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21个土样和15株产酶菌株中筛选到1株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根霉(Rhizopussp.)MR020。其优化培养基组成(%):大米粉2.0,干酪素0.05,(NH4)2SO41.0,MgSO4·7H2O0.05,FeSO4·7H2O0.01,pH5.0。其振荡培养条件:培养基装最25ml/250ml三角瓶,用培养8天、浓度为1×107个/ml的孢子悬液接种1ml,于30℃,150r/min振荡培养108h产酶量最高达4000u/ml。  相似文献   

2.
黑曲霉产菊粉酶的发酵条件优化及诱变育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1株黑曲霉产菊粉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优化的发酵条件为菊粉2%,酵母膏2%,(NH4)H2PO40 5%,Na Cl0 5%,MgSO4·7H2O0 05%,ZnSO4·7H2O0 01%,初始pH6 5,接种量1 6%,装液量30ml,发酵5d,菊粉酶活最高可达26U/ml,I/S为1 15。经Co60诱变筛选出1株突变株C-32,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菊粉酶活提高30%,I/S不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广泛收集和分离,获得根霉属(Rhizopus)、曲霉属(Aspergillus)及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等属菌株897株。产酸指示平板上的变色圈测定结果表明,它们中间628株为产酸菌。通过纸层析对产酸菌发酵液酸谱的分析,获得129株L-苹果酸产生菌,经进一步测定发酵液中L-苹果酸的含量,筛选出以葡萄糖为原料,摇瓶发酵140小时,L-苹果酸产率48.37g/L,对糖转化率48.37×10-2 的菌株LMO2。经初步鉴定,这一菌株为曲霉(Asper-gillus sp.)以LM02作为出发株,采用亚硝基胍、自然污染细菌、甲基磺酸乙酯及紫外线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葡萄糖为原料,L-苹果酸产率较高的突变抹N1-14、N1-14、NE1412、NU1416及NU1419。其中N1-14 的L-苹果酸产量最高,比出发株提高46.2×10-2。N1-14 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产孢能力强,摇瓶发酵葡萄糖140小时,平均L-苹果酸产率为72.53g/L,对糖转化率53.74×10-2。全发酵液经薄层层析测定,不含黄曲霉毒素。发酵产物分离提纯后,得到白色粉末状结晶,经纸层析、质谱及红外光谱测定,证明为L-苹果酸。  相似文献   

4.
从7砷52株不同的青霉中筛选到6株能产生刺孢青霉酸的菌株。它们分属于尖孢青霉(P. sptcultsportum, 4株)和产紫青霉(P. purpurogenum, 2株),其中以P.Spiculisporum 44 的产酸量最高。产酸的适宜培养基组份为(g/L):葡萄糖130—150,NH4NO3,0.6,KH2PO41.0,MgSO4·7H7O 0.2,玉米浆0.6一0.8,起始pH 6.0。摇床培养8—9天,发酵液中产酸量在40 g/L以上。酸的得率为消耗碳量的53%或更多。该酸溶液(8.765×103 mol/L)的表面张力及其对煤油的界面张力分别为38.1和6.68 mNm-  相似文献   

5.
聚乙烯醇降解酶产生菌的分离和发酵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工厂废水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聚乙烯醇(PVA)的细菌D8株,四天能将培养基中0.5%的PVA(500,1700)完全降解,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raonospseudoalcaligenes)。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成份为(%):PVA1.5,(NH4),SO4 0.1,K2HPO4 0.24,KH2PO4 0.04, MgSO4·7H2O 0.035,NaCl 0.01,FeSO4 0.001,酵母膏0.15;起始pH 7.5;通气量在250ml三角瓶装30ml培养基为最逢,于30℃,160r/rain的旋转摇床振荡培养72h产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6.
从成都佳丰食品厂等处采集的样品中平板分离初筛到124株碱性蛋白酶产生菌,进一步复筛出一株高产,且稳定的碱性蛋白酶产生菌株B.L.JF-ld,初步鉴定为地衣穿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该菌的最适产酶条件为:培养基(%)为麦芽糖7.5,酵母膏3,NaCl0.5,K2HPO4·3H2O0.53,NaHPO4·2H2O0.03,Na2CO30.056,MnSO4l×10-4mol/L,pH8.7,通气量为(1:0.5)~(1:1)(v/v),37℃发酵40h,酶活力单位高达7180U/ml。  相似文献   

7.
细菌木聚糖酶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筛选和诱变 ,选育出 1株产 β 木聚糖酶活力较高 ( 1 2 4.45IU/mL) ,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较低( 1 .0 8IU/mL)的突变株L1 0 IGA。得出该菌产酶的最适发酵工艺为 1 .5 %半纤维素 ,0 .1 2 7%蛋白胨 ,0 .1 0 5 %K2 HPO4,0 .0 5 5 %MgSO4·7H2 O ,0 .45 %酵母膏 ,0 .2 2 5 %Twen40 ,装量 3 2 .5mL/1 5 0mL三角瓶 ,起始pH为 7.2 5 ,3 7℃发酵 48h后 45℃发酵 2 4h。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理想的L-乳酸产生菌,选择适合根霉属微生物生长的土样,利用溴甲酚绿平板结合摇瓶复筛的方法得到了一株有一定L-乳酸积累能力的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CS323。摇瓶发酵试验显示,在未优化发酵条件的情况下发酵48h,米根霉CS323L-乳酸积累量达到50.1g/L,是一株有良好改造潜力的L-乳酸产生菌,适合作为进一步诱变育种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9.
青霉LQ-7植酸酶产生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筛选到一株植酸酶高产菌株 ,对其进行诱变并研究了该菌株产植酸酶的最适条件。优化产酶液体培养基组成为 :3%可溶性淀粉 ,0 5 %蛋白胨 ,0 5 %NH4NO3 ,0 0 5 %MgSO4·7H2 O ,0 0 5 %FeSO4·7H2 O ,0 0 0 1%MnSO4·4H2 O ;发酵培养基的起始pH为 6 5 ,接种量 4%的条件下 30℃ ,135r min培养 72h可获得较高的植酸酶产量。少量 (2 5mg)植酸盐的加入对植酸酶有促进作用 ,但过量 (10mg以上 )时则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L-乳酸菌株的分离与筛选,探讨了不同碳源、氮源、通气量、温度等发酵条件对产L-乳酸的影响,从78株米根霉中筛选出13株产L-乳酸较高的菌株,其中米根霉(Rhizopus oryzae)Rs928产L-乳酸最高,产酸最稳定。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发酵培养组成(%):淀粉水解糖16,MgSO4 0.08,KH2PO4 0.05,ZnSO4 0.01,CaCO3 7,pH自然。在60t发酵罐中,  相似文献   

11.
代谢工程改造野生耐酸酵母生产L-乳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选育低pH条件下高产L-乳酸的酵母菌为目的,从自然样品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能在pH 2.5 (乳酸调节) 的培养基中生长且不利用乳酸的酵母 (初步鉴定为木兰假丝酵母Candida magnolia);进一步将来源于米根霉As3.819的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 (ldhA) 插入含有G418抗性基因的酵母穿梭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YX212-kanMX-ldhA,电转化入野生型C. magnolia中,筛选获得了一株具有产L-乳酸能力的重组菌株C. magnolia-2;通过发酵实验表明,该重组菌产L-乳酸的最  相似文献   

12.
L—苹果酸产生菌筛选及高产突变株诱变选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清平  周小燕 《真菌学报》1993,12(4):304-312
通过广泛收集和分离,获得根霉属、曲霉属及裂褶菌属等属菌侏897侏。产酸指示平板上的变色圈测定结果表明,它们中间628株为产酸菌。通过纸层析对产酸菌发酵液酸谱的分析,获得129株L-苹果酸产生菌,经进一步测定发酵液中L-苹果酸的含量,筛选出以葡萄糖为原料,摇瓶发酵140小时,L-苹果酸产率48.37g/L,对糖转化率48.37×10^-2的菌株LM02。经初步鉴定,这一菌株为曲霉。以LM02作为出发  相似文献   

13.
一株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土壤中分离到的553株芽孢杆菌中选出一株产蛋白酶活力较高菌株,经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诱变,获得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菌株,酶活力可达10000u/m1,此菌株经鉴定为地衣状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适宜的发酵条件:培养基由6%玉米粉(山芋粉或葡萄糖),4%豆饼粉(或其水解液),Na,HP0.·12Hz0 0.4%,KH:P0·0.03%,Na zc0,0.1%组成,pH7.O,37℃旋转摇床振荡培养{2一q6小时。酶作用的最适条件:60℃,pH9.0一10.5,在pH6.0—10.5范围内稳定。酶受DFP抑制。  相似文献   

14.
耐氨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L-乳酸发酵法生产以CaCO3为酸中和剂,在乳酸后提取中产生的大量石膏废渣不仅在过滤时造成较大的乳酸损失,而且由于废渣不易处理,对L-乳酸万吨级规模的生产将形成巨大的环保压力和废渣处理成本。为此,为了降低L-乳酸生产成本,该文采用氨水为酸中和剂,用筛选得到的一株米根霉RhizopusoryzaeJS-N02-02进行以氨水为中和剂的L-乳酸摇瓶、15L自动发酵罐的发酵试验。以玉米粉双酶水解糖为碳源,接种孢子浓度1×105个ml,以0.01%(NH4)2SO4为氮源,30℃,15L自动发酵罐连续5批发酵,平均总糖浓度为136.8gL,平均产酸达100.6gL,L-乳酸纯度达95.3%,糖酸转化率达71.6%。  相似文献   

15.
对L-乳酸产生菌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适宜产酸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优化,并利用10 keV氮离子对出发菌L-乳酸产率进行诱变。为比较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在分子水平的差异,利用108条RAPD随机引物对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葡萄糖90‰、(NH4)2SO42‰、KH2PO40.6‰、Mg-SO4.7H2O 0.25‰、ZnSO4.7H2O 0.05‰、CaCO350.0‰pH值自然,接种量在5%左右,34℃,200 r/min的培养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L-乳酸产量(28.8 g/L)。氮离子注入诱发L-乳酸产量突变的适宜剂量为1.30×1015ions/cm2。筛选获得的突变株RC-H13 L-乳酸含量为33.7 g/L,比出发菌株提高17%,且遗传稳定性较好。在RAPD分析中108条引物有3条在两池间表现多态性,差异条带的频率为0.67%。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少孢根霉RT-3固态发酵生产SOD的条件。结果表明该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组成为:大豆,麸皮5%,硫酸氢0.3%,磷酸二氢钠0.03%,硫酸铜0,04%。培养基经代化后,每克培养物SOD酶活提高53%。适宜的乳酸加入量为1%。吐温-80、醋酸钠和抗坏血酸对菌体产酶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7.
L-乳酸发酵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初筛得到的 1株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突变株R2 (Lactobcilluscaseisubsp .rhamnosusR2 )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 ,筛选出 1株产乳酸较高的突变株ZY ,L 乳酸含量达 93.9%。以正交试验为基础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 ,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 4d ,残糖降至 0 .1 %以下 ,L 乳酸产量达9.5 7g/ 2 0 0mL ,对糖的转化率达 96 .3%。  相似文献   

18.
从除虫菊叶中筛选到1株内生真菌Fusarium sp.Y2,对其进行了基础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研究。结果表明,Y2菌株的较佳发酵培养基为:每L培养基中含有麦芽糖10g、蛋白胨6g、KH2PO42g、KCl 1g、FeSO40.02g、MgSO4·7H2O1g;较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8.5,250mL三角瓶装液100mL,摇床转速180r/min,培养温度28.0℃,接种量21%。在此条件下与原始发酵条件相比,Y2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98.6%,提高了6.8%;对其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5.4%,提高了16.1%;其茵丝生长量(干质量)达8.975mg/mL,增加了7.8%。  相似文献   

19.
L-精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报道了L-精氢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结果。以谷氨酸产生菌钝齿棒状杆菌AS1.542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多次逐级诱变,获得了一株能够积累大量L-精氨酸的菌株971.1。该菌属于组氢酸缺陷型,并具有对磺胺孤的抗药性。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四天,产酸最高可达25·2 mg/ml,并具有较高的产酸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米根霉利用纯糖和不同预处理玉米秸秆酶解糖生产L-乳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优化米根霉摇瓶发酵产L-乳酸。在此基础上,以蒸气爆破和碱处理玉米秸秆酶解液为混合C源,与纯糖对比,研究不同预处理玉米秸秆混合C源对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100g/L、(NH4)2SO4质量浓度2g/L、接种量6%(体积分数)、转速170r/min、发酵12h后添加30g/LCaCO3的条件下,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质量浓度为69.15g/L。米根霉发酵不同预处理玉米秸秆酶解混合C源,木糖的存在影响了米根霉的C代谢网络,降低L乳酸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