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1.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麋鹿回归大自然的目标,1993年和1994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分别从北京麋鹿苑引入麋鹿30头(8♂,22♀)和34头(10♂,24♀)建立了繁殖种群。自2000年6月开始,作者每月一次(7-10d)实地监测石首麋鹿保护区内、外的麋鹿种群动态。到2006年产仔季节结束后,该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达522头,2006年产仔前性比为1∶1.22。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种群增长曲线,1998年后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呈指数增长(Nt=84e0.226t),其瞬时增长率为0.226;1998年夏季长江暴发特大洪灾,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部分麋鹿逃逸到长江南岸,形成了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该自然野化种群比保护区内麋鹿种群增长快,其瞬时增长率达到0.267。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差异显著,而两地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26.8%,P=0.010)和年均增长率(21.7%,P=0.038)均显著地高于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年均出生率(21.6%)和年均增长率(17.0%)。由于生境退化和人为干扰,当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增长已开始出现密度制约迹象,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麋鹿的生存繁衍条件。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野化麋鹿是否也存在偏性扩散行为?1995—2012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分区直数法、特殊个体识别法和访问调查法,按性别组成将扩散群分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对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18次扩散。其中,有65次扩散可确认扩散群的类型;60次可确认扩散群准确的个体数。结果显示:(1)雄性麋鹿较雌性更倾向于扩散。雄性群的扩散频次高于雌性群和混合群;50%的雄性扩散群仅由单一成年雄体组成。(2)雄性麋鹿的扩散能力最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的平均扩散距离分别为(13.73±8.74)km、(11.05±4.16)km和(8.95±2.16)km,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χ2=1.896,df=2,P=0.387)。雌性群和混合群的扩散距离均短于25km,而5.88%的雄性群扩散距离长于25 km。(3)雄性群的平均个体数与混合群的差异显著(F=5.324,df=24,P=0.000.05),与雌性群的差异不显著(F=9.830,df=35,P=0.813),而混合群与雌性群之间的差异显著(F=48.085,df=55,P=0.000.05)。(4)50.00%的雄性群和53.57%的混合群选择芦苇草地作为扩散目的地的生境。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与其他野生鹿科动物一样,也存在"雄鹿较雌鹿更倾向于扩散"的现象,雄性的扩散能力比雌性强,雌性的扩散可能依赖于雄性。以上结果对麋鹿的野外放归和自然野化种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长江故道湿地植被做分类和排序研究。TWINSPAN分类将湿地植被234个样方分为28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影响群丛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为生境的水分条件。TWINSPAN数量分类在DCA排序图中有较为明确的分布范围和界限,两者的结合使用,能很好地反映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大豆栽培品种铁丰29为试验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研究O3浓度升高和UV B辐射增强复合胁迫对大豆叶片叶绿素(Chl)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产生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内,与对照相比,O3和UV-B单一胁迫及其复合胁迫下的大豆叶片Chl(a+b)、Chl a和Chl b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增大,活性氧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产量降低.O3和UV-B复合胁迫加剧了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促进大豆体内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使大豆抗氧化能力减弱,叶绿素含量降低,对大豆表现为协同效应.O3胁迫对大豆叶片的影响与复合胁迫更相近,其原因可能是在复合胁迫中臭氧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密度制约的调控机制,1993–2013年,我们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养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增长率、死亡率、存活率和产仔率等参数,对麋鹿种群的发展是否受到密度制约影响以及作用于哪些种群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的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稳定增长阶段(1993–1997年)、快速增长阶段(1998–2006年)、缓慢增长阶段(2007–2009年)、迅速下降阶段(2010年)和种群恢复阶段(2011–2013年)。1993–1997年,种群增长率为16.60±3.10(%),而死亡率为4.34±0.93(%);1998–2006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28.98±3.62(%),死亡率为4.35±2.31(%);2007–200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为7.36±1.64(%),而死亡率增加为6.32±2.85(%);2010年种群暴发传染性疾病,数量急剧下降;2011–2013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10.95±4.04(%),而死亡率下降为5.70±2.03(%)。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与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2,P=0.0050.01),与产仔率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2,P=0.0000.01),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25,P=0.062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1993–2009年)和之后(2011–2013年)的成、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5.40±1.56(%)、95.79±1.80(%)和96.67±0.92(%)、94.04±2.20(%),两者差异不显著(成体:t=–0.503,df=8,P=0.6280.05;幼体:t=0.558,df=8,P=0.5920.05),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未对石首麋鹿保护区散放麋鹿种群的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从2003年起,种群受到密度制约机制的调控,主要表现为产仔率下降,同时也受到了洪水、疾病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面临的密度制约和环境容纳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经历129年的保护努力,种群数量恢复到10000多头。因近亲繁殖严重,表面上看已无灭绝危险,但仍存在巨大隐忧。通过对麋鹿种群变迁、灭绝、重引入、恢复现状及四大种群(乌邦寺、南海子、大丰、石首野化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追踪分析,探究近千年来困扰麋鹿种群发展壮大的多重因素,提出种群保护与栖息地保护并重、强化疫病监测等保护对策,为麋鹿及其它大型陆生濒危哺乳动物突破种群发展瓶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湖北石首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麇鹿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麇鹿回归大自然的目标,1993年和1994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分别从北京麋鹿苑引入麋鹿30头(8♂,22♀)和34头(10♂,24♀)建立了繁殖种群。自2000年6月开始,作者每月一次(7—10d)实地监测石首麇鹿保护区内、外的麋鹿种群动态。到2006年产仔季节结束后,该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达522头,2006年产仔前性比为1:1.22。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种群增长曲线,1998年后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呈指数增长(Nt=84e^0.226t),其瞬时增长率为0.226;1998年夏季长江暴发特大洪灾,石首麇鹿保护区内的部分麋鹿逃逸到长江南岸,形成了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该自然野化种群比保护区内麇鹿种群增长快,其瞬时增长率达到0.267。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差异显著,而两地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26.8%,P=0.010)和年均增长率(21.7%,P=0.038)均显著地高于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麇鹿种群的年均出生率(21.6%)和年均增长率(17.0%)。由于生境退化和人为干扰,当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增长已开始出现密度制约迹象,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麋鹿的生存繁衍条件[动物学报53(6):947—952,2007]。  相似文献   
8.
湖北麋鹿保护区糜鹿产仔期植被分布及种群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保护区10年来存在着植物种类的更替,植被群落的分布与演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2008年冬季的不完全考察中发现有16种植物未在1997年的植物名录中出现.植被调查对于麋鹿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4月采用样线法及样方法,对保护区内的植物种类及植被类型加以确定.调查结果与1997年植物普查记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