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西咪替丁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鼠炎症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将建模成功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鼠36只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西咪替丁1组、西咪替丁2组,每组12只,每组每日分别灌胃生理盐水0.1mL、胃西咪替丁0.1 mL、胃西咪替丁0.2 mL,持续应用14 d,观察小鼠炎症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变化情况。结果:西咪替丁1组、西咪替丁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体重都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西咪替丁2组与西咪替丁1组对比有显著提高(P<0.05)。西咪替丁1组、西咪替丁2组治疗第14 d的肠组织白介素-2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白介素-10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西咪替丁2组与西咪替丁1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西咪替丁1组、西咪替丁2组治疗第14 d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大肠埃希菌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西咪替丁2组与西咪替丁1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西咪替丁1组、西咪替丁2组治疗第14 d的肠组织CaMKIV、CREM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都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西咪替丁2组与西咪替丁1组对比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西咪替丁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鼠的应用能调节炎症免疫反应平衡,促进小鼠体重恢复正常,还可降低肠组织CaMKIV、CREM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小鼠肠道微生物状况,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类似物对子宫肌瘤大鼠模型血液黏度、子宫系数和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子宫肌瘤大鼠模型(n=36)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米非司酮组与GnRH类似物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0.15 ml的生理盐水、2 mg/kg米非司酮与2 mg/kg GnRH类似物,每周1次,持续8周。结果:米非司酮组与GnRH类似物组治疗第4周与第8周的全血比黏度、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值都低于模型组(P<0.05),GnRH类似物组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米非司酮组与GnRH类似物组治疗第8周的子宫系数、子宫白介素(IL)-10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都低于模型组(P<0.05),GnRH类似物组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米非司酮组与GnRH类似物组治疗第8周的子宫内膜厚度、腺间质面积比、腺体面积与腺腔面积都高于模型组(P<0.05),GnRH类似物组高于米非司酮组(P<0.05)。米非司酮组与GnRH类似物组治疗第8周的子宫组织Wnt5b与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GnRH类似物组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结论:GnRH类似物在子宫肌瘤大鼠模型的应用能降低子血液黏度,还可抑制血清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子宫系数,抑制Wnt5b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从而可改善子宫肌瘤大鼠的炎性细胞浸润状态与子宫内膜形态。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谷物发酵物对产后缺乳小鼠促进泌乳的功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分娩时间相差不超过24 h的KM小鼠,随机分为缺乳模型组、正常组、雌二醇组(17α-雌二醇,1 g/kg)和谷物发酵物组(24 mL/kg),每组6只。产后第3 d起,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溴隐亭(1.6 mg/kg)建立产后缺乳模型,共10 d。观察仔鼠、母鼠体重变化,每日泌乳量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催乳素(PRL)水平、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学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催乳素受体(PRLR)、β-酪蛋白(β-casein)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正常组、雌二醇组及谷物发酵物组仔鼠窝重增加量,泌乳量,血浆PRL水平,乳腺中PRLR和β-casein的表达均高于缺乳模型组(P<0.05) ,母鼠体重减少量低于缺乳模型组(P<0.05),谷物发酵物组与缺乳模型组相比乳腺小叶面积明显变大,小叶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明显减少,腺泡大量增生,小叶内腺泡腔恢复到正常水平以上。结论:谷物发酵物对溴隐亭诱导的产后缺乳母鼠有促进泌乳作用,泌乳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PRL及其受体、β-case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罗格列酮对多发性骨髓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多发性骨髓瘤小鼠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分别给予经尾静脉注射重组鼠源促红细胞生成素5.0 mg/kg与罗格列酮5 mg/kg 100 μL,模型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检测细胞免疫功能与Caspase-3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的肿瘤体积高于治疗第1 d(P<0.05),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低于模型组(P<0.05),罗格列酮组低于红细胞组(P<0.05)。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罗格列酮组低于红细胞组(P<0.05)。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治疗第14 d与治疗第28 d的脾脏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比例对比高于模型组(P<0.05),罗格列酮组高于红细胞组(P<0.05)。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治疗第14 d与治疗第28 d的脑黑质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罗格列酮组低于红细胞组(P<0.05)。结论:注射罗格列酮在多发性骨髓瘤小鼠的应用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脑黑质Caspase-3的表达,同时也能促进小鼠体重恢复,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具体探讨微小RNA(miR-10a)通过含F-框WD重复域蛋白7(FBXW7)-E盒锌指结合蛋白2(ZEB2)轴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化疗耐药作用。方法:非小细胞肺癌模型小鼠(n=42)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miR-10a组与环磷酰胺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组给予环磷酰胺20 mg/kg腹腔注射,miR-10a组给hsa-miR-10a mimics 15 mg/kg 联合环磷酰胺20 mg/kg腹腔注射,1次/d,持续给药14 d。结果:miR-10a组与环磷酰胺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肿瘤体积低于模型组,miR-10a组低于环磷酰胺组(P<0.05)。miR-10a组与环磷酰胺组治疗第14 d与第28 d的瘤体质量低于模型组,抑瘤率高于模型组,miR-10a组与环磷酰胺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0a组与环磷酰胺组治疗第14 d与第28 d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模型组,miR-10a组高于环磷酰胺组(P<0.05)。miR-10a组与环磷酰胺组治疗第14 d与第28 d的血清FBXW7、ZEB2含量低于模型组,miR-10a组低于环磷酰胺组(P<0.05)。miR-10a组与环磷酰胺组治疗第14 d与第28 d的FBXW7、ZEB2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miR-10a组低于环磷酰胺组(P<0.05)。结论:过表达miR-10a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小鼠的FBXW7-ZEB2轴的激活,抑制血清FBXW7、ZEB2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改善肿瘤化疗耐药性,促进缩小肿瘤体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纳布啡鞘内注射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DNP)模型大鼠行为能力及背根神经节瞬时受体电位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1,TRPV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大鼠(n=48)随机平方为三组-模型组、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每组16只。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分别给予纳布啡鞘内注射0.5 μg/10 μL与1.0 μg/10 μL,模型组给予注射等剂量的0.9 %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分别于治疗第7 d、第14 d,采用血糖仪测定与记录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并进行机械痛阈检测;治疗第14 d、第28 d,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6与TNF-α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TRPV1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模型组、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空腹血糖水平都高于20.00 mmol/L,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机械痛阈高于模型组(P<0.05),也高于治疗前(P<0.05),纳布啡2组与纳布啡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治疗第14 d、第28 d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纳布啡2组明显低于纳布啡1组(P<0.05)。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治疗第14 d、第28 d的背根神经节TRPV1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纳布啡2组明显低于纳布啡1组(P<0.05)。结论:纳布啡鞘内注射在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大鼠的应用能改善行为能力,抑制背根神经节TRPV1的表达,还可抑制血清IL-6与TNF-α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治疗效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对克雷伯杆菌肺炎小鼠肺脏病理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56只C57BL/6小鼠随机平分为两组-模型组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通过气管注射肺炎克雷伯杆菌建立克雷伯杆菌肺炎模型,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与观察肺脏病理损伤情况。结果:模型组建模第7 d与第14 d的肺泡灌洗液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都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建模第7 d与第14 d的肺脏、脾脏、肝脏系数与肺脏病理评分、NLRP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都高于对照组(P<0.05)。在模型组中,建模第14 d的NLRP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肺脏病理评分、肺脏系数、脾脏系数、肝脏系数、肺泡灌洗液MPO活性都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克雷伯杆菌肺炎小鼠NLRP3炎症小体呈现高表达状况,可介导小鼠肺脏病理损伤,促进MPO活性增加,加重多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突触素及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 density,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平分为三组-丁苯酞组、阿司匹林组与模型组各18只。三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丁苯酞注射液20 mg/kg+阿司匹林20 mg/kg、阿司匹林20 mg/kg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检测血清及脑组织突触素及PSD-95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后,丁苯酞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丁苯酞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2)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丁苯酞组、阿司匹林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丁苯酞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3)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丁苯酞组、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突触素及PSD-95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丁苯酞组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4)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后,丁苯酞组、阿司匹林组大鼠大脑组织突触素及PSD-9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丁苯酞组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脑梗死模型大鼠的应用可促进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突触素及PSD-95的表达,并减小脑梗死面积,因而有利于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阿魏酸钠对肺结核模型小鼠免疫功能及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肺结核模型小鼠(n=36)随机分为模型组、利福平组、阿魏酸钠组,每组各12只。利福平组、阿魏酸钠组分别给予100 mg/kg剂量的利福平与阿魏酸钠,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给药6周,观察与记录所有小鼠的一般特征;分别于给药第2周、第4周、第6周,HE染色观察小鼠的病理特征;MDA检测试剂盒和总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肺组织MDA水平与SOD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6、IL-8含量;AnnexinV-FITC检测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结果:利福平组、阿魏酸钠组给药第2周、第4周、第6周的肺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利福平组与阿魏酸钠组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利福平组、阿魏酸钠组给药第2周、第4周、第6周的血液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阿魏酸钠组也高于利福平组(P<0.05)。利福平组、阿魏酸钠组给药第2周、第4周、第6周的血清IL-6、IL-8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阿魏酸钠组也低于利福平组(P<0.05)。利福平组、阿魏酸钠组给药第2周、第4周、第6周的肺泡灌洗液(broncho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巨噬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阿魏酸钠组也明显低于利福平组(P<0.05)。结论:阿魏酸钠在肺结核模型小鼠的应用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并改善氧化状况,还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降低肺泡灌洗液巨噬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干预作用及其炎症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30只昆明小鼠采用DSS喂养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FMT低剂量组和FMT高剂量组,另取10只作为对照组。FMT低剂量组、FMT高剂量组自造模后第1 d开始分别给予8 g/kg、15 g/kg粪菌剂量灌肠处理,灌肠体积0.2 mL。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肠处理。分别在实验第1、7、14及21 d称量小鼠体重。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出结直肠,观察各组小鼠结直肠形态变化并通过HE染色观察病变程度。ELISA检测小鼠结直肠组织匀浆液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 IL-4)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 IL-10)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和RT-qPCR分别检测结直肠组织中核因子κB-P65亚基 (nuclear factor-κB P65, NF-κB P65)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直肠组织中Toll 样受体4 (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相比,造模小鼠在第6 d起至第14 d体重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FMT低、高剂量组小鼠第10 d起至第14 d体重明显减轻,FMT高剂量组小鼠体重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直肠组织中TNF-α、IL-6、NF-κB P65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TLR4、MyD88 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IL-4、IL-10表达显著下降(P<0.05);FMT高剂量组IL-4、IL-10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其余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FMT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缓解炎症反应,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研究顺铂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对食管癌移植瘤小鼠免疫功能、癌细胞增殖以及肺转移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通过皮下注射食管癌移植瘤模型。一周后,30只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小鼠被随机均分为3组,即模型组、顺铂组和联合组。模型组不进行治疗,顺铂组腹腔注顺铂治疗,联合组腹腔注射顺铂联合尾静脉注射VEGF抗体进行治疗,共治疗7周。比较各组小鼠体重,食管癌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卵巢癌细胞肺组织转移结节数、癌细胞转移面积和转移病灶总数,以及食管癌移植瘤外周血CD4+、CD8+以及CD4+/CD8+ 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1)顺博组和联合组小鼠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联合组小鼠体重显著高于顺铂组(P<0.05);(2)顺铂组和联合组小鼠CD4+和CD8+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D4+/CD8+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联合组小鼠CD4+和CD8+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4+/CD8+却显著低于顺铂组(P<0.05);(4)顺铂组和联合组小鼠食管癌肿瘤组织体积和重量,肺转移结节数、转移面积和转移病灶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联合组小鼠显著低于顺铂组(P<0.05)。结论:VEGF抗体可以显著增强顺铂在体内对食管癌的抗癌特性,并有助于增强食管癌移植瘤小鼠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体内增殖和肺部转移。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丁苯酞对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颈动脉狭窄大鼠大鼠(n=42)随机为三组-模型组、低剂量丁苯酞(20 mg/kg)组和高剂量丁苯酞(40 mg/kg)组,每组14只。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每天给予20 mg/kg、40 mg/kg丁苯酞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1 d。结果: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7 d、第14 d、第21 d的BBT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与低剂量丁苯酞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高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颈动脉狭窄大鼠的应用能提高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性被动运动训练(CPM)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TK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CPM治疗。于训练前1d,训练后第1d、3d、7d及14d记录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和膝关节功能(HSS)功能评分。采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训练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100d,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患者首次独立活动情况。结果:训练后第3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第7d及14 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SS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3d、7d及14d,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β及TNF-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观察组首次独立活动平均时间69d,短于对照组8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M对改善老年患者肿胀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有明显优势,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人参皂苷Rg1对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蛋白激酶A(PKA)与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方法:抑郁症大鼠48只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每组16只大鼠。实验1组、实验2组每天2次灌胃给药(1 mg/mL、4 mg/mL人参皂苷Rg1),给药体积为10 mL;模型组以相同方式按体重给予双蒸水。观察与记录鼠抑郁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PKA、PKC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实验1组、实验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逃避潜伏期都显著低于模型组,实验2组与实验1组相比也显著缩短(P<0.05)。实验1组、实验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糖水偏好率高于模型组,实验2组与实验1组相比也显著升高(P<0.05)。实验1组、实验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血清5-羟色胺较模型组高,血清皮质酮含量较模型组低,实验2组与实验1组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1组、实验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海马神经元组织的PKA、PK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实验2组与实验1组相比也显著缩短(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在抑郁症大鼠的应用能改善抑郁行为,增加糖水偏好率,降低逃避潜伏期,还可提高大鼠的血清5-羟色胺含量,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降低海马神经元组织的PKA、PKC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研究葛根素治疗对U14宫颈癌小鼠血液流变学、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对宫颈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4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葛根素组。模型组和葛根素组小鼠通过腋下注射U14小鼠宫颈癌细胞建立U14宫颈癌移植瘤小鼠,并且葛根素小鼠通过葛根素灌胃进行治疗,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小鼠血流变学、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对宫颈癌细胞毒性。结果:经葛根素治疗的葛根素组宫颈癌小鼠肿瘤重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葛根素治疗宫颈癌小鼠的抑瘤率是(42.91±12.91)%。宫颈癌小鼠低切/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以及血细胞比容均显著升高(P<0.05),而葛根素治疗可显著降低宫颈癌小鼠低切/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以及血细胞比容(P<0.05)。宫颈癌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和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而葛根素治疗可显著提高宫颈癌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和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P<0.05)。此外,经葛根素治疗的宫颈癌小鼠脾淋巴细胞对U14宫颈癌细胞细胞毒性显著高于模型组宫颈癌小鼠(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可降低U14宫颈癌小鼠血液粘度、改善血流变性质,并且可以提高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全身麻醉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血流动力学及记忆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将建立成功的42只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3组-模型组、氧气组、七氟烷组,对照组吸入空气4 h,氧气组吸入100.0 %氧气4 h,七氟烷组吸入100.0 %氧气和2.5 %七氟烷4 h,监测与记录小鼠血流动力学及记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少于模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氧气组与七氟烷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pD2与Emax值高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高于氧气组(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脑组织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低于氧气组(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海马组织Akt、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低于氧气组(P<0.05)。结论:七氟烷全身麻醉在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的应用能抑制Akt、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可抑制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促进小鼠记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肝再生、炎症反应及转换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级大鼠以随机数表法分成模型组(n=30)、健康组(n=30)及治疗组(n=30)。健康组不予以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则通过四氯化碳蓖麻油溶液腹腔注射制作ALF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取BMSCs通过门静脉注射治疗,模型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干预。造模后第7 d,比较三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水平,炎症反应以及TGF-βR相关指标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上述肝功能指标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TGF-βR1和TGF-βR2蛋白表达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LT、AST及TBIL水平与血清TNF-α、TNF-α mRNA及TGF-βR1、TGF-βR2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BMSCs移植在促进ALF大鼠肝再生方面效果显著,且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下调TGF-βR1和TGF-βR2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杨梅素对高脂喂养小鼠代谢情况及自发活动节律的影响。方法:6周龄清洁级C57BL/6雄性小鼠15只,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CON)、高脂饲料组(HFD)、高脂饲料+杨梅素组100 mg /(kg?d)组(HFD+MYR)。从干预第10周开始使用Clocklab生物节律采集分析系统记录三组小鼠自发活动数据。干预第13周结束,检测三组小鼠体重、血脂数据。结果:与CON组相比,HFD组体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升高(P<0.001),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01),活动峰值时相(Activity phase)显著后移(P<0.001),自发活动量中值(Activity mesor)和总自发活动量(Total counts)明显增加(P<0.05),HFD+MYR组体重和低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显著升高(P< 0.01),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1),活动峰值时相显著后移(P<0.001),自发活动量中值和总自发活动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HFD组相比,HFD+MYR组体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5),活动峰值时相明显前移(P<0.05),自发活动量中值和总自发活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杨梅素可改善高脂喂养小鼠的代谢状态及减轻小鼠自发活动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扶正方对Lewis肺癌小鼠免疫功能、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IL-6、γ干扰素(INF-γ)的影响。方法:将40只Lewis肺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扶正方低剂量组(A组)、扶正方高剂量组(B组)、顺铂组(S组),每组10只,A组、B组分别给予扶正方0.4 mL/20 g、0.8 mL/20 g灌胃,M组给予生理盐水0.4 mL/20 g灌胃,S组给予顺铂1 mg/mL,0.4 mL灌胃,连续14d,比较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肿瘤重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脏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比例细胞百分比,鼠肿瘤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及外周血IL-2、IL-6、INF-γ水平。结果:A组、B组、S组小鼠肿瘤重量低于M组,S组小鼠肿瘤重量低于A组、B组(P<0.05),治疗前各组小鼠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B组小鼠体重高于S组、M组(P<0.05)。A组、B组小鼠胸腺指数显著高于M组、S组(P<0.05)。A组、B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M组、S组,CD8+显著低于M组、S组(P<0.05),B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A组,CD8+低于A组(P<0.05)。A组、B组、S组小鼠肿瘤组织PI3K蛋白、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组(P<0.05)。A组、B组、S组小鼠外周血IL-2、INF-γ水平显著高于M组,IL-6水平显著低于M组(P<0.05)。结论:扶正方可以提升Lewis肺癌小鼠免疫功能,调节IL-2、IL-6、INF-γ细胞因子水平,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抗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芬太尼联合电针通过介导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途径调节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建模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大鼠(n=36)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芬太尼组与电针组,芬太尼组、模型组分别经尾静脉泵注1.0 μg/kg/min芬太尼与等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5 min,1次/d。电针组在芬太尼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1次/d,均共治疗2周。治疗第1周与第2周,对大鼠进行体重称重,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夹心法测血清胰岛素浓度,动态足底触觉仪检测大鼠机械痛阈,免疫印迹检测HDAC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芬太尼组与电针组在治疗第1周、第2周的体重都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也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芬太尼组与电针组在治疗第1周、第2周的血清胰岛素浓度都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也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芬太尼组与电针组在治疗第1周、第2周的机械痛阈都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芬太尼组与电针组在治疗第2周、第4周的 HDAC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也显著高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电针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大鼠的应用能提高机械痛阈,能提高大鼠体重,也可降低胰岛素浓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HDAC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