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残膜法,室内对菲隐翅虫Philonthus sp.雌雄成虫进行毒力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菲隐翅虫对杀虫双的耐药性雌性大于雄性。杀虫双对雌虫产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雌成虫产卵数较少,并且卵的孵化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两种瓢虫对刺槐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龟纹瓢虫成虫和异色瓢虫成虫对不同密度刺槐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 型功能反应模型,其模型分别为:Na=0.4050/1+0.0073N和Na=0.4227N/1+0.0046N,x2值均小于X20. 05=9.49,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5.6头和90.9头.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单个瓢虫捕食率下降,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模型分别为:E=0.208P-0.235,E=0.236P-0.324.  相似文献   
3.
王振吉  沈慧  彭艳琼  杨大荣 《四川动物》2012,31(2):177-180,172
通过对两种果外产卵非传粉榕小蜂Philotrypesissp.和Sycoscaptersp.产卵行为的详细观察,发现两种小蜂产卵期都集中在榕果发育的间花期,并且只在进过传粉榕小蜂的榕果内产卵。这两种小蜂的产卵行为基本都可以分为寻找产卵位点、刺壁、产卵和回收产卵器等步骤。落在果面上的两种小蜂的繁殖雌蜂都通过触角敲击果面寻找产卵位点。产卵结束后,Philotrypesissp.大多数情况在原位收回产卵针,而Sycoscaptersp.必须向前爬行才能将产卵针从果内收回。为了争夺产卵位点,在同一榕果产卵的Philotrypesissp.繁殖雌蜂之间会进行打斗。而Sycoscaptersp.繁殖雌蜂之间未观察到打斗行为。两种小蜂产卵器长度虽显著长于各自产卵时榕果果壁厚度,但却显著短于其产卵时榕果果壁和子房层的总厚度,说明这两种小蜂采用产卵针直接刺穿小花子房的产卵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非传粉榕小蜂与榕树—传粉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 从而揭示它们长期稳定共存的原因, 作者于2008年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了钝叶榕(Ficus curtipes)非传粉榕小蜂Walkerella sp.与榕—蜂互利共生系统的相互关系。我们野外直接观察Walkerella sp.的产卵繁殖行为, 并对Walkerella sp.和传粉榕小蜂进行控制放蜂实验。实验包括4类处理榕果: 传粉榕小蜂单种放蜂果, Walkerella sp.单种放蜂果, Walkerella sp.与传粉榕小蜂混合放蜂果, 自然果。结果表明, Walkerella sp.在榕果外产卵, 并且可以将卵产在多个榕果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混合放蜂果和自然果内传粉榕小蜂后代数量差异不大(P = 0.46), 但都显著低于传粉榕小蜂单种放蜂果(P < 0.01); 在传粉榕小蜂单种放蜂果以及混合放蜂果内种子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33), 但都显著高于自然果(P < 0.01)。自然果内Walkerella sp.后代数量与传粉榕小蜂数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在混合放蜂果内两者呈低度负相关。Walkerella sp.与种子数量在自然果和混合放蜂果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Walk-erella sp.单种放蜂果、混合放蜂果及自然果中Walkerella sp.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1)。对自然果内所有种类小蜂的相关分析表明: Walkerella sp.与其他非传粉榕小蜂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这说明不存在寄居或复寄生的非传粉榕小蜂种类控制Walkerella sp.的数量。而Walkerella sp.之所以没有完全利用榕果内的小花资源繁殖后代, 是由于产卵量有限和后代必须依靠传粉榕小蜂雄虫打开苞片口才能离开榕果, 必须给传粉小蜂留下一些繁殖资源。  相似文献   
5.
记述中国颊脊隐翅虫属Quedius附点颊脊隐翅虫亚属Distichalius 3新种,王氏附点颊脊隐翅虫Quedius(Distichalius)wangi sp.nov.,仙附点颊脊隐翅虫Quedius(D.)xiansp.nov.,和卧龙附点颊脊隐翅虫Quedius(D.)wolong sp.nov.。俯附点颊脊隐翅虫Q.(D.)lin Smetana和日本附点颊脊隐翅虫Q.(D.)pretiosus Sharp分别在中国大陆和重庆市是首次记录。3新种都隶属克什米尔附点颊脊隐翅虫群thekashmirensis group,该群为中国新纪录群。2新纪录种,俯附点颊脊隐翅虫和日本附点颊脊隐翅虫,分别是连附点颊脊隐翅虫群theannectens group和查特附点颊脊隐翅虫群thechaterjeei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6.
泽漆乙醇提取物对十星瓢萤叶甲幼虫的拒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振吉  郑发科 《四川动物》2007,26(1):114-115
研究结果表明泽漆乙醇提取物对十星瓢萤叶甲3龄幼虫有明显的拒食作用。拒食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拒食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选择性拒食作用中,24h和48h的AFC50分别为2600mg·L^-1和3698mg·L^-1;完全拒食作用中,24h和48h的AFC50分别为3749mg·L^-1和2754mg·L^-1。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裸鲤体腔寄生蠕虫种群动态与宿主食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盲囊线虫在青海湖中以锯缘真剑水蚤作为第一中间宿主,舌状绦虫和裂头绦虫都以咸水化镖水蚤和锯缘真剑水蚤作为第一中间宿主,青海湖裸鲤对咸水北镖水蚤的摄食量随体长增加而增加,对锯缘真剑水蚤摄食量随体长增加的变化则不明显。因而提出:舌状绦虫在不同大小的青海湖裸鲤中的种群数量变化不是由于宿主的摄食习性改变引起的。裂头绦虫和对盲囊线虫在青海湖裸鲤中的种群数量随宿主生长而增加的变化与较大宿主对中间宿主的较大摄取量以及它们在宿主体内的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