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腺肌病小鼠药物治疗疗效及疼痛机制。方法他莫昔芬法建模。以不同药物治疗后,监测小鼠动情周期,检测5-HT、GnRH-R、NGF、NF的水平。结果对照组5-HT水平明显高于造模组。GnRH-R及NGF在正常内膜、在位内膜的表达显著低于异位内膜。NF在正常内膜的表达显著低于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结论与全量抑那通相似,半量抑那通可减缓腺肌病进展,但对动情周期影响无明显优势。全量抑那通后使用达英-35可巩固疗效。5-HT可能在腺肌病疼痛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痛经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30例)、在位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标本中NGF、Trk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与痛经的关系。结果:①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在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在位内膜组无显著差异。②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痛经强度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37,P=0.000;r=0.662,P=0.000)。结论: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高表达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而且可能与痛经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雌激素β受体(Estrogen Receptor beta,ERβ)激动剂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孕激素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方法:子宫腺肌病小鼠(n=30)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模型组每日灌胃蒸馏水0.4 mL/20 g体重,孕三烯酮组每日灌胃孕三烯酮水溶液0.008 mg/20 g体重,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每日灌胃WAY-32255水溶液0.008 mg/20 g体重,连续口服14 d。结果: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小鼠体重高于模型组(P<0.05),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高于孕三烯酮组(P<0.05)。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子宫病理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低于孕三烯酮组(P<0.05)。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血清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1)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低于孕三烯酮组(P<0.05)。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子宫RhoA和ROC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低于孕三烯酮组(P<0.05)。结论:选择性ERβ激动剂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的应用能抑制血清PR和IGF-1的释放,降低RhoA和ROCK蛋白的表达,从而能改善子宫病理状况,提高小鼠体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痛经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30例)、在位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标本中NGF、Trk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与痛经的关系。结果:①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在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在位内膜组无显著差异。②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痛经强度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37,P=0.000;r=0.662,P=0.000)。结论: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高表达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而且可能与痛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大豆异黄酮对雌鼠初情期等生殖性状的影响,为母鼠的安全饲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选用210只21日龄ICR雌鼠随机分成3组,饲喂含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0 mg/kg、50 mg/kg、400 mg/kg)的饲料。每日检查母鼠阴道开张和阴道栓情况。采集母鼠45和65日龄时血清,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雌激素含量,并统计45、65日龄体重和子宫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上皮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雌鼠阴道开张的平均日龄分别为27.2 d、26.1 d和25.8 d,400 mg/kg组显著早于剂量为0mg/kg的对照组(P〈0.05);雌鼠平均初次配种时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养到45日龄和65日龄时400 mg/kg组雌鼠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喂养8周后两个试验组在子宫间质细胞上雌激素受体的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腺上皮中400 mg/kg组显著高于50 mg/kg组和对照组(0 mg/kg);但是在腔上皮中,各组间受体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饲喂每公斤含400 mg大豆异黄酮的饲料可以刺激初情期前母鼠阴道的开张,提高雌鼠的体重,降低65日龄时血清雌激素含量,并在饲喂8周后影响子宫间质和腺上皮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分布;而饲喂每公斤含50 mg大豆异黄酮的饲料仅对小鼠45日龄体重及饲喂8周后子宫间质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分布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st)及其受体调节剂对去卵巢大鼠子宫钙黏蛋白和连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卵巢切除后隔日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以及17β-雌二醇合并他莫昔芬(Tam)的芝麻油溶液,21d后取子宫组织,用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上皮钙黏蛋白(E-eadherin)、α-连环蛋白(α-caten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结果:①钙黏蛋白和连环蛋白在卵巢切除组中具有较高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7β-雌二醇可下调钙黏蛋白和连环蛋白的表达。②他莫昔芬对Est(0.1mg/kg)引起的钙黏蛋白、连环蛋白表达下调表现为拮抗作用,而对Est(1.0mg/kg)则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17β-雌二醇可下调大鼠子宫钙黏蛋白和连环蛋白的表迭但无剂量效应,该作用可能部分通过雌激素受体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子宫腺肌病中异位和正位子宫内膜血管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异位和正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1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和38例子宫腺肌病(疾病组)异位内膜及正位内膜中VEGF的表达,利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再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VEGF免疫染色密度值及计数切片中微血管(20×视野).结果疾病组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P<0.01).疾病组正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VEGF的表达亦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异位内膜中的平均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位内膜及对照组(P<0.05).VEGF与MVD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和正位内膜中VEGF表达的明显增高及局部微血管密度的明显增加,可能导致局部新生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内异位种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GF蛋白及前列腺F2α受体(PTGFR)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36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痛经程度分为11例轻度组、14例中度组、11例重度组。同期选择36例月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NGF蛋白和血浆PTGFR水平,分析二者和痛经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单独和联合检测时诊断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子宫腺肌病痛经组血清NGF蛋白和血浆PTGF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痛经组血清NGF蛋白及血浆PTGFR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P0.05)。血清NGF蛋白和血浆PTGFR水平和子宫腺肌病痛经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12,0.88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GF蛋白联合血浆PTGFR蛋白检测诊断子宫腺肌病痛经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血清NFG蛋白及血浆PTGFR水平单独检测(P0.05)。结论:NGF蛋白和PTGFR可能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和发展,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子宫腺肌病痛经。血清NGF蛋白水平及血浆PTGFR蛋白水平和子宫腺肌病痛经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舒必利诱导和垂体移植诱导两种造模方法的效果,评价适用于子宫腺肌病研究的小鼠模型。方法 45只7周龄未曾受孕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舒必利组和垂体移植组,每组15只。舒必利组每日皮下注射舒必利,每20 g体重注射800μg,垂体移植组则将同种同龄雄鼠的垂体放入雌鼠右侧子宫内,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5个月后以子宫湿重、终末体重、子宫湿重/终末体重的比值、卵巢湿重、子宫HE染色评分及模型成功率等指标评价造模效果。结果 5个月后舒必利组和垂体移植组小鼠的子宫湿重、子宫湿重/终末体重的比值、子宫HE染色评分及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模型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小鼠终末体重和卵巢湿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照组无一例形成子宫腺肌病,舒必利诱导和垂体移植诱导两种造模方法均可引起小鼠子宫腺肌病,造模的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都可用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不同的造模方法建立裸鼠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模型,筛选出理想的造模方法,为研究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方案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80只雌性裸鼠随机分为腹腔种植组、皮下种植组、腹腔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每组20只。各模型组分别采用不同造模方法建立裸鼠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模型,术后4周观察移植物的体积及组织形态学。结果腹腔种植组建模成功率95%,皮下种植组建模成功率45%,腹腔注射法及皮下注射法成模率0%。结论腹腔种植法建立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成模率高,稳定性良好,是一种理想的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角度探讨自然发情小鼠与诱导发情小鼠的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α表达是否受内源雌激素的特异诱导而变化,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7只同日龄母鼠,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3个组:自然发情假孕组(对照组)、诱导发情处理假孕组和自然发情假孕第1天摘除卵巢组,3个组的小鼠在见栓后第4、6、8天分别取样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胞质都有ERα存在,且主要表达在腺上皮;见栓第4、6、8天时,诱导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的ERα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自然发情组和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P0.05);见栓第8天时,自然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α阳性率与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见栓第4、6天时两者阳性率差异显著,自然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α阳性率显著高于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P0.05)。结论诱导发情处理的小鼠子宫内膜,其表面雌激素受体α表达显著高于自然发情小鼠,且两者都受其内源性雌激素的特异诱导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冻融小鼠卵巢同种异体移植后细胞凋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C57BL/6j雌鼠和BALB/c雄鼠杂交后F1代4周龄小鼠卵巢,慢冻速融后移植至杂交后F1代8~12周雄鼠的肾被膜下,分别于移植后1d(24h)、2d(48h)和7d回收移植物,将冻融以及移植后不同时间段的卵巢组织进行HE染色、全卵巢卵泡计数、电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细胞凋亡及RT-PCR检测VEGF基因表达。结果:冻融小鼠卵巢移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级卵泡数和卵泡存活率逐渐下降;移植后48h内细胞凋亡指数最高;电镜观察发现小鼠卵巢组织移植后损伤主要发生在移植后48h内;移植后VEGF的表达有上升的趋势,至第7d仍维持较高水平;移植后48hVEGF120mRNA和VEGF188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至7d下降恢复至移植前水平,而VEGF164mRNA水平移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鼠卵巢组织移植后48h内细胞凋亡最为严重,移植后引起大量卵泡的丢失;在移植后血管化的过程中VEGFmRNA表达量增加,VEGF120mRNA和VEGF188mRNA可能参与卵巢移植后早期血管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Ectopic pituitary isografts (EPI) have been found to induce a high incidence of uterine adenomyosis in SHN mice. All the SHN mice given EPI in the right uterus at 40 days of age developed uterine adenomyosis, and more than 80% of mice showed the genesis of subserosal nodules, an advanced state of adenomyosis, 65 days after EPI. Activities of both thymidylate synthetase and thymidine kinase, i.e. DNA-synthesizing enzymes in de novo and salvage pathways of pyrimidine metabolism, respectively,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EPI-induced uterine adenomyosis to approximately 2-fold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uteri. Bromodeoxyuridine-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regarded as the cells in S phase, and the number in the endometrial epithelium and stroma in EPI-induced uterine adenomyosis was more than 1.5-fold that in normal control uteri. EPI may affect the genesis of uterine adenomyosis generally, but not locally, because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ight uterus with EPI and the left without EPI in the incidence of adenomyosis, histology or DNA-synthesizing enzym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鼠经消化道途径给予低剂量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对子宫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雌性ICR小鼠切除双侧卵巢,恢复性饲养1周,剔除异常个体后,50只动物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动物,依次皮下注射(sc)10.0μg/(kg·d)17β-雌二醇,灌胃(ig)0、20.0、60.0和180.0μg/(kg·d)BPA,连续7d。动物每3d称量体重一次,于最后一次给药24h后,阴道涂片检测角化上皮细胞,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取子宫,称其干湿重,计算子宫脏器指数,组织切片,HE染色后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子宫上皮高度和宫腔面积。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雌二醇和BPA低剂量组动物体重增加,BPA中高剂量组动物体重无明显差异。②阴道涂片结果显示,处于动情期动物数分别为:对照组0/10,雌二醇组10/10,BPA低剂量组2/10,BPA中剂量组1/10,BPA高剂量组0/10;③BPA低剂量组动物子宫湿重和含水量较对照组增加,脏器系数增大,BPA中高剂量组子宫湿重和脏器系数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④病理组织学及显微图像分析结果显示,BPA低剂量组动物子宫腔面积较对照组增大,中高剂量组子宫腔面积明显减小(P0.01);低剂量组动物子宫上皮高度较对照组增高(P0.01),中高剂量组子宫上皮高度降低明显(P0.01)。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剂量BPA能增强小鼠子宫ER和PR表达,但随剂量增加,ER表达下降。结论BPA经消化道途径给予ICR小鼠,人环境暴露剂量下具有雌激素活性,但雌激素活性随BPA剂量增大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建立小鼠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殖道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将小鼠生物型沙眼衣原体C. muridarum 1&#215;104 IFU阴道接种于C57B6背景雌性小鼠,取感染后阴道拭子做沙眼衣原体培养,计算IFU,监测小鼠感染和病原体清除情况;80 d后处死小鼠,检测子宫输卵管病理改变;ELISA检测感染过程中小鼠生殖道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α、IL-6、MIP-2和TNF-α产生情况。小鼠感染在第3至第15天维持较高水平,然后病原体被逐渐清除,整个病程约3~5周;病理检测显示子宫输卵有严重炎症、管腔扩张积水,狭窄等;于感染后第3天检测到局部IL-1α、IL-6、MIP-2分泌,第7天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IL-6于11 d恢复正常,IL-1α和 MIP-2于15 d恢复正常)。 TNF-α仅在第7天检测到高水平表达。相对于TNF-α和IL-6,IL-1α和MIP-2维持时间较长。成功建立沙眼衣原体感染小鼠生殖道模型,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可诱导小鼠生殖道局部分泌IL-1α、IL-6、MIP-2和TNF-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拮抗剂(ISO-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方法:以裸鼠为研究对象,构建子宫内膜异位元症动物模型,应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拮抗剂进行干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的成活率和体重变化;采用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TNF-αmRNA的表达,ELISA检测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ISO-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加其体重(P〈0.05)。ISO-1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受损组织中MMP-2、VEGF、TNF-α的表达(P〈0.05),但对TIMP-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被特异性阻断后,可明显抑制受损组织的重构、血管生成和炎症,最终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生长及进一步恶化,这可能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日龄小鼠心电图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为小鼠正常及疾病状态下心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标准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和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对非麻醉状态的309只不同日龄昆明小鼠行心电图分析。结果记录正常昆明小鼠的心电图参数及形态。心律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428.96±93.62)(254~789)次/min。平均RR间期在小鼠1、7、14日龄到成年,从1日龄的(138.89±3.85)ms降到7日龄的(116.75±5.48)ms,14日龄的(109.22±5.06)ms。在14、21、28、35、60日龄小鼠心电图RR间期与1日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14、21、28、35日龄、成年小鼠R-R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PR,QRS,QT,JT间期随着小鼠日龄的增长呈进行性缩短。平均Q-T间期从(46.66±3.56)ms(1日龄)减少到(40.40±3.46)ms(7日龄),(28.22±1.92)ms(14日龄)。14、21、28、35日龄,成年小鼠和1日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21、28、35日龄、成年小鼠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日龄小鼠的J-S-T段抬高明显,14日龄明显降低,35日龄接近基线甚至消失,类似成年小鼠心电图。结论昆明小鼠随日龄的心电图变化可为评价小鼠心脏的发育及药物干预对心电信号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