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野牛(Bos)这个属有4个种:云南野牛(Bos,gaurus)、爪哇野牛(Bos banteng)、柬埔寨野牛(Bol sauvdi)和牦牛(Bos grunniens)。寿振黄等(1958)报道云南野牛在我国滇西南的西双版纳。云南野牛被列为世界濒危种类,我国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我们于1984年4—5月和10—11月,对野牛进行了数量分布考察,在考察中除了考察队人员外,还有各县、区、自然保护所及当地猎人配合进行工作,考察路线见图1。  相似文献   

2.
我国黄牛属(Bos)五个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研究了我国黄牛属中五种牛的染色体组型,结果:黄牛(Bos taurus)2n=60;牦牛(Bos grunniens)2n=60;高峰牛(Bos indicus)2n=60;大额牛(Bos frontalis)2n=58;云南野牛(Bos gaurus readei)2n=56。并从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上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类同。最后,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讨论了这几种牛彼此之间杂交育种的可能性,为畜牧业上培养新的优良牛种提供了细胞遗传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额牛核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额牛(Bos frontalis)是我国新发现的大 型畜类,分布于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独龙江流 域,又名独龙牛,属半野生动物。国外分布于印 度阿萨姆邦、东孟加拉和缅甸北部。我国是1978 年才发现此种牛。由于大额牛的外型和野牛相 似,以至于过去不少动物分类学家把它误认为 印度野牛(Bos gaurus)的家养型,也有的学者 认为它是野牛和黄牛杂交的后代[2,3], 1968年 Walker才把它单独立为Bos属中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4.
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 D-loop序列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构建牛族的系统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野牛属的灭绝种草原野牛与现存种美洲野牛先聚合为一单系群,然后再和牦牛形成一单系分支,表明牦牛与野牛属的草原野牛、美洲野牛亲缘关系最近,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而与牛属的其它亚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将牦牛独立为牦牛属———Poephagus,牛属与野牛属在分类上也应合并为一个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化石证据,我们进一步对牦牛起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牦牛与野牛属的分化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在欧亚大陆发生的,野牛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冰期结束后,由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温度升高,牦牛只能局限分布在较为寒冷的青藏高原;而野牛属在北美先后分化为草原野牛和美洲野牛,前者可能是后者的直接祖先。  相似文献   

5.
野牛(Bo■ gaurus)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寿振黄、蔡希陶二位先生于1958年首次报导为国内动物分布上的新记录(科学通报,1958,第4期,112—113页)。笔者于1958—1959年曾参加云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队和西南动物研究所在该地区所进行的野牛调查和捕捉工作。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西藏之高,人们自然地会想到千年雪峰、万古冰川的白色世界。其实,在这“世界屋脊”之上,自古以来都有山青水秀的南国风光。一块牛化石的启示我们在林芝盆地进行科学考察时,从湖相沉积物中发现一块牛牙化石。经鉴定为“(牜曷)(牜巴)”野牛化石。这种野牛化石在我国云南元谋早更新世和丽江晚更新世地层中也有发现。“(牜曷)(牜巴)”野牛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现在只分布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之中。从“(牜曷)(牜巴)”野牛生态环境来看,远在35000年前,在林芝古湖周围生长有各种龙脑香、青皮、望天树、娑罗松、银叶树等组成的热带雨林。这里景色四季如春,林木青  相似文献   

7.
从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探讨大额牛的分子系统发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额牛是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稀牛种, 有关其起源和系统地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PCR扩增、测序等步骤共获得了11头大额牛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应用分析软件, 对大额牛11条Cyt b序列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GenBank中牛属动物6个近缘种的同源序列, 以亚洲水牛(Bubalus bubalis)为外群, 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牛属动物分子系统发育树。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11条大额牛Cyt b序列1 140位点中, 共发现95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8.33 %), 定义了6种单倍型, 表明大额牛群体的Cyt b基因遗传多态性比较丰富。构建的NJ和MP分子系统树均显示, 大额牛研究群体明显分为3支, 第1支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聚, 第2支与瘤牛(Bos indicus)相聚, 第3支与印度野牛(Bos gaurus)相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大额牛很可能是印度野牛的家养型或驯化种, 我国大额牛群体可能曾受到其他牛种血缘的入侵。  相似文献   

8.
石宏  李易  罗虹  吉学平  宿兵 《动物学研究》2006,27(5):449-455
对云南人32份男性DNA样本进行Y染色体单倍型以及mitochondrialDNA(mtDNA)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云南人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组分都表现出典型的南方人群的遗传特征。由人的数据结合已经发表的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和mtDNA单倍型(haplotype)数据进行MultidimensionalScaling(MDS)分析,结果表明,在MDS分布图中人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和mtDNA单倍型都与南方人群聚在一起。这一结果支持人的遗传族源为东亚南方人群后裔,与考古学的推论相一致。结合历史和考古学证据来探讨人的起源和史前迁移,为揭开“人悬棺”这种独特的考古文化的起源和史前传播提供遗传学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9.
石宏  李易  罗虹  吉学平  宿兵 《动物学研究》2006,27(5):449-455
对云南bo人32份男性DNA样本进行Y染色体单倍型以及mitochondrial DNA (mtDNA)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云南bo人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组分都表现出典型的南方人群的遗传特征。由bo人的数据结合已经发表的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和mtDNA单倍型(haplotype)数据进行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结果表明,在MDS分布图中bo人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和mtDNA单倍型都与南方人群聚在一起。这一结果支持bo人的遗传族源为东亚南方人群后裔,与考古学的推论相一致。结合历史和考古学证据来探讨bo人的起源和史前迁移,为揭开“bo人悬棺”这种独特的考古文化的起源和史前传播提供遗传学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0.
    
正牛是牛科(Bovidae)牛族(Bovini)反刍动物,常见的种类有普通牛(Bostaurus)、牦牛(Bosmutus)、野牛(Bison)、水牛(Bubalus bubalus)和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 5种。牛为素食动物,且食物范围很广,喜食青草。此外,牛体质强壮,适应性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地气候。因此,除极寒、极旱等极端恶劣环境外,牛在全球广泛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巴西。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13个黄牛品种125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段的全序列,包括12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的123个个体和德国黄牛2个个体,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93个变异位点,57个单倍型,平均核苷酸差异(average number ofnucleotide differences,k)为22.708,核苷酸多样度(nucleotide diversity,π)为0.0251±0.00479,单倍型多样度(haplotypediversity,Hd)为0.888±0.026,表明我国黄牛品种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构建的Neighbor-Joining进化树显示这13个品种主要分成两大类型:普通牛和瘤牛;新发现的特殊类型Ⅲ只有一个西藏阿沛甲咂牛的个体,它与牦牛D-loop序列最相近,证明西藏地区的黄牛与牦牛之间存在基因渗入现象。普通牛和瘤牛在日喀则驼峰牛中占的比例分别是64.3%和35.7%,在阿沛甲咂牛中占的比例分别是50.0%和50.0%,证明了西藏的黄牛也有瘤牛类型。云南牛品种的单倍型非常丰富证明了云南在中国黄牛起源上的重要地位;在27个中国黄牛品种中(本研究11个品种以及GenBank上的16个品种)找到了中国瘤牛的核心单倍型i1,并且对它进行了讨论。同时证明了西藏瘤牛独立于中国瘤牛核心类群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云南黄牛和大额牛的mt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mt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技术分析云南牛的mtDNA多态性。结果表明云南黄牛有两种类型的mtDNA分子,一种是普通黄牛类型,另一种是瘤牛类型,两者的频率分别为33%和67%。没有发现过渡型和重组型。昆明黑白花奶牛的mtDNA与云南黄牛的相类似。云南黄牛可能具有两种起源,即普通黄牛起源和瘤牛起源。今天的云南黄牛群体是这两种类型的混合。大额牛的限制性类型与瘤牛相同,表明大额牛的起源与瘤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牛科动物的分类、分布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辽闊的土地上,栖息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哺乳类的牛科(洞角科)动物就有15种之多。其中某些种类人們早就熟知,如栖居于內蒙古草原上的黄羊(图1)、南方的鬣羚(图2)、广泛分布的斑羚(青羊)(图3)等。也有近年来才发現的种类,如云南西双版納的野牛(图4)(寿振黄和蔡希陶,1958)。牛科动物素来就是人类狩猎活动的主要对象之一,分布既广、数量也相当丰富。它们的肉均为鲜美野味,皮张也能利用,  相似文献   

14.
印度野牛(Bos gaurus)在中国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藏南地区。2016年2-3月和2016年11-12月, 我们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及高黎贡山区域开展印度野牛调查, 并对藏南地区进行文献调研, 共获得47处印度野牛有效出现位点数据。目前云南地区印度野牛种群数量约180-210头, 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高黎贡山未发现印度野牛。利用印度野牛分布位点数据, 选取地形、土地覆被类型、人类足迹指数、距水源和道路距离以及气候共5类14种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 通过模拟云南和西藏印度野牛的适宜分布区, 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该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平均AUC (area under the curve)值为0.994。印度野牛潜在适宜栖息地可划分为高适宜、次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藏南地区, 其中西双版纳部分镶嵌有次适宜和低适宜栖息地斑块, 面积为4,987 km²; 藏南部分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995 km²。次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高黎贡山区域以及藏南高适宜栖息地区的边缘, 总面积为32,778 km²。低适宜和不适宜栖息地区连接成片, 位于云南省中部、北部地区和藏南地区北部。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 季节温度变化和等温线对印度野牛潜在分布区的影响较大, 而地形因子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弱。遥感地物分类结果表明: 橡胶林等人工经济林的种植占据了西双版纳野牛的适宜栖息地, 降低了景观连接度。建议管理部门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 控制橡胶林等人工林在野牛适宜栖息地的扩张, 提高景观连接度, 以促进该物种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黄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黄牛的进化起源与遗传多样性一直是国内外动物遗传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Y染色体的形态多样性和Y染色体特异性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态性两个方面对中国地方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起源进行了综述.中国地方黄牛Y染色体具有中着丝粒、亚中着丝粒和近端着丝粒3种类型,这说明中国地方黄牛起源于普通牛和瘤牛.利用Y染色体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对中国地方黄牛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特征及Y染色体基因流模式的分析表明,北方种群中普通牛单倍型频率最高,瘤牛单倍型在南方种群中占优势;在中国不同地域,瘤牛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呈现自南而北、自东而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再次证实了中国黄牛主要来源于普通牛和瘤牛,这可能是这两类牛群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分别从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进入我国,并在中原地区汇合的结果.本文为中国地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四川峨眉山、云南点苍山和北京雾灵山产的25种蕨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15种的染色体数目和4个种的细胞型是首次记载。此外,还对荚囊蕨属(Struthiote-ris)和水龙骨属(Ppolypodiodes)等属的染色体基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采集大额牛精液及其超低温冷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额牛 (Bosfrontalis)又名独龙牛 ,俗称野牛 ,是一种半野生半家养 ,为数不多的珍稀濒危牛种 ,仅分布于云南怒江州的独龙江一带。它有着典型的肉用体型 ,耐粗饲 ,抗逆性强 ,肉质细腻 ,是一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极有应用前景的珍稀品种[1] ,由于大额牛的发现比较晚[2 ] ,除了对大额牛的细胞核型、起源和进化、遗传多样性、肉质特性的研究外[3~ 6 ] ,目前 ,对大额牛缺少更多的研究。本文首次对大额牛进行电刺激采集精液和大额牛精液超低温冷冻方法研究 ,为保护和利用大额牛这一濒危物种资源提供一种技术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相似文献   

18.
云南黄牛和大额年听mt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兰宏  熊习昆 《遗传学报》1993,20(5):419-425
本文以mt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技术分析南牛的mtDNA多态性。结果表明云南黄牛有两种类型的mtDNA分子,一种是普通黄牛类型,另一种是瘤牛类型,两者的频率分别为33%和67%。没有发现过渡型和重组型。昆明黑白花奶牛的mtDNA与云南黄牛的似。云南黄牛可能具有两种起源,即普通黄牛起源和瘤牛起源。今天的牛群这两种类型的混合。大额牛的限制性类型与瘤牛相同,表明大额牛的起源与瘤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羚牛肉、脂、蹄腺分泌物的生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对于大型偶蹄类动物的利用已有较多先例,北美麝牛(Ovibous muschtus)近年在加拿大、美国等已经驯养,并以其毛绒作为一种特殊的毛丝工业原料。美洲野牛(Bison Americasus)已与家牛杂交生产肉用牛。我国青藏高原的牦牛(Bos grinus)与黄牛杂交而成的犏牛,已成为藏民的主要肉乳兼用牛。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系稀有动物,为亚洲特产,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及不丹。中国的羚牛分布于川、陕、甘、滇、藏5省区,为分布区最广、数量最多、资源量丰富的国家(Wu,1985)。  相似文献   

20.
七种紫胶虫染色体核型分析与亲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种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紫胶虫染色体数量、形态及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7种紫胶虫的染色体形状有棒状、卵圆形、肾形、椭圆形、长圆形以及哑铃形,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从核型分析上看,7种紫胶虫的染色体均由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有K=10m 8T, K=8m 10T,K=6m 12T,K=4m 14T四种不同的组成方式.采用Leven et al(1964)、Stebbins(1971)以及Guo et al(1972)核型分类标准对7种紫胶虫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信德紫胶虫与紫胶蚧在着丝粒类型、核型对称性和相对长度组成上相一致,因此两者亲缘关系最近;尼泊尔紫胶虫与普萨紫胶虫在核型不对称系数与染色体类型上相近似,两者的关系较为紧密;田紫胶虫与云南紫胶虫的染色体均是由8条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10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亲缘关系也较紧密;而中华紫胶虫的核型较为特殊,与其他6种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澄清了紫胶生产虫种在分类上的混淆,证实了中国紫胶生产虫种为云南紫胶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