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4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王伟青  程红焱 《植物学报》2006,23(6):625-633
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至今尚未能清楚阐明其调控机制。目前已从拟南芥突变体中鉴定了一些与种子萌发和休眠相关的基因, 有助于阐明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本文综述了拟南芥突变体种子休眠与萌发方面的研究进展。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RGL、SPY、GCR、SLY和GAR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调控。脱落酸与种子休眠有关, ABI1、ABI2、ABI3、ABI4、ABI5、FUS3、LEC、MARD和CIPK等基因参与了脱落酸的调控过程。对3类乙烯反应的突变体 (ein、etr和ctr) 以及油菜素内酯突变体 (det和bri) 的研究表明乙烯和油菜素内酯是通过拮抗脱落酸而促进种子萌发的。光对种子萌发的调节, 是通过具有Ser/Thr蛋白激酶活性的光敏色素PhyA、PhyB、 PhyC、PhyD和PhyE, 以磷酸化/去磷酸化方式调节其它与萌发相关基因的表达。含氮化合物对种子萌发的促进, 可能是以一种依赖一氧化氮的方式解除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72.
糖苷酶及其在糖基化合物改性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糖苷酶对糖基化合物的糖基定向改造工程是目前一个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调研,综述了糖苷酶的分类、催化机理及其在糖基化合物改性中的应用,其中着重阐述了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在甘草酸生物改性中的应用。提出了糖苷酶的改造方法及其在糖基化合物改性中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73.
《植物杂志》2010,(9):5-5
科学家发现,当毛虫开始啃咬野生烟草植物的时候,它们的唾液会使植物发出一种紧急求助信号,而这种信号将吸引捕食性的昆虫飞来营救。植物在受到损害时即刻散发出的化合物被称作绿叶挥炭性物质(GLVs)。  相似文献   
74.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选择适当浓度双氧水处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用自红豆杉科的植物(Taxus cuspidate)中分离纯化的四种紫杉烷类化合物Taxine B、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干预过氧化应激模型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微量酶反应比色法筛选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化合物,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改变,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发现氧化应激模型细胞活力明显减低,应用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后细胞活力显著提高,细胞核形态改变明显减轻,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明显减少.结果表明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可以减少细胞内氧自由基含量,减轻细胞核损伤,提高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75.
对抗结核植物桂林小花苣苔(Chiritopsis repanda var.guilinensis)进行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小花苣苔叶片外植体的最适初代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16-BA+0.05mg·L^-1IBA,pH8.0;最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0.1mg·L^-16-BA+0.05mg·L^-1IBA,pH6.0,繁殖系数7.0/35天;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2mg·L^-1NAA,pH6.0,生根率为93.6%。模拟桂林小花苣苔自然生境,在春季对生根试管苗进行大棚移栽,成活率达90%。根据上述快繁技术,理论上每株试管苗每年可繁殖桂林小花苣苔种苗46万株。  相似文献   
76.
古菌作为区别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第3种生命形式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与碳、氮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古菌细胞膜脂作为古菌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其群落组成和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本文介绍了古菌细胞膜脂的结构特征及不同古菌类群间细胞膜脂结构差异,用以表征古菌群落的组成特征.环境中细胞膜脂丰度可反映古菌生物量,并可与基于DNA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在结果准确性、分析效率和经济成本方面互补和互证.在重点介绍应用古菌细胞膜脂分析古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难点和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古菌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如温度和pH,进一步阐述古菌与所处生境的关系,分析古菌群落演化过程及其在地球化学和地质历史事件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本文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八种黄酮类植物化学物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橙皮素、橙皮苷、柚皮素、柚皮苷和淫羊藿苷对羟自由基(HO.)的清除作用及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八种黄酮类化合物中,只有槲皮素、芦丁和异槲皮素对HO·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在浓度为260μM时其对HO·清除率分别为30.69%±0.06、13.70%±0.04和10.23%±0.03。构效比较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C环C3位羟基和B环3’-4’邻位二羟基是其清除HO.的重要功能基团。本研究为选择有效的能清除HO·的膳食黄酮类化合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一定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木棉叶酚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硅胶、MCI和Sephadex LH-20层析方法对木棉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了12个酚性化合物,分别为芒果苷(1)、东莨菪内酯(2)、滨蒿内酯(3)、原儿茶酸(4)、七叶内酯(5)、柠檬油素(6)、龙胆酸(7)、东莨菪苷(8)、七叶苷(9)、丁香酸葡萄糖苷(10)、槲皮素(11)和木犀草素-4’-葡萄糖苷(12)。除化合物1和11,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9.
测定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花粗提物和不同极性组分总黄酮含量和各项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花不同极性的黄酮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有明显差别,其总抗氧化能力与溶剂极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但其它抗氧化活性与溶剂极性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同一极性黄酮组分在不同抗氧化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有较大差别。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的为乙酸乙酯层(EC50=0.11 mg/mL),其次是二氯甲烷层(EC50=0.38 mg/mL)和乙醇粗提物(EC50=0.56 mg/mL)。总抗氧化能力(T-AOC)最强的为水层,在1 mg/mL时为1.482个T-AOC能力单位。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正己烷层和乙醇粗提物,在3.57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86.23%、66.04%和64.63%。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乙醇粗提物,在1 mg/mL时其清除率分别相当于0.15 mg/mL Vc清除率的336.17%和318.20%。可见,小叶锦鸡儿花的粗提物和不同极性黄酮组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用于提取、制备抗氧化特性和作用不同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80.
云南元江印楝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悉内生真菌在植物体内的多样性,从中寻找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资源,我们研究了云南元江4个不同地理种源印楝(Azadirachta indiea)生真菌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规律.从印楝植物茎和果实中共分离到372株内生真菌,分属于50属,分布最广的类群是刺盘孢菌属(Colletotrichum),占总菌株的25.54%;其次是交链孢属(Alternaria)(11.56%)和炭角菌属(Xylaria)(7.80%).各组织获得菌株数量比例最大的分别为ka种源茎部(19.89%)、ck种源茎部(19.62%)和ma种源茎部(18.82%);最小的为ka种源果实部(5.11%)和ku种源果实部(6.18%).丰富度最大的为ma种源(包含29属),最小的为ku种源(23属).印楝植物茎部分离到的菌株类群和数量明显多于果实.不同地理种源印楝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有的内生真菌表现出一定的宿主或组织专一性.印楝植物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可能成为产生具有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与宿主植物相关的印楝素类四降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