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琦  李浙  吴庆明  隋媛 《生态学报》2020,40(19):7054-7063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青头潜鸭的越冬行为模式及性别差异,以期为后续青头潜鸭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2018年11-12月采用定点观察法、扫描取样法等方法,对河南民权国家湿地公园越冬期青头潜鸭的越冬行为模式及性别差异进行了观察分析。观察期间共记录到青头潜鸭158只,超过全球种群数量1000只的10%。分析结果表明:(1)民权湿地公园,青头潜鸭越冬期行为时间分配以静息、觅食和运动三类行为为主,其次是修整和飞行两类行为;运动行为与觅食、修整、社会等行为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修整行为与社会行为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静息行为与修整、运动、社会等行为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飞行行为与觅食、静息、修整等行为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2)静息行为具有全时段高时间分配的特征,不存在峰期和谷期;觅食行为(峰期为10:30-11:30、13:30-14:30,谷期为11:30-12:30、14:30-15:30)和飞行行为(峰期为11:30-12:30、14:30-15:30,谷期为10:30-11:30、13:30-14:30、15:30-16:30)具有明显的错峰式节律;(3)不同性别青头潜鸭越冬行为时间分配存有差异,其中静息、觅食、运动是雄性青头潜鸭主要行为类别(超过70%),雌性青头潜鸭的主要行为为运动、飞行、觅食(接近70%);雌雄青头潜鸭在静息、修整、运动和飞行四类行为时间分配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雄性的静息、修整行为的时间分配极显著高于雌性,而运动、飞行行为的时间分配极显著低于雌性;(4)不同性别青头潜鸭越冬行为活动节律方面,除飞行行为外,其余行为均在行为峰期与谷期节律方面存有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民权湿地公园青头潜鸭越冬行为模式符合行为投资与收益的能量学理论,越冬行为模式在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是世界极危级(CR)物种,2018年至今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均调查到稳定的青头潜鸭越冬种群。研究青头潜鸭对不同栖息地的利用方式及所受干扰有利于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本研究分析了越冬期不同栖息地及不同性别青头潜鸭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对青头潜鸭活动的影响。2020年12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内青头潜鸭进行行为观察,按照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的利用率,将其栖息地类型分为池塘、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检验比较不同栖息地及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青头潜鸭的主要行为是休息(44.4%)和觅食(34.2%),且在不同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池塘中的觅食行为占比(50.1%)显著高于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大水面荷塘中的休息行为占比(63.1%)显著高于池塘和开阔水域。雌雄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雌性觅食时间高于雄性,整理行为时间低于雄性,这种差异受栖息地的影响。三种类型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池塘中所受干扰程度最高,主要干扰源为钓鱼、行人和施工,荷塘和开阔水域主要干扰为打渔船。本研究表明,对于越冬期的青头潜鸭,池塘是重要觅食地,荷塘可作为躲避干扰的休息场所,开阔水域可作为稳定的觅食栖息场所。对青头潜鸭的保护应考虑到不同栖息地的生态作用,以及青头潜鸭对不同干扰的容忍度,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3.
昆明翠湖是昆明越冬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了解红嘴鸥越冬期的日间行为模式,掌握其活动规律,2017年11月—2018年2月和2018年11月—2019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在翠湖水域对越冬红嘴鸥日间行为节律及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时段内越冬红嘴鸥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采用Pearson检验法检验了各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越冬期红嘴鸥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44.01±1.70)%、休息(18.84±0.93)%、修整(9.44±1.00)%、警戒(2.45±0.57)%、行走(3.01±0.39)%、游泳(13.77±1.01)%和飞行(8.47±0.68)%。其中,行走和飞行行为在日间各时段内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明显的日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觅食(F=9.112,P0.01)、休息(F=12.798,P0.01)行为在不同月份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警戒行为在不同月份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8,P0.05),具有明显的月节律性变化。昆明翠湖越冬红嘴鸥在整个越冬期间以补充、积累能量为主;日间行为存在明显的"上午觅食+中午休息+下午觅食"的行为模式,一天中最主要的行为是觅食。  相似文献   

4.
山西平陆越冬大天鹅日间行为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和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山西平陆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进行了日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天鹅在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静息、运动和取食,分别占全部行为比例的(40.5±1.4)%、(22.8±0.9)%和(18.2±0.8)%。在日间节律方面,大天鹅的取食行为呈现早晚双高峰,静息行为的高峰则出现在早上和中午。对不同地点的大天鹅的行为时间分配研究表明,大天鹅在两地的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干扰强度较大的三湾村,运动和争斗行为更多;在干扰较小的关家窝村,静息和警戒行为更多。在行为时间分配与温度变化关系的研究中,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天鹅的取食、运动和理羽行为与温度成显著正相关,静息和警戒行为与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与觅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1月—2014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法研究了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活动节律与觅食行为。结果显示,觅食(64.09%)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警戒(15.97%)、飞行(8.67%)和修整(7.37%)行为。4种主要行为中,觅食行为时间分配随越冬前期(11月)、中期(12月—翌年1月)、后期(2月)逐渐增加,其余行为时间均逐渐减少。各环境因子对主要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修整行为随各环境因子变化最为明显,日最低温度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日照长度增加及湿度降低都会使修整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时,觅食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时,警戒行为减少。环境因子对成鹤影响效果与总体相同。环境因子仅对幼鹤的觅食行为影响显著,即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幼鹤觅食行为增加。环境因子对行为的影响为非线性关系,致使其影响趋势在不同范围内有所变化。行为节律上,灰鹤昼间各时段觅食行为保持较高水平,觅食高峰出现在11:00—11:59和17:00—17:30。灰鹤觅食生境与其夜宿地分离,致其上午觅食高峰有所推后。幼鹤昼间各时段行为节律与成鹤有较大差异,且各时段觅食行为比例均高于成鹤。灰鹤越冬期在稻田生境的平均啄食频率为(32.06±0.47)次/min,平均步行频率为(6.55±0.35)步/min。啄食频率与步行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时段和集群类型对啄食频率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稻田中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逐渐下降,灰鹤的啄食频率随时间逐渐降低,为保证越冬期间获取足够的能量供应,灰鹤采取逐渐增加步行频率和觅食时间的策略。有觅食间隔的抽样单元中,平均警戒次数为(1.37±0.04)次/单元,平均警戒持续时间为(6.02±0.37)s/单元。成鹤花费在警戒的时间多于幼鹤,家庭群中的个体警戒持续时间多于聚集群中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于2012年1—3月和2012年12—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集群大小、生境类型和天气对白鹤越冬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有觅食、警戒、理羽、游走、休息和争斗。其中,觅食是鄱阳湖越冬白鹤主要行为,占其昼间活动时间的82.94%;警戒占11.94%,理羽占3.52%,游走占1.88%,休息占0.15%,争斗占0.02%。白鹤在越冬期间的觅食、游走、休息和争斗行为存在明显的昼间节律性,其中游走、觅食和争斗行为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存在1个高峰,休息行为在中午出现一个高峰;警戒和理羽行为则没有显著的昼间节律变化。年龄、集群大小、天气和生境对白鹤的越冬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幼鹤取食的时间显著多于成鹤,而警戒时间则显著的小于成鹤;与家庭群中的个体相比,集体群中的个体取食和争斗时间显著增加,警戒时间显著减少;在天气晴朗时,白鹤的警戒时间显著大于阴天的警戒时间,取食时间则显著少于阴天时白鹤的取食时间;白鹤在大风天气显著增加理羽行为;在有雾的天气会显著增加取食时间,减少警戒时间。在草洲和浅水两种生境中,白鹤的游走和理羽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觅食和警戒行为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源于草洲和浅水生境相互毗邻,并且具有相同程度的人为干扰。GLM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集群大小、年龄和生境、集群大小和天气、集群大小和生境、天气和生境对白鹤昼间时间分配模式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时间分配及日活动节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易国栋  杨志杰  刘宇  左斌  赵匠  郝锡联 《生态学报》2010,30(8):2228-2234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11-12月,在江西省境内4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对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期的各种行为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有取食、游泳、理羽、静息、睡眠、游戏、飞行和观察。其中取食、游泳、理羽、静息呈明显的节律性变化,且取食与静息呈相反的节律变化;睡眠、飞行、游戏和观察没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取食在7:00-8:00、10:00-11:00、12:00-13:00有明显的峰值,峰值平均间隔2.3h,其它时段具相近取食频次,且上午高于下午。睡眠和静息下午发生频次明显高于上午,并呈现节律性变化,对应3个取食高峰表现为低频次。行为时间分配如下:取食(46%),游泳(23%),理羽(9%)、静息和睡眠(各占8%)、飞行(4%)、游戏(2%)和观察(0.5%)。越冬期中华秋沙鸭大量时间用于取食,意图是为了积累能量。相关分析表明:取食与睡眠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R=-0.73,df=8,P0.05);取食与飞行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0.70,df=8,P0.05);理羽与静息的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df=8,P0.01);其他各种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王子健  高明  吕洪伟  周亮  易华清  刘莉  刘冬平 《生态学报》2021,41(13):5487-5494
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对北戴河朱鹮野化种群非繁殖期的日间活动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息(41.8%)、觅食(39.7%)和理羽(13.3%)是北戴河朱鹮非繁殖期的主要行为。在行为节律上,有3个觅食高峰、2个休息高峰和2个理羽高峰。成鸟和幼鸟行为分配相似,但成鸟的警戒和社群等其他行为比例显著较高。与野生种群相比,北戴河野化种群的觅食时间显著较少,主要原因是野生个体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搜寻食物,且飞行等活动的能耗较高。朱鹮在冬季的休息和理羽行为比例高于夏秋季,觅食行为则相反,这样可以在低温和大风天气降低能耗,是对北戴河气候环境的有效适应。为了提高朱鹮对多种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今后北戴河朱鹮的再引入奠定基础,我们建议在冬季要确保朱鹮有充足的适宜觅食地,同时在野化网笼中进行必要的环境丰容,如在网笼内增加常绿树种和阔叶树种,部分侧网上安装防风板,或在网笼中设置防风避寒的伞棚等设施,以供朱鹮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赵序茅  马鸣  张同 《动物学杂志》2013,48(6):942-946
2012年7~1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在乌鲁木齐近郊水域白湖,对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秋季行为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制定出白眼潜鸭行为谱,各种行为有取食、保养、运动、休息、警戒、其他,共6类14种。昼间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56.7%)、运动(13.8%)、保养(11.8%)、休息(11.2%)、警戒(5.1%)、其他(1.4%)。其中取食、休息、运动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休息行为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行为则分开进行。7~9月份7:00~8:00时、18:00~19:00时休息行为出现峰值,10~11月份8:00~9:00时、17:00~18:00时出现峰值;7~9月份取食行为在8:00~9:00时、17:00~18:00时有明显的峰值,10~11月份在10:00~11:00时和15:00~16:00时出现峰值;7~11月份运动行为均在中午达到峰值。白眼潜鸭7~9月份与10~11月份觅食行为、休息行为和保养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运动行为无显著性差异(P >0.05)。迁徙前(10月中旬),白眼潜鸭有集群现象,数量最多达到37只,10月下旬种群集体迁徙。秋季白眼潜鸭主要时间用于取食,意图为了迁徙或越冬积累能量,集群迁徙有利于种群防御天敌。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围垦区藕塘越冬白鹤的时间分配与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明勤  龚浩林  戴年华  植毅进  徐宁  卢萍 《生态学报》2018,38(14):5206-5212
2016年12月—2017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围垦区藕塘生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越冬期的行为,共扫描2560次,23219只次,包括18031只次成鹤和5188只次幼鹤。结果表明,觅食(41.78%)、警戒(25.02%)、修整(15.00%)和休息(10.84%)是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与自然生境相比,藕塘生境中白鹤主要采取多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来节省能量支出。成鹤的觅食行为(35.29%)显著低于幼鹤(62.42%)(F_(1,12)=45.977,P0.01),警戒行为(28.66%)则显著高于幼鹤(10.26%)(F_(1,12)=38.975,P0.01)。家庭群成鹤觅食行为(43.96%)极显著高于非家庭群成鹤(27.04%)(F_(1,12)=60.169,P0.01)。家庭群成鹤需要喂食幼鹤,它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弥补能量的消耗。行为节律上,白鹤各时段觅食行为占总行为的比例均较高,11:00—11:59出现明显高峰,占总行为的48.64%。警戒行为无明显的低谷和高峰。成鹤在各时段的觅食行为比例均明显低于幼鹤,成鹤和幼鹤的觅食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即觅食比例的升高和降低比较同步。成鹤在各时段的警戒行为和修整行为比例均明显高于幼鹤,成幼鹤的休息行为比例在各时段差别不大,均在14:00—14:59有个明显的高峰。家庭群成鹤的觅食行为比例几乎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非家庭群,家庭群成鹤的修整行为和休息行为在大部分时段均低于非家庭群成鹤。因此家庭群成鹤采取多取食,少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提高自身的适合度,同时保证对后代的抚育。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灌丛草地武雪山羊的觅食行为与喜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亮  张代贵  徐剑  邓涛  唐永红  刘志霄 《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24-1527
在湘西典型喀斯特灌从草地环境条件下,对武雪山羊的觅食行为与喜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雪山羊各行为所占的时间长短依次为采食〉游走〉卧息反趋〉站立〉饮水。除站立时间外,其它行为时间分配在上、中、下午有明显的差异(P〈0.05)。其中采食时间曲线呈“V”字形变动,卧息反刍时间曲线呈抛物线型变动。游走时间上午明显低于中午与下午,而饮水时间下午明显高于上午与中午。武雪山羊偏向于取食小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马棘(Indigfera psendotictoria)、忍冬(Lonicera japonica)等,且山羊对木本与藤本植物的喜食程度高于草本植物。山羊所采食的植物大部分为喜食种类,但由于各种植物的分布状况与可获得性不同,主要食物并非全部由喜食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12.
杨延峰  张国钢  陆军  刘文  李振吉 《生态学报》2012,32(23):7280-7288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贵州省威宁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越冬斑头雁(Anser indicus)种群进行了日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斑头雁越冬期间的主要行为是取食和静息,分别占50.48%和43.79%,并呈现出早上和傍晚的双取食高峰,中午的静息高峰.各时间段的取食、静息和饮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不同生境中斑头雁行为的统计结果表明,在陆地生境中的主要行为是取食,在浅水沼泽生境中的主要行为是静息,推测食物丰富度和干扰水平是影响不同栖息地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利用偏相关分析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斑头雁行为的影响表明,气温是影响斑头雁日间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气温升高时,斑头雁增加静息行为减少取食行为;气温降低时则减少静息行为增加取食行为.  相似文献   

13.
秦岭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通过野外直接跟踪观察,采用焦点取样和瞬时记录的方法,对秦岭川金丝猴西梁猴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将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定义为摄食、休息、理毛、移动和其他行为5 种类型,结果发现:川金丝猴昼间活动中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息期。川金丝猴昼间的主要行为类型是摄食和休息(约占全部活动时间的62%),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摄食(34.64 ± 1.70%)、休息(26.83 ± 1.69%)、理毛(11.58 ± 0.96%)、移动(18.93 ±1.08%)和其他行为(8.02 ± 0.82%)。在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摄食和休息行为占昼间活动时间比例在夏(75.00%)、秋季(74.15%) 大于春(52.74%)、冬季(56.64%);而移动、理毛和其他行为所占时间比例之和在夏(25.00%)、秋季( 25.85%) 则明显小于冬( 43.4%)、春季(47.3%)。不同季节间的活动时间分配经非参数检验( Kruskal Wallis H test,N = 199),理毛行为( x2 =11.438,df = 3,P < 0.05)有显著差异,摄食(x2 = 20.469,df = 3,P < 0.01)、休息(x2 = 27.235,df = 3,P < 0.01)、移动(x2 = 24.110,df = 3,P < 0.01) 和其他行为( x2 = 60.810,df = 3,P < 0.01) 季节间差异非常显著;除摄食行为外,其余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4.
钾肥对灌桨期冬小麦群体内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通过在连续6年施钾与不施钾处理的试验区内,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灌浆期群体内旗叶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施用钾肥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增加,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提高,表观量子效率(α)降低,表观暗呼吸速率(Rd)略有上升;施钾与不施钾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晴天和阴天均呈单峰曲线,晴天午前与午后及阴天各时刻的瞬间净光合速率(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而晴天中午前后则更主要是由于“非气孔因素”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不同状态(飞行、悬挂)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结果表明,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在不同状态下,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飞行状态的主频率略低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是利用多谱勒补偿效应来适应飞行速度引起的主频率变化,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捕食;同时飞行状态下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及FM带宽略低于悬挂状态,而声脉冲重复率和能率环略高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在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特征的声波进行捕食.由回声定位声波推断和野外观察可知,普氏蹄蝠可能在树冠周围以盘旋方式(在昆虫高峰期)或以捕蝇器式(在昆虫高峰期之后)捕食中等偏大的振翅昆虫(如甲虫).  相似文献   

16.
Instantaneous scanning and focal animal sampi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record the behaviors of nine wild Great Bustards (Otis tarda) and their time budget from November 2004 to January 2005.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raging and resting time accounted for as high as 46.40% and 39.12%,respectively,while the rest of the behaviors,such as walking,alerting,preening and flying,only shared 6.83%,2.03%,2.64% and 1.84%,respectively.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raging time,alert time and walking tim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P<0.05).The preening and flying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males (Pearson's correlation,r=0.932),and it was similar for resting and walking in females (Pearson's correlation,r=0.716).Resting occurred mainly at dawn and dusk,and foraging appeared mostly from 9:30 to 11:30 and from 14:30 to 16:30.Non-parameter testing demonstrates that time budget among resting,flying and others in two temperature intervals (>-5℃ and≤-5℃)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