究培美曲塞+顺铂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肿瘤科2009年7月到2011年7月住院治疗的局部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癌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研究组给予培美曲塞+顺铂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培美曲塞+顺铂方案化疗联合同期放疗,治疗2个周期,随访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的近期有效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5.56%、77.78%,高于对照组的50.33%和59.26%,有效率和控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研究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2.77个月,1年生存率为48.15%,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11.28个月,1年生存率40.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年生存率为43.46%,高于对照组的2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白细胞减少以及脱发发生率分别为37.0%、25.9%,低于对照组的81.5%和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呕吐、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耗、皮疹等发生率分别为40.7%、22.2%、59.2%、11.1%、7.4%、14.8%,高于对照组中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18.5%、55.5%、14.8%、11.1%、7.4%,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顺铂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手术联合内膜剥脱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对照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3.70%),对照组死亡4例(7.14%),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1,P=0.427)。围手术期内治疗组心肌梗死、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年吻合口通畅程度和桥血管通畅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16,-2.456;P=0.016,0.014)。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疗效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和RRM1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胸外二科于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癌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组织中ERCC1和RRM1表达水平,并分析ERCC1和RRM1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CC1表达阴性28例(70.0%),阳性12例(30.0%);RRM1表达阴性9例(22.5%),阳性31例(77.5%)。ERCC1和RRM1表达阴性非小细胞肺患者生存期均优于表达阳性患者,均P0.05。患者非小细胞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转移情况与ERCC1及RRM1表达情况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ERCC1和RRM1表达水平测定有助于预后情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PNPLA3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Cp 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PNPLA3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10μg/m L的油酸作用于人正常肝细胞株L02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72 h后经油红O染色,观察正常组、脂肪肝模型组及给药组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NPLA3在三组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专用DNA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正常组、脂肪肝模型组、给药组细胞中DNA,经亚硫酸转化后行PCR扩增目的基因,并用焦磷酸测序方法检测不同组PNPLA3 Cp G岛中甲基化水平,探讨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结果:1、脂肪肝模型组肝细胞PNPLA3 m 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经姜黄素给药后,其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PNPLA3启动子区6个检测位点中,脂肪肝组位点2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组,姜黄素给药后甲基化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各检测位点中甲基化水平无差异。结论:1、油红O染色后,脂肪肝模型组细胞内发现有大量红色脂滴积聚,而正常组基本上未见脂滴,姜黄素给药组脂滴较模型组减少,表明用10μg/m L的油酸诱导能成功建立体外肝细胞模型。2、PNPLA3 m RNA在肝细胞中高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异常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3、抑制肝脏PNPLA3活性或降低肝细胞PNPLA3 m RN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今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Frankel分级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脊柱结核,术中27例植入大块自体髂骨,23例植入自体肋骨捆绑植骨。24例采用椎体侧前方钉棒内固定,26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及血气胸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获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明显获得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脊柱损伤程度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改善红细胞沉降率,而且可以矫正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展逐渐低龄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能因持续性肝损伤而导致纤维化进展,可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一样发展到终末期肝硬化,并出现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也有可能发展成肝癌,最终需要肝移植治疗。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使其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研究和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人类非常重要,如果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单纯性脂肪肝阶段就对疾病进行干预,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NAFLD是人类在本世纪需要面对的疾病之一,因此研究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0.
非脱羧勒克菌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微生物,在常规检验中一般无法检出。是一种人类的条件致病菌。作者在对一份卡拉胶样品实施沙门氏项目检验的过程中分离到一可疑菌株,经染色镜检、血清学试验及自动生化鉴定和附加实验确认为非脱羧勒克菌。本研究描述了检验、分离和鉴定的过程,并对食品中非脱羧勒克菌检测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