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然情况下的捕食是以植物为中介发生的。作者采用植物模型作为捕食环境,测试了单纯的物理因素(避难所)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难所的存在能造成七星瓢虫捕食量和捕食率极显著下降,对雄虫的影响显著比雌虫强,且在中等猎物密度时影响更为突出。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七星瓢虫雌虫和雄虫无论避难所是否存在,功能反应类型均为HollingⅡ型。避难所不存在的情况下,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 a=1.0259 N0/(1+0.003078 N0)和N a=0.9246 N0/(1+0.002127 N0),避难所存在的情况下,其圆盘方程分别为N a=0.9500 N0/(1+0.00342 N0)和N a=0.6463N0/(1+0.002262 N0)。避难所的存在能导致两性成虫瞬时攻击率极显著下降,但仅雄虫处置时间极显著延长,说明雄虫在环境异质性较高时捕获猎物更困难。  相似文献   
2.
通过诱杀成虫控制其后代幼虫的种群,是进行害虫控制的新思路。为了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引诱剂对菜粉蝶进行有效的化学生态学调控,从已有报道的十字花科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中选取11种化合物进行测试和引诱剂配方设计,这11种化合物(乙酸苯甲酯、香叶醇、苯甲醛、苯乙醇、丁香酚、苯甲醇、苯乙酮、苯乙醛、水杨醛、肉桂醛、水杨酸甲酯)均能能激发菜粉蝶和其他鳞翅目昆虫触角电位(EAG)或其他生理反应。以正己醇为参照,室内系统测定了菜粉蝶成虫对上述11种化合物的EAG反应,然后采用配方均匀设计方法组配了四组配方,于2009-2011年共4个时期在野外进行了大田诱捕试验。在EAG测试中,菜粉蝶成虫对用作参照的正己醇(一种绿叶气味)反应最强,对所测试的11种化合物均有不同的反应,但均比对正己醇弱,这可能意味着菜粉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搜寻寄主植物的行为,首先应当是寻找"绿色植物",再考虑其他因素。在大田诱捕试验中,配方1、配方2的诱捕量相对较少,各组分对诱捕量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配方4的诱捕量最大,不同化合物样品的EAG反应值和野外诱捕效力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关键化合物苯乙醛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点已在此前的许多报道中证实,但另一种很常见的花香气味2-苯乙醇则效果并不强。在2009年6月10日至7月10日的诱捕实验中首次发现,水杨酸甲酯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本研究表明,触角电位的生理数据不能代替大田试验,菜粉蝶对十字花科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还需考虑挥发性化合物相互作用、化学信息多义及其与信息素相互叠加编码等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L8(27)正交试验设计,在盆形嗅觉仪中测定了有翅桃蚜对30种芳香植物材料的选择行为反应。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有翅桃蚜对山奈、祈白芷和广陈皮3种芳香植物材料的反应指数最大,分别为0.6368、0.5198和0.5058。单一材料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山奈、广陈皮和祈白芷对有翅桃蚜的驱避率分别达62.04%、56.79%和40.75%,明显优于过去报道的蚜虫驱避活性化合物水杨酸甲酯。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方信息素诱芯对二化螟的诱捕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和2005年夏季在江淮稻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性诱剂诱捕的结果表明:一种新型诱芯(其中顺-11-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为2∶1)对第1代二化螟的日平均诱捕量相当于二化螟标准诱芯的5倍左右,而在越冬代和第2代成虫发生期则分别相当于后者的1.5839倍和1.7474倍。二化螟诱捕量取决于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的比例,而与其各自的剂量或信息素总剂量无明显关系,且它们的最佳配比可能因世代夜间温度的不同而不同,二化螟标准诱芯在第1代诱捕效果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两种不饱和十六醛比例不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