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骨密度、维生素A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2016年来我院体检的婴儿120例,根据不同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比较三组婴儿1、3、6月的身长、头围、体质量、骨密度,6月时的维生素A及6月内的患病率。结果:三组婴儿1、3、6月内身长、体质量及头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月、3月时,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骨密度与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P0.05);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时,混合喂养组婴儿的骨密度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P0.05),人工喂养组显著低于母乳喂养组(P0.05)。6月时,母乳喂养组的维生素A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P0.05)。母乳喂养组6月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混合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P0.05)。结论:6个月前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的体格发育无明显影响,而6个月左右母乳喂养的婴儿骨密度及维生素A含量均低于混合喂养,母乳喂养可降低婴儿的患病率,6个月内应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的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各组对象进一步按不同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析各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7.53±0.57)lg copies/g、(8.12±0.71)lg copies/g、1.06±0.18]明显少于对照组[(9.58±0.64)lg copies/g、(8.64±0.75)lg copies/g、1.39±0.22],大肠埃希菌数量[(7.28±0.85)lg copies/g]明显多于对照组[(6.81±0.63)lg copies/g]。观察组中,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存在异常,且受到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中国0~24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状况,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招募0~3月龄婴儿及其母亲459对为调查对象,在婴儿6~8、12~14、18~20、24~26月龄随访。通过问卷调查0~6月龄纯母乳喂养、7~24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状况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3月龄内、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4.4%和14.1%,基本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61.6%和55.6%;12~14、18~20、24~26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9.1%、32.2%、19.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报母乳充足(OR=3.155,95%CI:1.146~8.687)和自然分娩(OR=0.486,95%CI:0.239~0.986)是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促进因素,奶瓶喂养是不利因素(OR=0.486,95%CI:0.239~0.986)。自报母乳充足是12~14月龄(OR=2.144,95%CI:1.311~3.507)和18~20月龄(OR=0.596,95%CI:1.041~3.163)继续母乳喂养有利因素。奶瓶喂养(OR=0.405,95%CI:0.214~0.766)和健康食物禁忌(OR=0.447,95%CI:0.229~0.870)是24~26月龄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结论:城市婴幼儿0~24月龄母乳喂养率随月龄增加不断降低,尤其12月龄后明显减少;母亲剖宫产、母乳分泌不足、健康食物禁忌和奶瓶喂养是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应作为母乳喂养促进重点干预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4.886, P<0.05; t=6.855, P<0.05), 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6,P<0.05;U=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24,P<0.05;U=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17,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母乳成分对纯母乳喂养婴幼儿早期生长发育速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纯母乳喂养正常分娩足月婴儿共120例,根据婴儿生长发育速率不同,分为60例正常发育组(正常组)、60例非正常发育组(非正常组)。统计所有婴儿出生时体重与身高,两组婴儿于1月龄、2月龄、3月龄时入院检查体重、身高净增长量,计算平均体重、身高净增长量,同时采集婴儿对应母乳样本,进行母乳成分分析,并记录喂养相关信息,将分析结果以及喂养相关信息与婴儿生长发育速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婴儿基线资料相比,观察组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与平均身高净增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统计项两组婴儿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母乳蛋白质、脂肪以及总能量含量明显高于非正常组,干物质含量明显低于非正常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糖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以所有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为应变量,做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喂养时间间隔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108,P=0.004,95%CI=-0.180~-0.035);母乳蛋白质含量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338,P=0.014,95%CI=0.069~0.608);母乳脂肪含量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072,P=0.002,95%CI=0.026~0.118)。以所有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为应变量,做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吮吸时间与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154,P=0.019,95%CI=-0.283~-0.025);母乳蛋白质含量与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2.050,P=0.000,95%CI=1.156~2.944)。结论:纯母乳喂养方式下,母乳中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可能直接影响婴幼儿早期生长发育速率,应尽可能保证母乳成分构成均衡健康,利于婴幼儿成长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研究婴儿早期补充维生素D水平对其生长发育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生的健康婴儿23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维生素D补充情况分为观察组(维生素补充充足组)134例和对照组(维生素缺乏组)101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婴儿出生时和6月龄时的身长、体重和体质指数(BMI)变化情况,检测6月龄时肠道内主要菌群含量,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出生时两组婴儿身长、体重和BMI等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6月龄时观察组体重和BM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婴儿早期维生素D补充不足能够导致体重增加和BMI升高,并能引起肠道菌群数量增加,影响婴儿的生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方圆  李玭  武微  熊倩  律娜  朱宝利  张玉梅 《微生物学报》2021,61(11):3642-3652
[目的] 比较持续母乳喂养条件下不同分娩方式的34周龄婴儿肠道菌群差异,探讨分娩方式对较大婴儿肠道菌群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北京地区招募健康足月分娩母乳喂养婴儿,在34周仍然参与随访的持续母乳喂养婴儿共21例,其中剖宫产婴儿16例、阴道分娩婴儿5例,进行肠道菌群的16S rRNA检测。[结果] 两组共21个粪便样本中,共注释到6个门,分别为:疣微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两组共21个样本中共有57个OTU注释到属水平,其中,26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到厚壁菌门,18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到变形菌门,6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到放线菌门,5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到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疣微菌门各有1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其中变形菌门在阴道分娩组(44.17%)肠道菌群中的含量高于剖宫产组(16.10%);而放线菌门在阴道分娩婴儿(0.00%)肠道菌群中的含量低于剖宫产婴儿(0.09%)。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共有7个菌属的丰度发生了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副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嗜血杆菌属、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一注释到科水平的毛螺旋菌科OTU。[结论] 分娩方式对持续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出生后34周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肛门括约肌复合体(ASC)和盆膈裂孔(PH)影响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150例,按照分娩方式分成阴道分娩组71例,剖宫产组79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对所有受试者均实施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缩肛动作下肛门内括约肌(IAS)远端、中端及远端平面厚度,肛门外括约肌(EAS)远端平面及耻骨直肠肌(PRM)中端平面厚度,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PH左右径、PH前后径以及PH面积。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及体质指数比较无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IAS近端6点钟方向、12点钟方向平面厚度以及IAS中端、12点钟方向平面厚度均小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EAS远端12点钟方向平面厚度小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的PH左右径大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的PH前后径大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的pH面积大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有效评估初产妇ASC和PH的影响情况,分娩会对初产妇ASC和PH产生影响,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存在明显的ASC厚度减小和PH增大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婴儿出生后1年内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n=27)和剖宫产组(n=18)。收集婴儿出生后0(胎粪)、3、6和12个月的粪便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结果与自然分娩组比较,在0个月时剖宫产组婴儿粪便标本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Z=-2.374 1,P=0.017 6)。2组研究对象中,除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0个月时婴儿粪便标本分别以埃希菌-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为优势菌属外,余下均以双歧杆菌属为优势菌属。相比于自然分娩组,在0个月时剖宫产组婴儿粪便标本埃希菌-志贺菌属和肠杆菌属所占比例显著降低(Z=-2.136 4,P=0.032 7;Z=-2.940 8,P=0.003 3),克雷伯菌属和罗氏菌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2.642 4,P=0.008 2;Z=-2.299 4,P=0.021 5);6个月时罗氏菌属所占比例显著降低(Z=-2.045 0,P=0.040 9),肠球菌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2.109 2,P=0.034 9)。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下的婴儿肠道菌群的构成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碘缺乏和碘过量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对小鼠子二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断乳1个月Baldb/c小鼠,随机分为5组(LI,NI,5HI,10HI,50H1)。给以不同浓度碘水喂养3个月后,连续传二代。观察碘缺乏和碘过量对子二代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20日龄时,各组子二代鼠与NI组相比,LI组与50HI组的T4明显降低;LI组的体重明显降低,50HI组体重、身长、尾长、胸腺、脾均明显降低,脑相对重量增加。40日龄时,各组子二代鼠与NI组相比,LI组T4明显降低;碘缺乏组的体重、身长、胸腺、脾、肾上腺的重量均明显降低,脑相对重量明显增加;50HI组体重、身长、尾长明显降低。结论碘缺乏,高剂量碘过量均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使子二代鼠的生长发育延迟。碘缺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比碘过量更为明显。但小鼠对碘过量有较强的耐受性,当碘摄入量为正常的50倍时,才会影响下一代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的分娩方法(自然分娩、无痛分娩、剖宫产)对产妇盆底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其中,自然分娩组15例,无痛分娩组26例、剖宫产组39例。记录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第一、第二产程的疼痛程度和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巨大儿、新生儿黄疸、低体重儿和新生儿窒息等母婴结局,Apgar评分、产时出血量和胎儿体重;且检查产妇的盆底肌力,记录自然分娩组、无痛分娩组、剖宫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结果:无痛分娩组的第一、第二产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和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P<0.05);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的巨大儿、新生儿黄疸、低体重儿和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的Apgar评分、产时出血量和胎儿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无痛分娩组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无痛分娩组(P<0.05);三组尿失禁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不但能减轻分娩疼痛程度,还能减轻对盆底组织功能的损伤,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医院剖宫产的现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方法:整理分析了南京某大型医院2009年共1411名入院产妇的病历资料,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信息、身体状况、产时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该医院2009年度剖宫产产妇为608人,占总产妇的43.09%。剖宫产产妇的年龄和体重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1),既往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入院时多无产兆、宫口未开,且产妇宫高、腹围、胎心率明显较高(P〈0.05或P〈0.01)。B超检查也显示,羊水异常(过多或过少)、巨大儿、胎位不正(主要为臀位)以及脐带绕颈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妇高龄(〉35岁)、入院产兆、胎位不正、产妇腹围过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超重等皆为剖宫产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发现19.24%的剖宫产产妇无临床指征(即社会因素)。结论:该医院剖宫产的比例不低,要根据影响因素合理选择剖宫产,尤其要有效控制无指征的剖宫产选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细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3天、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的差异;分析不同胎龄、体重、喂养方式、疾病状态等因素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和健康新生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与婴儿日龄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低出生体重儿组婴儿粪便4种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2 000g≤体重2 500g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含量在各日龄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组新生儿(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组(P0.05),而1日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乳喂养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4)无并发症患儿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规律异于正常新生儿,尤其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植差异更为突出;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重与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呈正相关;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有明显的优势;新生儿相关疾病直接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的构建,可导致其胃肠道生态系统的异常;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适用于评价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苏大附一院分娩的初产妇400例,其中剖宫产、阴道自然分娩各200例,对两组产妇产后42天心理状况、恶露持续时间、泌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42天发生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后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剖宫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有抑郁、焦虑情绪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显著长于正常产妇,24h泌乳量显著少于正常产妇(P<0.01).结论:剖宫产对产妇身体生理创伤大过阴道自然分娩,应严格控制剖宫产的适应症,鼓励阴道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产妇术后发生腰背痛的情况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400例产妇。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每组各20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3、4个月腰背痛的发生率及疼痛(VAS)评分,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产后腰背痛的影响因素。结果:剖宫产组术后2、3、4个月产妇腰背痛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术后2个月,两组产妇腰背痛的VAS评分接近,术后3、4月剖宫产组产妇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生育超过3次、腰背痛史、剖宫产与产后腰背痛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剖宫产后腰背痛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采取自然分娩方式的产妇,既往腰背痛史、分娩方式、生育次数、胎儿体重均与是产后腰背痛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医院剖宫产的现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方法:整理分析了南京某大型医院2009年共1411名入院产妇的病历资料,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信息、身体状况、产时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该医院2009年度剖宫产产妇为608人,占总产妇的43.09%。剖宫产产妇的年龄和体重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1),既往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入院时多无产兆、宫口未开,且产妇宫高、腹围、胎心率明显较高(P0.05或P0.01)。B超检查也显示,羊水异常(过多或过少)、巨大儿、胎位不正(主要为臀位)以及脐带绕颈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妇高龄(35岁)、入院产兆、胎位不正、产妇腹围过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超重等皆为剖宫产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发现19.24%的剖宫产产妇无临床指征(即社会因素)。结论:该医院剖宫产的比例不低,要根据影响因素合理选择剖宫产,尤其要有效控制无指征的剖宫产选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刘丰 《生物技术通报》2018,24(10):87-89
目的:探讨营养护理对孕产妇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并顺利分娩的产妇112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家庭饮食,观察组采用产后营养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新生儿身体发育情况、产妇心理状态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7d的母乳喂养率91.07%、新生儿身长(53.14±3.82)cm、新生儿体重(3.61±0.41)kg及新生儿头围(36.53±3.41)cm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产后7d的母乳喂养率71.43%、新生儿身长(51.23±4.24)cm、新生儿体重(3.29±0.34)kg及新生儿头围(34.19±3.24)cm,SAS评分(37.14±3.71)、SDS评分(34.56±3.31)及住院时间(12.51±1.78)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AS评分(41.38±4.24)、SDS评分(38.19±3.25)及住院时间(14.21±2.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营养护理对孕产妇母婴健康的影响效果明显,促进产妇身体恢复和新生儿生长发育,提高母乳喂养率,显著改善产妇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产后营养护理效果确切,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健康新生儿口腔微生物的早期定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母亲阴道细菌对其新生儿口腔微生物定植的影响,确定早期定植于新生儿口腔的细菌种类以及新生儿口腔的优势菌,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口腔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刚出生的22名健康新生儿口腔及其母亲分娩前的阴道进行棉拭子取样,新生儿连续一周每天口腔取样,在需氧、兼性厌氧、厌氧条件下培养,检出细菌经形态学及生化鉴定。刚出生婴儿的口腔拭子及其母亲阴道拭子选用成品的CY酵母菌业色检测培养盒检测酵母菌。结果:剖腹生产的刚出生的健康婴儿口腔100%无菌,经产道生产的刚出生的健康婴儿口腔25%有菌;母亲阴道细菌Staphlococcus epidermidis(S.epidermidis),Streptococcus faecalis (S.faecalis),Lactobacilli spp.在经产道生产的刚出生的新生儿口腔中可以检出;45.5%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可检出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salivarius)的定植,S.salivarius和Streptococcus mitis(S.mitis)为出生一周新生儿口腔的优势菌;9.1%的新生儿口腔中可检出厌氧菌Veillinella spp.。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口腔优势菌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人工喂养新生儿口腔中的S.epidermidis检出率和菌量均明显低于母乳喂养组(P>0.05)。结论:母亲阴道细菌对经产道生产的新生儿口腔微生物的定植有一定影响,出生一周的健康婴儿口腔中的优势菌为S.salivarius和S mitis,Veillonella spp.,是最早定植在新生儿口腔中的厌氧菌,不同喂养方式对优势菌在新生儿口腔的早期定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抽样测量会宁地区高一学生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肩胛下皮褶厚度, 腹部皮褶厚度, 分析BMI值, 估测身体密度, 计算体成分, 目的是分析会宁高一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规律和特点。结果发现, 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是体重过低, 仅有2.96%男生和8.33%的女生处于超重状态。男女生身高、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整体状况好于甘肃省状况而低于全国状况。调查对象三个部位皮褶厚度值男生以16岁组, 女生以15岁组为最低; 男生三个部位皮褶厚度16岁组以前均呈递减趋势, 16岁以后呈上升趋势。男女生随年龄增加16岁以前体脂含量呈下降趋势, 16岁以后逐渐成上升趋势。男生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联合部位体脂含量高于肱三头肌而低于肩胛下角部位体脂含量。男生去脂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女生去脂体重随年龄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 但由联合部位皮褶厚度计算出来的去脂体重均最高。调查对象皮褶厚度百分位数男生P3, P5, P10高于全国正常值, 其余低于全国正常值; 女生14岁高于全国正常值, 其余均低于全国正常值,这说明会宁高一学生目前的体脂含量不高。结论认为, 调查结果符合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生长发育特征, 主要存在问题是体重过低。会宁高一学生男生主要以去脂体重增长为主, 女生主要以体脂增长为主。建议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增加膳食热量和优良蛋白质摄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