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戚文华  蒋雪梅  杨承忠  郭延蜀 《生态学报》2014,34(22):6548-6559
2006年4—12月和2007年3—11月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观察和统计了野生梅花鹿的繁殖行为,包括发情交配、产仔、发情吼叫、爬跨及其昼夜节律行为等。结果表明,四川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发情交配行为发生在9月上旬至12月中旬,集中在10—11月(占(86.99±3.24)%)。四川梅花鹿发情交配日期最早见于9月8日,最晚为12月16日,跨度约90—100 d(±6 d,n=90)。雌鹿交配日期与其繁殖经历具有低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3r0.5,P0.05),成体雌鹿交配日期稍微早于初次配种雌鹿。雄鹿发情吼叫和爬跨行为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各有2个高峰期(05:00—08:00和18:00—21:00),夜间有小节律的发情吼叫和爬跨时期。U-test检验表明发情吼叫频次和爬跨频率在昼夜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吼叫行为与其交配行为具有高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8r1.0,P0.05),主雄、次雄和群外单身雄鹿的昼夜吼叫次数有极显著差异(P0.01)。雌鹿产仔期从4月下旬开始到7月下旬结束,集中在5—6月(占(91.51±4.96)%),产仔日期最早见于4月29日,最晚为7月28日,跨度约80—90 d(±5 d,n=130)。梅花鹿产仔日期与其分娩经历具有低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3r0.5,P0.05),成体雌鹿产仔日期早于初次繁殖雌鹿。雌鹿每胎产1—2个幼仔,单双胎率分别为98.86%(±6.96%,n=129)和1.01%(±0.07%,n=1)。妊娠期和哺乳期梅花鹿采食行为分配占较大比率,其次是卧息和移动,哺乳期采食行为分配低于妊娠期,这与妊娠期正逢冬季,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有关,而哺乳期恰逢夏季,植物生长旺盛,食物资源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2.
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笼养鹤的卵受精率。人工授精时精子的密度和活率是影响卵受精的重要参数,输精间隔和部位也是影响卵受精的因素。为了解人工授精时输入的活精子数与卵受精率的关系,2006年~2007年对3只白鹤Grus leucogeranus、1只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和1只蓝蓑羽鹤Anthropoides paradisea雌鹤进行了人工输精实验,采用输卵管内输精,输精间隔2 d,产完一枚卵后尽早完成一次输精的方法,采精后共输精56次,每次平均输入的活精子数为1.2×107个,3种鹤所产26枚卵中有20枚卵受精,卵受精率为77%。  相似文献   

3.
繁殖大熊猫的目的是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保持遗传多样性。由于圈养种群中有自然交配能力的雄兽很少 ,人工授精则成为有效的遗传管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单纯人工授精的效率。 1 998年至 2 0 0 0年期间 ,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对 7只大熊猫进行了人工授精 (每只连续 2d) ,精液通过人工采精方法从 6只不同的雄兽中获得 ,使用鲜精、冷藏精液和冻精多种方法进行人工授精。 6只雄兽的精液平均值是 :采精量 3.3±0 .5ml;精子密度 1 ,42 9.8± 2 35 .4× 1 0 6/ml;活力 81 .7± 2 .1 % ;运动状态 ( 0~ 5 ,5 =最好 )3 1± 0 .1 ;精子正常率 79 3± 9.2 %。对 7只大熊猫进行的 1 4次人工授精中 ,使用的精液体积为 2 4± 0 3ml;活力是 73.5± 2 .9% ;运动状态为 2 .5± 0 .1 ;每次人工授精总活动精子数是 684.2± 1 1 8.2× 1 0 6。 7只大熊猫有 4只受孕 ( 5 7.1 % ) ,共产 5仔。平均孕娠期 1 31 .5±9.7d ,每胎平均 1 .3± 0 .3仔。同时 ,运用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了 1 8只次实验 ,成功 1 2只次 ,产仔 2 0只 ,繁殖成功率为 66.7%。本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授精能有效地使不能自然交配的雄性大熊猫参与繁殖 ,提高繁殖率 ,增加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对23头圈养黑熊进行63次电刺激采精,并在对精液进行品质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对3种稀释液4℃保存精液结果的筛选比较试验,得出以下结果:圈养黑熊采精量平均为1.06±0.93ml,pH值为6.71±0.44,精子密度为(3.23±1.68)×108个/ml,精子畸形率为(23.48±7.95)%,顶体完整率为(88.58±3.86)%,精子活率和活力分别为(76.30±13.91)%和(63.91±18.53)%;Tris-柠-果-葡-卵稀释液保存圈养黑熊精液效果最好,可作为进一步研究优化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以原鸡滇南亚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性欲反射强度、精液采集量等评判指标,探索适合于原鸡的人工采精技术.通过对精液感官评定和显微镜检,构建精液常规生理指标;在精液中,分别添加NaCl(0.9%、1%)、葡萄糖(5%、5.7%)、卵黄液(10%、13%)、蔗糖液(11%、13%)等4种稀释液,测量不同处理精子的活力、畸形率、质膜完整性、存活时间和生存指数,探讨稀释液、不同季节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精液品质的影响,筛选新鲜精液的最优稀释液.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人工采精技术可使采精量增至0.16 ml、成功率达96%以上.精液中性微偏酸性(pH∶ 6.7~7.0),呈现"有云雾状"特性、春秋季较明显,呈乳白色或乳黄色,略带腥味.精液量为(0.13±0.02) ml (0.10~0.16 ml),精子密度为(15.03±4.46)×10~8个/ml(11.61×10~8~22.16×10~8个/ml),活力为(93.91±0.08)%(93.20%~95.00%),质膜完整性为(93.75±2.71)%(91.60%~95.64%),畸形率为(5.53±1.59)%(4.55%~6.48%).NaCl(0.9%、1%)、葡萄糖(5%、5.7%)和11%蔗糖液均可作为新鲜精液稀释液,其总存活时间达32 h以上,考虑对畸形率、活力和质膜完整性等影响,以1%NaCl处理效果相对最佳.就精子活力和质膜完整性而言,原鸡采精的季节(月份)对稀释液具有一定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11只大熊猫作了41次人工采精。其精液质量表明,在6—20岁的雄兽发情季节里,只要采精技术得当,均能采到可用作人工授精的精液。鲜精在0—4℃保存61小时,或冷冻精液超低温(-196℃)保存1—6年,解冻后在37℃培养90分钟,其精子活力仍在30%以上,用作人工授精,仍能达到受孕、产仔效果。 将大熊猫与几种猫科及食草动物的精液质量进行比较,大熊猫的精子畸形率(6—59%,平均29.74%)比其他动物高,这是大熊猫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后受孕率仍然很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大熊猫进行科学饲养管理,可以提高大熊猫的性欲和自然交配能力。  相似文献   

7.
雌性麇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岁到5岁5个不同年龄阶段33头雌性麋鹿的体重(BW)、肩高(H)、头长(HL)、耳长(EL)、胸围(BR)、尾长(TL)、体长(BL)、后足长(ZL)进行测量,分别对体重与其余7项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雌鹿的7个体尺和体重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体重与胸围、肩高和体长相关性较大.在1至2岁雌性麋鹿,体重增长速度较快,2岁为麋鹿外貌定型阶段,3~4岁麋鹿的性状第一主成分相似,说明雌性麋鹿的体成熟期是在3~4岁.  相似文献   

8.
2007~2009年每年5~7月对四川省绵阳地区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在绵阳,黑卷尾5月初迁入,5月中旬开始筑巢,巢深(6.73±1.41)cm、巢位高(6.38±1.27)m,巢内径为(9.88±1.54) cm,外径为(12.87±2.75) cm;5月底6月初产卵, 窝卵数多为3~5枚,平均卵重4.61 g,平均卵长径24.4 mm,平均卵短径17.4 mm;孵卵期(16±1) d,育雏期15~17 d,在幼鸟8~12日龄亲鸟育雏频次最高,平均为(8.23±2.13) 次/d.  相似文献   

9.
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叫达 2 2次 ,占 4 7 8%。雄鹿的吼叫由连续的 3~ 13声组成 ,整个吼叫过程持续 9~ 2 3s ,吼叫频率为 [3 4 74± 6 90 ( 2 5 ) ]声 /min。雄鹿每次的吼叫声数及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雄鹿的吼叫在白天和夜间均能听见 ,但主要发生于 8:0 0~ 9:5 9及 17:0 0~ 17:5 9两个时间段。吼叫是雄鹿繁殖活动的一个表现指标 ,它与雄鹿的蹭角、泥浴、争斗胜利、交配成功或追逐发情雌鹿等优势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认为吼叫是雄鹿发情行为中的一种优势炫耀行为 ,具有明显的繁殖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鲜红  侯蓉  郑鸿培 《四川动物》2006,25(1):55-58
在2004年度2~5月大熊猫繁殖季节,对5只不同年龄雄性大熊猫的精液使用酶免法检测精清中的PAF-AH含量,并初步探讨了其含量高低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所有受检样品中均检测到PAF-AH活性的存在,浓度最低仅12.96 mmol/min.mL,最高达275.42 mmol/min.mL,大熊猫年龄不同、采精时间不同,精清PAF-AH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时PAF-AH的含量表现出与精子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R=-0.73,P<0.001),与精子运动状态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5);与精子形态完整性也有一定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R=-0.42,P>0.05)。结果表明,大熊猫精清中含有PAF-AH,其含量高低与大熊猫年龄、采精季节及精液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的社群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2.9%和70.4%);冬季以混合群居多(60%).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社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x2=68.45,P<0.01),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95只,其中3只群出现最多(20.0%);2~5只的群占54.3%;6~10只的群占23.1%;11~20只的群占9.2%;>20只的群占2.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4.07;4.94±4.20;6.66±10.12;6.0±5.66),其中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种群持续繁殖是重引入物种对原灭绝地气候成功恢复适应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引入前后种群的繁殖波动规律,可为重引入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繁殖预测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整理北京重引入麋鹿种群后的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总分娩数据,以每年最早分娩日作参照基准,统计个体分娩距此的天数,计算同步化率,并用ANOVA分析气温、降水、空气湿度、光照等变量对麋鹿分娩定时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 引入后麋鹿种群年分娩节律呈“钟摆样”前后摆动,后逐渐回调,并最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隔85年 (从灭绝至重引入) 后,北京麋鹿种群首次分娩时间较乌邦寺种群推迟35 ~ 42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娩节律逐年提前;种群扩繁阶段:分娩节律逐年向后推迟;种群复壮阶段:分娩节律又逐年微回调并最终处于稳定状态。(2) 北京麋鹿种群分娩有较强光周期定时和同步化:在重引入的第一年,分娩同步化率达到0 ~ 25%、25% ~ 50%、50% ~ 75%,分别用时18 d、14 d、5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别用时41 d、19 d、11 d;种群扩繁阶段分别用时45 d、10 d、9 d;种群复壮阶段分别用时34 d、20 d和11 d。(3) 累积光照和积温,对北京麋鹿种群正常分娩启动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同步化分娩没有影响:妊娠期积温达到 (2748.34 ± 157.69)℃,累计光照达到 (3684.77 ± 514.26) h可启动正常分娩。(4) 北京麋鹿种群的分娩峰期与地上生物量峰期相关;从分娩时间来看,北京麋鹿种群已经恢复了对原灭绝地气候的适应。(5) 随时间增长,北京麋鹿种群非同步化分娩的个体数量逐年增加,分娩期总跨度并未延长。1997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非同步化分娩现象。因此,基于分娩数据分析表明,麋鹿引入北京37年后,种群已经恢复对原灭绝地环境的重适应。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下和不同发情期时段中雄性麋鹿的繁殖计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1998年到2001年,我们研究了密度、发情期与雄性麋鹿繁殖计策的关系。我们选择了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的两个麋鹿群体和北京麋鹿苑的一个麋鹿群体,观察记录了发情期前期、中期和后期中实验麋鹿种群参数、围栏大小、群体中雄鹿的繁殖计策、群主变更情况、后宫数目以及后宫雌鹿数。尽管不同种群和不同发情期的雄鹿繁殖计策有差异,但是各个群体中雄性麋鹿都有占群、偷袭交配和求偶集会3种繁殖计策。利用因子分析提取了两个主成分:主成分1主要代表实验围栏、麋鹿存栏数和密度等因子的影响,主成分2主要代表发情期时段因子的影响。这两个主成分解释了全部因素效应的90.72%。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占群计策与主成分2呈极显著负相关,求偶集会计策与主成分1呈显著正相关,最大后宫雌鹿个体数与主成分1极显著正相关,而偷袭交配计策和后宫数目与主成分1和2均无显著相关。据此推测,占群和求偶集会繁殖计策分别受密度和发情期时段的影响,而偷袭交配行为对密度和发情期时段不敏感。我们还探讨了麋鹿发情行为计策的环境适应性,从行为学角度为麋鹿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乙二醇(EG)为抗冻剂超低温冻存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精子的活力及DNA损伤情况,本研究以Hank′s盐溶液(HBSS)为稀释液,5%~30%乙二醇(EG)为抗冻剂,0.5 ml麦细管为冻存管,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黄姑鱼精子,用显微观察法测定精子活力,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精子的DNA损伤,用SPSS 11.5处理实验数据。黄姑鱼鲜精的激活率为85.67%±2.09%、运动时间为(318.67±6.11)s、寿命为(405.67±7.77)s。5%、10%、15%乙二醇(EG)组冻精的运动时间及寿命与鲜精相比差异不显著,其中10%乙二醇(EG)组冻精的激活率为84.67%±1.15%、运动时间为(319.00±12.12)s、寿命为(400.67±4.73)s;20%、25%、30%乙二醇(EG)组冻精的运动时间及寿命与鲜精相比差异显著。5%、10%、15%、20%乙二醇(EG)组冻精核DNA损伤状况与鲜精无显著差异,25%、30%乙二醇(EG)组冻精核DNA损伤状况与鲜精差异显著,且冻精核DNA的损伤程度与乙二醇(EG)浓度成正相关。分析认为,5%~15%乙二醇(EG)适宜作为黄姑鱼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用抗冻剂。  相似文献   

15.
为利用冷冻精液保存地方鸭品种资源,以笼养攸县麻鸭公鸭(日龄170 d)为试验对象,检测其精子密度与活力,对精液稀释液渗透压进行筛选;将活力在0.5以上的精液以6%二甲基乙酰胺(dimethylacetamide,DMA)作为冷冻保护剂,用便携式简易专利技术装置,将细管精液置于液氮面上约2 cm高度熏蒸冷冻7 min后浸入液氮10 min以上,随后40℃水浴解冻10 s,检测解冻精子活力;将精子活力在0.3以上的细管精液在液氮中保存,待收集到足够细管精液后对相近周龄临武鸭母鸭进行输精。结果显示:1)在不同渗透压稀释液中,精子体外存活时间以LR液303 m Osm/kg组最佳,其活力与273 m Osm/kg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215 m Osm/kg组差异显著(P<0.05); 2)采集的原精平均活力中,诱情方式的为0.71,按摩方式的为0.61; 3)诱情方式冻精液的平均活力为0.33,活力在0.3以上的冻精输精组的受精率为85.93%,鲜精组为88.17%,且冻精最高批次平均受精率达93.8%。本文精液冷冻方法为我国鸭乃至禽类延长公禽在后裔测定中的种用期限,利用精液冷冻保存种质资源,弥补活体保种的不足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福州地区圈养小熊猫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于1994年引进小熊猫进行人工饲养。2000年小熊猫繁殖成功。2000~2005年累计饲养成年雌性小熊猫54只,其中33只小熊猫出现发情行为,发情率61%。发情的小熊猫中19只怀孕和分娩,受胎率为57.6%,共产仔36只,幼子育成9只,育成率25%。本文报道了这期间小熊猫的饲养管理和繁殖情况,并讨论了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矮岩羊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 年7 ~12 月和2008 年4 ~6 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集群行为进行了观察。2007 年观察到34 群共217 只矮岩羊,集群平均为6. 4 ± 4.9 只;2008 年观察到16 群共135只,集群平均为8.4 ± 7.7 只。集群分为雄性群(2007 年:8.8% ;2008 年:6.3% )、雌性群(2007 年:2. 9% ;2008 年:0)、混合群(2007 年:70.6% ;2008 年:81.2% )、母仔群(2007 年:8.8% ;2008 年:12. 5% )和孤羊(2007 年:8.8% ;2008 年:0)5 种类型。在不同季节,5 种集群类型比例都有所变化,差异显著(P <0.01)。集群大小间和集群类型间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2 ~ 10 只的集群在2007 年占73.5%,在2008 年占75.0% ,呈集小群特征。年龄组结构中,成体、亚成体和幼体个体数比为100∶ 26.4∶ 28. 6 (2007 年)和100∶24.7∶ 20. 4 (2008 年)。雌雄性比2007 年为100∶ 55.7,2008 年为100∶ 56.6,年间差异不显著(P > .05)。受集群收益、生物学特征、繁殖周期、资源竞争、生境地形地貌、捕食风险和人类活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矮岩羊在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年龄结构和性比上显示了其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8.
对13头成年母猴,用黄体酮 前列腺索(PGF_(2a))处理,诱发月经周期,并用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案,注射外激性促性腺激素诱发等超数排卵。对171个大滤泡(直径≥4mm)实行外科手术采卵,滤泡穿刺吸卵共获147个卵细胞,平均每头猴采卵11.31±6.47个,卵细胞回收率为85.96%。精液用直肠电刺激法采集,精子经TALP培养基洗涤二次,并在含10%灭活猴血清的TALP液中,加入1mM CAMP和lmM咖啡因,预孵育6~3h。卵细胞在含10%灭活猴血清的TALP或Ham'sF-10培养基中作体外成熟的培养,经约4~12h孵育,卵细胞体外成热率为28.57%。成熟的卵细胞(n=42,中期Ⅱ)和已预孵育的精子一起12~24h,并有部分在前次输精后5~12h再次输精,在42~56h后有9个受精卵继续发育至2细胞期和桑椹期阶段,体外受精率为35.71%(15/4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密度制约的调控机制,1993–2013年,我们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养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增长率、死亡率、存活率和产仔率等参数,对麋鹿种群的发展是否受到密度制约影响以及作用于哪些种群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的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稳定增长阶段(1993–1997年)、快速增长阶段(1998–2006年)、缓慢增长阶段(2007–2009年)、迅速下降阶段(2010年)和种群恢复阶段(2011–2013年)。1993–1997年,种群增长率为16.60±3.10(%),而死亡率为4.34±0.93(%);1998–2006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28.98±3.62(%),死亡率为4.35±2.31(%);2007–200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为7.36±1.64(%),而死亡率增加为6.32±2.85(%);2010年种群暴发传染性疾病,数量急剧下降;2011–2013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10.95±4.04(%),而死亡率下降为5.70±2.03(%)。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与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2,P=0.0050.01),与产仔率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2,P=0.0000.01),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25,P=0.062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1993–2009年)和之后(2011–2013年)的成、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5.40±1.56(%)、95.79±1.80(%)和96.67±0.92(%)、94.04±2.20(%),两者差异不显著(成体:t=–0.503,df=8,P=0.6280.05;幼体:t=0.558,df=8,P=0.5920.05),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未对石首麋鹿保护区散放麋鹿种群的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从2003年起,种群受到密度制约机制的调控,主要表现为产仔率下降,同时也受到了洪水、疾病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面临的密度制约和环境容纳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采用透射电镜和光镜比较观察了中华水韭和云贵水韭雄配子体及其精子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2种水韭的雄配子体的寿命只有15~30d,终生都在小孢子壁内发育。(2)雄配子体只含有1个原叶体细胞、1个精子器壁细胞和4个精细胞,前2个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3)精子由精核、微管带、鞭毛、细胞质等4部分构成。(4)中华水韭雄配子体发生率为4.5%,平均每个雄配子体产生0.46个精子,精子游动速度约53μm/s,寿命8min;云贵水韭雄配子体发生率和产精量略高于中华水韭,但精子游动速度和寿命略低于中华水韭。研究认为,中国水韭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雄配子体产精率低、受到生殖生态限制、水污染对精子的危害等;雄性特征表明水韭在石松类中占有较高的进化地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绘出了水韭雄配子体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