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灵曼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端粒酶PCR ELISA,它能对培养细胞或其他生物样品的细胞提取物中的端粒酶活性作高度灵敏的定性检测。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DNA-蛋白质结构,端粒DNA的特点是含有大量串连重复并富含G的重复序列,这些序列在进化中是高度保守的。端粒被认为可以阻止基因组DNA被降解或发生有害的重组,如:末端融合、重排、染色体易位和染色体缺失。由于  相似文献   

2.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DNA复制的完整性。DNA复制过程中,端粒逐渐缩短达到临界值时,染色体DNA被破坏而发生复制型衰老。端粒酶是催化端粒合成的酶,但在正常体细胞中活性很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衰老相关性疾病,为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新近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存在较短的端粒,并且较短的端粒更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本文主要综述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概括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DNA复制的完整性。DNA复制过程中,端粒逐渐缩短达到临界值时,染色体DNA被破坏而发生复制型衰老。端粒酶是催化端粒合成的酶,但在正常体细胞中活性很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衰老相关性疾病,为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新近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存在较短的端粒,并且较短的端粒更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本文主要综述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概括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端粒及端粒酶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建  覃文新  万大方  顾健人 《生命科学》2001,13(3):113-118,138
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由重复DNA序列和蛋白组成的复合物,它具有保护染色体、介导染色体复制、引导减数分裂时的同源染爸体配对和调节细胞衰老等方面的作用。正常体细胞每分裂一代,端粒就会缩短一段,而端粒酶的作用是将一段端粒序列加到端粒末端,从而维持端粒长度。正常体细胞中是没有端粒酶活性的,而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都发现了端粒酶的表达,提示端粒和端粒酶在癌症发生和肿瘤细胞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端粒酶与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由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及其相关蛋白所组成的结构。由于能防止染色体的端-端融合、重组和降解,故具有稳定染色体的作用。众所周知,参与真核生物线性DNA复制的DNA聚合酶并不能使染色体DNA完全复制,因而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序列在不断分裂的过程中逐渐缩短。当人染色体的末端,又称末端限制片断TPF(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s),缩短到5—7Kbp时,细胞就会发生衰老,因此,  相似文献   

6.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 ,其生物学功能是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非正常重组和染色体的缺失[1] .由于存在“末端复制问题” ,随着老化人体细胞端粒重复序列长度不断缩短 ,但在生殖细胞中由于端粒酶的存在 ,端粒序列并不缩短 .端粒酶是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核蛋白 ,是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在DNA3’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2 ] .研究表明 ,在 85 %~ 95 %的人肿瘤细胞中可以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3 ,4 ] ,而在正常体细胞中除生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等极少数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外 ,均检测不到端粒酶活性 ,这…  相似文献   

7.
端粒(Telomere)是线性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结构,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和结合蛋白所构成。在脊椎动物中,端粒通常为富含TG简单重复序列(TFAGGG),其生物学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复制,使DNA免受不恰当的修复以及防止端一端融合和核酸外切酶的降解(Dreesen et al.,2007)。  相似文献   

8.
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有结构,是由端粒结合蛋白和一段重复序列的端粒DNA组成的一个高度精密的复合体,在维持染色体末端稳定性,避免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端粒的长度、结构及组织形式受多种端粒结合因子的调控。由于端粒的重要性,在哺乳动物细胞里,端粒的长度或端粒结构变化与癌症发生及细胞衰老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末端复制问题的存在,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不断缩短,细胞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老或凋亡。由于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端粒长度的不断缩短与细胞分裂代数增加具有相关性,即端粒长度反应了细胞的分裂次数,因此有人将端粒形象的比喻为生物时钟。在90%的癌细胞中,端粒酶被重新激活,以此来维持端粒的长度,使细胞走向永生化。简要综述了端粒、端粒酶及端粒酶结合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HIV感染者CD28-、CD8+T细胞亚群的端粒缩短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独特的六核苷酸重复序列,其作用是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体细胞在多次分裂之后其端粒变短。正常成人体细胞在分裂25次后其分裂能力即发生不可逆终止,此现象称为“复制性衰...  相似文献   

10.
张沛欣  张颖 《生命科学》2020,32(7):717-722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核蛋白结构。染色体末端重复的端粒DNA可以规避不适当的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 DDR)的激活,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的缺失会引起染色体融合并导致细胞的衰老及死亡。端粒特异性蛋白复合物Shelterin在保护端粒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复合体中,端粒结合因子2 (telomeric-repeat binding factor 2, TRF2)在维持端粒稳定、防止端粒染色体末端融合以及端粒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该文综述了TRF2介导的保护染色体末端的多方面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DNA重复序列与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脊椎动物端粒重复序列是 5′TTAGGG3′。端粒长度可以作为细胞的“分裂时钟” ,反映细胞的分裂能力。作为染色体末端的帽状结构 ,端粒还有其他生物学功能 :保证染色体完整性 ,使真正的遗传信息得到完整复制 ;保护染色体末端 ,防止染色体异常重组而影响细胞分裂 ;指导染色体与核膜相接。端粒 端粒酶系统对细胞增殖、细胞衰老、细胞永生化、癌变、发育生物学、HIV感染的免疫反应、免疫缺陷等有重要意义[1~ 3] 。因此端粒动力学的研究十分重要。1 .DNA印迹杂交端粒长度测…  相似文献   

12.
真核生物的DNA损伤检控系统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的一个重要机制,该系统能检测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出现的DNA损伤并引发细胞周期阻滞,对DNA损伤进行修复,以维持细胞遗传的稳定性。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由重复DNA序列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具有保护染色体、介导染色体复制、引导减数分裂时的同源染色体配对和调节细胞衰老等作用。虽然端粒与DNA双链断裂都具有作为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共同特点,但正常端粒并不像DNA双链断裂那样激活DNA损伤检控系统。另一方面,端粒又与DNA损伤相似,因为多种DNA损伤检控蛋白在端粒长度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因此DNA损伤检控系统既参与了维持正常端粒的完整性,又可对端粒损伤作出应答。现就DNA损伤检控系统在维持端粒稳定中的作用及其对功能缺陷端粒的应答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它由简单重复的DNA序列和与之结合的蛋白质构成,保护染色体末端不被降解或融合,并使染色体能够完全复制。端粒酶是特殊的逆转录酶,它利用自身的RNA亚基作为模板复制出端粒DNA。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进程中贯穿着发现现象/问题-提出概念/模型-实验验证的思路,整个过程就像相继解开一个个谜团一样有趣。因此它是一个很好的科学问题推演的案例。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进行整理,重现了这一发现历程。  相似文献   

14.
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是每个生物生存的关键 ,端粒保护是维持这一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体内有多种蛋白复合物共同作用以保证DNA末端不丢失或染色体末端不发生融合。端粒酶和其它一些蛋白在维持端粒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这些蛋白如何共同维持端粒的正确长度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复制端粒是一个复杂的机制。Loayza等发现 ,人体内的POT1是一种与酵母细胞中结合单链端粒DNA蛋白相关的蛋白。POT1分子出现在人染色体的末端 ,而且POT1出现在染色体末端的量与多鸟嘌呤核苷酸单链重复区域多少有关 ,重复区域越多 ,POT1出现的越多。POT1不是完全靠…  相似文献   

15.
染色体端粒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为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天然末端。它对稳定以及染色体的完全复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种生物的端粒DNA分子结构及其复制机制已被阐明,不少资料显示端粒在细胞中有着特殊的行为,并推测端粒可能参与了染色体的空间组织等核功能。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介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端粒酶能延伸将染色体末端因线性复制而致短缺的端粒DNA,因它有逆转录酶的作用,含有与端粒DNA富GT单链互补的RNA作为延伸的模板。高等动物如小鼠、人中,端粒酶活性存在于生殖细胞、永生培养细胞及恶性肿瘤等细胞,它们均具永生性;而很少在一般体细胞内测知,后者因端粒逐代缩短而最终死亡。它还能修复染色体断端,维持基因组的遗传稳定性,与细胞的生存、生长与寿命密切相关。其特性被利用以开发恶性肿瘤的诊治,及对老年病病因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远  龚兴国   《生物工程学报》2001,17(6):604-607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因其末端的DNA不能完全复制而短缩,使细胞逐渐失去增殖能力,导致细胞衰老、死亡。端粒酶的活化可延长染色体的末端DNA,维护基因组的稳定。端粒酶活性的异常表达,又会使细胞永生化或转化成癌细胞。因此,端粒酶在控制细胞寿命方面有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8.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在维持染色体的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快速生长的细胞通过端粒酶来合成端 粒重复序列以弥补其损耗。在人类恶性肿瘤细胞中,85%以上能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使其成为一个几乎普遍的癌标志物,而在大 多数正常体细胞中,端粒酶是阴性的。端粒酶与肿瘤之间的最新研究已经在肿瘤生物学领域开辟了新的途径,可能会彻底改变抗 癌疗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总结端粒和端粒酶在癌细胞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端粒和端粒酶拥有巨大的潜力,必将能 够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更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特殊核蛋白复合物,其高度保守的重复序列和蛋白复合物形成保护环结构,以维持线性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端粒酶通过添加富含鸟嘌呤的重复序列,在维持和调节端粒长度、细胞永生性和衰老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病变细胞的端粒长度变化趋势和端粒酶活性,可为选择端粒酶作为治疗癌症的标记物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针对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日常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恶性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细胞世代中保持其稳定性,染色体起码应具备3个结构要素,那就是有一个DNA复制起点;一个着丝粒(ccntromere)使细胞分裂时两个姊妹染色单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里;最后,在染色体的两个末端必须有端粒(telomere),使DNA能完成复制。近年来人们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把真核细咆染色体的复制起点、着丝粒和端粒的DNA片段分别克隆成功。并且把它们互相搭配或改造而构成所谓“人造微小染色体”(aftificial minichromosomes),以研究这3种成分的结构与功能。 一、染色体复制起点 大肠杆菌质粒pBR322不能转化酵母细胞,因为pBR322上的DNA复制起点不能被酵母系统所识别,DNA不能复制。1979年Stinchcomb和Carbon实验室分别把带有遗传标记,例如Trp~+的酵母DNA的EcoRI片段插入pBR322,用来转化trp~-酵母,获得了带有质粒并能传代的Trp~+细胞。它们所含的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