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髓性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髓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并对模型建立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和鉴定.方法: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建立HL-60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观察SCID小鼠一般情况,监测小鼠外周血HL-60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骨髓染色体检查等检测小鼠骨髓,濒死或死亡小鼠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接种后3-5周,外周血白细胞上升,外周HL-60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比例为3%-11%.骨髓HL-60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中比例为40%-58%,骨髓细胞中CD33抗原阳性率8.18%-24.45%.小鼠骨髓细胞中有中、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结论:HL-60细胞静脉接种SCID小鼠,白血病发病率为100%.其发病症状及组织浸润与人类白血病相类似,可用于研究白血病增殖、分化等机制,是探索新的白血病治疗手段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骨髓细胞非随机染色体丢失与白血病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23例恶性血液病骨髓细胞R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以105的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癜(ITP)为对照,取得如下结果:(1)早先发现于白血病家系受累成员的骨髓细胞非随机染色体丢失如-11、-14、21等亦可见于30%左右散发性ANLL和MDS以及50%左右的ALL,特别是CLL每例均可发现此类异常,而不见于免疫病ITP〈从而说明它们与恶性血液病发病盯关,(2)由于CLL可以发展为ALL和ANLL,甚至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最终确诊56例HAL患者,对其骨髓标本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相关细胞化学染色分析,以确定其FAB分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髓细胞DNA IgH及TCRγ基因重排,采用兼顾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方案治疗,同时结合多项临床生物学指标分析其转归和预后。结果:确诊的HAL其FAB分型以AML-M1/M2、ALL为主;其免疫分型以B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见。CD34在HAL中呈高表达并且是对患者预后具有影响力的因素(P=0.03)。确诊的56例HAL患者中,28例出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50.76%),22例出现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39.65%),其中2例IgH和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同时出现阳性。此类患者对治疗反应差、缓解率低为36%。结论:HAL属特殊类型白血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对化疗方案不敏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缓解与未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差异,为判定化疗疗效及其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入院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数量多少分成临床缓解与未缓解两组,以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骨髓中白血病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情况,比较二者之间差异。其中经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结束后,通过复查骨髓象判定疗效并比较化疗前后白血病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变化。结果:与缓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相关抗原表达值相比,未缓解的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未缓解的患者经标准方案化疗后骨髓虽然已经获得完全缓解,但依然具有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抗原高表达,提示这部分患者依然有复发的可能性。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干细胞相关抗原表达值升高是急性白血病复发难治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MLL1因其基因易位重排所引起的混合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而得名。MLL1蛋白在基因调控、细胞增殖、生长分化等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染色体易位重排所产生的MLL1融合蛋白则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人们对MLL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以MLL1和其相互作用蛋白为靶点的新型MLL白血病药物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向成  李佐青  苏丹  王波  王佳 《生物磁学》2014,(8):1479-1481
目的:通过检测各类型白血病骨髓中RASSF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探讨其对白血病分型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抽选93例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观察组)予以甲基化特异性PCP(MSP)方法进行骨髓RASSFlA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研究不同类型白血病甲基化状态差异,同期抽选93例非白血病者为对照研究(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中有13例(13.98%)检测到RASSFlA基因甲基化,而对照组中RASSFlA基因甲基化率为0%,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类型白血病RASSFlA甲基化率比较:淋巴系显著高于髓系(P〈O.05),急性与慢性白血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血病骨髓中MSP法检测存在RASSFlA甲基化;而RASSFlA基因在淋巴系白血病中的甲基化概率明显增高,因此,对RASSFlA进行甲基化检测有可能作为白血病临床诊断分型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炜  柴建华 《生物工程进展》1999,19(1):14-18,13
Brcal和Brca2是乳腺癌易感基因,在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突变是可以遗传的,在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有杂合性丢失(LOH),而且表达水平下降,体外实验证明,Brcal能抑制乳腺癌和卵巢癌细胞的的增殖。Brcal和Brca2基因分别定位于17q12-21和13q12-13,编码序列5711bp和10987bp,其表达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BRCA1和BRCA2蛋白分别由1863个氨基酸和3418个氨基  相似文献   

8.
目的:红白血病为临床少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白血病克隆转换不常见,在国内外文献中有关报道少见.通过对一例由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化的急性红白血病(acute erythroid leukemias,AEL)的病例分析,学习并探讨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提高对急性红白血病疾病特点及白血病克隆转化的认识.方法:报道一例初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后转为急性红白血病的患者.期间对其进行持续的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监测.结果:患者首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经过一个疗程化疗后,骨穿显示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为急性红白血病.随后再进行了一个疗程化疗,化疗结束后患者好转出院.后因经济原因,患者未继续治疗,2月后随访,患者死亡.结论:本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转为红白血病.究其机制,可能有:一.发病是粒-单定向祖细胞和红系定向祖细胞同时受损,只是早期单核细胞系异常表现明显,红系异常早期表现不明显.或疾病起源于更早期造血干细胞,导致单核系和红系均有异常.二.在疾病过程中,骨髓微环境的变化,诱导红系异常而导致红白血病的发生.经过分析,本病例中,疾病可能起源于更早期造血干细胞的可能性较大,而骨髓微环境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研究和肯定.提醒临床医生,提高动态的诊断和治疗意识,将有助于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对379例良、恶性肝组织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33%的慢性迁延性肝炎(6/18)、76%的慢性活动性肝炎(26/34)、92%的肝硬变(57/62)和97%的肝细胞性肝癌(HCC)(58/60)中有HBxAg表达,阳性率高于HBsAg或HBcAg。癌周肝中的HBxA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癌周肝。与其它2种HBV抗原不同,HBxAg表达在细胞类型上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在肝小多角细胞(SPLC)、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SCD)及HCC中较强。与IGFⅡ、c-erbB-2、c-myc和EGF-R表达进行的对照研究表明HBxAg与IGFⅡ和c-erbB-2这2种HCC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PCNA染色结果显示HBxAg阳性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HBxAg阴性组织。我们的结果还表明HBxAg表达与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和进展有关、提出HBVX基因可能通过其表达产物(HBxAg)首先激活IGFⅡ、c-erbB-2基因,继而引起显著的SPLC增生和SCD而参与HCC发生的.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抑瘤物净化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i XT  Wu ZZ 《生理科学进展》1999,30(2):181-183
胎儿肝脏中存在一类小分子量(分子量〈10kD)的肿瘤抑制物,其在体外对HL-60等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的白血病祖细胞也具有这种选择性抑制效果;分离纯化获得两种天然低分子抑瘤物(7-KC和7-β-HC)和一种外源性低分子抑瘤物(DBP),研究证实其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将其应用于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自体骨髓移植时的体外净化,完成12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25例急性髓系或淋巴系白血病骨髓活检组织及6种白血病细胞株中bcl-2蛋白及其mRNA水平。结果21例白血病标本中存在bcl-2蛋白及其mRNA的一致性高表达;5种白血病细胞株(CEM、Raji、HL-60、U937及K562)均能表达一定水平的bcl-2蛋白及其mRNA(Molt-4例外)。提示bcl-2基因的功能状态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第二部分同源群的36 个探针,对携带抗白粉病( Erysiphe graminisf.sp tritici) 基因Pm6 的普通小麦提莫菲维小麦( T.timopheevi Zhuk .) 渐渗系进行检测,通过这些渐渗系与受体亲本“Prins”之间杂交谱带多态性的比较,发现所测出多态性标记位点均位于这5 个渐渗系的2B 染色体上,但其渗入片段的位置与大小有明显区别。IGV1_456 和IGV1_458 被鉴定为2B 染色体从短臂标记Xcdo405 到长臂标记Xbcd135 之间的区域已被提莫菲维2G 染色体区段所代替;而IGV1_463 则在2B 染色体长臂Xbcd307 到Xcdo678 标记之间的区域被提莫菲维渗入成分所代替;IGV1_464 、IGV1_465 2BL染色体上的渗入片段更小,即IGV1_464 在2BL染色体上标记Xpsr934 与Xbcd135 之间的区域有提莫菲维2G 染色质成分渗入,IGV1_465 仅在Xbcd135 附近有更小的外源成分渗入。根据5个渐渗系渗入成分重叠区段比较可把Pm6 定位于2BL染色体上Xbcd135 2BL标记的邻近区域内  相似文献   

13.
耐氧双歧杆菌及其B-CW对荷瘤鼠TNF-α的体内诱导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检测荷S180肿瘤小鼠外周血中TNF-α的含量,观察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及其细菌壁(CelWalsofBifidobacterium,B-CW)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机制。结果表明该菌及其B-CW均可明显地促进机体产生TNF-α,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F1小鼠生态条件(鼠龄和免疫状态)对Friend小鼠白血病病毒(Fr.MuLV)感染的影响。利用对Fr.MuLV抗性的Fv4小鼠(含Fv4抗性基因纯合子的BALB/C小鼠)与对Fr.MuLV敏感的BALB/C小鼠交配,获得含Fv4抗性基因杂合子的F1小鼠(BALB/C×Fv4)。然后经小鼠腹腔接种Fr.MuLV病毒液进行攻击,并检查不同鼠龄和免疫状态下的F1小鼠对Fr.MuLV的敏感性,以阐明F1小鼠的鼠龄和免疫状态对Fr.MuLV感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F1小鼠可发生Fr.MuLV感染,脾脏中有大量病毒增殖,并引起白血病;免疫抑制剂Fk506投与下的成年F1小鼠亦可发生Fr.MuLV的感染,脾脏中有病毒增殖,但不引起白血病;而新生或成年Fv4小鼠以及成年F1小鼠可抵抗Fr.MuLV的感染,脾脏中无病毒增殖,不发病。说明F1小鼠的鼠龄和免疫状态等生态条件可影响其对Fr.MuLV感染的敏感性,并且可影响Fv4基因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兔再生肝提取物(RRLE)中含一种对骨髓有明显影响的造血因子。通过给正常Balb/c小鼠体内注射RRLE,1天后骨髓有核细胞总数有意义减少,同时外周血和脾红髓内出现造血祖细胞,并伴贫血。取实验第2天脾细胞培养,CFU—s数明显升高,为混合性克隆形成单位。第4天后骨髓活跃增殖,产生以中性粒细胞系为主的大量骨髓细胞。血网织红细胞与白细胞值有意义升高,RBC值于第9天恢复正常。上述结果提示RRLE中含有与其它造血因子作用不同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了大蒜油对人白血病细胞集落(CFu-L)及骨髓粒单细胞集落(CFu-GM)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证明大蒜油对白血病细胞集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相同浓度的大蒜油对正常人骨髓(BM)粒单细胞集落的形成能力亦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7.
应用G显带方法,分析了17名重度吸烟者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的180和172个核型;16名健康吸烟者和20名健康非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367和336个核型。详细记载了畸变的类型和断点,不仅发现吸烟能引起很高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畸变,而且看到畸变的染色体片段和断点主要涉及1、2、3、9和11号染色体的某些区域,如1q,3p14—pter,11q13等。许多染色体断裂部位与目前已知的、并描绘在染色体模式图上的癌基因,染色体脆性部位和个体瘤细胞中发现的染色体重排的断点(癌断点)的位置重合或接近,本工作对3组人染色体畸变率和重排类型的分析,发现SCLC患者几乎都是对香烟烟雾作用敏感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方法: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术、骨髓形态分析及R显带技术等对我院2002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如血细胞计数、骨髓形态、染色体及免疫表型等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LL多发于老年患者,男性多见,中位年龄65岁(45.82岁)。大部分患者初诊时可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37例(68%)患者初诊时淋巴结大,49例(91%)初诊时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13例(24%)初诊时肝脾或者脾大,17例(31%)初诊时乏力、消瘦。34(63%)例患者可见典型的CLL免疫表型,CD5、CDl9.CD23、CD20的阳性率分别为90%、87%、72%、67%。32例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3q-2例,17p.2例,11q-1例,+12有1例,6q-1例,t(14,16)1例。2例患者发生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1例患者发生了Richter转化,肿大淋巴结活检显示部分区域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高表达CD20、CDl9、CD22。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并且对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方法: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 胞术、骨髓形态分析及R显带技术等对我院2002 年4 月-2012 年4 月收治的54 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如 血细胞计数、骨髓形态、染色体及免疫表型等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LL多发于老年患者,男性多见,中位年 龄65 岁(45-82 岁)。大部分患者初诊时可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37 例(68%)患者初诊时淋巴结大,49 例(91%)初诊时白细胞≥ 10× 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 5× 109/L。13 例(24%)初诊时肝脾或者脾大,17 例(31%)初诊时乏力、消瘦。34(63%)例患者可见典 型的CLL免疫表型,CD5、CD19. CD23、CD20 的阳性率分别为90%、87%、72%、67%。32 例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3q-2 例, 17p-2 例,11q-1 例,+12 有1 例,6q-1 例,t(14,16)1 例。2 例患者发生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1例患者发生了Richter转 化,肿大淋巴结活检显示部分区域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高表达CD20、CD19、CD22。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其典 型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并且对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基本临床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和外周血中三系血细胞减少,以及转变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危险性很高。其鉴别诊断、评估预后对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认为表观遗传途径参与了MDS病因和发病机制。尤其微小RNA(miRNA)在MDS的发生、发展及疾病转归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miRNA的临床可监测性、与血液疾病的联系这两个方面阐述了相关miRNA研究的意义和地位;重点对MDS的诊断和临床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miRNA以及5q-综合征中miR145和miR146a等表达具有特殊性的miRNA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使miRNA在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临床诊疗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