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通等地报道的禄丰玛姆象(Mammut lufengense),代表了高轭型化的玛姆象类在中国南方中新世晚期的一个分支.另一类鉴定为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 comb.nov.),如同期的其他玛姆象类,比如马修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matthewi)和斜脊玛姆象(Mammut obliquelophus),竹棚上新乳齿象具有直而略向上弯的上门齿,下颌联合部中等伸长,具有短棒状的下门齿,但它的颊齿轭形化程度低,具有如下特征:齿嵴和新月嵴粗钝,保存主齿柱中心小尖,侧视主齿柱达到齿谷的一半高度,副齿柱分裂程度低,以上特征与禄丰玛姆象等高轭形化的类群相区别.竹棚上新乳齿象颊齿形态特征继承了中国北方中新世中期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又与其后昭通盆地(6.5-6.0 Ma)的先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praeintermedius)有被继承的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中华乳齿象不大可能是比它晚的美洲的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2.5-0.01 Ma)演化而来,也可能如早期所认为的归为玛姆象类,而非嵌齿象类.  相似文献   
2.
2007~2010年在云南昭通水塘坝砖厂采煤场进行的抢救性采掘中不仅出土了禄丰古猿新材料,使得云南的禄丰古猿产地新增了一处,而且还出土了一种麂的新材料。这种麂具有鹿角眉枝较低、主枝先向外侧偏上方向生长然后再向内侧弯曲,上臼齿具有发育的新棱和内齿带,四肢较短等特征。根据支序分析这种麂与元谋晚中新世雷老麂不是姐妹群关系,而是一个独立的支序,因此将新材料订立为一个新种:昭通麂(Muntiacus zhaotongensis sp.nov.)。1978年在昭通"永乐煤场"出土的"后麂(Metacervulus sp.)"也当归为昭通麂,而"永乐煤场"即为水塘坝煤场。根据古地磁地层对比的结果,昭通麂的出土层位均相当于C3An.1n,绝对年龄在6.1~5.9 Ma,为最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3.
禄丰古猿蝴蝶种 (Lufengpithecus hudienensis) 也称蝴蝶古猿,是重要的早期人科成员,化石产自云南元谋盆地竹棚-小河及雷老两个地点群,其年代为中新世晚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掘工作共获得幼年个体颅骨1具、残上颌骨10件、残下颌骨17件及1500多枚单个牙齿。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蝴蝶古猿牙齿内部结构及三维形态一直未有报道和对比研究。本文首次使用高精度CT配合三维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6枚产自小河地点的蝴蝶古猿下颌第四前臼齿的釉质-齿质交界面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对比材料包括步氏巨猿、猩猩(化石)、大猩猩、黑猩猩及现代人。多变量分析显示,蝴蝶古猿釉质-齿质交界面几何形态接近于本文所涉及的大型猿类对比标本,但并没有表现出与某一特定类群的相似性;咬合面轮廓狭长,前凹尺寸明显小于后凹;整体形态介于齿质尖较高的大猩猩和齿质尖较低、釉质-齿质交界面形态扁平的巨猿、猩猩和黑猩猩之间。本文所观察到的类群之间的异同可能与趋同演化有关,也需要更多数据的进一步验证。将釉质-齿质交界面的三维几何形态和其他牙齿内部结构的信息(如釉质厚度及其三维分布规律等)综合,有助于进一步讨论蝴蝶古猿的分类学、系统发育和食性。  相似文献   
4.
吉学平 《人类学学报》2007,26(3):221-221
第17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于2007年4月7—8日在北京举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荐的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时代遗址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多学科参与的发掘理念和新方法新技术的使用、以及整个发掘过程贯穿保护意识等符合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主要标准,从24项入围项目中脱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指骨弯曲程度都被用来推断化石灵长类移动行为方式。此前已有一些方法被提出并用于定量化比较指骨弯曲程度,包括半径弯曲程度法(radius of curvature)、夹角法(included angle, IA)、标准化矩臂弯曲程度法(normalized curvature moment arm, NCMA)以及高精度多项式曲线拟合法(high-resolution polynomial curve fitting, HR-PCF)。然而,在对指骨弯曲程度进行定量化的过程中,这些方法都显示出了理论或技术上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这些方法之前,应当谨慎考虑其适用性和精确程度对分析结果所产生的影响。鉴于此,为了避免先前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更加精确地定量描述指骨弯曲程度,本文介绍了一种新方法作为替代。该方法基于对指骨侧视图背侧轮廓曲线几何形态测量学标志点数据的四阶多项式曲线拟合,称为几何形态测量学—多项式曲线拟合法(4th order polynomial curve fitting on geometric morphometric landmark data, GM-PCF)。它以标准化指骨曲线高度(normalized phalangeal curve height, NPCH)作为指骨弯曲程度的定量指标,并且可以将平均标准化指骨曲线进行可视化以用于其弯曲程度的直观对比。此外,它还可以提供在解释指骨弯曲程度的功能意义中非常关键的指骨(背侧轮廓曲线)长度比例信息。GM-PCF还能够分析化石中常见的不完整的指骨。为了检验新方法的适用性,我们从现生类人猿(anthropoids)中选取了15个涵盖灵长类大部分移动行为方式的类群作为参考样本,采用GM-PCF方法对其指骨弯曲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指骨曲线高度(NPCH)对灵长类移动行为方式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配合指骨曲线长度,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树栖四足行走(arboreal quadrupedalism)、悬垂(suspension)与摆荡(brachiation)等行为与灵长类体型大小的关系。作为个案,我们采用新方法对中国中新世的两种禄丰古猿(禄丰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和蝴蝶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hudienensis)的指骨弯曲程度与参考样本进行了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对其最为可能的移动行为方式偏好进行了推断。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畴仙人洞动物化石铀系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晚期智人地点云南西畴仙人洞动物牙化石的铀系测年结果。4个样品的230Th234U年龄范围为47—105ka,测定了其中2个样品的227Th/230Th年龄,结果与230Th/234U法的一致。在没有进一步的地层和年代证据的情况下,将西畴人牙化石的年代暂定为47—105ka或许是合理的。但洞穴地点骨化石铀系年代总体偏年轻,上述年代范围很可能被低估。本文结果与我们已有研究的广西通天岩、前洞等地点一致,是晚期智人在我国出现比原认为的早得多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作者等人曾在云南昭通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大型化石发掘工作,在昭通组含褐煤的组合层中出土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以鸟类化石为最多,初步鉴定约860余件。经统计,这些鸟类分属于11目18科。此外,一同产出的还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啮齿类、兔形类等化石,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新近纪早期(中新世末期)西南地区以鸟类为主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另外,从20世纪至今,在昭通组的时代界定上,长期以来观点尚不统一。文中根据新发现的动物群,特别是小哺乳动物的最新分析研究,结合古地磁测定结果,推测该动物群的年代应为中新世末期,较之以前的上新世—早更新世的时代结论大大提前。同时,昭通地区中新世鸟类动物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这一时期我国鸟类化石群的空白,而且对于新近纪鸟类演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石宏  李易  罗虹  吉学平  宿兵 《动物学研究》2006,27(5):449-455
对云南人32份男性DNA样本进行Y染色体单倍型以及mitochondrialDNA(mtDNA)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云南人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组分都表现出典型的南方人群的遗传特征。由人的数据结合已经发表的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和mtDNA单倍型(haplotype)数据进行MultidimensionalScaling(MDS)分析,结果表明,在MDS分布图中人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和mtDNA单倍型都与南方人群聚在一起。这一结果支持人的遗传族源为东亚南方人群后裔,与考古学的推论相一致。结合历史和考古学证据来探讨人的起源和史前迁移,为揭开“人悬棺”这种独特的考古文化的起源和史前传播提供遗传学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0.
石宏  李易  罗虹  吉学平  宿兵 《动物学研究》2006,27(5):449-455
对云南bo人32份男性DNA样本进行Y染色体单倍型以及mitochondrial DNA (mtDNA)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云南bo人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组分都表现出典型的南方人群的遗传特征。由bo人的数据结合已经发表的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和mtDNA单倍型(haplotype)数据进行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结果表明,在MDS分布图中bo人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和mtDNA单倍型都与南方人群聚在一起。这一结果支持bo人的遗传族源为东亚南方人群后裔,与考古学的推论相一致。结合历史和考古学证据来探讨bo人的起源和史前迁移,为揭开“bo人悬棺”这种独特的考古文化的起源和史前传播提供遗传学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