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青蛙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新型杀虫剂 -吡虫啉和抑食肼对青蛙蝌蚪和成体的遗传毒性 ,结果表明 :当吡虫啉为 2mg/L时 ,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浓度升高到 8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浓度为 3 2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并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0 .9843 )。而抑食肼在浓度为 2 .5mg/L和 10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浓度增至 40mg/L时 ,微核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吡虫啉与抑食肼各浓度组对青蛙红细胞的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都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具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0 .960 ,r=0 .990 )。  相似文献   
2.
孔志明  赵斌 《遗传》1994,16(6):4-6
本文应用大鼠外周血Go期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对铬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价态铬具有不同的诱变性.与常用的短期致突变测试法的实验结果相一致,本方法作为环境诱变剂的短期初筛试验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两种新型杀虫剂在不同暴露系统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孔志明  臧宇 《生态学杂志》1999,18(6):20-23,37
1 引 言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非靶陆生土壤生物,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增进土壤肥力,同时,蚯蚓是鸟类等许多动物的食物源,在食物链中,它是陆生生物与土壤生物之间传递的桥梁[1]。农药的大面积施用,必将对蚯蚓的生存、生长、繁殖产生种种不利影响,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研究农药对蚯蚓的毒性,是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农药的急性毒性作为指标,对农药毒性进行评价,国内外均有报道[2~11]。新型杀虫剂吡虫啉和抑食肼已经或正在投入生产,并将陆续进入市场,虽已根据农…  相似文献   
4.
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和Giemsa染色法对微核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核试验是筛选环境诱变物和化学致癌物的一种快速、经济的测定方法。到目前为止,只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发展为标准的试验方法。并为国际环境致突变物和致癌物防护委员会所肯定。近年来,日本国立卫生试验所林真等人研究了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大鼠外周血G0期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对铬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价太铬具有不同的诱变性。与常用的短期致突变测试法的实验结果相一致,本方法作为环境诱变剂的短期初筛试验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抚仙湖窑泥沟人工湿地的除磷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减缓和控制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在抚仙湖北岸建设了净化面积1 hm2的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生物氧化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对入湖河道窑泥沟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系统对磷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总磷去除率在57.7%~81.10%之间,平均去除率为54.9%.单位面积磷滞留量平均为26 mg·m-2·d-1,其中,湿地植物同化作用磷滞留量为26.1 mg·m-2·d-1,约占磷滞留总量的10%,大部分磷去除是通过基质吸附和沉降作用,但主要湿地植物水芹的季节变化对相应功能区的除磷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试验期间,各功能区单位面积磷滞留量依次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沉淀池>表面流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7.
三种兽药添加剂对土壤赤子爱胜蚓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喹乙醇、阿散酸和土霉素是应用极广的兽药添加剂,在畜牧业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其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采用土壤中的重要生物赤子爱胜蚓作为生物材料,分别研究了喹乙醇、阿散酸和土霉素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和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喹乙醇溶液法LC50>2000mg·L-1,滤纸法LC50>5.71×10-2mg·cm-2,而阿散酸和土霉素在所设最大受试剂量内没有毒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阿散酸没有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明显损伤;喹乙醇和土霉素均能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损伤,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以上兽药添加剂,特别是喹乙醇和土霉素的管理,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以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8.
孔志明 《遗传》1988,10(6):15-17
染色体异常模型动物的开发和利用已有很 多报道。日本学者孙田信一曾用染色体相互易 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的模型动物研 究了染色体异常与胚胎初期发生的关系〔3,4,81O 东海林隆次郎等197亦用相互易位模型动物研究 了哺乳类的发生遗传学。但目前国内尚未见报 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不同年龄中国仓鼠各种组织的体外培养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细胞的自发SCE频率与动物年龄无关,相同组织细胞经MMC处理后,老龄仓鼠SCE频率比幼龄仓鼠SCE频率明显低。心脏和皮肤细胸的SCE频率高于肺和尾的SCE频率。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外源性32P在水、铜绿微囊藻和底泥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在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温度下外源性无机磷酸盐在水、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底泥中的迁移过程.外源性32P加入水中后,首先是一种与温度无关的快速物理化学分配,大量溶解性磷酸盐迅速进入底泥和微囊藻中.随后水中32P的迁移主要受微囊藻生长状况的影响.温度升高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并提高了微囊藻吸磷的速度.微囊藻中最大外源性磷浓度只与水环境中的初始磷浓度有关.25℃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有7d的对数期,没有明显的稳定期就转入衰亡期.在25℃时,当微囊藻超积累P到一定程度后,其对数生长同细胞内含P量无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源性32P不断向底泥中迁移,实验末期所有的32P都转移到底泥中.提高温度使水中溶解性外源性磷的下降速率加快,7d后水中溶解的外源性磷浓度低于0.00716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