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同时间段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分析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炎症程度的关系,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大肠埃希菌感染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麦氏浊度为2.73约为1×109CFU/m L大肠埃希菌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ICR小鼠感染模型44只、空白对照4只及阴性对照4只。实验组按1、3、6、12、24、48、72、96、120、144和168 h,共11个时间段,每次取4只小鼠,抽取外周血800μL,利用SYSMEX2100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ICR小鼠感染组1~24 h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降低(0.01P0.05),第2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至第7天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第7天时略有回落;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值在感染12 h到第7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照组为0.06±0.03,感染1 h为0.07±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6 h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12 h开始到第7天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第7天时为最高值(1.52±0.38)。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大肠埃希ICR小鼠感染模型组中判断小鼠感染状况敏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能为临床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状况提供更灵敏的诊断参考数据,且易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卡介苗干预对哮喘小鼠肺组织IL-17A的表达、气道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24只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A组),模型组(B组),卡介苗(BCG)干预组(C组).C组小鼠每周一次皮内注射BCG 0.025 mg,连续3次.首次皮内注射4周后,第1、8、15天每只小鼠分别给予鸡卵清蛋白(OVA)与氢氧化铝混合腹腔注射,第22天给予1% OVA溶液雾化吸入激发.激发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肺组织HE染色行支气管粘膜下炎症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中的IL-17A和IFN-γ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CG干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数均高于显著增高,低于模型组小鼠.BCG处理小鼠支气管粘膜下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小鼠明显降低(P<0.01),比A组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BCG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的IFN-γ显著相抵,在模型组小鼠更明显,IL-17A浓度增高,在模型组小鼠更明显(P<0.05).结论:BCG干预可抑制气道炎症,可能通过上调Th1型免疫反应增加IFN-γ浓度、减少IL-17A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募集活化.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对脓毒血症并发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20年6月选择在本院重点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和急诊科进行诊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45例,测定与计算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调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早期诊断分析。结果:在145例患者中,发生肾损伤69例(肾损伤组),发生率为47.6 %。肾损伤组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体重指数等与非肾损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损伤组的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Ⅱ)评分、序贯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都显著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肾损伤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显著高于非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BUN、Scr、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都为影响肾损伤发生的主要独立因素(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多伴随有肾损伤,可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也是导致脓毒血症并发肾损伤的主要因素,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屋尘螨致敏/激发小鼠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使用屋尘螨(HDM)提取液致敏和激发C57BL/6小鼠构建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模型的方法。方法模型组和对照组,各8只。模型组以HDM致敏和激发小鼠,分别于第0、7、14、21天腹腔注射HDM,10 d后,连续雾化吸入HDM 3 d。对照组以PBS代替HDM。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计数和分类计数,肺组织病理检查,ELISA测定BALF上清中IL-4、IL-5和IFNγ-水平。结果模型组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而对照组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BALF中细胞总数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BALF上清中IL-4、IL-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IFNγ-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使用HDM致敏和激发C57BL/6小鼠成功地建立了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模型。  相似文献   

5.
金瑛  许业栋  杨元好  赖宇尧 《生物磁学》2011,(18):3521-3523
目的:探讨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儿童白细胞及CRP变化的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65例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和同期65例健康儿童的血常规白细胞和CRP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二者的差异。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相比,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变化,CRP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通过白细胞、CRP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大鼠肺炎衣原体感染后的病理学特征变化。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到2020年2月。将30只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只大鼠。实验组大鼠从鼻腔吸入40 μL 含1×103感染颗粒的肺炎衣原体,对照组吸入等剂量的无菌磷酸液缓冲液。观察与检测大鼠一般行为、血液学指标与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肺实变面积达25 %~50 %,细支气管和小血管周围出现小灶性淋巴细胞及单个核细胞聚集,肺泡腔有大量炎性渗出,肺泡壁伴随有充血,支气管周围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一般行为表现为活力下降,毛发皱乱,进食和饮水减少,进食明显减少。接种后3 d,实验组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浓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肺炎衣原体IgG抗体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D-二聚体(D-dimer,D-D)表达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肺炎衣原体感染后伴随有肺组织病理损伤,也可诱发VEFG与D-D的表达,促进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可导致大鼠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XCR2拮抗剂AZD5069能否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方法:将45只雄性DBA/1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模型组(n=15)、AZD5069组(n=15);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均给予牛Ⅱ型胶原蛋白+弗氏佐剂建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模型。观察记录小鼠关节炎评分。二次免疫后第二天给与药物治疗,治疗3周后处死小鼠检测关节病理、中性粒细胞浸润、外周血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关节炎发病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AZD5069组小鼠关节炎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关节炎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相比,AZD5069组小鼠关节炎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小鼠踝关节间隙正常,滑膜无增生,无炎症细胞浸润,软骨面光滑无破坏;模型组小鼠踝关节间隙狭窄,滑膜增生明显,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软骨侵蚀破坏;与模型组相比,AZD5069组小鼠踝关节间隙未见明显狭窄,滑膜未见明显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软骨未见明显破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AZD5069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踝关节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AZD5069组小鼠踝关节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明显减轻。结论:CXCR2拮抗剂AZD5069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开发新型治疗RA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Balb/c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和鼻腔接种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造疾病模型,观察其血细胞变化。[方法]以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通过静脉和鼻腔接种Balb/c小鼠,分别在0~7天和0~11天取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时对于静脉接种方法进行了0~8小时的短时间监控。[结果]静脉接种途径在接种病毒后2小时就能显著的降低小鼠的白细胞总数、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在第3天、粒细胞数在第2天就恢复正常而后均显著升高;而鼻腔接种仅在1~3天淋巴细胞有所降低,而后恢复正常;1~6天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数显著升高,而后恢复正常。[结论]从血细胞变化而言,静脉接种相比鼻腔接种方法要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结构化合物FLLL31抑制卵白蛋白(OVA)致敏引发的小鼠气道炎症的活性,探讨FLLL31治疗哮喘的初步疗效。方法:雄性BALB/c小鼠(18~2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对照组(OVA组)、地塞米松组(1 mg/kg,腹腔注射)和FLLL31组(15 mg/kg,口服灌胃)。各组小鼠分别于第0 d和第14 d致敏,每只鼠腹腔注射20μg OVA和2.25 mg Al(OH)3凝胶,FLLL31自致敏第24 d开始给药,给药周期为7 d;于第28、29、30 d以气管滴入OVA进行攻击,攻击前1 h给予受试化合物FLLL31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结果:小鼠肺灌流液炎症细胞分类计数、肺组织病理分析等实验结果证明,FLLL31以15 mg/kg连续给药7 d后,与模型组相比,抑制了小鼠肺部气道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明显改善OVA致敏引发的小鼠气道炎症症状;ELISA结果证明FLLL31降低小鼠肺灌流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LLL31降低OVA致敏小鼠肺部白细胞介素6受体浓度,减少中性粒细胞标志物淋巴细胞抗原6G(Ly6G)的表达(P0.05)。结论:特异抑制STAT3的新结构化合物FLLL31在体内对OVA致敏小鼠模型气道炎症有较好的改善和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野生型空白对照组、野生型COPD组和IL-7A敲除COPD组,每组20只。野生型空白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其余两组小鼠暴露于香烟烟雾(1支/次,4次/日,每次45 min,每次间隔时间为1 h,总干预时间为90 d)制作COPD模型。干预结束24 h后,利用动物肺功能检测系统测定小鼠肺功能。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收集小鼠肺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气道上皮IL-17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小鼠肺组织JNK/AP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野生型空白对照组小鼠比较,野生型COPD组小鼠气道上皮IL-17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吸气峰流速(PIF)和呼气峰流速(PEF)明显降低,BALF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数明显升高,肺组织CXC类趋化因子1(CXCL1)、CXC类趋化因子2(CXCL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JNK、cJun和cFos磷酸化水平及AP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野生型COPD组小鼠比较,IL-7A敲除COPD组小鼠气道上皮IL-17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IF和PEF明显升高,BALF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数明显降低,肺组织CXCL1、CXCL2、IL-1β和IL-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JNK、cJun和cFos磷酸化水平及A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香烟烟雾可诱导小鼠气道上皮产生IL-17A,降低(或抑制)IL-17A的产生(或表达或分泌),通过抑制JNK/AP1信号通路,减轻COPD气道炎症反应,改善COPD小鼠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真菌亲缘和分类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真菌的亲缘和分类学进展的概况作了简要的叙述。真菌在亲缘上是一个异质的类群,有着不同的起源。而真菌分类学则吸收超微结构特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论据组成综合的分枝学科。  相似文献   

13.
张和兽(Zhangheotherium)的齿列和前肢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和兽(Zhangheotherium)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骨架的对齿兽类。其西列特征表明它属于兽科(Spalacotheriidae),该科为原始兽类中主要繁衍于北方大陆中生代后期一个咀嚼方式以上下日齿对咬为主的单系类群。张和兽骨骼形态显示其前肢姿势处于外展趴卧(sprawling)与内收直立(parasagittal)之间,兼有树上和地面活动的能力,是原始兽类中趋于以地面活动为主的成员。附录列举了哺乳类的主要齿列和骨骼性状序列及分布矩阵。  相似文献   

14.
实验在64只乌拉坦腹腔麻醉的大鼠身上进行。以电刺激(0.5ms,80—100Hz,10—30μA,40s)或L-谷氨酸(L-Glu)兴奋大鼠延髓腹面加压区(VSMp),肾交感神经电活动增强,肾血流阻力上升,与此同时血压上升。肾血流阻力的增加明显依赖于肾神经的完整性。非特异性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特异性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阻断VSMP兴奋时增加肾血流阻力的作用并表现剂量依赖性关系,但特异性α_1-受体阻断剂哌唑嗪没有这种影响。特异性α_2-受体激动剂可乐宁灌流去神经肾血管表现与电刺激VSMp近似的结果。结果表明:VSMp兴奋时通过肾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以α_2受体为介导的儿茶酚氨类递质,影响肾血管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棉蚜繁殖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1—1983年在棉花苗龄一致、棉蚜试验基数一致、隔离天敌动物及有翅蚜条件下,利用4—7月份的棉田不同温、湿度条件,研究了棉田温度对棉蚜繁殖速度的影响。结果证明:棉田五日平均温度(以下简称温度)17.6—24.0℃,棉蚜繁殖速度最快,五日内繁殖21.9—46.0倍;温度低于和高于此范围,达12.7℃和25.0—31.2℃时,棉蚜繁殖速度减慢,同期分别繁殖4.2倍和6.3—19.2倍。同时证明:在伏期7月份当温度在上述适温范围内时,棉蚜繁殖速度快,而当温度高至26.7—30.9℃处于适温范围以外时,其繁殖速度同样减慢,同期繁殖4.5—19.2倍。由此说明,确利于棉蚜繁殖的适温范围大体为17—24℃;棉蚜繁殖在5月份苗期和7月份伏期的适温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追溯中国鸟类种数历来普查结果。初于明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提出约77种。至清朝英国人Swinhoe于1863年发表的第一篇中国鸟类分类名录,列举454种。嗣经百余年几次普查统计,现由本加以总结,计得1243种,与Swinhoe的名录相较,种数的增加几乎达到三倍之多。  相似文献   

17.
江苏太湖流域共有鼠类动物15种,分属3科11属,依据其分布特点,净它们划分为居民区家栖鼠群落、农田区田野鼠群落和林区林栖鼠群落。对居民区及农田区鼠类群落的组成及数量调查结果表明,群落组成在不同生境及不同季节的变化,与建筑物结构改变、灭鼠及农田种植模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沙门菌细菌壁缺陷突变株(CWDMs)的生物氧化及遗传特点和探讨细菌壁缺陷变异的性质与机制。方法:采用PAGE电泳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CWDMs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活性与类型。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经PAGE电泳可见一条MDH同工酶带,CWDMs电泳后可见两条MDH同Ⅰ酶带,在CWDMs的MDH中有一条泳动速率与细菌型及粗糙型的相同,另一条则较快。分光光度法检测证实。细菌型与粗糙型的MDH活性相似,CWDMs的MDH活性则明显较低。结论:CWDMs保留了与亲代细菌型一致的MDH和形成了一种新的MDH,并且其MDH的活性已显著降低,此特性可能与CWDMs生物氧化特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13种木兰科树种叶片解剖与其抗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供试的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等抗寒性较强的木兰科树种叶片结构特征是:叶片单位面积气孔密度小,上表皮角质膜厚度大和叶肉栅栏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识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将蛋白质分为12类,用离散量的数学理论,以蛋白质中400个氨基酸二联体数目构成离散源,通过计算离散增量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用Self-consistency和Jackknife两种方法测试均获得较高的预测成功率。结果表明:Self-consistency方法预测成功率为84.5%,Jackknife方法预测成功率为8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