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觅食地选择是指个体对不同觅食地的非随机利用,是影响个体生存力和适合度的行为反应。觅食地的质量影响着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直接决定了动物种群的续存。一直以来,觅食地选择都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从动物觅食地选择的理论背景、影响因素和时空尺度变异等3个角度,对现有的觅食地选择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一些研究案例的剖析,从理论和实践上探寻动物觅食地选择的理论机制,进而为今后的觅食地研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斑块质量对大斑啄木鸟冬季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冬季对食物斑块的利用对策,2011年1月和2012年2~3月,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农田防护林中,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了大斑啄木鸟在食物斑块的觅食行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斑块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比较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及觅食成功率等指标,分析斑块质量对其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差异都极显著,但觅食成功率差异不显著;除停留时间外,不同性别间觅食差异不显著。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与斑块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觅食成功率与斑块质量相关性不显著。大斑啄木鸟倾向于在质量水平高的斑块觅食,表现为在这些斑块停留时间更长、往返次数更频繁;但觅食成功率不受斑块质量影响,这可能是大斑啄木鸟适应不同觅食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  相似文献   

3.
2010年3~5月在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recording),对巨(Sitta magna)觅食树种、觅食树干大小和觅食部位选择进行了观察。采用中心象限法(point-quarter technique)对研究区域的植物重要值进行了测定,用以计算觅食树种的选择系数。结果表明:巨对觅食树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选择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觅食,觅食时间占97.46%,觅食次数占96.54%,两者均极显著多于其他树种(P0.01),选择系数为43.89;巨对云南松的树干大小也有选择性,主要在胸径大于15 cm的大树(云南松中、成林)觅食,觅食次数占95.60%;在云南松的树干、枯树枝、活树枝和针叶丛4个部位中,巨偏爱在树干觅食,觅食时间占61.32%,觅食次数占57.02%,两者同样极显著多于其他部位(P0.01)。食物种类及丰富度、种间竞争和巨自身的形态特征等可能是影响巨对觅食树种、觅食树干大小和觅食部位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倪永明  李湘涛 《生态学报》2009,29(4):1731-1737
生境破坏是目前野生动物保护面临主要问题,加强生境恢复与重建对保护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将3S技术运用到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评价中,分析了近20a(1987~2006年)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的动态变化,结果:鸻形目鸟类最适宜觅食生境和适宜觅食生境分布面积在1993年最大;觅食生境变化以1993年为分水岭;最适宜觅食生境和适宜生分布面积呈下降趋势(倒U形分布),不适宜觅食生境分布面积呈增加趋势(U形分布).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5.
红火蚁觅食活动的气象因子相关性及其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气象因子是制约害虫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也是昆虫觅食活动的影响因子。【方法】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分析了红火蚁在华南地区的觅食活动年变动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红火蚁在12和1月份时觅食活动最弱,3—6月出现一个觅食高峰,在下半年的9—11月出现另一个高峰,7、8月份受高温的影响觅食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回落现象。红火蚁工蚁觅食活动的年变化规律又因不同生境类型呈现一定的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火蚁觅食工蚁数与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且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月最低气温综合影响红火蚁觅食活动的变化。其中,月平均气温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红火蚁觅食活动的参数。对荔枝园内全年红火蚁觅食活动进行分级,对方程进行求导得到红火蚁在荔枝园中觅食活动的5个活动级别所对应的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月平均最低气温实际临界值。[结论与意义]气象因子与红火蚁的觅食活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红火蚁的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非人灵长类觅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觅食行为生态学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食物选择研究方法、食物选择策略机制、觅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非人灵长类动物觅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食物选择策略和活动时间分配是觅食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非人灵长类动物觅食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动物保护、人工驯养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觅食生境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2008年4—5月,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结果表明:在孵化期,研究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类型主要为芦苇沼泽(74.36%),觅食生境的选择以标识因素和能量因素为主,其次是可觅性因素、安全距离因素和隐蔽因素;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类型多样化,以湿地(芦苇沼泽)为主,兼含陆地(农田);白枕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包括生境标识、食物、水和隐蔽物四大要素,其对觅食生境的选择分2个层次(大生境层次和小生境层次)3个过程(觅食生境类型选择、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  相似文献   

8.
陕西宁陕野化放飞朱鹮秋季觅食地选择与食物丰富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8年秋季应用样方法对陕西宁陕县寨沟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觅食地和食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朱鹮秋季的主要觅食地是冬水田,影响朱鹮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觅食地开阔度和土壤松软程度;宁陕野化放飞区朱鹮觅食地中共发现记录动物36种,冬水田翻耕对朱鹮的食物丰富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总体上,在秋季游荡期朱鹮的食物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9.
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的觅食行为是对特定生境的适应性产物。食物斑块周边植被对动物视野遮挡是否通过作用于其觅食活动中的警觉而影响摄入率。采用新鲜白三叶叶片构建东方田鼠密集均质食物斑块,以牛皮纸模拟食物斑块周边植被遮挡田鼠视野,测定其在食物斑块上的觅食行为序列过程及行为参数,检验食物斑块周边植被高度对东方田鼠摄入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体在不同程度视野受阻条件下食物摄入率无显著差异。分析觅食行为参数动态发现,在不同视野受阻条件下,个体能通过调整各采食回合内警觉行为动作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维持觅食回合内总的觅食中断时间的稳定,进而保证进食时间的稳定。东方田鼠在不同程度的视野遮挡条件下均能通过行为变异和优化使摄入率保持稳定。结果亦充分说明,东方田鼠在警觉强度上的变化不能反映觅食中断所带来的食物收益减损的代价,但觅食活动中各警觉动作的持续时间的变异却能够明确指示个体摄入率的动态变化,因此,以觅食活动中警觉引起的觅食中断时间代价为线索,检验其对摄入率的影响,是评价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在不同生境觅食适应性策略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 ,采用样方法对朱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 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位于海拔 6 0 0~ 10 0 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成鸟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 ,幼鸟多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对冬水田的主要栖息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朱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觅食地的海拔高度、开阔度、面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冬水田的恢复及保护对朱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草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东部种群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期极其依赖农耕地觅食存活,但当地人鸟争地冲突严重、觅食地萎缩加剧。为此,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叠加分析,探究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联性,并精确确定出重点保护管理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两年共在草海湿地周边农地确定黑颈鹤觅食点216处,其中家庭鹤觅食地99处、集群鹤觅食地117处,越冬种群中83%的个体依赖农耕区觅食;2)区域尺度上,家庭鹤与集群鹤的觅食点分布均为聚集分布,但集群鹤觅食点聚集程度较家庭鹤更高;觅食地与农耕地在空间聚类上呈正相关关系,并在3.2 km距离尺度下聚类程度最高;3)基于空间关联性,通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共确定最适宜的农地觅食地53.74 km2,并划定2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及2处次重核心保护区域范围。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区域尺度上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系,指导保护管理者加强重点区域管理,以及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缓解人鸟争地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8年11—12月在河南民权国家湿地公园,采用定点观察法、扫描取样法对越冬青头潜鸭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行为响应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晴天,静息、飞行、运动是青头潜鸭越冬期的优势行为(65.5%),觅食、修整是次要行为(31.9%);行为节律表现为上午觅食、中午静息、下午觅食修整;飞行通常发生在觅食高峰前,运动行为多与其他行为相伴,其时间分配与觅食呈正响应,与静息呈负响应。相较于晴天,阴雨天青头潜鸭增加了对静息和觅食的时间分配,静息、觅食和运动为阴雨天的主要行为(76.5%),修整、飞行为次要行为(20.3%);觅食和静息的高峰时段后移,傍晚时达到高峰,飞行和修整时间显著减少。与晴天相比,雾霭天青头潜鸭静息、觅食、运动和修整的时间分配增加,飞行行为减少;觅食高峰后移至中午和下午,静息高峰后移至下午;静息、运动和觅食为雾霭天的优势行为(70.6%),修整和飞行为次要行为(27.5%)。研究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民权湿地公园青头潜鸭的越冬期行为在时间分配、行为节律、优势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响应;阴雨天和雾霭天青头潜鸭会分配更多的静息和觅食时间,并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减少耗能行为应对恶劣天气。  相似文献   

13.
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功能反应及其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主要介绍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功能反应与模型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摄入率与其食物可利用性的功能反应是动物觅食生态学过程的基础。可利用植物的生物量密度、植物密度、植物大小、以及动物觅食的口量是影响动物觅食功能反应的潜在变量集。这些变量的差异导致动物功能反应格局的复杂化。生物量密度和植物密度对动物摄入率无明显影响,而植物大小对动物摄入率则有显影响。有食物密集的斑块条件下,以植物大小代替动物  相似文献   

14.
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受当地家畜影响。作为与家畜共享一个栖息地、并具有挖掘行为的兔形目高原鼠兔,其行为也受当地高原家畜影响。本文采用了Poisson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牦牛、不同土地利用对高原鼠兔行为频次的影响。结果显示觅食、移动频次是高原鼠兔的主要行为频次。在冬季牦牛觅食地高原鼠兔觅食行为频次高于警戒行为频次。相反,在夏季,无论是在牦牛觅食地还是在其夜宿地,高原鼠兔警戒行为的频次高于觅食行为频次。高原鼠兔行为也受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以及季节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与觅食频次成反比,植被覆盖度高的生境高原鼠兔觅食较少,相反,植被覆盖度较低生境觅食行为频繁。另外当前牧民的定居化趋势造成局域放牧过度,加速了土地荒漠化。因此本文也认为,季节性传统游牧模式对于草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紫水鸡冬季觅食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的冬季觅食地选择。研究结果显示,紫水鸡在冬季对觅食地植被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爱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对62个觅食地样方18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本密度、草本均高、草本盖度、灌木种类、水质和水位这6个因子是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枯高、动物性食物丰富度、距大道距离、草本种类、距小道距离、距所处水面边缘距离是区别冬季觅食地和对照地样方的主要参数,判别准确率可达78.1%。紫水鸡冬季多选择在水葱或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草本植被生长良好、具有特定水位或水质及中等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地方觅食。因此,该地区冬季觅食地的恢复和保护对紫水鸡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植食性哺乳动物功能反应描述了摄入率与植物可利用性变量的动态关系。动物警觉因占用了处理食物时间即觅食中断时间而延迟与下一口食物相遇,引致摄入率降低,进而对功能反应构型产生影响。在新鲜白三叶叶片构成的各类食物密集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觅食行为,建立功能反应函数模型,检验觅食中断对功能反应的作用格局及机制。结果发现,除小叶片斑块觅食中断时间在觅食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外,在大、中型叶片斑块的觅食中断时间比例均达到15.42%-26.82%;尽管,觅食中断使摄入率降低了33%,但东方田鼠功能反应仍为Ⅱ型功能反应。除东方田鼠采食时间及觅食回合时间随叶片重增大保持相对稳定外,处理时间及觅食中断时间均随叶片重增大呈线性递增趋势;采食时间、处理时间及觅食中断时间随口量的增大呈线性递增趋势;采食率随叶片重和口量增大呈指数递减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东方田鼠因警觉引起的觅食中断事件是导致采食率及摄入率降低的主要因子。摄入率测定值与模型预测值的线性回归极显著(P < 0.01),表明,新建立的功能反应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推测,东方田鼠因警觉引起采食率及摄入率减小的代价,是以延长觅食时间来补偿的。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在可利用性植物密集斑块,由植物大小调控的动物口量决定其摄入率,且受采食和处理食物竞争及觅食中断的制约,其功能反应为Ⅱ型功能反应的假说。  相似文献   

17.
植食性哺乳动物在分享社群觅食带来好处的同时,是否因个体间的相互干扰而影响其摄入率。在新鲜马唐叶片构建的均质密集食物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家族群成员个体在食物斑块上的觅食行为序列过程及行为参数,检验家族群存在对成员个体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东方田鼠家族群雌、雄成员个体的觅食行为参数均无显著差异。然而,与单只个体相比,家族群觅食尽管能显著地缩短成员个体的觅食决定时间,但却显著地降低了成员个体的摄入率。分析觅食行为参数觅食中断时间发现,相较于单只个体,家族群成员个体间因相互干扰而引起的觅食中断时间的增加,不但增大了收获每口食物的时间,而且导致其摄入率下降。检测家族群成员个体各警觉行为动作参数,发现,成员个体间的相互干扰能引致个体的一般扫视、盯视及嗅闻动作时间比例显著增大,尽管直立扫视和静听动作时间比例减少显著,但并未使个体的觅食中断时间减小。结果充分说明,东方田鼠家族群成员个体间的相互干扰能使个体觅食行为参数发生变异,导致觅食中断时间增加,摄入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朱Huan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采用样方法对朱Huan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Huan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位于海拔600-100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Huan成鸟 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幼鸟我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对冬水田的主要栖息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朱Huan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觅食地的海拔高度,开阔度、面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冬水田的恢复及保护对朱Huan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觅食是动物最重、最常见的行为,动物通过觅食获取其生长发育、繁殖和运动所需要的营养与能量.  相似文献   

20.
笼养白腹锦鸡觅食活动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笼养条件下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日觅食活动呈现早(7:00-8:00)和晚(18:00-19:00)两个明显高峰期,不同季节和天气其觅食节律有一定的差异;在一年中9月翌年4月的觅食频次较高,这可能与鸟类补充繁殖期能量消耗、积累能量御寒和保证生殖腺发育有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雄鸟觅食活动的主要因素为求偶、理羽和游走;影响雄鸟觅食的主要因素是游走、理羽和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