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通过研究爬沙虫提取液对果蝇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证实爬沙虫提取液具有增强果蝇的繁殖力和提高雌性果蝇寿命的作用。采用乙醚麻醉法,收集8 h内羽化的成虫,选择个体大小相近的雌雄果蝇,在不同爬沙虫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统计各组第一子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F1)果蝇成体的数目及果蝇体重。收集各培养基中果蝇,区分雌雄,在原浓度爬沙虫培养基中培养,每日观察果蝇死亡数,直至全部死亡。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爬沙虫处理组子代果蝇雄体数目均显著增加(P<0.05),2.500%组的子代果蝇雌体数目差异显著(P<0.05)。各爬沙虫处理组刚羽化的果蝇体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500%剂量组果蝇雌体平均寿命极显著增加(P<0.01)。本研究为更好地利用爬沙虫的药用价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单宁酸对根田鼠食物摄入量和蛋白质消化率的效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食物中含10 %和20%蛋白质的条件下, 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了单宁酸对根田鼠食物摄入量和蛋白质消化率的作用。食物蛋白质含量为10 %时, 第1~5 天, 单宁酸对根田鼠食物摄入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自第6天, 其作用不明显, 以3 %和6 %单宁酸处理的根田鼠, 其食物蛋白质消化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2 %和47.67 %;在食物蛋白质含量为20 %的条件下, 单宁酸对根田鼠的食物摄入量和蛋白质消化率无显著作用。上述结果验证了植物次生化合物能抑制植食性小哺乳动物食物摄入量及蛋白质消化率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植食性哺乳动物功能反应描述了摄入率与植物可利用性变量的动态关系。动物警觉因占用了处理食物时间即觅食中断时间而延迟与下一口食物相遇,引致摄入率降低,进而对功能反应构型产生影响。在新鲜白三叶叶片构成的各类食物密集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觅食行为,建立功能反应函数模型,检验觅食中断对功能反应的作用格局及机制。结果发现,除小叶片斑块觅食中断时间在觅食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外,在大、中型叶片斑块的觅食中断时间比例均达到15.42%-26.82%;尽管,觅食中断使摄入率降低了33%,但东方田鼠功能反应仍为Ⅱ型功能反应。除东方田鼠采食时间及觅食回合时间随叶片重增大保持相对稳定外,处理时间及觅食中断时间均随叶片重增大呈线性递增趋势;采食时间、处理时间及觅食中断时间随口量的增大呈线性递增趋势;采食率随叶片重和口量增大呈指数递减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东方田鼠因警觉引起的觅食中断事件是导致采食率及摄入率降低的主要因子。摄入率测定值与模型预测值的线性回归极显著(P < 0.01),表明,新建立的功能反应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推测,东方田鼠因警觉引起采食率及摄入率减小的代价,是以延长觅食时间来补偿的。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在可利用性植物密集斑块,由植物大小调控的动物口量决定其摄入率,且受采食和处理食物竞争及觅食中断的制约,其功能反应为Ⅱ型功能反应的假说。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营养状态下东方田鼠对陌生食物选择学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年  刘季科  陶双伦 《生态学报》2003,23(11):2492-2496
通过不同饥饿处理 ,研究了东方田鼠在不同营养状态下 ,对陌生食物尝试和选择的行为模式。结果表明 ,初次遇到陌生食物时 ,各处理组对陌生食物的采食量分别为饱食 6.9± 1 .8g,饥饿组为 4.8± 1 .6g,饥饿 食物短缺组为 3.4± 1 .4g。各处理组动物对陌生食物的摄入量间差异极为显著 ( P=0 .0 0 4 3)。饱食组、饥饿组及饥饿 食物短缺组动物初次遇到陌生食物时 ,所摄入的陌生食物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2 %、38%与 1 2 %。说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饱食动物较饥饿和饥饿 食物短缺的动物学习选择摄食陌生食物的倾向较强。  相似文献   
5.
极田鼠基础代谢率对单宁酸反应的格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Kalabukhov-skvortsov封闭式流体压力计测定根田鼠基础代谢率对食物单宁酸的反应格局。在食物蛋白质为10%条件下,摄入3%单宁酸食物的根田鼠在第5天、10天和20天的基础代谢率分别较第0天增高10.94%、20.82%及23.54%;摄入6%单宁酸食物的根田鼠在第5天、第10天和第20天的基础代谢分别较第0天增高18.67%、29.07%及27.71%、当食物蛋白质为20%时,摄入3%单宁酸食物的根田鼠在第5天、第10天和20天的基础代率分别较第0天增高6.67%、10.63%及11.21%;摄入6%单宁酸食物的根田鼠在第5天、第10天和20天的基础代谢率分别较第0天增高9.01%、14.50%及16.09%。说明,食物单宁酸能显地增加根田鼠的基础代谢率,充分检验了单宁酸使植食性小哺乳动物基础代谢率增高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食物多样性对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的影响,以羊草、克氏针茅、紫花苜蓿、沙葱和阿氏旋花5种实验地常见的草本植物,组成不同食物多样性的食谱,饲喂布氏田鼠幼体,探究布氏田鼠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对不同食物多样性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食物多样性种类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与单一食物组相比,2~4种食物组饲喂的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分别增加15.6%、18.0%和12.2%;不同食物占食谱的比例对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变化具极显著作用(P<0.01);随着克氏针茅、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2)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在第5周时极显著降低(P<0.01);不同食物在食谱中的比例对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1)。随着羊草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在第5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极显著提高(P<0.01),随着克氏针茅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至第3周和5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的生长率均显著下降(P<0.05),随着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至第3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幼体随着克氏针茅和阿氏旋花在其食物中所占比例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和生长率相应下降,随着羊草在布氏田鼠幼体食谱中比例增加其生长率显著提高。因此,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影响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生长和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7.
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功能反应及其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主要介绍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功能反应与模型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摄入率与其食物可利用性的功能反应是动物觅食生态学过程的基础。可利用植物的生物量密度、植物密度、植物大小、以及动物觅食的口量是影响动物觅食功能反应的潜在变量集。这些变量的差异导致动物功能反应格局的复杂化。生物量密度和植物密度对动物摄入率无明显影响,而植物大小对动物摄入率则有显影响。有食物密集的斑块条件下,以植物大小代替动物  相似文献   
8.
<正>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八大公山保护区)位于武陵山山脉北端,由斗篷山、杉木界和天平山3个片区组成,总面积约232 km2,地理坐标为29°39′18″–29°49′48″N,109°41′45″–110°09′50″E。该保护区保存了亚热带完整的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理想区域(卢志军,2011)。区内为溶岩发育的崎岖山原地貌,海拔395.0–1,890.4 m。该区域属于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气  相似文献   
9.
东方田鼠家族群成员个体的觅食行为是否因食物斑块存有家族群自身及非亲缘家族群气味而发生变异,进而影响其摄入率。在新鲜马唐叶片构建的均质密集食物斑块上,分别配置家族群自身巢垫物及非亲缘家族群巢垫物作为社群气味,测定东方田鼠家族群在食物斑块觅食时,其成员个体觅食行为的序列过程及参数,检验家族群自身气味及非亲缘家族群气味对成员个体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家族群自身气味能显著地缩短本群成员个体的觅食决定时间,通过减少成员个体的嗅闻及直立扫视动作时间比例、增大一般扫视、盯视及静听动作时间比例,降低觅食中断时间比例,提高其摄入率;而非亲缘家族群气味则能显著地延长家族群成员个体的觅食决定时间,通过增大家族群成员个体的嗅闻和一般扫视动作时间比例、减小直立扫视、盯视及静听动作时间比例,增大觅食中断时间比例,降低其摄入率。结果揭示,熟悉的社群气味会促使觅食活动中的家族群成员个体,在监测环境风险时,将精力更多地用于观察和监听群内其他成员个体的行为及其发出的警报信息,以便在有效规避环境风险的同时减缓个体间因干扰性竞争对觅食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而陌生的社群气味会迫使成员个体,将精力由依赖群内其他成员个体的行为转向凭借自身直接警觉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0.
谢文华  陶双伦  杨冬梅  梁静  李俊年 《生态学报》2014,34(22):6583-6588
种群密度效应主要表现在影响和调节种群的死亡率、发育速率、繁殖率以及扩散、迁移等反应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参数。分析密度对大树蛙蝌蚪生长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有助于探究外界环境因子导致大树蛙种群密度迅速下降的作用机制。设置了15、20、25只/L和30只/L 4个密度组,测量大树蛙蝌蚪的尾长、体长、发育时间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15—30只/L范围内,密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大树蛙蝌蚪尾长和体长的生长速率,减小其变态期的尾长和体长大小,其中与15只/L相比,20、25只/L和30只/L 3组蝌蚪的尾长分别降低了11.6%、11.8%和13.9%,体长分别降低了11.1%、9.5%和12.9%;随着密度的升高,大树蛙蝌蚪发育至跗蹠部伸长期和前肢伸出期的所需时间显著延长;大树蛙蝌蚪生长后期的存活率随密度升高显著降低,但密度对蝌蚪生长早期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因此,密度升高可显著减小大树蛙蝌蚪的尾长和体长、延长发育时间和降低其生长后期的存活率,可能影响大树蛙蝌蚪变态后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