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包括的内容有:一、产物的产生:1.细胞产物——总论;2.细胞产物的结构与合成;3.淋巴细胞杂交瘤——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应甩:4.细胞培养中昆虫致病病毒的产生。二、后处理:5.澄清和灭菌;6.动物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失活;7.培养动物细胞中产物的提纯;8.浓缩;9.病毒分离和亚单位疫苗的制备;10.佑剂;11.配方和贮存。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分别用DMEM和RPM11640培养基对青海湖裸鲤肝胰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培养48h组织块周围有细胞迁出,并形成生长晕。培养一周可形成单层细胞。对原代培养的单层细胞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后,传代培养至第四代。确立青海湖裸鲤肝胰细胞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为DMEM,培养温度为27℃,pH值为7.0—7.5,原代培养血清浓度为20%,传代培养的血清浓度为10%,无需通入CO2和添加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3.
红豆杉悬浮细胞放大培养的细胞生长与紫杉醇合成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Murashige&skoog s(MS)和 6 2号两种不同的培养基中 ,红豆杉细胞悬浮细胞从摇瓶到 1 0L机械通气搅拌式反应器放大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紫杉醇合成动力学 .结果表明 :尽管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 ,细胞生长曲线均呈现“S”型 .紫杉醇在延迟期与指数生长期中基本上没有积累 ,而且随着培养规模的增大 ,紫杉醇的含量逐渐降低 .进一步对各级放大培养的细胞生长 ,比生长率与胞内外紫杉醇合成量进行分析 ,发现MS利于细胞生长但不利于紫杉醇合成 ,而 6 2号则相反 .根据此文的结果 ,提出了红豆杉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大规模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用于单抗药物生产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发展迅速.此领域的技术进展集中在个性化培养基开发,工艺条件优化等方面.本文总结了用于提高重组抗体表达水平的常用方法,以及细胞培养工艺对抗体药物“关键质量属性”(聚体、降解、糖基化修饰、电荷变异等)的诸多影响.此外,细胞培养工艺在产业化过程面临着工艺放大与技术转移,定性研究与工艺验证等实际问题.未来大规模细胞培养工艺的开发,将进一步借助动物细胞的组学研究成果和新兴的“过程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5.
利用CHO细胞能在培养过程中自然结团的特性,采用超声—沉降柱二合一灌流系统能促进细胞结团和加强截留的特性,我们用无血清培养基连续灌流培养基因重组CHO细胞MK3-A2株,分泌表达rhTNK-tPA获得了成功。培养周期为77-110天,细胞结团率为90%左右,直径在285~570μm之间,细胞截留率保持在95%左右,成活率为85%以上,细胞密度达到2×107/ml左右,rhTNK-tPA生产率平均为89 mg/L/d,最高时达216mg/L/d。 结果表明,使用该灌流系统进行细胞结团培养可以取代微载体培养用于动物细胞制药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癌DU145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无血清培养基重悬细胞培养至形成球状体,以细胞三维(3D)培养和二维(2D)培养方法分离前列腺癌类干细胞,观察细胞球的形成及其生长情况,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划痕修复实验检测所分离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显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中呈长梭形贴壁生长,无血清培养基培养72 h形成大量细胞球聚集体,细胞3D培养分离的细胞球的透明度和形态比2D培养分离的细胞好,3D培养分离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划痕修复能力明显强于2D培养分离细胞.因此,细胞3D培养技术联合无血清培养基有利于前列腺癌干细胞的分离.  相似文献   

7.
施氏鲟不同组织来源细胞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施氏鲟(Amursturgeon,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肝脏、脾脏、肾脏、鳍条和心脏组织的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2~3天左右可见组织块周围有成纤维样细胞迁出,10天左右组织块周围形成单层细胞。对原代培养的单层细胞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后传代培养,建立了可连续传代的施氏鲟肝脏、脾脏、肾脏、心脏组织细胞系。初步确立施氏鲟细胞培养的条件,培养基为MEME,培养温度为25℃,血清浓度为20%。对传代培养细胞以二甲基亚砜为保护剂在液氮冷冻保存,细胞复苏后可连续传代培养。施氏鲟细胞离体培养为开展鲟鱼病毒病和遗传资源保存研究提供了重要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重组抗CD52单克隆抗体CHO细胞株培养和连续灌流表达用培养基,以提高抗体表达量。方法通过调整原有批培养用培养基中谷氨酰胺和植物水解蛋白,获得5种培养基配比。使用模拟灌注方式进行细胞培养,分析细胞密度、活细胞比率和目标蛋白表达,筛选连续灌流细胞培养和表达用培养基。最后在7 L反应器中采用灌注培养方式对筛选获得的培养基进行验证。结果使用50 mL细胞培养管进行模拟灌注培养时,活细胞比率较高,达到90%以上;CHO细胞在添加谷氨酰胺至4.0 mmol/L和植物水解蛋白至5.0 g/L的批培养用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最快;在基础培养基中抗体表达量比优化前高15%。20 d培养周期内,优化的培养基在7 L反应器中可以维持CHO细胞密度在(2 727±253)万个/mL,活细胞比率在95%以上。结论通过模拟灌注培养,筛选获得了一种在7 L反应器灌流培养中适宜于重组抗CD52单克隆抗体CHO细胞表达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杂合反应器 叶片搅拌式反应器已广泛用于发酵和动物细胞反应器,因为它可以产生较高的培养基组分和气体的传质效率。然而,因为植物细胞对叶片搅拌的剪切力很敏感,植物细胞悬浮培养通常用气升式反应器来混合和通气,但气升式系统往往不能有效混合高密度细胞培养所要求的适宜的植物代谢物生产。 Rutgers大学的D.I.Kim和他的同事们发明了一种5升的杂合式反应器,采用气升式和搅拌式相结合,用于高密度植物细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转瓶内部结构对无血清悬浮培养昆虫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昆虫细胞为宿主进行基因工程产品的开发是动物细胞培养领域十分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1] 。由于昆虫细胞对营养要求极高 ,且对培养环境非常敏感 ,所以一般是在含有兼具营养及保护功能的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血清一方面因其高额成本而限制了昆虫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分复杂、富含蛋白而给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后处理带来困难。因此 ,昆虫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的开发一直是细胞培养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取代传统的有血清培养技术已成为昆虫细胞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发展趋势[2 ] 。然而 ,昆虫细…  相似文献   

11.
动物细胞培养用生物反应器设计原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动物细胞培养用生物反应器设计和放大的关键问题是细胞破损与供氧和混合的矛盾,在分析细胞破损机理基础上,提出了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原理——设计模型和有关设计条件,从而清楚地确立了细胞死亡速度与培养基组成、反应器设计和操作参数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反应器设计应遵循的保证细胞生长和满足传质要求的条件。还对强化传质和抑制细胞破损这一矛盾作了简要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食管永生化细胞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培养后细胞形态的改变.实验利用显微镜观察,鬼笔环肽(phalloidin)-FITC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转换培养基与未转换培养基的SHEE细胞.结果显示:转换培养基后,SHEE细胞膜边缘异常,细胞连接松散;细胞内F-actin含量降低.说明细胞培养过程中,更换细胞生长环境可影响到细胞骨架,进而改变细胞形态及细胞的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可生产多种生物制品,为提高细胞活力和表达水平及有利于表达产物的纯化,采用有多种添加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选择更有利于细胞生长又可提高培养细胞密度的微载体和条件温和、易操作、气体交换速度快的生物反应器,在线监控细胞生存环境和生理活动,减少培养过程培养基中的抑制因素,可创造更适合细胞生存的环境,提高表达水平,向细胞中导入抗凋亡基因,可提高细胞活性和蛋白产量。利用多也微载体以球转球方式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是细胞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现象。随着对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了解的深入,显示了有效地控制动物细胞培养中细胞凋亡的巨大潜力。包括采用DNA重组技术把抗细胞凋亡的基因导入细胞和在培基中加入具有抗细胞凋亡的生存因子或化合物等手段已用于控制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凋亡。这些技术将大大延长细胞达到饱和密度后的培养时间,提高细胞培养系统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动物细胞的灌注培养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细胞融合技术和杂交瘤技术在细胞中的应用,IFN、EGF、t-pA、UK、EPO等一些高价值的蛋白,相继在动物细胞中表达成功。但是,同传统的微生物细胞培养相比,动物细胞培养存在着细胞倍增时间长、代谢途径复杂、对营养的要求高、对外界环...  相似文献   

16.
水母雪莲细胞悬浮培养合成黄酮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水母雪莲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黄酮积累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经15 d液体培养可获得最大生物量干重和黄酮产量分别为17.2 g·L-1和607.8 mg·L-1,通过调控基本培养基种类和有机添加物可提高雪莲细胞的生长和黄酮积累.获得的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与雪莲细胞中的黄酮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初步研究了气液双升式动物细胞反应器微载体培养 Bowes细胞和悬浮培养 M4G3杂交瘤细胞的生长条件 ,在不加入消泡剂和保护剂的情况下 ,批式培养 Bowes细胞的最大密度为 2 .6×1 0 6/ml,批式培养 M4G3细胞的最大密度为 1 .5× 1 0 6/ml。基于细胞生长的密度效应 ,建立了动物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 :   μ=0   t相似文献   

18.
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血清的存在能满足细胞的生长繁殖需求,但实际生产中血清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给大规模生产带来困难,不利于商业化开发。常见细胞源疫苗血清残留对疫苗免疫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无血清培养基避免了血清所带来的血源性污染等问题,其成分和含量明确,制备流程简易,提高了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生物产品,与天然培养基等传统的培养基相比有着许多优势。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已成为生物工程重点研究课题。我们简要综述了无血清驯化细胞的发展历程、应用,及无血清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优缺点等内容,以期对未来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进程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陈昭烈  Kai  Iding 《生物工程学报》2001,17(1):109-112
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对培养体系实施培基连续灌流能及时地补充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控制细胞代谢产物对细胞的影响 ,实现细胞的高密度长期培养 ,提高目的产品的生产效率[1,2 ] 。细胞连续灌流培养的前提是在实施培基连续灌流的同时培养体系能有效地截留细胞[3] 。这一前提增加了细胞培养装置的复杂程度 ,使之特化为价格昂贵的生物反应器 ,限制了细胞连续灌流培养的应用。如能通过对普通的细胞搅拌培养瓶进行改进 ,使之能用于细胞的连续灌流培养 ,则有利于细胞连续灌流培养的推广应用。1 材料和方法1 1 细胞产人重组凝血酶原CHO工…  相似文献   

20.
基于Sf21昆虫细胞在悬浮培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生长代谢特征,提出以培养液中残糖浓度作为控制参数,并利用限制性基质(葡萄糖和蛋白水解物)的间歇补加技术调控细胞生长的方案。实际控制表明:与批培养相比,Sf21细胞在两种具代表性的昆虫细胞培养基(IPL-41和TC-100)中的生长期和稳定期都得到了有效的延长。TC-100培养液中最高细胞培养密度由3.0×106 cells/mL提高到6.5×106 cells/mL;IPL41培养液中最高细胞培养密度则由7.05×106 cells/mL提高到9.0×106cells/mL。由于限制性基质的间歇补加技术是利用较确定的营养成分来代替复杂昂贵的补料培养基,因此更适合于昆虫细胞的大规模高密度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