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明确N-ras、c-myc癌基因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形态学分布,我们对38例石蜡包埋的HCC(其中33例带有癌周肝组织)标本进行了原位核酸杂交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HCC及癌周肝组织中N-r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和39%;c-myc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和36%;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3%和39%。HCC与癌周肝之间N-ras、c-myc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别;c-mycmRNA及蛋白阳性强度也无显著差别,其形态学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癌细胞和癌周肝中的部分高度增生结节;N-ras表达增强主要见于癌细胞、癌周肝中的高度增生结节、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及少部分肝小多角细胞。它们与HBxAg表达之间无明确的对应关系。上述结果显示,HCC中N-ras、c-myc表达都显著增强,它们可能是人HCC发生中较晚期的事件,而N-ras表达增强早于c-myc癌基因活化。  相似文献   
2.
对379例良、恶性肝组织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33%的慢性迁延性肝炎(6/18)、76%的慢性活动性肝炎(26/34)、92%的肝硬变(57/62)和97%的肝细胞性肝癌(HCC)(58/60)中有HBxAg表达,阳性率高于HBsAg或HBcAg。癌周肝中的HBxA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癌周肝。与其它2种HBV抗原不同,HBxAg表达在细胞类型上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在肝小多角细胞(SPLC)、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SCD)及HCC中较强。与IGFⅡ、c-erbB-2、c-myc和EGF-R表达进行的对照研究表明HBxAg与IGFⅡ和c-erbB-2这2种HCC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PCNA染色结果显示HBxAg阳性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HBxAg阴性组织。我们的结果还表明HBxAg表达与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和进展有关、提出HBVX基因可能通过其表达产物(HBxAg)首先激活IGFⅡ、c-erbB-2基因,继而引起显著的SPLC增生和SCD而参与HCC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4.
本研究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显示,奶油黄、液氮致局部冻伤及CCl_4所致的三种肝损伤中也有细胞角蛋白(CK)异常表达肝细胞。(1)在局部肝冻伤及奶油黄性肝损伤中表明不伴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坏死不能直接引起肝细胞CK表达的改变;(2)在奶油黄性肝损伤中显示了卵圆细胞对肝细胞CK异常表达的诱导作用,表明层粘连蛋白(LN)可能是这种作用的媒介;(3)在CCl_4致慢性肝损伤中表明肝细胞CK异常表达和LN异常沉积无论在位相上还是在时相上都一致,提出肝小叶结构破坏可能也是通过LN异常沉积而影响肝细胞的CK表达;(4)应用电镜及免疫电镜技术表明CCl_4性肝损伤中肝细胞中间丝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伴随着CK19阳性抗原决定簇的出现;(5)设计了一种局部肝冻伤模型,利用这种模型表明,CK19阳性肝细胞在肝小叶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且伴纤维组织增生时出现,随小叶结构的恢复而消失。这是对关于肝细胞CK异常表达是肝小叶结构修复过程中局部肝细胞的修复性反应这一假说的有力支持。讨论了这种改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用免疫组化双色反应,对大鼠小肠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表皮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含有表皮角蛋白阳性颗粒,提示胃肠的正常内分泌细胞和其它粘膜上皮细胞一样含有角蛋白中间丝,它们可能也和其它粘膜上皮细胸一样共同起源于内胚层。  相似文献   
6.
利用RT-PCR的方法从牛蛙肝脏中克隆牛蛙核糖核酸酶(RC—RNase)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将人源化抗肝癌单链抗体(scFv)基因与RC—RNase基因相连接,制备scFv—RC—RNase融合基因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121(DE3),用IPTG诱导进行表达。以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序列分析表明,扩增出的RC—RNase基因片断大小约为405bpc,经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显示,scFv—RC—RNase融合基因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产物出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000的一条新生蛋白带,与预期结果相符。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18.5%,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明成功地构建了抗肝癌scFv—RC—RNase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有效表达,为进一步进行肝癌的导向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安徽省1990~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安徽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表明,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在省和国家尺度上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在全球尺度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1990~1999年,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GDP持续增长,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安徽省1990~1999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嗜铬颗粒素A和角蛋白在大白鼠肝癌FSK7902细胞系形成的实体瘤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FSK7902实体瘤内,大多数癌细胞呈角蛋白和CgA免疫反应阳性,反应产物位于核周胞质或核旁的某些区域。  相似文献   
9.
应用自制的表皮角蛋白(EK)家兔抗体,对胚胎期及成年大白鼠的肝脏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大白鼠肝脏内,肝细胞EK阴性,胆管上皮细胞EK明确阳性;大白鼠胚胎肝脏也显示出这种EK染色差别。随着肝内胆管上皮的形成,EK阳性物质在其胞浆内出现。作者认为,EK阳性物质的出现是肝内胆管上皮结构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肝硬变中一种小多角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在26例肝硬变标本中发现一种小多角细胞--肝小多角细胞(SPLC),但其性质和来源仍不清。本研究在260例乙型肝炎、肝硬变组织中对SPLC的有无及其增生程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急性肝炎中无SPLC,37%的慢性迁延性肝炎、64%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及67%的肝硬变标本中均能见到SPLC,而且其数目随慢性肝脏病变的进展而逐渐增加。应用多种抗体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它们全为细胞角蛋白(CK)18阳性,显示其上皮性质;界板附近的SPLC呈CK19和S-100蛋白阳性,提示它们具有增生胆小管上皮的某些表型;部分SPLCHBsAG阳性,提示它们又有肝细胞的某些特点;多数SPLC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一种癌胚性强致裂原,表明它们是一种幼稚细胞。我们认为,SPLC是一类兼有增生胆小管上皮和肝细胞性质的新型肝脏细胞,具有干细胞的性质,可能是上皮性于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中间形态,其增生反映了非界板性肝细胞的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