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熊猫栖息于喜马拉雅与横断山脉,是亚洲濒危物种。中国的小熊猫谱系已登记圈养小熊猫个体968 只,现有存活个体355 只(2013 年),然而,现有谱系中存在部分信息不明确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19 对小熊猫特异性引物对41 只圈养小熊猫进行微卫星扩增,并分析其亲缘关系。将获取的亲子鉴定结果,结合种群原始记录信息,利用Pedigraph 软件构建福州圈养小熊猫的种群遗传谱系图。结果表明:在母子关系确实的情况下,19个基因座位的联合父权排除概率为0. 99999968;利用6 个已知双亲的后代检验19 个基因座位的可信度,后代与双亲的基因型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表明19个基因座位能有效确认小熊猫的亲权关系。应用19 个微卫星标记成功地为15 个后代找到了生物学父亲。尽管一些雌性个体在繁殖期有多重交配的行为,亲子鉴定的结果显示同一窝小熊猫均来自单一父权。基因型比对结果表明7 对双胞胎均属于异卵双生子。福州种群的后代中除#920和#921 外,其余均源于#487 或#898 两只雄性,表明不同个体参与繁殖的机会不均等。因此,利用现代繁殖技术,加强濒危野动物种群管理,科学制定繁殖计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小熊猫感染紫色色杆菌引起肺炎的群发病例。7 只小熊猫中,出现以呼吸衰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3 只小熊猫在发病3 d内全部死亡,病死率100% 。死亡的小熊猫解剖病变为气管内有白色泡沫样分泌物,肺有化脓性坏死并严重淤血;胸腔,心包积液且胸水浑浊;肝脏呈弥漫性空泡变性,淤血和散在局灶性坏死。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诊断为紫色色杆菌无色变种感染。根据GenBank 数据库提供的紫色色杆菌16S RNA 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5’GAG CAAACA GGA TTA GAT ACC 3’;5’TTA CGG TTA CCT TGT TAC GAC 3’),获得目的基因片段739 bp,将核苷酸序列测定的结果与GenBank 数据库提供的7 株紫色色杆菌进行同源性比较。分离的菌株(FJ08A) 与CV09 株、ESBV4400株同源性均为98.8% ,与AY117554 株、EAV2 株、AJ871127 株、LMG3953 株、JS1 株同源性分别为98. 2% 、98.0% 、94.9%、93.1% 、92.8% 。依据调查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对其余4 只未发病的小熊猫采取肌
肉注射头孢哌酮钠和口服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性治疗,效果良好,未有新病发生。结果表明:(1)紫色色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性强,致死率高,腹腔注射分离的紫色色杆菌菌液导致接种小白鼠在2 ~3 d 内全部死亡。小熊猫感染后,发病迅速,致死率高,应引起重视;(2)紫色色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外伤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小熊猫霉菌毒素中毒性肝炎的群发病案。35 只小熊猫中,21 只发病,5 只死亡。通过日粮成分调查,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查,血液参数测定,病理学检查和动物试验,确诊为呕吐毒素(DON)和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中毒。依据调查结果对小熊猫进行治疗,小熊猫预后良好。结论:(1)小熊猫对霉菌毒素(DON 和F-2 毒素)极其敏感,应予以高度重视;(2)DON 和F-2 毒素存在相互增强作用,对小熊猫的毒性作用主要为肝毒性和肾毒性,并可导致小熊猫机体免疫功能降低;(3)小熊猫对霉菌毒素的耐受性与环境的适应性有关,应激因素能提高小熊猫对霉菌毒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小熊猫是亚洲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目前受到栖息地减少、片断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等威胁。中国圈养小熊猫已经有60 多年历史,约55 个机构曾经饲养过小熊猫,现今圈养数量有400 多只,评估小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对科学维持圈养种群和保存遗传种质资源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19 个微卫星座位,对中国境内11 个小熊猫圈养种群的116 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估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1 个种群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基因丰富度3.505 ± 1.033 (北京)至4.026 ± 1.219 (冕宁),期望杂合度0.631 ± 0.225(黄山)至0.782 ±0.171 (温岭)。其中福州和无锡种群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 平衡。整个圈养群体内各个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为0.055,呈显著分化,表明11 个种群遗传分化水平较高。Bayesian 遗传聚类分析将11 个种群聚为三个遗传簇,与野生种群的遗传聚类结果一致。结论:小熊猫圈养种群与野生种群相比,同样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圈养小熊猫遗传管理的重点不再是引进野生个体充实圈养种群,应制订科学的繁殖计划,避免近交,从而维持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2000 年至2009 年,12 只固定于10% 福尔马林中非生殖系统疾病死亡的小熊猫卵巢组织,按常规组织学技术制作组织切片,HE 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1)不同发情时期卵巢均有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分布。发情期的卵巢未观察到典型的成熟卵泡和卵母细胞; (2)原始卵泡数量较少,初级卵泡数量较多,多数初级卵泡和大多数的次级卵泡都处在闭锁状态;(3)卵泡腔出现之前,卵母细胞的直径和卵泡直径同时增长;卵泡腔出现之后,卵母细胞直径增长较慢,卵泡直径增长较快; (4)不同发情时期的小熊猫卵巢均存在大量的间质腺细胞;(5)妊娠小熊猫和发情间期无妊娠小熊猫的卵巢均有发育正常的黄体;(6)卵泡细胞发育呈低柱状至柱状时出现透明带。结论:(1) 卵泡闭锁主要发生在初级卵泡阶段,仅少数卵泡能发育至次级卵泡;(2)卵母细胞和卵泡生长呈双相生长的趋势; (3) 不同发情时期的小熊猫卵巢间质腺都发达; (4)发情排卵后,非妊娠黄体与妊娠黄体维持的时间相似,证实了小熊猫存在假孕现象。  相似文献   
6.
福州地区圈养小熊猫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于1994年引进小熊猫进行人工饲养。2000年小熊猫繁殖成功。2000~2005年累计饲养成年雌性小熊猫54只,其中33只小熊猫出现发情行为,发情率61%。发情的小熊猫中19只怀孕和分娩,受胎率为57.6%,共产仔36只,幼子育成9只,育成率25%。本文报道了这期间小熊猫的饲养管理和繁殖情况,并讨论了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规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连续16 次测定了2只成体雌性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变化,历经发情间期、发情期和两次妊娠期;连续9次测定了7只小熊猫妊娠期的孕酮含量变化。结果:(1)发情间期,小熊猫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基础水平),进入发情前期,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升高,在发情期一直维持高水平,配种后迅速降至基础水平; (2)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在发情间期和发情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发情期过后才出现升高,在妊娠期一直维持高水平,峰值出现在5 月;(3)发情的小熊猫不论妊娠与否,在妊娠期内血清孕酮含量均维持在高水平。研究表明: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能直接反映其繁殖规律,雌二醇对启动雌性小熊猫季节性繁殖起重要作用;在妊娠期内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升高不能作为判断小熊猫妊娠的标准;雌性小熊猫在妊娠期有假孕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