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墙克信  张征  尤柯 《遗传》1987,9(4):27-29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系一条染色体中 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同源节段的互换。SCE 可以自发产生,各物种细胞中自发SCE频率 相对比较稳定。但若用诱变剂或致癌剂处理细 胞,则SCE频率可显著提高u1。已经证实,一 些物质的诱变、致癌力与诱发SCE能力之间 存在很高的相关性[=,330目前,国内SCE技术 已用于多种遗传病、肿瘤和病毒性传染病的病 因学研究,以及化学“三致即物质作用机理的研 究[[3,A)。对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细胞SCE 频率尚未见报道。为了从细胞及亚细胞水平探 索本症的病因.,作者对20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 肿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和20例正 常人细胞SCE频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 如下。  相似文献   

2.
冯宝章  张云华 《遗传》1981,3(3):5-7
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可作为研究DNA 损伤的一个细胞遗传学指标,但是在正常情况 下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断裂的出现率并不高,而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简称SCE)频率则较高,因 而后者是研究染色体稳定性的一个较好指标。 丝裂霉素(MMC)是一种强的致突变和 致癌剂[2],同时又是强的SCE诱发剂。  相似文献   

3.
颜永衫  周芬  习霞辉 《遗传》1985,7(5):14-18
BrdU被细胞吸收后可结合到染色体DNA 上,由于被BrdU标记的DNA对光极为敏感F91 因此可引起染色体结构的损伤。BrdU 还可抑 制细胞核着酸还原酶的活性,导致细胞死亡11770 尽管如此,有些细胞却能在含高浓度BrdU的培 养基中繁殖传代,其原因可以是细胞缺乏胸营 激酶(TK)活性[[1+1;细胞的BrdU吸收系统有 缺陷(a);细胞因核营酸代谢失去平衡而获得 BrdU 抗性[31。抗性细胞的DNA有的是部 分[701、有的是全部191被BrdU标记。某(些)染 色体的特异性改变是否与BrdU抗性有关?目 前的资料表明,BrdU抗性细胞的染色单体断 裂频率较高[1a1,或染色体数很不稳定[’];但许多 BrdU抗性细胞株染色体平均数等于或略低于 亲本细胞的水平,染色体G一带图样没有明显的 差异131。因此,尚未发现BrdU抗性细胞有染 色体的特异性改变。少数药物抗性细胞蛋白质 合成过量的现象已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1a,is7 BrdU抗性细胞是否也会出现蛋白质过量合成 的现象? 我们过去报道了通过高浓度的BrdU 加可见光处理获得4个抗BrdU 亚系[11,本文 报道这4个抗性亚系细胞第17号染色体有极高 的加倍频率,以及某些胞质可溶蛋白过量合成 的现象,这些均未见报道。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 是反映正在进 行复制的染色体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个极为敏 感的指标110,131。由于BrdU抗性细胞长期在含 高浓度BrdU 的培养基中生长,BrdU进人细 胞后便均匀地分布在姐妹染色单体DNA 上, 已达到某种程度的相对平衡状态,因此不可能 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本文报道采用特 殊的方法所观察到的BrdU抗性亚系SCE频 率,以及第17号染色体加倍对细胞SCE频率 的影响。除了我们过去报道的一个抗性亚系 SCE[a1外,尚未见其他关于BrdU抗性细胞SCE 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不同年龄中国仓鼠各种组织的体外培养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细胞的自发SCE频率与动物年龄无关,相同组织细胞经MMC处理后,老龄仓鼠SCE频率比幼龄仓鼠SCE频率明显低。心脏和皮肤细胸的SCE频率高于肺和尾的SCE频率。  相似文献   

5.
尤江斌  区宝祥  刘丽梅 《遗传》1985,7(2):27-29
姐妹染色单休交换((SCE)对DNA 损伤 的反应敏感。人淋巴细胞SCE被广泛应用于 环境污染的监测、诱变物和致癌物的筛选、对某 些理化因素职业性接触的剂量衡量及药物细胞 遗传毒理的评价等。淋巴细胞自发SCE率有 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了解影响淋巴细胞SCE的 因素对其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于影响淋 巴细胞自发SCE率的环境因素及技术因素已 研究得比较多,但对于遗传因素的意义了解得 仍然很少,就我们所知,迄今仅有两个这方面的 研究报告LZ,;]。本文报告一个较大样本的研究, 结果提示遗传因素对淋巴细胞自发SCE率有 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4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和3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和/或丝裂霉素C处理诱发SCE的观察结果。经紫外线照射的3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淋巴细胞的诱发SCE频率比未照射的自发SCE频率均有显著增高(P<0.01),而正常人的淋巴细胞经紫外线照射诱发的SCE频率与未照射的自发SCE频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2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和1例正常人淋巴细胞的诱发SCE频率比未处理的自发SCE频率均有明显增加,但病人的增加幅度显著大于正常人(P<0.01)。结果表明,这4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都存在着DNA切除修复功能缺陷。此外,还发现分离淋巴细胞的自发SCE频率比微量全血培养的显著地高(P<0.01)。  相似文献   

7.
狄少杰  刘凌云 《遗传学报》1992,19(3):212-220
应用IdU-毛玉米油体内SCE技术,以不同剂量的典型诱变剂MMC和CP对70尾黄鳝的脾、肾、血淋巴细胞进行了体内诱发SCE敏感性测试。结果:三种细胞的染色体SCE自发频率均较低,不同剂量MMC和CP诱发黄鳝三种细胞SCE频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诱变剂剂量与诱发SCE频率呈线性关系。三种细胞染色体SCE对MMC和CP的敏感性次序为肾>脾>血淋巴细胞。与几种鱼和其它动物比较,黄鳝三种细胞的SCE自发频率均较低,对MMC和CP诱发SCE的敏感性均较高,因此认为黄鳝可作为较理想的体内SCE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洋金花总碱对细胞染色体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金花为曼陀罗属植物的千燥花,所含生物碱中以东.R若碱为主,其次为莫蓉碱[1]。洋金花总碱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本文从遗传毒理学角度观察了洋金花总碱对离体细胞(Wg3-h细胞株)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染色体畸变率(CA)和活体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PCEMN)的影响,以及银屑病患者接受治疗前后SCE变化的比较,认为它对染色体有损伤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非诱变剂对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16种非诱变剂对大麦根端分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及其中9种成份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影响。在大麦细胞中,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氨基酸及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处理均能显著提高SCE频率。维生素、氨基酸和dNTP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SCE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只是诱变剂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在一定高剂量时也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影响SCE具有特殊的S CE增长曲线,SCE频率达一定值后不再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吕群  江绍慧  蒋秀蓉  周洁民 《遗传》1982,4(4):19-21
1976年,Vogel和Bauknecht报道了在活 体中显示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的方 法[11],此后,这种方法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SCE)法便成为检测诱变剂和致癌物的有效手 段’[6-10]. 1980年,我们实验室成功地用5-碘脱 氧尿苔(IdUrd)代替5-嗅脱氧尿普(BrdUrd), 多次在小鼠腹腔注射后观察骨髓细胞的SCE[2], 虽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但操作麻烦,药物毒性 大,实验动物极易死亡。因此,我们参照Allen 等人的工作[5],对上述方法作了改进,用埋植药 片法让药物在活体内缓慢释放,诱发SCE,得 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观察小鼠活体骨髓细胞SCE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仁礼  包淳洋  张忠怨 《遗传》1984,6(3):41-42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离体测试系统 由于易受方法上误差的影响,且不能测出经动 物体内代谢活化系统激活后才能转化为活性致 突变因子,因而离体试验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 被测试物的活性诱变效应。为了解决活体SCE 测试中BrdUrd在动物体内迅速降解的问题, 目前一般应用BrdUrd多次注射法或药片埋植 法[[2.31,但手续繁琐且用药量大。Kanda等人 (1979)和Pedro (1980)先后采用吸附BrdUrd 的活性炭注射法观察小鼠活体精原细胞和骨髓 细胞的SCE,使活体SCE技术大为简化[[4,81。我 们在此基础上用IdUrd代替BrdUrd将Pedro的 二次BrdUrd一活性炭注射观察活体骨髓细胞 SCE的方法进一步简化为一次注射,建立了更 为简便的活体SCE检测技术,以适合大规模测 试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四种杀虫剂:敌敌畏乳剂,灭害灵,甲基对硫磷,叶蝉散对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影响。结果表明:0.1%和0.01%浓度的敌敌畏,可使(SCE)频率明显增加,而染色体畸变率只在0.1%浓度有显著增加;0.5%的灭害灵,可使SCE频率明显增加,而染色体畸变增加不明显;甲基对硫磷和叶蝉散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染色体畸变和SCE频率均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陈少华 《遗传》1992,14(2):16-17
本文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和小鼠骨髓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两个指标,测定大蒜匀妮滤液(GJ)对环磷酸胺(CP)诱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GJ灌胃处理小鼠能降低CP(30mg/kg)诱发的微核率,差异极显著(P<0.01)。用GJ处理小鼠,除了CP高剂量(30mg/kg)外,CP中和低剂量(3mg/kg和0.3mg/kg)所诱发的SCE率均受到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大蒜有较强的抗诱变能力,具修复染色体损伤和DNA错误复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加Giemsa(FPG)术区分姐妹染色单体,分析了13名中年男子外周血淋巴细胞的SCE,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自发”的和用丝裂霉素(MMC)诱发的SCE频率变化。发现吸烟者的SCE频率(8.33±1.08)显著地高于不吸烟者(4.41±0.72),p<0.001。用MMC诱发后吸烟者各剂量的SCE值也明显地高于不吸烟者(P<0.01),并随着MMC剂量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差值增大。由于SCE的形成同DNA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关,SCE频率的不同反映交换产生过程中机体重组修复系统的差异。因此,吸烟者与不吸烟者SCE频率的差异,表明两者在DNA修复机制上存在着差异。吸烟很可能改变了机体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应用于人外周淋巴细胞或其它体细胞的分析,不仅阐明了人类若干遗传病的染色体病因,而且广泛地应用于对环境中致突变和癌变因素的遗传毒理研究方面。最近Kakati等观察分析了白血病患者,发现其中两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SCE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本文报道了肝癌患者淋巴细胞的SCE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继证实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PYM) 不仅能诱发高等植物染色体畸变[+j,而且也诱 发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并提高其姊妹染色单 体交换(SCE)频率f21的研究之后,再次通过染 色体畸变和SCE测试体系,进一步探讨了PYM 三种成份A A,和人对CHO-K 1细胞染色体 畸变和SCE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BS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仲权  阎淑琴  沈淑琴 《遗传》1986,8(4):39-41
十多年中发展起来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简称SCE)显示技术【1,10,11,1$,1y],已实际应用到 许多研究方面。SCE现象可以自然发生,在细 胞培养中,其发生率有一正常值,在某些物理因 素或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可使SCE频率升高,这 一现象可利用作为在环境中,诱变因子和致癌 物质引起的DNA 损伤方面的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徐威  孙熙年 《生物技术》1998,8(5):40-43
SCE频率分析是研究环境诱变剂和致癌剂引起人类遗传物质损伤的有效手段。以人类外周血林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为指标,评价了香烟烟雾水溶液的遗传毒性。首先,定量测定了香烟烟雾水溶液中含有H2O2、O2-等活性氧,从而间接证明了其潜在的遗传毒性。然后,将一定量的香烟烟雾水溶液加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结果表明实验组SCE频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因此直接证明了香烟烟雾水溶液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用Ag-AS染色技术对几种小鼠肿瘤细胞(Ehrlich腹水瘤,肉瘤180,淋巴瘤1号)核仁组织者(NORs)的观察结果,发现肿瘤细胞的NORs即18 S+28 S rDNA或核糖体基因的位置和大小与正常细胞的不同。正常小鼠细胞有3—6条染色体带有银染色的核仁组织者(Ag-NORs),分布位置都紧靠在着丝点下方;而三种小鼠肿瘤细胞都有一个中等大小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其Ag-NOR的位置移至长臂的中部。小鼠淋巴瘤1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KO)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中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首先将30只ApoEKO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高胆固醇饮食组(对照组)、瑞舒伐他汀低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高剂量组,各组分别给予蒸馏水或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8周;将主动脉根部行冰冻切片油红染色,评估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根部粥样硬化斑块处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结果:各组小鼠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明显小于未经治疗的小鼠(P〈0.01),同时瑞舒伐他汀能明显增加粥样硬化病变处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且呈现剂效关系。结论:本实验观察到瑞舒伐他汀不仅能减小ApoEKO小鼠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能使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增多,推测瑞舒伐他汀可以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而起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