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对黑腹果蝇种组(melanogaster species group)中8个种亚组33个样品两个线粒体基因ND4和ND4L进行了测序,并分析了ND4基因的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发现近缘物种中存在很明显的转换倾向,而在远缘物种中由于重复替换导致转换数处于饱和状态,我们的实验数据证实了线粒体基因较核基因有较快的进化速度.最后根据D.melanogaster与D.yakuba的遗传距离推算了8个种亚组的分化时间,ananassae种亚组最先分化,然后依次是montium,melanogaster,ficsphia,eugracilis,elegans,suzukii和takahashii最后分化.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花部特征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钢  曾庆韬  金珊  钱远槐 《遗传》2005,27(3):442-446
分子进化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某些基因的目标区域进化较快而难以用特定引物在不同种属间进行有效扩增,这将影响到整个实验的进程和全部结果的综合分析。虽然巢式和半巢式PCR等能显著提高扩增的特异性,而应用于高变异区的扩增结果仍是杂带多或涂抹严重,不能满足后续实验需要。在果蝇Fak56D基因的研究中需要扩增不同属及黑腹果蝇种组不同种亚组的相关片段,由于该DNA区域变异较显著,常用扩增方法对大部分材料的效果都很不理想。实验创造性组合了一套经济实用的扩增方法,即巢式或半巢式PCR结合定向DNA片段胶回收技术的三步扩增法,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扩增结果,为下一步的克隆、测序等研究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特别是果蝇P因子在研究生物进化上有重要的意义。以我国东北地区13个地方及毗邻的北京、烟台和呼和浩特三个地方共130个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单雌系为材料,对P因子序列的ORF2-ORF3区段进行PCR扩增,统计不同地方黑腹果蝇群体的P因子在此区段的缺失频率,再从整个地区来分析P因子缺失的分布规律,以推导东北地区黑腹果蝇中P因子的传递和扩散途径。结果显示P因子缺失频率由边境地区向内地逐渐递减,群体相对隔离的地方也较低,推断我国东北地区黑腹果蝇中P因子由朝鲜和俄罗斯向中国边境入侵后,逐步向中国内地扩散。  相似文献   
4.
银额果蝇武汉群体的B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远槐  张菁 《遗传》1995,17(4):19-20,24
本研究发现,银额果蝇武汉群体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中存在着B染色体,其出现频率为38%,仅低于昆明,而高于其他地区,B染色体形态为点状。细胞内染色体的不同步分裂可能是造成B染色体形成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伊米果蝇种组(Drosophila immigrans speciesgroup)是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果蝇亚属(Drosophila)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在分类学上该种组分为nasuta、immigrans、hypocausta、quadrilineata和curviceps五个种亚组(species subgroup)[1],东洋区果蝇区系中伊米果蝇种组中包括94个种,其中有45个种分布在中国[2]。而且curviceps种亚组是1992年新建立的中国特有果蝇类群[3]。迄今,对伊米果蝇种组分子系统关系的报道还很少,有些物种的归属仍存在争议。伊米果蝇种组还有些问题需要探讨[4]。组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6.
以ND4L和ND4基因为标记探讨黑腹果蝇种组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的形态学、染色体组学以及DNA序列几个方面的研究均没有很好地阐明黑腹果蝇种组内的系统发育关系。本实验测定了33个样品的ND4和31个样品的ND4L基因序列,以D.obscuroides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和Bayesian法分别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构建的拓扑结构一致,而且大部分支系的支持率较高。整个黑腹果蝇种组分成三大谱系:1)montium种亚组;2)ananssae种亚组;3)Oriental种亚组(melanogaster、ficsphila、eugracilis、elegans、suzukii、takahashii)。montium是最早分化的种亚组。在第三谱系中,melanogaster分化得最早;然后依次是ficsphila,eugracilis,elegans;suzukii与takahashii为姐妹种亚组,最后分化。  相似文献   
7.
张文燕  张菁  钱远槐  曾庆韬 《遗传》2006,28(5):545-550
通过传统的敲片、Giemsa染色的方法, 本文首次对果蝇属黑腹果蝇种组的5种果蝇 (D. constricta、D. ohnishii、D. ogumai、D. pseudobaimaii、D. tani)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进行了分析报道。分析发现:这5个种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2n=8)和不同的形态。D. pseudobaimaii和D. tani 为2V,1R,1D型;D. constricta染色为2V,1R,1D型且其点状染色体难以辨认;D. ohnishii和D. ogumai 具有相同形态为2V,2R。另外,还发现核型与亲缘关系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8.
9.
我国东北地区黑腹果蝇P-M品系分布及P因子的入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东北地区及毗邻的北京、呼和浩特和烟台地区近两年收集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自然群体进行了有关P-M杂种劣育的研究。用两类标准诊断杂交的方法测定了15个地方108个单雌系的P因子活性和细胞调控能力。结果表明,在15个地方自然群体中,大连、烟台、延吉、长白及哈尔滨5个地区为Q型,其余的均为M′型,没有P型。同时,这些自然群体的杂交A^*的不育率也存在着地理性差异:东南部地区,特别是沿渤海和中朝边境地区的品系以Q型为主,而中部和北部扩大地区则以M′型为主。据此推断我国境内的P因子是由朝鲜半岛和日本分两路侵入:一路从日本、朝鲜半岛经海路传递到沿海的烟台和大连地区,再由此向东北和南部地区入侵和扩散;另一路由朝鲜半岛侵入中朝边境的长白和延吉地区后,再向东北地区及内地入侵。两条路线在哈尔滨地区会合,使该地区品系的杂交A^*的不育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黑腹果蝇种组40种果蝇的核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传统的敲片、Giemsa染色的方法制片对中国黑腹果蝇种组(Drosophilamelanogasterspeciesgroup)8个种亚组40种果蝇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共发现18种核型,即A、A′′、C、C′、C′′、C′′′、C′′′′、D、D′、D′′、E、E′、E′′、F、F′、G、H和I,其中A、A′′、C′′′、C′′′′、D′′和F′为新发现的核型。8个种亚组的基本核型分别是:嗜凤梨果蝇种亚组(D.ananassaesubgroup)的核型为F、F′、G和H型;牵牛花果蝇种亚组(D.eleganssubgroup)的核型为A和A′′型;细针果蝇种亚组(D.eugracilissubgroup)的核型为C型;嗜榕果蝇种亚组(D.ficusphilasubgroup)的核型为C′型;黑腹果蝇种亚组(D.melanogastersubgroup)的核型为C和C′型;山果蝇种亚组(D.montiumsubgroup)的核型为C、C′、C′′、D、D′、D′′、E、E′、E′′和I型;铃木氏果蝇种亚组(D.suzukiisubgroup)的核型为C′′′和C′′′′型;高桥氏果蝇种亚组(D.takahashiisubgroup)的核型为C、C′′′和C′′′′型。透明翅果蝇(D.lucipennis)雌性核型2n=8,雄性核型2n=7,雄性Ⅳ号染色体为染色体单体。此外还发现,吉川氏果蝇(D.kikkawai)、林氏果蝇(D.lini)、奥尼氏果蝇(D.ogumai)、拟嗜凤梨果蝇(D.pseudoananassae)和叔白颜果蝇(D.triauraria)5种果蝇有B染色体。本文确定了D.sp.likeelegans、D.sp.likenyinyii、D.sp.liketrapezifrons1、D.sp.liketakahashii、D.sp.liketrapezifrons2和D.sp.likeauraria等6个未描述种的核型和1个新记录种吉里果蝇(D.giriensis)的核型。本研究证明了在黑腹果蝇种组内、亚组内、种内和单雌系内的核型多样性,为果蝇遗传和进化提供了进一步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