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PCR方法扩增犬细小病毒VP2基因,将其克隆至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转移载体pFastBacHTc上,命名为pFastBacHTc-VP2,将人工合成的犬瘟热病毒抗原表位基因T'TB克隆至VP2基因的上游,命名为 pFastBacHTc-T'TB-VP2.进而转化含穿梭载体Bacmid的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获得携带犬瘟热病毒T'TB细胞表位和犬细小病毒VP2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Bacmid-BacHT-T'TB-VP2,将其转染昆虫细胞Sf-9后获得融合重组T'TB-VP2蛋白,大小约为70 ku.经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表达的重组蛋白在无佐剂参与的情况下,按确定的免疫程序免疫6~8周龄的BALB/c小鼠,检测小鼠的体液免疫学指标.结果表明:表达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抗CDV和CP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本实验为重组犬瘟热与犬细小病毒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减毒疫苗是世界首例慢病毒疫苗,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研究发现,EIAV疫苗株EIAVFDDV12的跨膜蛋白gp45在马体内发生高频率261W位点翻译终止突变,使该蛋白质C端出现154个氨基酸的截短.为了探讨该截短对EIAV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作用,以EIAV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为骨干,构建了gp45截短型感染性病毒株,检测该截短突变对EIAV疫苗株在体外培养的马外周血单核细胞由来的巨噬细胞(MDM)、驴MDM和驴胎皮细胞(FDD)中的复制.实验结果表明,gp45截短型毒株在马和驴MDM中复制能力比未截短型毒株显著降低(P<0.01),特别是在马MDM中此差异更明显.相反,截短型毒株在FDD中的复制能力则显著高于未截短型毒株(P<0.01).此外,结果显示gp45截短型毒株在马MDM中的低水平复制降低了EIAV对其靶细胞诱导的凋亡.以上结果提示,EIAV疫苗的gp45截短型毒株是适应在体外FDD细胞中传代致弱的变异,该变异导致疫苗株在EIAV体内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中复制能力的降低,导致毒力进一步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对途经三江保护区的野生迁徙水禽携带禽流感病毒(AIV)和新城疫病毒(NDV)的状况进行有效监测.[方法]在2005年10月、2006年4月、2006年10月3个候鸟的迁徙季节从三江保护区采集了158只野鸟的咽拭子和肛拭子样本.应用SPF鸡胚盲传、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等方法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果]结果共分离到20株AIV和13株NDV.20株AIV均来自2006年10月采集的样品,经常规血清学分型鉴定分为12个亚型,11个亚型来源于绿头鸭,分别为H2N2(2/20),H2N6(2/20),H3N4(1/20),H3N6(2/20),H3N7(2/20),H3N8(2/20),H6N2(2/20),H11N2(1/20),H11N3(1/20),H11N5(2/20),H11N6(1/20),另外一株来源于白眉鸭,为H5N2(1/20).13株NDV则来自3个迁徙季节的5种不同水禽采,其中包括绿头鸭(8/13),豆雁(1/13),白额雁(1/13),绿翅鸭(1/13)和鸳鸯(2/13).[结论]这一结果表明,拥有极大种群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绿头鸭,被认为可能是AIV和NDV最重要的自然宿主之一,并在病毒的传播上比其他野生鸟类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本实验以前构建的含有犬瘟热病毒H基因的pMD18-T质粒,根据pMD18-T-H序列设计带有XbalI和HindⅢ酶切位点的引物,对H基因进行PCR扩增,得到约1800bp左右的片段。该片段被克隆到pMD18-Tsimple载体上,用XbalI和HindⅢ进行单、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再用XbalI和HindⅢ进行双酶切,纯化回收CDVH基因片段。将原核表达载体pPROEXTMHTa、pet-30b用同样的方法酶切,回收载体片段。将CDVH基因片段分别用T4连接酶连接到回收的pPROEXTMHTa、pet-30b载体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质粒pPROEXTMHTa-H和pet-30b-H。再用XbalI和HindⅢ进行单、双酶切鉴定阳性载体。本实验为下一步H蛋白表达、纯化并作为CDV诊断用抗原及CD的免疫预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研制出虎源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灭活疫苗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以FPV-HLJ为种毒,按1×10-2接毒量,采用同步接毒的方法接于猫肾传代细胞系F81株,于37 ℃静置培养,待细胞病变(CPE)达到75 %以上时,进行收毒。病毒悬液经甲醛灭活24 h,加入佐剂氢氧化铝胶,制备成FPV-HLJ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结果】皮下接种2月龄非免疫家猫,结果显示,实验组免疫猫FPV HI抗体水平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三免后FPV HI抗体效价为1:1024~1:2048,且免疫猫能抵抗FPV强毒攻击,具有100 %的存活率。随后将该苗接种2月龄左右幼虎,三免后抗体效价多数能达到1:1024。【结论】表明此灭活苗可产生较为理想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果子狸(Paguma larvata)隶属于花面狸属(Paguma),灵猫科(Viverridae),主要栖息于季雨林、常绿或落叶阔叶林、稀疏灌丛或间杂石山的稀树裸岩地(高耀亭,1987).  相似文献   
7.
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血细胞计数、光学显微及电子显微技术对二龄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数目、形态及结构进行了研究。二龄史氏鲟红细胞的数目为47.75×104个/mm3,白细胞数目为2.9万个/mm3,其中淋巴细胞所占比率最高。史氏鲟的外周血中除正常红细胞外,还有处于分裂状态及未成熟的红细胞。史氏鲟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淋巴细胞、粒细胞、血栓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粒细胞有两种,即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含有多种形状的核,其中分叶的核数目较多,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均类似于哺乳动物。对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细微结构的观察显示:红细胞中具有少量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典型;单核细胞较粒细胞稍小且具有较多线粒体;血栓细胞具有梭形和圆形两种,胞质较少,其中梭形的血栓细胞胞质几乎透明;对粒细胞的颗粒按照形状和电子密度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8.
圈养狐貉源犬瘟热病毒地方分离株H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于2004~2006年从人工饲养的发病狐貉中分离到6个CDV分离株,用RT-PCR方法扩增了其H蛋白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6个CDV分离株H基因阅读框全长均为1 824 bp,编码607个氨基酸,未发现碱基的插入和缺失.与Genbank中的34株CDV参考毒株的H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现有的CDV毒株可以分为Asia-1、Asia-2、America-1、America-2、Europe和Arctic 6个基因型,本实验中的分离株HL为Arctic基因型,与来自意大利的194/97株、丹麦的Green株同分在一组,其余5株分离株与来自日本的HAMA、UENO、Tanu96等毒株以及来自中国的TN株、GP株(大熊猫株)分在一组同属Asia-1型,表现出一定的地理位置相关性;6个分离株均与Onderstepoor、Convac等疫苗株差异较大、关系较远,提示病毒变异可能是造成目前已免疫动物仍然发生犬瘟热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狮弓蛔虫(T.L.)是对人工饲养种群东北虎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为保护极危级的东北虎(P.T.)免受该寄生虫的危害,对约300只P.T.进行6年多的防治研究实践,并总结制定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FM是T.L虫卵检测3种方法中最好的一种;T.L感染率高达80□,相对感染强度群平均epg为874;环境土壤污染严重,是反复感染和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驱虫和杀死环境中的虫卵是防止再感染的关键。选出的驱虫药物和药量(体重质量)为兽用盐酸左旋咪唑3—8mg/kg、肠虫清(或兽用丙硫咪唑)6—8mg/kg、丙氧咪唑10mg/kg;防治措施包括定期驱虫和随时驱虫相结合;药物交替选用,药量逐次增多;粪便集中无害化处理;2□百毒杀、煮沸的4—5□NaOH溶液消毒;笼舍喷灯火焰烧灼法、春季烧荒法、秋季半烧荒法、翻土法、砂土覆盖法等结合应用。综合防治效果:基本消除虎吐虫和便虫现象;T.L.感染率由65□以上降至16%左右,降低了71%;阳性虎的相对感染强度平均epg由原来874左右降到100—200之间,降低了近90□;综合防治后期药物驱出虫体数量由三百多条/只/次降到十几条/群/次;虎群体况亦有很大改善。故综合防治措施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