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小长梁遗址1998年和1990-1997年间5次发掘所获得的石制品,本文采用操作链(chaine opera-toire)分析概念,从石料、打制技术,二次加工、微痕观察,废片分析和认知考古学的角度,对小长梁石工业的结构及所反映的人类行为和智慧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小长梁石工业受劣质石料的影响很大,碎屑块比例极高,打片技术简单,仅采用锤击和砸击法,二次加工制品比例很低,不存在概念型板的规范制品,微痕分析显示,遗址的经济活动主要为处理肉类以及植物,对石核剥片和二次加工的空间概念分析,小长梁古人类在打片过程中仅采用前运算智力和初级的具体运算智力,考虑到石料质地,数量和适应等因素,石工业并不反映古人群体的全部智慧,而表现了一种权宜性行为方式,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不会超过12岁儿童的智力。  相似文献   
2.
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1998年小长梁遗址发掘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地理定位。埋藏学分析显示石制品与动物骨骼分布为水动力短距离搬运沉积的特点。动物骨骼有食肉类啃咬, 植物根系腐蚀, 水流冲刷以及可能的石制品切割痕迹。石料打制实验与电脑分析表明, 石料质地裂隙发育和易碎的性质对小长梁石工业废片率高以及石制品尺寸较小的特点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辽阔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其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质发展历史,早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 197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在喜马拉雅山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4100—4600米的吉隆盆地,发现了丰富的三趾马以及鬣狗、犀牛、鹿、羚羊等十多种动物化石。这一动物群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距今300—1000万年的上新世时期的西  相似文献   
4.
喜马拉雅山中段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生活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言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地球史上,新生代以来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隆起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暖湿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气候的屏障作用,致使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了解青藏高原及相邻地区自然环境的现状和演变历史,对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沉积物成因、古气候和古生物特征,把禄丰古猿化石产地新第三纪地层划分为晚中新世石灰坝组和早上新世庙山坡组。据岩性和岩相特征,可划分出五个不同的沉积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不同的沉积环境。古猿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主要埋在石灰坝组(四段)湖泊沼泽化沉积环境,次之为庙山坡组(五段)河流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晚更新世地层及哺乳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记述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黄河阶地堆积及其所产哺乳动物化石,并经 C~(14) 测定,化石距今约22650±300年,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有维持其生存的外部环境,离开它特有的生活环境,就不能生存。一提起自然环境,人们就会想到海洋、湖泊和江河,高山、丘陵和平原。其实环境是多种因素所组成,错综而复杂的。直接组成环境的因素还有水、温度、湿度、降水量、土壤、岩石和生物群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就有不同的生物来适应。环境多种多样,也决定了  相似文献   
8.
西藏林芝盆地新生代晚期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地质概况林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东经94°20′;北纬29°30′,海拔高程为2950—3080米。林芝盆地为一狭长条状的山间盆地,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尼洋河自西北向东南纵贯盆地。另一条林芝河由东而西流入盆地。两条河流流经盆地破坏了原来的湖相沉积物,都汇集到雅鲁藏布江中(图1)。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林芝盆地东南县城建筑公司砖瓦厂,发现了古湖相沉积物和尼洋河阶地堆积物。残存的古湖相沉积物面积不大,但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在林芝尼洋河右岸一  相似文献   
9.
西藏吉隆盆地上新世沉积相、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辽阔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质发展历史,早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但以往的一些外国学者主要限于冰川、地貌、地质等方面的观察,对于古气候、古地理方面的工作是很有限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西藏的科学考察。曾在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先后两次对青藏高原进行多学科考察。一九七五年中国科学院又组织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在这次考察中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考察的科学工作者,同当地干部和群众结合,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云南禄丰古猿生活时期的古气候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沉积物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古猿生活时期的气候变迁。即石灰坝组一段为干燥而凉爽气候;二段为温暖较湿润的气候;三段为湿热的南亚热带—热带气候;四段为古猿生活时期,已转变成干湿相间的南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庙山坡组(五段),初期气候—度变得相当干燥而炎热、到后期又逐渐为干温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