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类稀疏效应下的捕食系统存在唯一极限环的充要条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给出了如下一类稀疏效应下的捕食系统:x=bx^2k-x)-bxy,y=-cy (βx-γy)y存在唯一极限环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一类被开发的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讨论了一类食饵种群被开发的两种群捕食系统: dx/dt=x(a0+a1x-a2x2-a3y3)-h0, dy/dt=y(x-1)其中a0>0,a2>0,a3>0,h0>0,a1不定号.文中主要讨论了系统平衡点的行为以及系统的稳定性.用Pioncare切性曲线法及Dulac函数法讨论闭轨不存在的充分条件;用Hopf分支方法及张芷芬唯一性定理证明了极限环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同时对相应结论的生态学意义给予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小十三星瓢虫对苜蓿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蓉  杨芳  马建华 《昆虫知识》2007,44(2):280-282
对小十三星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Monell)的研究表明,其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模型,方程为Na=0.967N/(1+0.0095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日最大捕食量为102头。在10~25℃下,小十三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3.4x-7.9375;在25~3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37.08-2.25x。25℃下小十三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79.4%。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6063P-0.6743。随着叶片数的增多,小十三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一类具有功能反应的生物捕食系统的脉冲控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一类具有功能反应的捕食一被捕食生物模型x1=x1g(x1)-x2φ(x1),x2=x2(-d eφ(x1))在g(x)和φ(x)都非线性情形下,加以脉冲控制△X=BkX之后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功能反应函数为kxθ的食饵-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生物数学学报》2007,22(3):441-446
研究了具功能反应的一类食饵-捕食系统:x=x(a—bx^m-h(x))(z))-kx^θY,y=Y(-e+dkx^θ)(0〈θ≤1)并得到了系统在正平衡点外围的极限环的不存在性与存在唯一性的相关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Liapunov第二方法,论证了功能反应函数为x~(1/x)的食饵-捕食系统x=x-ax-2~3-x~(1/x)y,βy=-sy βx~(1/x)y-εy~2唯一正平衡点的稳定性.其次将该系统化为二次微分系统Ⅲ类方程的标准形式,进而研究了极限环的存在唯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类稀疏效应下食饵—捕食系统极限环的存在唯一性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研究如下一类具有稀疏效应的食饵-捕食模型dx/dt=bx^2(k-x)-bxy,dy/dt=-cy (βx-γy)y。应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对该系统的平衡点进行分析,得到了该系统极限环存在唯一的充分条件,并给出了生态解释。  相似文献   

8.
以x(m/n)为功能性反应函数的食饵-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功能性反应函数ψ(x)为x(m/n)(0<m/n<1)的食饵-捕食系统dx/dt=ax-bψ(x)y-cx2,dy/dt=-dy+eψ(x)y-fy2.证明了此系统当1/2≤m/n<1时至多存在唯一正平衡点;当0<m/n<1/2时必有出现三个正平衡点的可能.并讨论了此系统的拓扑结构,给出了数值例子.  相似文献   

9.
自然情况下的捕食是以植物为中介发生的。作者采用植物模型作为捕食环境,测试了单纯的物理因素(避难所)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难所的存在能造成七星瓢虫捕食量和捕食率极显著下降,对雄虫的影响显著比雌虫强,且在中等猎物密度时影响更为突出。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七星瓢虫雌虫和雄虫无论避难所是否存在,功能反应类型均为HollingⅡ型。避难所不存在的情况下,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 a=1.0259 N0/(1+0.003078 N0)和N a=0.9246 N0/(1+0.002127 N0),避难所存在的情况下,其圆盘方程分别为N a=0.9500 N0/(1+0.00342 N0)和N a=0.6463N0/(1+0.002262 N0)。避难所的存在能导致两性成虫瞬时攻击率极显著下降,但仅雄虫处置时间极显著延长,说明雄虫在环境异质性较高时捕获猎物更困难。  相似文献   

10.
2015年5~12月,利用无线电跟踪方法对澳门路环3只犬蝠(Cynopterus sphinx;2♂♂,1♀)的捕食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3只犬蝠的月平均捕食区面积的大小差异显著(F_(3,23)=77.854,P0.000 1),2雄性的捕食区面积分别为(1.6±0.4)hm2(n=8)和(17.9±6.6)hm~2(n=8),雌性为(31.7±4.7)hm2(n=7);3只犬蝠的捕食区离日栖息地的平均距离差异亦显著(F3,23=16.034,P0.001),2雄性分别为(53.6±12.4)m和(446.2±68.8)m(二者均n=8),雌性为(606.9±94.7)m(n=7);2雄性的捕食区存在部分重叠,但是雌性与2雄性的捕食区均无重叠。此外,不同月份犬蝠的捕食区面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冬季(11月和12月)捕食区面积相对较大,且雌性的10月份捕食区面积比相邻月份有所减少。本研究说明,犬蝠的捕食区通常靠近其日栖息地,捕食区面积中等,其面积大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
真水狼蛛对褐飞虱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瑾  赵敬钊 《蛛形学报》1998,7(1):67-73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的天敌密度、害虫密度、温度和光照时间的动态系统中,真水狼蛛对稻田主要害虫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得出其控制作用的数学模型为:y=27.4087 3.1667 x_1 6.8333 x_2-1.1667 x_3 0.5000 x_4-0.4258 x_1~2-0.9258 x_2~2-3.1758 x_3~2 .2500 x_1x_2 0.5000 x_1x3-1.5000 x_3x_4通过模型的主效应分析.得出了各环境因子对天敌捕食作用的影响。真水狼蛛对褐飞虱的日捕食量为19.372头。  相似文献   

12.
两种瓢虫对刺槐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龟纹瓢虫成虫和异色瓢虫成虫对不同密度刺槐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 型功能反应模型,其模型分别为:Na=0.4050/1+0.0073N和Na=0.4227N/1+0.0046N,x2值均小于X20. 05=9.49,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5.6头和90.9头.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单个瓢虫捕食率下降,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模型分别为:E=0.208P-0.235,E=0.236P-0.324.  相似文献   

13.
特征根回归法在稻田捕食性天敌捕食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进龙  吴进才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592-1594
应用特征根回归法建立和拟水狼蛛(Pirta subpiraticus),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菱头跳蛛(Bianor hotingchiehi)4种蜘蛛与竭飞虱(Nlaparvata lugens)共存系统捕食量的特征根回归模型:y=6.6600 6.3399(-0.0138X1^* 0.0895X2^* 0.0078X3^*-0.1067X4^* 0.6742X5^*)。以此模型对蜘蛛捕食量进行了模拟或预测分析,并同LS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特征根回归法可用于蜘蛛对褐飞虱捕食量的定量分析,比LS回归方法提高精度10%。  相似文献   

14.
祁君  苏志勇 《生态学报》2011,31(24):7471-7478
在经典的捕食食饵系统中考虑到由于捕食效应对食饵种群带来的正向调节作用后,提出了具有捕食正效应的捕食-食饵系统.通过对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的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正向调节作用对系统的影响,并就第一象限内平衡点存在时的相图解释了捕食正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1)捕食系统中适当的正向调节作用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2)当捕食正效应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系统拥有一个不稳定的极限环;(3)当捕食正效应过大时会使系统的稳定性发生变化,使捕食者种群与食饵种群同时趋向无穷,出现了调节放纵现象.这些结果在保护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省大理苍山火烧遗迹地土壤中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株能自发产生孢子捕食器官的捕食线虫真菌,编号WZ27,经形态和分子鉴定为细颈亚隔指孢Dactylellina parvicolla。该株菌的主要特征为不需要经过任何物质的诱导即可自发产生孢子捕食器,其自发形成孢子捕食器官的百分率达到18.3%,通过线虫与牛粪的诱导,孢子捕食器官的形成明显增加。同时与细颈亚隔指孢D.parvicolla参考菌株相比,捕食器官生成时间要更短(P0.001),且捕食率高于参考菌株(P=0.003)。  相似文献   

16.
【目的】广重粉蛉Semidalis aleyrodiformis(Stephens)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重要天敌昆虫之一,为了明确其控制潜能,本文研究了广重粉蛉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方法】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照周期L∶D=14∶10条件下,对广重粉蛉幼虫捕食烟粉虱各个虫态的捕食作用进行研究。并且评估了广重粉蛉幼虫对烟粉虱卵、广重粉蛉成虫对烟粉虱若虫和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同时,对广重粉蛉成虫捕食烟粉虱卵的干扰反应方程进行了拟合。【结果】广重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量随着广重粉蛉龄期的增大而增大。广重粉蛉幼虫对烟粉虱卵的功能反应和广重粉蛉成虫对烟粉虱各个虫态的捕食功能反应都呈HollingⅡ型。随着广重粉蛉龄期的增加,广重粉蛉对烟粉虱卵的寻找效率(a)逐渐增加,处置时间(Th)依次缩短;而广重粉蛉成虫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是随着猎物龄期的增加,寻找效率逐渐降低,处置时间(Th)依次延长。广重粉蛉自身密度方程为E=0.127 9×P-0.317 3,干扰系数为0.317 3。【结论】研究表明,广重粉蛉4龄幼虫和雌成虫对烟粉虱有较好的捕食作用,控害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7.
霍丽慧  赵惠燕  郑立飞  吴养会 《生态学报》2010,30(20):5702-5708
现有的具有年龄结构的捕食-食饵模型总是假设只有成年捕食者捕食猎物,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建立了一个幼年捕食者捕食食饵的具有年龄结构的食蚜蝇-蚜虫模型,应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讨论了系统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其中平衡点E1(0,0,0)为不稳定的;满足一定条件时,边界平衡点E2(K,0,0)及正平衡点E3(x*,y1*,y2*)为局部渐近稳定的;且应用一致持续生存理论得到了系统永久持续生存的条件,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侯茂林  万方浩 《昆虫知识》2004,41(4):347-350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 .成虫对烟蚜Myzuspersicae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 ,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 =1 .1 5 76Nt ( 1 +0 .0 0 3 48Nt) ,χ2 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选择试验表明在烟蚜、烟青虫Helicoverpaassaut(Guenee)卵和 1龄幼虫 3种猎物中 ,七星瓢虫成虫最喜好烟蚜。七星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 =2 90 .0 3P-0 .7584,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模型拟合为E =0 .8783 7P-0 .1 0 0 94。文中进一步就烟田中七星瓢虫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捕食植物的捕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全世界能捕食动物的捕食植物约有五百多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自然界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类型的捕食方式,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它们往往生存在氮素和其他矿质养料较匮乏、自然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环境中,单纯地靠体内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只能维持短暂的生活,必须靠捕食动物来补充体内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的生存,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这种适应不断被巩固和加强,其形态结构变得更有利于巧妙和有效地捕捉动物,这类捕食结构的特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具时滞的捕食-被捕食系统的稳定性与Hopf分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一类具时滞的捕食—被捕食系统正平衡解的稳定性和Hopf分支的存在性,即以转化率l为参数,得到存在一列l_k(k=0,1,2…),使当l∈(0,l_0)时正平衡解是渐近稳定的;当l>l_0时,正平衡解是不稳定的,而每一个l_k都是该系统的Hopf分支值,改进了一些已知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