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红梅  戴星  孟继鸿  赵宇  单祥年 《遗传》2007,29(5):637-642
以戊型肝炎病毒(HEV)第4基因型中国株ORF2编码蛋白p166Chn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s), 同时制备20个N端或C端逐渐截短的p166Chn截短蛋白, 与7种不同基因型和亚型的p166蛋白一起, 通过ELISA、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以及竞争抑制实验对主要存在于我国的HEV第4基因型毒株进行抗原表位分析。结果发现所制备的McAbs与p166Chn截短蛋白的免疫反应有两种类型, 以1G10为代表的McAbs能与N端不短于aa477、C端不短于aa613的截短蛋白反应, 其针对的抗原表位是构象依赖型表位, 依赖于aa477~aa613肽链区段; 而McAb 2F11则能与N端不短于aa474、C端不短于aa617的截短蛋白反应, 其针对的抗原表位也是构象表位, 但需依赖于较长的肽链区段(aa474~aa617)。竞争抑制实验显示两类McAbs互不抑制, 进一步证实了所发现的两个抗原表位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同。更有意义的是, 两类McAbs均能与其他不同HEV基因型和亚型来源的p166重组蛋白发生阳性反应, 表明这两个抗原表位是HEV基因型共同性的, 可以在世界各国分布的不同基因型HEV毒株中诱导交叉免疫。  相似文献   

2.
DEAD-box家族是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高度保守的RNA解旋酶,在RNA的合成和加工、细胞发育和细胞代谢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DDX21 RNA解旋酶是DEAD-box家族成员之一,而目前为止DDX21的酶学功能及结构特征尚未被完全了解。本研究运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前沿技术,系统地研究了DDX21各结构域在不同功能中发挥的作用。首先重组构建并纯化了人的DDX21 RNA解旋酶及不同的截短蛋白质,利用动态激光散射和凝胶层析技术分析各蛋白质的寡聚形态,发现N-端的非功能区(N-端181aa)与C-端的4个FRGQR重复结构域对其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利用荧光偏振技术比较分析了各蛋白质与单链RNA的结合反应,结果显示,仅保留DEADc和HELICc结构域的截短蛋白质与单链RNA完全没有亲和性,缺失N-端181aa的截短蛋白质对ssRNA的结合能力与全长蛋白质基本一致,而仅缺失C-端的4个重复FRGQR结构域的截短蛋白质与单链RNA的亲和能力将显著下降;利用快速停流检测技术分析各截短蛋白质的解旋及退火活性,发现DEADc、HELICc及GUCT_RHII三个结构域共同参与DDX21的解旋功能,另一方面,缺失C-端4个FRGQR重复结构域的截短蛋白质导致退火能力的丧失。本研究揭示了DDX21的GUCT_RHII结构域及C-端4个FRGQR重复结构域在其结构及功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研究DDX21的结构及其细胞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嵌合结肠癌新抗原Adpgk的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病毒样颗粒(VLP)。方法:通过重叠PCR将新抗原编码序列插入截短型HBcAg(1~149 aa)第78、79位氨基酸编码序列之间,并将融合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2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利用亲和层析与超滤管纯化浓缩目的蛋白,通过Western印迹、粒径分析与透射电镜成像鉴定嵌合病毒样颗粒。结果:构建了pET-22b(+)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SDS-PAGE结果显示在30℃经1 mmol/L IPTG诱导5 h即可获得高浓度的可溶性蛋白,通过亲和层析与超滤浓缩得到了纯度良好的目的蛋白;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连有His标签的目的蛋白获得表达且浓度较高;透射电镜成像可见密集的大小均一、空心的球形病毒样颗粒结构。结论:制备出浓度与纯度良好且组装正确的嵌合HBcAg VLP。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epatitis B virus core protein,HBc)由于其天然的颗粒自组装能力和易修饰性,已然成为药物载体蛋白研究的热点.HBc的C-末端聚精氨酸结构域(CTD,aa 151-183)的截短与否不会影响颗粒的自组装特性,但对颗粒的内外电荷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药物包封.基于此,本研...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在医院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s).它以强大的多重耐药性(multiresistance)而闻名.核苷二磷酸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K)是一种进化上非常保守的酶,它能催化核苷之间磷酸基团的转移.我们解析了鲍曼不动杆菌NDK野生型和C端氨基酸残基Arg141-Thr142-Arg143(RTR)截短突变体的结构.通过和黄色黏菌(Myxococcus xanthus)NDK的三维结构进行比较,推断鲍曼不动杆菌NDK的催化机制和黄色黏菌类似.通过激酶活性实验和圆二色谱实验,发现鲍曼不动杆菌NDK E28A突变体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蛋白催化活性降低,说明Glu28是鲍曼不动杆菌NDK结构中非常关键的氨基酸残基.鲍曼不动杆菌NDK C端RTR截短突变体显示出催化活性极大的降低,这可能与C端RTR残基介导的二体间相互作用有关.虽然RTR截短突变体中的Lys33伸向了和野生型中不同的方向,和Val15产生相互作用弥补了一部分因为RTR截短丢失的相互作用,维持了RTR截短突变体和野生型类似的结构.但是,Lys33产生的相互作用依然太弱,不足以维持蛋白在催化的动态过程中整体结构的高效转换.我们解析的鲍曼不动杆菌NDK晶体高分辨率结构将有助于科学家设计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链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7917催化域CHAP的核心功能域,为进一步改造裂解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表达纯化分别从N端截短的Ly7917及从C端截短的Ly CHAP各蛋白,基于平板裂解试验和浊度递减试验,比较各截短蛋白之间的活性差异,以及添加Ca2+后各蛋白的活性变化。【结果】发现催化域蛋白Ly CHAP与Ly7917全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Ly CHAP的N端序列对其活性影响较大,不宜截短;而C端依次截短后,活性逐渐降低。C端截短20个氨基酸的Ly CHAP1-130,在添加1 mmol/L Ca2+后活性最强。【结论】Ly7917催化域CHAP的核心功能域为1-130 aa,推测其具有Ca2+结合区域,并发现Ly CHAP1-130在Ca2+参与下裂菌活性可媲美Ly7917全酶。预示着Ly CHAP1-130可以替代全酶应用于之后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7.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减毒疫苗是世界首例慢病毒疫苗,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研究发现,EIAV疫苗株EIAVFDDV12的跨膜蛋白gp45在马体内发生高频率261W位点翻译终止突变,使该蛋白质C端出现154个氨基酸的截短.为了探讨该截短对EIAV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作用,以EIAV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为骨干,构建了gp45截短型感染性病毒株,检测该截短突变对EIAV疫苗株在体外培养的马外周血单核细胞由来的巨噬细胞(MDM)、驴MDM和驴胎皮细胞(FDD)中的复制.实验结果表明,gp45截短型毒株在马和驴MDM中复制能力比未截短型毒株显著降低(P<0.01),特别是在马MDM中此差异更明显.相反,截短型毒株在FDD中的复制能力则显著高于未截短型毒株(P<0.01).此外,结果显示gp45截短型毒株在马MDM中的低水平复制降低了EIAV对其靶细胞诱导的凋亡.以上结果提示,EIAV疫苗的gp45截短型毒株是适应在体外FDD细胞中传代致弱的变异,该变异导致疫苗株在EIAV体内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中复制能力的降低,导致毒力进一步减弱.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长约9.5kb,5'端和3'端各有一个长约345bp和60bp的非编码区,编码区含一个大开放读码框架,编码3 010aa~3 033aa残基的多蛋白前体.  相似文献   

9.
钓取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抗体Z12重、轻链可变区(VH, VL)基因, 根据其氨基酸序列, 运用同源模建方法分别模拟VH和VL结构域的空间构象, 并搭建Fv片段的整体三维结构, 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建立Fv/hTNF-α作用的复合物模型, 据此模型推测Z12抗体识别的表位为hTNF-α141~146位. 将hTNF-α分为N端1~91和C端92~157两段进行原核表达, 检测结果表明Z12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hTNF-α C端92~157区, 初步证实预测结果可靠.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 当把hTNF-α141~146位氨基酸缺失后, Z12抗体识别该缺失体的能力几乎丧失, 提示此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141~146位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在医院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s).它以强大的多重耐药性(multiresistance)而闻名.核苷二磷酸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K)是一种进化上非常保守的酶,它能催化核苷之间磷酸基团的转移.我们解析了鲍曼不动杆菌NDK野生型和C端氨基酸残基Arg141-Thr142-Arg143(RTR)截短突变体的结构.通过和黄色黏菌(Myxococcus xanthus)NDK的三维结构进行比较,推断鲍曼不动杆菌NDK的催化机制和黄色黏菌类似.通过激酶活性实验和圆二色谱实验,发现鲍曼不动杆菌NDK E28A突变体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蛋白催化活性降低,说明Glu28是鲍曼不动杆菌NDK结构中非常关键的氨基酸残基.鲍曼不动杆菌NDK C端RTR截短突变体显示出催化活性极大的降低,这可能与C端RTR残基介导的二体间相互作用有关.虽然RTR截短突变体中的Lys33伸向了和野生型中不同的方向,和Val15产生相互作用弥补了一部分因为RTR截短丢失的相互作用,维持了RTR截短突变体和野生型类似的结构.但是,Lys33产生的相互作用依然太弱,不足以维持蛋白在催化的动态过程中整体结构的高效转换.我们解析的鲍曼不动杆菌NDK晶体高分辨率结构将有助于科学家设计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肝癌中HBV和HCV基因和抗原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CV RNA及HBV X基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HCV核心抗原,非结构区C33c抗原及HBxAg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定位及分布.结果表明(1)HCV RNA、HBV X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检出率分别为40%(55/136)和82%(112/136).HCV RNA定位于癌细胞的胞浆内,阳性细胞呈散在、灶状及弥漫分布三种形式;HBV 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分布呈胞浆型、核型及核浆型,阳性细胞也呈上述三种分布形式;(2)HCV C33c抗原、核心抗原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阳性率为81%(133/164)及86%(141/164).C33c抗原定位于癌细胞及肝细胞的胞浆内;核心抗原既定位于癌细胞核中,又可定位于胞浆中.C33c抗原阳性细胞以灶状分布为主;而核心抗原阳性细  相似文献   

12.
IBV青岛腺胃分离株(SD/97/02)S1蛋白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Genbank上发表的IBV S1纤突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青岛腺胃分离株(SD/97/02)RNA进行RT-PCR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的S1基因的G+C%含量较少,为37.0%,存在HindⅢ,BamHI,BgIII,SacI和SalI位点,无EcoRI位点,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在87.02%-94.21%之间,在第154~429nt处为高度的变异区;将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后,假定的S1蛋白由540个氨基酸组成,等电点8.24,在蛋白质内部存在18个Cys,在S1与S2蛋白之间的剪切位点为HRRRR,这与大多数IBV毒株(RRF/SRR)不一样,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169~181aa,230~250aa,485~506aa;与其他毒株进行抗原性比较后发现,在该毒株的320~326aa及390~401aa处的抗原表位消失,而在325~345aa、379~389aa处则出现了很强的抗原表位;第438~444aa处,其他IBV毒株(除ZJ971株外)原来存在的强抗原位点在本毒株中消失;在53~65位的氨基酸抗原性与其他毒株相比明显变弱.  相似文献   

13.
为研发安全广谱有效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T细胞疫苗,本研究构建了表达HCV截短型非结构蛋白3(Nonstructural protein 3,NS3)与核心蛋白(core)融合抗原的重组腺病毒疫苗。体外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实验表明该融合抗原可有效表达;小鼠免疫结果表明该重组腺病毒疫苗除了激发抗原特异的抗体反应外,还可激发较强的针对NS3抗原特异的T细胞免疫应答。该T细胞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IFN-γ+与TNF-α+CD4+T细胞亚群。采用异型(JFH1,2a型)HCV重组痘病毒接种小鼠进行保护效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截短型NS3与core融合抗原的重组腺病毒疫苗2针免疫后可产生明显的交叉免疫保护。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CV免疫保护机制及新型疫苗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用CHO细胞表达的含PreS1+S融合抗原的新型基因工程HBV颗粒疫苗(HBSS1)与Al(OH)3、CpG及CpG+Al(OH)3等佐剂配伍,在Balb/C小鼠模型上研究不同佐剂对HBV颗粒疫苗肌肉注射后免疫应答的影响,主要包括抗体滴度、抗体亚型分类及特异性细胞免疫(γ-IFNELISpot检测)。结果表明:CpG佐剂结合HBSS1颗粒疫苗可快速诱导(单针免疫)高水平的抗PreS1及S抗体,IgG2a/IgG1比率1,同时可诱导较高抗原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Al(OH)3+CpG双佐剂组一次免疫后可诱导产生最高的抗S抗体滴度(1:105),其产生的抗体亚类包括IgG1、IgG2a与IgG2b;在S抗原N端(13~49aa)存在优势CTL表位。结论:CpG佐剂结合HBSS1颗粒疫苗应是发展新型治疗性乙肝疫苗的较佳选项。  相似文献   

15.
兔抗m~7GMP血清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制剂反应能产生免疫沉淀、并抑制TMV的感染力达90%以上。~(32)pCp在RNA连接酶作用下与TMV制剂反应,分离~(32)p标记的TMV再经过核糖核酸酶(RNaseT_2)水解,电泳分离得到~(32)pm~7G~(5′)ppp~(5′)Gp,这些结果说明TMV病毒颗粒中的RNA的5′-端帽子结构可能暴露在病毒颗粒的外部,因而容易与抗m~7GMP血清及~(32)pCp反应,同时也说明TMV的RNA5′-端帽子结构与TMV的感染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戊型肝炎病毒(HEV)第Ⅳ基因型中国株开放阅读框架(ORF)2编码蛋白p166Chn的抗原表位特征.方法 制备HEV ORF2重组衣壳蛋白p166Ch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中和活性鉴定,并利用7种HEV不同基因型p166重组蛋白以及22种N端或C端逐步截短的p166Chn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确定McAb所识别抗原表位的性质和位置.结果 获得1株稳定分泌HEV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B4.该McAb不与其他基因型p166重组蛋白反应,不能中和HEV对培养细胞的感染性,也不能竞争抑制已知中和性McAb与抗原p166Chn的结合,表明McAb B4所针对的抗原表位是HEV第Ⅳ基因型特异的非中和性抗原表位.此外,McAb B4能与截短蛋白pN452、pN460、pN462、pN463、pN464、pN465、pN466、pN468、pN470和pN472发生阳性反应,而与pN482、pN492、pC587、pC597、pC599、pC600、pC601、pC603、pC605、pC607、pN465-C601和pN460-C605均不反应.表明其可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472~617位氨基酸,而且N端第472~482位氨基酸以及C端第607~617位氨基酸的1个或多个氨基酸对构成该抗原表位起着重要作用.结论 所发现的HEV第Ⅳ基因型特异性抗原表位是1个非中和性的构象依赖性表位,可定位于pORF2的第472~617位氨基酸.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心抗原基因(C基因)编码185个氨基酸残基,在原核细胞或痘苗病毒系统中能表达并装配成27nm大小的核心抗原(HBcAg)多聚体颗粒。已证实HBV C基因3′端编码近40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不是表达形成HBcAg颗粒所必需的。用外源基因替换这部分序列,已表达出表面带有外源基因产物的杂合颗粒,它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成为新型的基因工程多决定簇颗粒载体疫苗。但我们的实验中发现,用另外的外源基因替换3′端序列能显著影响HBV 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不同组成的外源基因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利用肽扫描技术对4株IBDV VP3的单克隆抗体(HRB-3F、HRB-7B、HRB-7C和HRB-10E)的抗原表位进行了研究.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鉴定,将HRB-3F和HRB-7B的抗原表位定位于VP3 109~119 aa(位于IB-DV聚合蛋白的864~874 aa),HRB-7C和HRB-10E的抗原表位定位于VP3 177~190 aa(位于IBDV聚合蛋白的932~945 aa).进一步检测其反应原性及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这两个表位均能与抗IBDV阳性血清反应.将这两个表位短肽免疫BALB/c小鼠,其血清可以和IBDV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与D6948、HK46和UK661等多株IBDV相应区域的同源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这两个表位在多种毒株中同源性为100%.通过IBDV VP3抗原表位的研究,筛出两个新的保守线性表位并进行精确定位,对进一步分析IBDV结构与功能以及建立以表位为基础的抗原抗体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丙肝病毒核心蛋白 ( 1~ 191)及其N端 ( 1~ 69)和 ( 1~ 40 )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 1~ 14 4 )羧端的融合克隆 ,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 .其表达产物B14 4C191,B14 4C69和B14 4C40同时具有乙肝核心抗原 (HBc)和丙肝核心蛋白 (HCc)的双重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CsCl密度梯度超离心和电镜观察表明 ,融合蛋白能组装成颗粒 .比较等量的融合蛋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后发现 ,融合的HCc长度对HBc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影响不大 .而B14 4C69和B14 4C40比B14 4C191免疫小鼠能产生更高的抗HCc抗体 .利用表达的融合蛋白建立了ELISA法 ,对人血清中抗HBc抗体和抗HCc抗体进行了检测 .  相似文献   

20.
表观遗传修饰是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方式,在拟南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PRC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蛋白复合体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均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蛋白。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证明了拟南芥PRC2蛋白复合体成员中的AtMSI1(Multi-Copy Suppressor of IRA1)蛋白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AtHDA6(Histone Deacetylase 6)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且确定其作用位点为AtMSI1蛋白的N端(1~114 aa)和C端(404~424 aa)的非特异性位点与AtHDA6蛋白的HD保守结构域(27~332 aa)和N端非保守的结构域(1~26 aa)。本研究构建AtMSI1-YC和AtHDA6-Y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共同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验证了AtMSI1-YC和AtHDA6-YN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并明确该相互作用的位点为细胞核。另外,pull-down试验再次证明了该相互作用的存在,原核表达并纯化的AtMSI1-GST融合蛋白可以与AtHDA6-His重组蛋白发生体外结合。综上所述,拟南芥AtMSI1与AtHDA6蛋白间存在相互作用,且每个蛋白中均有2个特异性结合位点参与该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