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拉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发现牛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产于美国落基山脉以东地区的牛蛙(Rana Catesbeiana )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外来物种。 2014年6月14-24日在拉萨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内发现成 、幼体 的牛蛙。建议借助政府、知名宗教人士、媒介等力量,以制度、呼吁、宣传等有效渠道,尽快解决湿地放生牛蛙的问题,以降低湿地现有牛蛙的种群增长及栖息地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高原地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1年04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的1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就诊第二日清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循环酶法测定,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原环境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常规检查指标,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高原地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1年04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的1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就诊第二日清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循环酶法测定,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原环境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常规检查指标,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探讨了桃儿七联合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桃儿七、伊马替尼(imatinib, IM)单独和联合处理K562细胞, 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对K562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处理之后K562细胞周期的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及蛋白印迹法检测药物对BCR-ABL及其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桃儿七或IM单用相比,两药连用能更有效地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及克隆形成,能将K562细胞周期有效地阻滞在G2/M期。BCR-ABL融合蛋白及其下游STAT5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表明,桃儿七和低浓度IM联合处理具有协同效应,能有效地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和BCR-ABL-JAK-STAT5信号通路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豆科苦参属砂生槐的一个新变型:白花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Benth.)Baker f.albiflora S.H.Yang]。原变型的花冠为蓝紫色,而新变型的花冠为白色。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的草地生态系统被野生动物和家畜广泛地利用。大型有蹄类动物的放牧和小型哺乳类动物的挖掘行为,会改变其栖息地的植物群落。基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镇年村牦牛(Bos grunniens)放牧的实践,我们发现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立地占域率、建群和区域灭绝率与栖息地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格局关系。为了了解高原鼠兔立地占域率、建群和区域灭绝率与栖息地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多季节性立地占据模型,利用Presence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局部灭绝率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而与建群率之间则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古DNA研究匮乏。拉托唐古墓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高海拔区域,本文对该墓地出土距今约700年的人骨进行古DNA提取,捕获了高质量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结合东亚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运用遗传统计方法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距今3000年以内青藏高原西南部人群的遗传历史具有连续性,距今700年左右的拉托唐古墓地居民与距今3150-1250年的古代尼泊尔居民以及现代中国西藏居民母系遗传关系较近,且他们都具有共同的M9a1a1c1b1a单倍群。对M9a1a1c1b1a单倍群的深入研究发现,距今10930-5150年期间青藏高原可能发生了人口扩张事件。以上结果为我们了解古代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人群遗传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受当地家畜影响。作为与家畜共享一个栖息地、并具有挖掘行为的兔形目高原鼠兔,其行为也受当地高原家畜影响。本文采用了Poisson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牦牛、不同土地利用对高原鼠兔行为频次的影响。结果显示觅食、移动频次是高原鼠兔的主要行为频次。在冬季牦牛觅食地高原鼠兔觅食行为频次高于警戒行为频次。相反,在夏季,无论是在牦牛觅食地还是在其夜宿地,高原鼠兔警戒行为的频次高于觅食行为频次。高原鼠兔行为也受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以及季节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与觅食频次成反比,植被覆盖度高的生境高原鼠兔觅食较少,相反,植被覆盖度较低生境觅食行为频繁。另外当前牧民的定居化趋势造成局域放牧过度,加速了土地荒漠化。因此本文也认为,季节性传统游牧模式对于草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沿环境梯度揭示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雅鲁藏布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目前尚未开展流域内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主要分布区植物群落研究。从雅鲁藏布江上游源头区仲巴县帕羊镇至中游米林县派镇白草主要分布区设置26个样地对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白草主要分布区有119个植物物种,属35科96属,主要有禾本科、菊科和豆科。各样点优势种有白草、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固沙草(Orinus thoroldii),白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江孜县(S=37),最小的是桑日县(S=12),白草重要值最大的是拉孜县(67.52%),最小的是桑日县(11.88%);(2)26个样点的平均地下生物量为3374.23 g/m2,各白草主要分布区群落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占比分别为60.38%,26.36%和13.26%;(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白草高度与海拔(r=-0.60),白草高度与土壤pH(r=-0.53),白草生物量与土壤pH(r=-0.55)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4)RDA分析表明:轴1和轴2共解释全部方差的40.60%,在环境-群落的解释中起主导作用。(5)通过聚类分析,将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白草主要分布区划分为梯度Ⅰ(平均3008.67 m)、梯度Ⅱ(平均3824.75 m)和梯度Ⅲ(平均4419.29 m),禾本科功能群在不同海拔梯度均有最大的高度、盖度和重要值,4个功能群(禾本科、豆科、菊科和杂类草)的高度随海拔上升而下降,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地下生物量占比随海拔上升而增加。上述结果表明白草是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广泛分布的乡土草种,其群落特征多样,与环境因子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7月,在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念村(29o46′N,92o19′~92o20′E,海拔4 423~5 015 m),采用目标动物抽样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警戒行为和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的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植物类别和植被优势种对高原鼠兔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高原鼠兔取食行为频率高于雄性(β=﹣0.203,SE=0.096,P0.05),警戒行为频率低于雄性(β=0.199,SE=0.088,P0.05)。高原鼠兔的取食行为(β=﹣0.009,SE=0.004,P0.05)随着栖息地内双子叶植物覆盖比例增高而呈递减趋势,相应地,随着栖息地内单子叶植物覆盖比例的增高呈现递增趋势(β=0.009,SE=0.004,P0.05)。高原鼠兔的警戒行为在放牧地(β=0.273,SE=0.131,P0.05)以及植被覆盖度高的栖息地内(β=0.007,SE=0.003,P0.05)均呈递增趋势。随着薹草属植物覆盖度比例增高,高原鼠兔的取食行为(β=0.023,SE=0.006,P0.001)呈现递增趋势,而警戒行为呈递减趋势(β=﹣0.018,SE=0.007,P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