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71.
冻干胡蜂蜂蛹对果蝇寿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研究胡蜂蜂蛹冻干品对果蝇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证明胡蜂蜂蛹具有延缓衰老和增强繁殖性能的作用。采用乙醚麻醉法,收集8h(小时)内羽化的成虫,选择个体大小相近的雌雄果蝇,在不同浓度的培养基中饲养,每两天观察统计一次果蝇死亡数,直到全部死亡。结果表明,雌雄果蝇在5.0%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寿命比较均具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雌雄果蝇在0.2%和1.0%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寿命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可见胡蜂蜂蛹可延长果蝇平均寿命;0.2%,1.0%组的果蝇子代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果蝇子代数(P〈0.05),5.0%组果蝇子代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果蝇子代数(P〈0.01),由此可见冻干胡蜂蜂蛹可增强果蝇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7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草间钻头蛛捕食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加而增加;随自身密度增加而减小;随着蜘蛛和果蝇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明显,捕食效率下降;雌蛛比雄蛛捕食量大.  相似文献   
73.
本实验对黑腹果蝇种组(melanogaster species group)中8个种亚组33个样品两个线粒体基因ND4和ND4L进行了测序,并分析了ND4基因的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发现近缘物种中存在很明显的转换倾向,而在远缘物种中由于重复替换导致转换数处于饱和状态,我们的实验数据证实了线粒体基因较核基因有较快的进化速度.最后根据D.melanogaster与D.yakuba的遗传距离推算了8个种亚组的分化时间,ananassae种亚组最先分化,然后依次是montium,melanogaster,ficsphia,eugracilis,elegans,suzukii和takahashii最后分化.  相似文献   
74.
鹌鹑、果蝇遗传实验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蝇是生物学科遗传实验的经典材料,鹌鹑是新近开发的实验动物。对两者的实验价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性状突出,在教学实验中还表现出知识性强,实验面宽等特点;鹌鹑具有直观性强、时代间隔短、繁殖率高、贴近生活、服务生产、供人观赏、饲养简便、遗传性状突出、知识性强等特点。同时,两者也都有不足。通过比较研究为合理安排生物实验课,进行校本实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Wolbachia感染导致果蝇dHira基因表达下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lbachia是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共生微生物,可通过宿主卵的细胞质传递给子代.  相似文献   
76.
从果蝇基因组文库中分离和克隆了yellow基因上游调控区DNA.应用重组DNA技术在体外构建了一种含yellow基因和调控元件的载体,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其整合入果蝇基因组中.进而用FIP / FRT和Cre/LoxP双重位点特异性重组体系,在基因组同一位置上完成两个重组反应, 获得两种yellow基因突变体,即两种yellow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遗传学分析表明,转录增强子直接调控yellow基因的发育特异性表达.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了两种等位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明显影响了yellow基因的表达水平,而这种效应可能也是由转录增强子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77.
果蝇程序化死亡基因5(PDCD5)同源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类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新基因 TFAR1 9(PDCD5,programmed cell death5)在不同种属间的序列同源性 ,利用 EST(expression sequence tag)拼接、RT- PCR、DNA序列测定技术及计算机分析技术 ,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果蝇 PDCD5同源 c DNA编码区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发现果蝇与小鼠及果蝇与人 PDCD5在核苷酸水平上分别有 57.5%和 57.1 %的同源性 ,在氨基酸水平上分别有 46.8%和 46.4%的同源性 .功能区分析发现 ,果蝇 PDCD5c DNA编码 1 33个氨基酸 ,计算机预测可能是一种核蛋白 ,含 5个可能的酪蛋白激酶 (casein kinase )磷酸化位点 ,2个可能的 PKC磷酸化位点 ,与人 PDCD5的功能区类似 .因而果蝇 PDCD5是与人 PDCD5同源的新基因 ,可能都与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 .  相似文献   
78.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特别是果蝇P因子在研究生物进化上有重要的意义。以我国东北地区13个地方及毗邻的北京、烟台和呼和浩特三个地方共130个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单雌系为材料,对P因子序列的ORF2-ORF3区段进行PCR扩增,统计不同地方黑腹果蝇群体的P因子在此区段的缺失频率,再从整个地区来分析P因子缺失的分布规律,以推导东北地区黑腹果蝇中P因子的传递和扩散途径。结果显示P因子缺失频率由边境地区向内地逐渐递减,群体相对隔离的地方也较低,推断我国东北地区黑腹果蝇中P因子由朝鲜和俄罗斯向中国边境入侵后,逐步向中国内地扩散。  相似文献   
79.
从1973年发现核小体至今,研究者们对染色质纤维结构和这种纤维组织成染色体的方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DNA到核小体到30nm染色质纤维几乎公认是按螺旋方式集缩的,但是有关30nm左右染色质纤维如何压缩形成染色体的高层次结构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模型。其中,Bak等提出的多级螺旋  相似文献   
80.
黄菊  郝莉  刘愫  李林  张文霞  戴灼华 《遗传学报》2002,29(5):417-423
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curviceps种亚组是1992年新建立的中国特有果蝇类群。该种亚组中的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除了形态学水平的研究外,还没有其他证据支持建立该种亚组的合理性及其起源和种系发生地位。为了在DNA分子水平上探讨果蝇curviceps种亚组在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种系发生地位,从而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特有果蝇,甚至为果蝇亚属的进化遗传学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immigrans种组5个种亚组(nasuta、immigrans、hypocausta、quadrilineata、curviceps)中12个代表物种的rDNA的ITS1和部分Adh基因的序列。其中ITS1序列的长度为513-587bp,共有191个信息位点;Adh基因片段的长度在714-747bp之间,共99个信息位点。考虑到单个分子提供的信息较少,将两个分子的序列综合起来,组成一个较长的复合序列。分别根据ITS1,Adh和两个分子的复合序列排比(Alignment)结果,和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其中根据复合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形态学研究结果最为一致。分子树显示curviceps种亚组的特种确定单独形成一个分枝,为种亚组级的分类阶元,支持了形态学将其建立为一个新种亚组。根据Kimura距离,估算了复合分子的替换速率约为每百万年1.48%,进而计算出5个种亚组的分 歧年代。结合各物种的地理分布,推测了immigrans种组的进化历史:curviceps种亚组与quadrilineata种亚组的亲缘关系最近,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温带地区。它们之间的分歧时间大约为3.4百万年,是最年轻的两个种亚组。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及附近的热带地区的hypocausta种亚组的物种是最早分化出来的,与其他种亚组的分歧时间约为9.2百万年。该结果与形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相吻合。值得一提是的,目前归属仍存在争议的物种D.neohypocausta,在分子系统树中与hypocausta种亚组的物种相距较远,而与immiagrasn种亚组的关系较近,但分枝置信度较低(<50%)。由于还缺乏其他方面的证据,因此D.neohypocausta的归属有待今后的研究来作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